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平凡的人

“江南之人做出這樣的事情,我倒是並不覺得奇怪……”

“嗚嗚——”

二月初二龍擡頭,當這被稱爲春耕節的一天到來,大明各省的農民已經開始勞作,而朱由檢也正在前往寧夏的路上。

火車的汽笛聲預示着他們距離寧夏已經不遠,位置上的朱由檢拿着朱慈燃寫來的《遊記》內容反覆觀看,大致瞭解了浙江的情況。

三千萬人口,近五千萬畝田地聽上去很不可能,因爲後世也是七十年代才達到的這個人口數量,而耕地數量更是拍馬不及。

不過,朱由檢卻並不覺得奇怪,因爲後世的人口情況,是在明末清初的屠戮,以及中後期太平天國運動中清軍屠戮所導致的。

這其中,尤其以太平天國運動中清軍對浙江的屠戮爲甚。

二百多萬人口的湖州府,戰後僅存不到七十萬,並且由於屍體的處理不及時,當地爆發瘟疫,湖州府人口在瘟疫結束後僅存十二萬。

這樣的人口損失到了民國都沒補充回來,北方人口大批南下移入江南,河南人便佔據百分之四十以上,而本地籍佔不到百分之四十。

大量北方移民的涌入,讓湖州本地文化衝擊極大,最典型的就是湖州西部官話區的形成。

不出意料的話,現在桌上盤子裡的肉末,本該是放在這食盒裡面的。

這麼想着,滿桂又看了旁邊的四小隻。

今天雖然是農耕節,但一個辣椒肉末也足夠過節了,根本不可能一個節日吃兩個肉菜。

“你就按照平常的飯菜做給我們吃一頓,不要緊張,不管好吃與否,食材錢都會付的,也不會爲難你們的。”

和他們說的差不多,寧夏的百姓確實生活的很幸福。

他們二人開口後,人羣裡的許多人都跟着開起了口,無非就是勸朱由檢加些肉菜,哪怕不爲自己,也爲了四小隻。

沒有上位者的跋扈,也沒有高官的腐敗,有的只是一個除了相貌外平平無奇的舉止。

周素潔被安排去了驛站休息,因此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四處走動,以四小隻的精力,即便把寧夏城逛完一圈,他們也不會累很多。

朱由檢津津有味的吃着,四小隻見狀也分別動筷。

經過官員的解釋後,她連忙收拾東西歡迎朱由檢他們進屋。

在看到那人使了使眼色,讓她如實說後,她才猶豫着說道:

眼下烏斯藏的三十二萬人口裡,有二十五萬是漢人,剩下七萬是生活在青海遊牧的和碩特蒙古人。

第一次北伐的掃套之役似乎還在昨日,但回過神來細細一想,那卻已經十三年前了。

雖然城內的綠植情況看起來比較悽慘,不過,如果朱由檢路過當地居民的房子,順着打開的房門往院裡看時,他卻發現內外完全不同。

那一兩肉末,便是隻有四歲的朱慈炤吃都不夠,更別提在田地裡勞作的漢子了。

被栽種在院裡的盆栽綠的奪目,小院被主人收拾得井井有條,與外面的風沙橫飛、枯枝敗葉相比,室內的情景無疑讓人感到舒適。

在說到齊王鼓勵農民造反,並且舉例陝西民變的事情時,他們都忍不住叫了一聲好。

“殿下,家裡只有這點東西,您別嫌棄……”

朱由檢將食盒蓋好,笑着示意婦人可以離開了。

對此,朱由檢只是一笑,就帶着人繞了幾圈,找了一羣聊的正開的農夫,在他們旁邊坐下。

在人羣裡,朱由檢看到了一個生面孔,不由對滿桂詢問道:“這是……”

出乎衆人的預料,四小隻都吃的很香,沒有了在張家口鎮時的挑剔。

因此,在看到朱慈烺的時候,滿桂和梅之煥等人都想起了自家的兒孫,一時間不由咬牙切齒了起來。

如朱由校對朱由檢的調侃一樣,似自家弟弟的長相,若是科舉,哪怕文采不行,但只要能進入殿試,憑藉長相就能奪得狀元。

朔方府最少還能再房屋屋頂看到一些乾薹蘚,但到了寧夏這裡,城內幾乎看不到任意植物,只能看見一些枯萎的乾草,稀稀疏疏地長在地上。

“四萬……”聽到這個規模,朱由檢微微頜首,而這時火車也響起了抵達寧夏的鈴鐺聲。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樣的飯菜讓朱輔炬來吃,除非是很餓的情況下,不然他是沒有胃口的。

“朱軍需,您……”

想到這裡,朱由檢端起臘肉,將臘肉和肉末都分別扒到了三個食盒裡,只給桌上留下了寧夏府百姓平常能吃到的一個炒白菜和酸菜土豆湯。

從北山血戰他被升官之後,他的飯菜也常常會有一個肉菜。

“這這這……”

唯三沒有開口的,便是瞭解朱由檢的滿桂,和親眼見證這一路的陸元高,以及站在角落的朱輔炬。

很快,火車駛入了寧夏城外的寧夏火車站。

如果漠北和西域都收復了,那大明本土就有三塊較大的牧場了,可以養育數千萬牛羊。

或許是這樣看很不盡興,朱由檢換了一身農忙的短衣藍褲,讓陸元高把四小隻送去驛站的同時,他帶着滿桂幾人就扛着農具出了城。

朱由檢交代了一下他對烏斯藏的態度,畢竟對於大明來說,60%以上都是草原的烏斯藏比起蒙古地區更適合畜牧業。

只是,五千萬畝土地聽上去很多,但按照朱慈燃《遊記》內容中所寫的,其中有過半種植桑樹、棉花和各類水果,那浙江本地人口糧問題就很嚴重了。

“回殿下,孫經略眼下在西寧忙於移民的事情。”滿桂作揖回稟:

“那就如此說定了,四年後我再來,希望屆時百姓能每日吃上一個肉菜。”

只是現在,時過境遷,他也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近距離看到了較爲真實的齊王。

至於耕地情況,且不提許多被退耕還林的土地,單單浙江的城鎮城區面積就高達數百萬畝,而明代可沒有這麼大城區面積。

“殿下!”

“孫經略試圖讓勞改工們修建水泥路,從西寧通往喇薩、勃律,但實行過後發現根本不行。”

朱由檢很和善的說着話,婦人聞言卻緊張的紅了臉。

當然,叫好之餘,許多人也聊起了齊王,並且好奇齊王會不會來寧夏看他們。

他並不是覺得朱由檢虛假,而是覺得這一幕太虛假了。

這樣的舉動看上去很粗鄙,但是對於被拍者來說,卻顯得無上光榮。

看到滿桂和梅之煥那蒼老的模樣,朱由檢一時間心神恍惚。

“今年年底,拖拉機的數量能達到多少?”

即便這樣,他在軍中也素以簡樸而稱。

“這菜也沒有賣相上那麼差,味道還是不錯的。”

他們之所以聊得開,是因爲一個識字的農夫正在拿着《大明報》,說着上面的各種事情。

“嗯……”聽到是去年六月才下的雨,朱由檢微微頷首,心想寧夏的情況比起朔方要嚴重。

或許對於江南的百姓來說,他們不知道爲什麼要造反,爲什麼不能好好農忙生活。

注意到他們的,都開口調侃他們這個點纔出門農忙,怕是秋收種不出多少糧食。

基礎物理和數學的不行,讓大明的科技研究達到了瓶頸,它也無法做出改進。

這樣的民族比例讓朱由檢很是滿意,至於河西也在他的宗教抑制下逐漸被漢化。

一時間,曾經的面孔一一在朱輔炬腦海中出現,甚至他過年回家時,父母詢問他有關齊王事宜時的畫面也陸續出現。

不得不說,二十七八歲的朱由檢單說長相無可挑剔,身材氣質也出類拔萃。

想到這裡,朱由檢示意官員詢問一下是否能進屋觀察,而官員見狀也敲門等着屋內主人迴應。

在見到這麼多官員圍在她家門口的時候,她差點被嚇得直接跪倒在地,以爲家裡男人犯了什麼事。

婦人紅着臉去做飯去了,這一幕讓滿桂等人不由打量着自家殿下。

收拾了他們,浙江的經濟閉環就會出現問題。

千言萬語,不抵擡手拍拍肩膀的那舉動。

朱由檢看了看他,他倒是沒想到老朱家還能出幾個將軍,這隻能說明只要有土壤,種子就能發芽。

婦人在這裡待着確實拘束,因此也不管家裡東西會不會丟失,只能把三個食盒和三袋水囊裝到背籮裡,揹着背籮走出了自家。

“辛苦了……”

“朱軍需,您見過齊王嗎?”

如果說滿桂和陸元高是瞭解朱由檢,那朱輔炬就是覺得很虛假。

“即便不行,那每日吃一個肉菜總歸不難吧?”

與五百多萬漢人相比,河西之地的幾十萬少民實在微不足道。

當然,這是指漠北還沒完全收復的情況下。

這一過程對於一直跟在其身後的朱輔炬來說衝擊極大,他回想起了自己走來的一路,以及在鎮遠關時詢問自己是否見過齊王的那些新卒們。

他們這幾人皮膚有些有黑,因此倒也沒有引起別人注意。

滿桂、曹猛、李自成這些武將紛紛把腰桿挺直,就連梅之煥這個文官也欣然接受了這粗鄙的舉動。

“這個月到了一萬多被流放的勞改工,孫經略準備將他們安排到勃律府去生活,應對日後出兵收復西域。”

也就在他們咬牙切齒的時候,本就在做飯的婦人將一盤盤飯菜給端上了桌。

“臘肉是加菜吧?”

“寧夏有多久沒有下雨了?”朱由檢聞着一處小院傳來的飯香味詢問,梅之煥也不假思索道:“最後一場雨是去年的六月。”

是誰在阻攔,朱由檢很清楚。

由於是軍事重鎮,因此在衛所裁撤後,所有的衛所田、牧場盡數歸於朝廷,所以寧夏是實打實的能達到人均八畝地。

“怎麼說,怎麼做我不過問,你們轉告孫傳庭。”

這四個菜一上桌,朱由檢都不看就能知道,最後一個肉菜肯定是加菜,因爲臘肉這種東西,不管是哪裡,都是招待客人和逢年過節纔會吃的東西。

眼下拖拉機的產能還不足,如果規模再大些,大到每年能提供十萬臺拖拉機的時候,那朱由檢就可以動手了。

這種情況,浙江人口能多起來反而奇怪。

牛馬如果少了,最着急的自然是能驅使他們的鄉紳老爺們。

去年的大旱並沒有讓浙江遷移出太多人口,最少那五十六萬的人口情況達不到朱由檢想要的標準。

不過,他並不準備收拾這羣人,最少目前他是不想的。

不過湖州畢竟算是吳語核心區,所以也有部分移民被“吳化”。

朱由檢看向梅之煥,梅之煥卻苦笑道:“殿下,您這就有些爲難下官了。”

但與他想的不同,當着衆人的面,朱由檢動起了筷子,他不僅吃了,而且吃的很香。

房屋的黃泥和周圍的土地顏色鑲嵌在一起,很是自然。

朱由檢的話被滿桂和梅之煥作揖迴應,而朱由檢也帶着他們在寧夏走街串巷了起來。

地裡許許多多的男人在耕種土地,他們幾乎每家每戶都擁有最少一頭耕牛或挽馬。

轉機出現在了天啓第一次北伐後,朱由檢帶兵搗滅河套三大部,在關外的後套、前套、以及西套的居延海等地設置府縣,寧夏自此成爲內地。

當着衆人的面,朱由檢父子五人把一菜一湯吃幹抹淨,等朱由檢擦完了嘴後他才說道:

“四年後我還會來,希望到時候寧夏的百姓能過上剛纔那兩葷一素一湯的飯菜。”

“是啊殿下!”梅之煥的話贏得了李自成的認可,他可以接受自己這麼吃,但他不能接受齊王這麼吃。

這不是因爲氣勢,而是朱由檢這廝不過二十七歲,正是年少風華的時候。

朔方的最後一場雨是去年的九月,然後下了一層薄薄的雪,而寧夏去年不僅沒下雪,連雨也少得可憐,也難怪會是如此景象。

見到朱由檢,已經六十歲的滿桂和六十二歲的梅之煥迎了上來,在他們身後還跟着曹猛、李自成等一衆將領和官員。

朱由檢和善的詢問,婦人看了看四周官員,尤其是管理這個街坊的官員。

到了萬曆四十七年,寧夏的人口僅有兩萬戶,不足正德年間一半。

這樣的飯菜,即便是朱輔炬上一次吃,那也是在六年前了。

走出火車站,遠處是屹立在地平線的寧夏城,城池四周則是被開墾出來的水田,一眼望不到邊。

但眼下的大明,也不需要他有更多改進,因爲眼下已經夠用。

這聽上去有些譏諷,但在比後世還要看臉的這個時代,朱由檢確實佔了很大優勢。

儘管依託黃河,但由於數年沒有下雨,這裡的情況比起朔方府還要嚴重。

安穩的日子也就這四十年,人口剛剛有點起色,結果就迎來了三十幾年的戰亂。

他回到城門樓,繼續向下眺望農忙的百姓們,笑了笑後也換衣返回了驛館。

在他走後,梅之煥也開口說道:“殿下,要不讓隨行的庖廚買些菜?這有些太過寒酸了。”

“您若是把拖拉機勻給下官幾萬臺,那下官絕對能保證,但就眼下來說,怕是不行。”

“如果算上旱地,寧夏府最少能開墾出四千萬畝耕地。”

然而當他們見到朱由檢時,往往會很難說出話來。

在它挺穩後,朱由檢帶着朱慈烺等四小隻和周素潔下了火車,而前來迎接的人則是朱由檢多年沒見的滿桂、梅之煥等人。

許多人從未見過齊王,在他們眼裡,齊王就應該是和那些他們能見到的官員一樣,大腹便便,十分臃腫。

“朱軍需,您說齊王長什麼樣……”

說罷,朱由檢站了起來,他讓陸元高在桌上留下了一枚百文錢幣後便帶着百官離開,離開時還不忘幫婦人關上了門,一推就能打開。

走在城池內,一股濃郁的西北風情展現在朱由檢的面前。

他只在北山血戰中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統治者的爭鬥,以及戰後那家家戶戶的悲慼。

走在寧夏城的城頭,朱由檢眺望着城外正在春耕的百姓,百姓也在眺望着城頭,似乎在想“好像來了個大人物”。

“因此,眼下只能在原本驛道的情況下,將一些碎石清理出,順帶拓寬道路。”

當時他的回答很模糊,因爲他也不瞭解齊王是個什麼樣。

大明的拖拉機並沒有什麼生產難度,和後世可跑可動,每日耕地數百、上千畝的拖拉機不同,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可不斷工作的耕牛,不過力氣比耕牛大一些罷了。

酸菜土豆湯,炒白菜,辣椒肉末,白菜炒臘肉……

寧夏就是一座標準的西北古城,走在古城內部,裡面的房屋大多都是用當地泥土夯建而成,連白石灰都不曾刷上。

“烏斯藏三府的情況如何了?”朱由檢追問了一句,梅之煥也熟絡的回答道:

長得漂亮也就罷了,關鍵是朱慈烺還很有哥哥的派頭,並且不哭不鬧,很是聽話。

西北的風很大,二月初的寧夏風中也還有一絲寒意。

婦人拘謹的爲衆人跑了茶水,順帶拿出了一盤紅糖餅子招待衆人。

“人口三十二萬四千餘人,耕地三百六十餘萬畝,草場不下十五億畝。”

眼下的寧夏府不僅管控着西套地區,也控制住五原縣的後套地區,三套有兩套在其手,因此百姓數量也達到了八十二萬,耕地六百六十萬餘畝。

說這些話的人,殊不知齊王就在他們背後坐着,並且時不時發笑。

雖然都是男孩,但那粉雕玉琢的模樣讓人恨不得好好揉捏一番,尤其是白到發光的朱慈烺。

“平日裡就是一個湯加一鍋燴菜,吃的有些粗糙,只有過節纔會弄一個肉菜,過年纔會這樣吃。”

兩千多萬畝耕地拿來養三千萬人,哪怕浙江畝產兩石乃至三石,其中缺口也高達數千萬石。

“殿下千歲……”

“別緊張,我這次來是想看看寧夏百姓生活的怎麼樣了,順帶吃吃和你們平日裡一樣的飯菜。”

“以當地的情況,還可以繼續開墾出兩千萬畝以上的水澆地,三百萬畝以上的水田。”

很快、屋裡走出了一個穿着布衣的婦人。

但是對於這羣陝北遷移過來的百姓來說,他們只痛恨當年自己爲什麼沒提前造反,那樣的話或許他們能更早的過上現在的好日子。

曾經的寧夏是大明的軍事重鎮,既然是軍事重鎮,那就不可能有太多百姓。

在天啓朝以前,寧夏的人口巔峰是正德年間的四萬多戶人口,但到了嘉靖年間後,西北武備漸弱,逐漸難以保護百姓,因此許多百姓不斷南逃。

朱由檢並沒有帶很多人進去,而是帶着朱慈烺這四小隻和滿桂、梅之煥、李自成他們走了進去。

因爲人太少了,因此在逛了幾圈後,朱由檢來到了城頭,眺望着在田埂上坐着吃飯的百姓。

鄉紳們的違規,朱由檢心裡也清楚。

加上同年陝北遭遇雪災,後續十三年不斷大旱,水網縱橫的寧夏也就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

大明的手段是什麼?自然就是蒸汽機和拖拉機。

“拖拉機沒有,三萬頭耕牛倒是有,要不要?”朱由檢難得打趣,梅之煥聞言也立馬露出笑臉;“要!自然要!”

這種情況下,除非朝廷有能安撫人心,照顧百姓生計的手段,不然很容易生亂子。

“如果不是農耕節,那這兩個肉菜能有嗎?平日裡應該是吃什麼?”

梅之煥簡單講述了一下烏斯藏三府的情況,這其中自然以人口爲主。

wωω¤ ттkan¤ ℃ O

朱由檢將手中的遊記放下,坐在隔壁的陸元高也迴應道:“約四萬臺……”

滿桂介紹着朱輔炬,朱輔炬也作揖行禮。

朱由檢擡頭看了一眼拘謹的婦人,婦人也只能尷尬笑着。

梅之煥彙報着寧夏的情況,朱由檢也停下了腳步,轉身詢問道:“孫傳庭還在喇薩?”

如他預料的一樣,三個食盒裡分別只有不到一兩的辣椒肉末,以及大半的炒白菜和壓底的米飯。

“烏斯藏的草原是很大的資源,要利用起來,爲國朝放養足夠的耕牛,然後輸出給需要開墾的各省。”

“回殿下,這是今歲新提拔爲寧夏營參將的參將朱輔炬,是秦王府一脈出了五服的宗室子弟,參加過北山血戰。”

吃飽喝足,他們在城裡走動了起來,但比起豐州還能有一些商人旅客來說,寧夏城裡不事農業的人很少。

“好好帶兵。”留下了一句鼓勵的話,朱由檢便和滿桂他們走出了寧夏的火車站。

“嗯……”聽到這樣的話,朱由檢也動起了筷子,不過不是吃飯,而是將婦人準備給田裡勞作家人的食盒給打開了。

直到正午最熱的時候過去,農夫們都準備回到田地裡幹活時,朱由檢才起身帶着滿桂他們返回了城裡。

“寧夏府眼下有水田二百四十萬畝,水澆地四百二十萬畝。”

說到西北,很多人腦海裡都是荒漠、人少、地廣等詞彙。

“這樣就可以了,你不要緊張,先去給田地裡的家人送飯吧。”

正常來說,這樣的長相和身材氣質,理應做一個逍遙王爺,但他卻成了大明朝的頂樑柱。

他好似不是齊王,只是一個權力大一些的平頭百姓……

帶着這種感受,若是還有人詢問他齊王是什麼樣,那朱輔炬的答案或許會變一變。

“齊王啊……”

看着走下城牆,漸行漸遠的齊王背影,朱輔炬不自覺的看向了城外勞作的百姓們。

或許有這樣的一位賢王執政,是他們的福氣……

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76章 浙黨勢大第77章 野心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3章 難兄難弟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115章 攤牌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
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76章 浙黨勢大第77章 野心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3章 難兄難弟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115章 攤牌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