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

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

“西南之事、眼下叛軍蜷縮貴南深山之中,我大明有正兵十一萬,輔兵五萬,合計十六萬大軍。”

“叛軍之兵力,正輔兵相加,也不過十三萬左右。”

“以眼下之難點,首要便是叛軍妄圖在貴南山林之中,與我軍糾纏,恐怕會糾纏很長時間。”

幹清殿內,葉向高將西南之事娓娓道來,所驚人的便是小小貴州之地,居然有近三十萬兵馬在交戰。

這樣的規模,比起當年平叛楊應龍時,可是大了不少。

若是按照萬曆年間的標準,眼下便是天啓第一大徵。

羣臣們商議着西南的情況,在葉向高說完之後,楊漣便主動站出來作揖道:

“萬歲、西南之事不可操之過急,當徐徐圖之。”

“萬歲、楊都給事中所言甚是。”左光斗也站了出來,之後趙南星等人也紛紛力挺。

這種時候,齊楚浙宣昆等五黨官員自然也不會催促,畢竟他們也想讓奢安之亂再久一點,以此來達到撈功績的目的。

想到這裡、朱由校用從朱由檢那裡聽來的話,整理之後纔開口道:

這是朱由檢的戰略,但不一定能達到。

“他們沒有名義對哥哥起兵,文臣也不會幫他們,因爲沒有大義,沒有兵權。”

朱由校的話,從一開始的解釋,到反問,再到最後質問兵部,一氣呵成。

“額……”葉向高也有點窘迫,當即作揖迴應道:

“太倉有米四百二十一萬石,麥一百二十二萬石,現銀八十二萬四千六百兩,南京糧庫有糧一百二十萬石。”

朱由校沉吟了片刻,想了想怎麼說纔不會打擊到自家弟弟的想法,因此過了片刻後便開口道:

朱由校被朱由檢點醒後,這纔想起來,以往的各種手段,都是依託自家弟弟,以及御馬監兵馬上執行的。

“這樣的情況下、在藩王之中,還有這福王和周王這樣的存在,弟弟認爲……”

“此外、御馬監可以再出一百萬兩銀子,押運南下。”

如果沒有御馬監的分擔壓力,恐怕今年還要欠餉,並且高達七八百萬兩。

說白了、主戰者能獲取不少民心。

“叛軍佔據貴南一府四州二衛之地,這些地方耕地稀少,人丁稀少,所造冊之田畝不過二百餘萬畝。”

“眼下的局勢,不過是我軍總數大於叛軍罷了,實際上精銳已經消耗殆盡。”

可即便這樣,眼下御馬監的銀庫之中還有三百多萬兩銀子。

“募兵?那得等到什麼時候去?”

不過在笑完之後,他似乎又想起了什麼事情,急忙拉住朱由檢坐在了主位和次位。

不過對此、除了掌握戶部的汪應蛟和少部分人以外,其他人都覺得御馬監沒做什麼好事。

朱由檢一開口、瞬間羣臣們就開始議論了起來,不過他們說的也是事實。

“正是!臣趙德明附議!”

“臣等告退……”四十餘名大臣紛紛退下,最後只有朱由檢和曹化淳、朱由校、魏忠賢等人停留在了殿中。

“另外還可以留豹韜衛歸孫應元節制,征討叛軍。”

“眼下的問題便是,遼東方向,若是不扼制老奴,任其發展下去,恐怕會逐漸的蠶食漠南諸部。”

“以二百餘萬畝養十三萬大軍,如何能養活?”

不過、他想要裁撤的這三省,可不比之前了。

不過對於這些話,朱由檢全當時牢騷,繼續開口道:

長於婦人之手,因此玩來玩去,還是在玩權謀手段,始終玩不到軍隊上去。

這樣的主戰黨,讓朱由校看了皺眉,畢竟他從自家弟弟那裡聽了不少對西南戰事的看法,知道西南不比中原和北方,山高林密,根本就無法速速決戰。

朱由檢突然開口,本來讓衆人皺眉,但是當他們聽到御馬監可以出銀一百萬兩後,便不再言語了。

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朱由檢身上,對此,他頂着如芒刺背的目光,作揖迴應道:

“臣弟以爲,眼下當在貴州之地募兵,先讓各部恢復兵力,再試探性的圍剿叛軍。”

這樣一邊移民屯墾、一邊防禦後金,變相是讓後金龜縮在松花江、黑龍江以南。

“萬歲、去歲秋稅運抵後,各鎮兵馬調糧不少,加上西北四鎮的欠餉,甲冑,百官的俸祿,便花了不少銀子。”

如果林丹汗真的有四萬鐵騎,就不至於被黃臺吉打的逃亡青海了。

葉向高一開口,當即衆人心裡就涼了半截。

“呵呵……那是。”朱由校笑了笑,隨後拉着朱由檢的手走向了養心殿。

因此、三者的重要程度,分別是財政—軍隊—政治。

朱由校轉過身來,爲他介紹道:“弟弟,這便是我定下的戰船模型,以弟弟的圖紙爲主,改了改後,將銜接的部分解決了問題。”

他們實際上根本不知道主戰意味着什麼,只知道氣勢不能輸,名聲不能落。

遼東地形不如貴州惡劣,如果在貴州都能領兵過萬而不亂,那麼他們也就可以和戚元輔等人一同北伐了。

二十萬兵力、聚集了秦邦屏、戚金、孫傳庭等人的陣容,朱由檢就不信這樣都收復不了遼東全境。

有軍隊沒有財源,文官只要捨得錢財,就能把軍隊拉攏到他們那邊。

“道義便是兵權,皇帝即是大義!”

因此、裁撤衛所,駐紮兵馬,再用皇店開拓市場,以此擴大販鹽的市場纔是朱由檢最想要做的。

大明有法統、可以收復的地方有哪些?

中南半島的三宣六慰、安南都統使司,南洋的舊港、呂宋官廠。

“萬歲,臣弟建議調南京一百二十萬石糧支援朱燮元,再調太僕寺、光祿寺、節慎庫等一百二十九萬兩,由豹韜衛押運前往貴州。”

所以這一切、又回到了朱由檢的那句話上。

要知道,整個漠南之地也不過四五十萬蒙古人,而林丹汗並沒有讓人臣服,便總是打出四十萬蒙古人之主的稱呼,讓人貽笑大方。

東林又開始內亂了,在高攀龍被踢出廷議後,並不代表東林嘴炮死絕了,相反他們又旺盛了起來。

“萬歲不用擔憂,御馬監的錢糧夠用。”朱由檢迴應一聲,倒也不是說大話,而是眼下御馬監的錢糧確實夠用。

這纔剛渡過今年的正月,二千六百萬石田賦和五百多萬兩加派銀、三百多萬兩賦稅就剩這麼點了?

“眼下、五省之兵馬,如孫傳庭、洪承疇、吳阿衡、楊文嶽、杜文煥、乃至朱燮元、胡應臺等諸部皆折損了三成乃至過半的兵馬。”

“眼下只需要積攢建造大船的經驗,便可以造出足料的戰船了。”

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是軍隊—財政—政治,但絕對不可能是政治爲主。

“眼下叛軍之所以沒有出動出擊,是因爲從各州掠走了錢糧無數,兵部難道連被叛軍掠走多少錢糧都還沒有算出來嗎?”

“若不是眼下西南有戰事,遼東又需要維穩,臣弟早就收復河套了。”

這三個選擇中,朱由檢更傾向於撤向草原。

這種時候不應該主動進攻,而是等待叛軍士氣降至谷底。

朱由校見到自己弟弟纔出銀沒多久,又要出銀一百萬兩,頓時肉痛道:

“御馬監還要承擔上直、山西等地兵馬錢糧,出銀這麼多,恐怕……”

並且、調他們前往遼東後,也可以順勢裁撤遼鎮了。

有財政沒有軍隊,銀子還沒出京城就沒了三分之一。

近了開拓、遠了保持宗藩體系,這纔是能讓大明更上一層樓的辦法!

面對朱由檢的執拗,朱由校最終還是被自家弟弟說服了,儘管他還是很擔心。

這些都是有法統可以出兵收復的地方,而可以駐兵的地方就更多了。

因此、瞧着自家弟弟雲淡風輕的表情,朱由校也只能點了點頭道:

“既然如此、就按齊王所說的,由豹韜衛押運錢糧南下吧。”

“是啊、而且募兵的銀兩也是一個問題”

不過、東林內部始終不是鐵盤一塊,這不、在衆人不開口的時候,忽的有一名東林御史站了出來道:

就剛剛的議事,便不難看出,大明根本就沒有一個集權的財政部門,戶部也不過就是能管管太倉罷了。

這點兵力,只要騰出手來,即刻便可以裁撤。

這麼一來、遼東將領派系,便只剩下了朱萬良和姜弼的三四萬正輔兵了。

“嗯、裁撤三省的衛所!”朱由檢用力點了點頭。

遼東存糧還有一百五十萬石沒有販賣,還有存銀一百六十多萬兩,等沈煉販賣完所有糧食,便能帶所有存銀南下去湖廣買糧。

“萬歲、臣以爲,當速速平叛,隨後調兵援遼,以我朝三十萬大軍,蕩平建虜!”

當衆臣聽到皇帝詢問齊王,便知道這是要對西南總結了。

隨着大臣紛紛離去,朱由校也走下了高臺,嘆了一口氣道:

“國事艱難,弟弟短時間便調銀二百五十餘萬兩,加上歸入內帑的,恐怕御馬監沒有多少存銀了吧?”

“哈哈……”聽到可以拉來不少三大殿的木料,朱由校也高興的笑了笑。

如果是黃臺吉,他一定可以下決心,但努爾哈赤不可能。

對此他倒是沒說什麼,只是繼續開口道:

只有掌握了軍隊,掌握了財政,那才能滾雪球的一樣把隊伍給滾大。

朱由校提出了要求,但總的來說,他還是承認了自家弟弟的想法和計劃。

“藩王若是起兵,便是不義,以大義戰不義,以兵強戰不強,如何會輸?如何能輸?”

“兵權就是拳頭,而大義是什麼?大義便是哥哥!”

朱由校給朱由檢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對此,朱由檢也笑道:

“如果有了戰船,到時候就能去大琉球和遼東護航,將建造三大殿的木料拉來了。”

繼續擴大之下,鹽場所獲會越來越多,到時候提供的財源也就越多,便能充分解決財政的問題。

只要收復了遼東全境,便可以沿着遼河,松花江北上,一路築城。

朱由檢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鍛鍊四人的領兵能力,只要能在山區中達到領兵過萬而不亂的本領,那麼他們四個人的主戰場,將是遼東。

“等收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可以調孫傳庭、曹文詔、孫應元、楊文嶽等四人領兵援遼了。”

畢竟人不是死的,況且這戰略也很容易看出來。

眼下大明正輔兵在貴州之地已經十六萬,再募兵,恐怕要突破二十萬兵馬。

即便是百姓被奴役的清王朝,一輪到戰事需要討論的時候,也是一羣驕傲自滿的人叫囂着主戰。

“屆時,叛軍必然會在攻勢下受挫,連連收縮。”

“當初黃河以北的王中,趙王府便屬於河南,但臣弟依舊把他裁撤了,並且當時其他藩王沒有太大的反應。”

所以算起來,御馬監有五百多萬兩銀子,眼下拿出一百萬兩並不算難事。

因爲這三省之地是真的有兵馬可供調遣,一旦錦衣衛查到罪狀,兵馬調動之下,沒有人能存活。

西南的烏思藏、朵甘、俄力軍民府,東北的努爾幹。

想到這裡、朱由檢只能道:“皇兄別太高看北虜。”

“蠶食漠南?”朱由校微微皺眉道:

“那虎兔墩好歹也是韃靼部首領,麾下有數萬鐵騎,應該不至於被蠶食吧?”

兵部尚書崔景榮聞言,當即上前一步,行禮彙報道:

“叛軍大約掠走銀錢百萬兩,糧秣二百三十七萬石,牛馬六千餘頭……”

“臣李……”

在朱由檢看來,有軍隊的第一件事,就是威懾文臣,就是搶奪財源,稅收。

“山西和北直隸、河南三府,不過只有四個藩王,因此弟弟裁撤和革新沒有太大阻力。”

由於戰局的控制,四川和湖廣、江西等地的糧價雖然漲了一些,但畢竟沒有太過誇張。

政治爲主的皇帝,玩到天花板也就嘉靖的程度了。

“三百五十萬兩銀子,其中有二百四十萬兩銀子是撥給六人的,以他們的能力,估計年末便能編練出十萬兵馬。”

崇禎雖然後期覺醒,開始抓軍隊,建設起了勇衛營,但卻因爲判斷出錯,導致了本該用來威懾文臣,收取賦稅的勇衛營,被他派往了中原平叛。

但以後金眼下的情況來說,撤向草原,只要經歷幾場白災,所造成的減員要比戰鬥減員更多。

工部、太僕寺、光祿寺、兵部、各部都有自己的銀庫,這樣的情況下,大明在錢糧上的調動,會陷入幾個部門的相互扯皮之中。

儘管他們內部的楊漣、劉一燝等人都覺得要徐徐圖之,但他們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去歲勉強渡過了沒有欠餉的一年,但代價就是國庫枯竭。

李如柏那邊前幾日傳來了消息,不出朱由檢預料,祖大壽等人果然願意和李如柏前往固原。

當事情談到銀子上,衆人便都噓聲了,因爲他們都知道朝廷眼下並不富裕。

“幸得前些日子萬歲發內帑銀百萬兩支援,加上五省巡撫徐可求調度得當,籌措了一百二十六萬石軍糧支援貴州。”

“等春雨過後,鹽場就可以開始盈利了,想來還是能收穫不少的。”

“不知我朝在貴州之地眼下的糧秣銀錢是多少?”朱由校詢問着,而戶部尚書汪應蛟聞言,便回奏道;

“貴州境內軍糧不足四十二萬石,銀兩十三萬兩。”

不僅如此,他還繼續道:

“合計之下,有銀二百一十一萬四千六百兩,米麥六百六十三萬石。”

百姓都是盲從的,尤其是漢人王朝的百姓,其驕傲之心簡直是其他國家所不可想象。

“裁撤三省可以,但必須在收復遼東失地以後。”

一進入養心殿,朱由檢就看到了一艘一尺左右的戰艦模型。

“唉……五省之地因爲籌措的事情,已經入不敷出了,怕是眼下已經銀糧枯竭了……”

一旦老奴看出來,他會面臨三個抉擇,一個是向北撤離,一個是入朝、一個就是撤向科爾沁草原。

汪應蛟所說的,是前些日子朱由檢以自家皇兄名義調撥的銀兩,而朱由校自然也知道。

或許是他知道世界有多大,才知道把時間浪費在三省之地上,是多麼的奢侈。

軍隊僅僅是駐兵,經濟纔是最重要的。

眼下安邦彥要拖時間,這明顯是在誘惑明軍走入山中,尋找機會圍殲明軍。

他要裁撤三省的衛所,不止是爲了軍屯田的田賦,還是爲了拓展皇店,制裁藩王。

來了……

“弟弟是想……”朱由校皺了皺眉,似乎聽出了自家弟弟的想法。

爲什麼後世國外總是說警惕東方大國重啓明朝宗藩體系?原因就在於宗藩體系的範圍太廣,太大了。

二百多萬兩銀子南下,買回五六百萬石糧食還是綽綽有餘的。

因此、讓御馬監來集權財政,才能保證朱由檢想要擴大基本盤的計劃。

朱由校見羣臣噓聲的模樣,便看向葉向高道:

“葉閣老,眼下國庫還有多少錢糧?”

朱由校詢問了起來,對此,朱由檢也早有腹稿,因此說道:

他聽到這裡的時候,看了一眼朱由檢,卻發現自家弟弟正老神在在的眼觀鼻,鼻觀心。

“兵馬所到之處,沒有人膽敢反抗!”朱由檢忽的開口,堵住了朱由校的嘴。

“臣弟請萬歲允許諸部在貴州募兵,併發餉銀、甲冑……”

“這次運錢糧南下,也就代表朝廷支出了三百五十萬兩銀子。”

朱由檢繼續開口,並緊皺眉頭道:

實際上他本部也不過十餘萬人,可拉出作戰的男丁不過四五萬罷了,若是要求有甲冑的,那更是在兩萬左右,並且只有一重甲。

大明藩屬國有多少?可以駐兵的地方就有多少。

九月到現在不過五個多月,大明的國庫已經被掏空了三分之二,這還是御馬監一直在支持,分擔了九邊之中,四鎮兵馬錢糧的結果。

以往每次兵馬調動,都是以皇帝詢問齊王的意見而定下的,這次應該也不例外。

“遼東和西南之事,弟弟是怎麼想的?”

遼東販糧已經開始進入尾聲,一筆筆銀子運往北直隸,被朱由檢一筆筆的花出。

到時候再收納兵馬,重新整編,遼東的兵力可以達到二十萬左右。

“難不成御馬監二十多萬兵馬,還彈壓不住這小小的三省之地?”

眼下,皇店之所以無法突破西安、南直隸、河南,在當地做起市場,還不是因爲當地商賈和士紳的阻撓?

那麼爲什麼北直隸、山西、遼東、山東北部沒有人阻撓?

“工部節慎庫有銀六十二萬兩,太僕寺有三十五萬兩,光祿寺有銀三十二萬兩。”

“這些銀子,主要還是交給孫傳庭、洪承疇等六人,其次是杜文煥、木增、胡應臺等人。”

“倒也不至於。”朱由檢沒有說出具體還有多少銀子,因爲怕自家皇兄腦袋一熱,全拿來建造三大殿了,因此說道:

“這是自然!”

敢把三省之地用“小小”來著稱,也就只有朱由檢了。

“哥哥,您難道沒有看到嗎?藩王沒有兵權,所有的不過是那地方的家丁。”

朱由檢清楚一切,所以在他說出想法的時候,直勾勾的望着朱由校。

朱由檢說的很直白,他十分了解朱由校和歷史上崇禎這兩兄弟的性格。

一席話、說的曹化淳和魏忠賢有些發懵,朱由校也嚥了咽口水,唯獨朱由檢看着自家皇兄,嚴肅道:

嘉靖救不了眼下的大明,只有朱元璋和朱棣、朱見深的路子可以效仿。

“文臣遵循禮制,既然承認了皇兄,便會承認皇兄是皇帝,是大義。”

如果自己只有弟弟,而弟弟沒有兵馬,那計劃也無法執行。

“加上淮北大飢後續賑災,黃河決堤後續賑災,能有眼下的局面,已經十分不易了。”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朱由校道:

“如果遼東收復,屆時臣弟想把孫傳庭、孫應元、楊文嶽調往陝西、山東、河南。”

“齊王,依你之見,眼下該如何?”

“可眼下,陝西、河南、山東三省之地,有藩王十二,郡王一百五十二位,宗室子弟近三萬。”

“船廠的人今日清晨傳來消息,確定了基本沒有問題。”

這就代表了明軍要在貴州做好和安邦彥打持久戰的準備。

有政治沒有軍隊和財政,國家就陷入了武備不振,民不聊生的階段。

眼下不過三省之地,鹽場每年所獲便有上百萬兩。

衆人的疑問,由汪應蛟前來解答:

這樣的數據也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以這兩百多萬石糧秣來說,叛軍最少可以在貴南地區堅持兩年以上。

“萬歲聖明……”百官紛紛唱聲,而同時朱由校也擺手道:

“行了、退下吧。”

崔景榮的話,是根據戶部對地方百姓、府庫造冊後,大概推斷出來的數據。

“哥哥是皇帝,藩王有何可畏懼?”

只要有屬國,便可以用屬國的名義開疆拓土,將外在資源送回國內。

虎兔墩便是明朝君臣對林丹汗的私下稱呼,而朱由校不相信林丹汗會被蠶食也是因爲林丹汗過度吹噓的原因。

得到迴應,朱由檢笑着作揖應下。

他知道,爲了完成他自己的計劃,他必須好好利用奢安之亂,鍛煉出一批批適應雲貴高原的兵馬和將領。

這些將領將在收復三宣六慰、安南都統司,收復南洋的時候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點還有一更

(本章完)

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4章 奸宦毒婦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3章 難兄難弟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620章 國債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212章 合圍開始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86章 上架感言第74章 百事艱難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150章 大小曹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7章 浙兵戚金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76章 浙黨勢大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8章 初嘗權力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11章 噩夢開局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
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4章 奸宦毒婦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3章 難兄難弟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620章 國債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212章 合圍開始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86章 上架感言第74章 百事艱難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150章 大小曹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7章 浙兵戚金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76章 浙黨勢大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8章 初嘗權力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11章 噩夢開局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