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穩中向好

“殿下,您若是真的擔心,何不如留些銀錢給那個村子的百姓……”

太行山下,當一輛人力的四輪自行車還在吭哧吭哧的南下時,坐在朱慈燃旁邊,用力踩踏腳踏的太監不由對心情不好的朱慈燃勸解。

只是經歷了那麼多,朱慈燃已經不是當初的政治小白了,他反問太監:“你認爲他們是沒有銀錢才這麼貧窮的?”

“如果是因爲銀錢,那爲什麼那個村的村官都吃得如此貧寒?”

“不把物價降下來,就算給再多的銀子也沒用。”

“況且這只是第一個村子,後面呢?後面還有多少個村子?”

朱慈燃把太監說的啞口無言,而他也不免有些沉思。

在齊王府呆了大半年,看了大半年,他大概也知道爲什麼山西百姓會那麼窮。

旱情是一方面,飆漲的物價纔是導致他們過成這模樣的罪魁禍首。

那有沒有辦法抑制物價?自然有,那就是輸送源源不斷地商品來山西,然後繼續用以工代賑的方式讓百姓有錢。

只是朝廷已經中斷了山西的以工代賑方式,爲得就是逼着他們遷移去關外三省。

這羣百姓不想遷移,朝廷也沒有什麼辦法,畢竟齊王說了不能動用武力,不然整個山西省的人口都能在幾年內一舉遷空。

“眼下國朝不是有了火車嗎?這山西怎麼還會物價那麼高……”

一個坐在後排的太監忍不住開口,朱慈燃聞言只能搖了搖頭:

“國朝九億多畝耕地,只有八億畝能產出糧食,每年產出的糧食只有十二三億石,按照每人五石,僅僅百姓自己就要吃去八億石。”

“但這些糧食並不是突然降臨到百姓手裡的,而是需要運輸的。”

“八億石糧食運到各地後便變成十億石,乃至十一億石了,剩下的一兩億石還得用在牲畜身上。”

“如果沒有牲畜,沒有足夠的肉食,那八億石可不夠百姓吃。”

朱慈燃意識到了一個分配的問題,以及運輸損耗的問題。

在他這個年紀,能察覺到這些已經很不錯了。

正如他所說的一樣,大明的糧食肯定是夠吃的,哪怕只有八億畝耕地,也能種出十二三億石米麥,人均八九石都足夠,換算下來就是每天每人最少能到手三斤米。

然而,這所謂的三斤米四人均,而凡事最怕人均。

麓川的漢民二十畝水田,每年二三十石,山西的漢民一兩畝水澆田,每年三石不到。

前者完全可以吃一碗倒一碗,甚至拿出十幾石去養牲畜來增加肉蛋奶,後者連飯都吃不飽,每天餓着肚子幹活。

講人均無用,只有把數據揉碎了來看才能知道各地百姓過得如何,就好像北直隸和山西的物價一樣,天壤之別。

想要解決的山西的問題,除非山西沒有旱情,或者大明有着充足的物資,可以每年輸送幾千萬石米麥以及各類物資給山西。

然而,運費需要成本,時間也需要成本,人工也需要成本。

山西的米價能保持在八百文左右,已經是大明官員能做到的極限了。

若是按照歷史上的進程,這一年山西的米價應該是三兩一石。

山西的百姓過得不好,朝中百官都知道,朱由檢也知道,但他們也沒有辦法。

北方旱情之下,靠南方的糧食來維持不餓死人就已經是極限了。

懷着低落的心情,朱慈燃用力踩踏了一下踏板,試圖用騎車來緩解自己的不安。

“今天起,我們不走省道和府道了,有鄉道就走鄉道!”

說罷、朱慈燃駕駛着自行車飛快地從水泥鄉道上駛過,但卻苦了爲了不讓他累着而拼命踩踏的三個太監。

自行車漸漸消失在了道路的盡頭,朱慈燃的遊記還在繼續書寫,他要把自己見到的各種情況彙報給自家齊王叔,讓齊王叔更好的治理天下,還百姓以康樂。

只是,西北饑民的情況不僅僅只有朱慈燃、徐霞客等人記載,大明朝百官之中也有許許多多的官員不斷上疏。

這其中,最讓朱由檢矚目的是他手中的這一份。

【自去歲一年,山陝二省無雨,除關中、河套、汾水兩岸外,其餘地皆黃,草木枯焦】

【今歲開春以來,平陽府鬥米百文,以至百姓爭採山間野草爲食,野草粒小似糠,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

【臣山西平陽知府馬懋才懇求陛下調撥錢糧,以平抑山西糧荒】

一份遲來了七年的《備陳大飢疏》出現在了朱由檢的手裡,著寫他的人依舊是敢於直言的馬懋才。

由於恩科的出現,本該在天啓五年錄入進士的馬懋纔在其之後的仕途中,可謂受到了充足的冷落。

爲官十年,他也不過是區區一個平陽府的知府,而歷史上的他,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成爲了禮部郎中。

當然,之所以升遷的那麼快,主要還是因爲當時的大明無人可用。

只是眼下不同了,燕山派官員儘管一直在黨爭,但在理政上,燕山派卻有數不勝數的基層官員。

務實……這是他們理政快過守舊派的原因。

在守舊派還需要擔心禮制的時候,燕山派官員已經交出問題的答案了。

因此,能力中上的馬懋纔在天啓五年那數萬恩科官員中變得寂寂無名。

好在他和歷史上一樣,向朝廷上了關於饑民的奏疏,不然朱由檢可能都無法注意到他。

這麼想着,朱由檢放下了馬懋才的奏疏,拿起了朱慈燃的遊記備份。

馬懋才上疏的時間是二月初,朱慈燃的遊記內容則是在二月末。

相差大半個月,朱慈燃的遊記內容能讓朱由檢更爲了解平陽府百姓的生活情況。

【二月己亥,我騎着車自靈石口鄉道進入了平陽府的地界,行至韓信嶺時與當地劉村老閒聊許久。】

【二月以來,山西的“天災”並未離去,而是迅猛的襲來,折磨着貧瘠的韓信嶺】

【從正旦到春分,此地沒有遭遇一場雨,大部分水田難以爲繼,紛紛旱爲旱田,莊稼絕收。】

【春分後一日,我仍在韓信嶺,全因飛蝗至山西而來,往山東而去,村民閉門一日未出。】

【至第三日,莊稼枯敗,村中百姓大半收拾行裝前往靈石火車站,準備乘車前往關外討生活。】

【逃荒的人羣熙熙攘攘,沿着鐵路北上,一些十三四歲的少年郎與我一般大,卻依舊衣衫難以蔽體,赤着上身向北而去,我也令人派發了衣物給他們。】

【我與災民背道而馳,沿着鐵路南下】

【沿路,烏泱泱的災民人頭攢動,沿着鐵路北上】

【災荒年,鐵路兩側的樹木也是受盡了苦】

【枝上的嫩葉剛剛綻開便被人捋光,再努力地長,又被捋了】

【最倒黴的是樹皮了,鐵路沿邊兩側的樹木被剝光了樹皮,木質部分露了出來,白戧戧的,像是死人的骨頭。】

【往南而去三十里,至郭家口後,只見房屋倒塌,人去樓空,骸骨堆於倒塌土屋角落,亦或是竈臺之中】

【再往南而去四十里,至陽地關,此地尚有溪水,然河中之魚一空,饑民滿山遍野尋不到吃的,便只有尋覓野菜野草】

【數以千人尋着野菜野草,邊採邊吃,雙手和嘴脣被染綠了也毫無知覺,不幸吃到毒草的饑民,只能在衆目睽睽之下,躺在地上翻來覆去。】

【沿邊官府雖佈置了惠民藥局的看病攤子,然而此等大旱,便是連野草都稀疏,何況藥材?十數名吃了毒草的饑民被活活痛死】

【二月甲申,我往汾水東邊而去,行至福山時,福水乾涸,連野草都也長不起來,焦黃的草葉散在地上,像一攤攤尖硬的魚刺。】

【二月……】

看了數百字,朱由檢終於將朱慈燃的遊記看完,只是看完後,他並沒有下令讓人運糧前往平陽府賑災。

想要賑災很容易,但這個口子一開,山西的百姓又不願意離開了。

山西的旱情還有八年才能結束,如果朱由檢不能狠下心來把他們趕往關外,那大明就還需要養他們八年。

以山西水澆田和水田的規模,只有將山西人口遷移到僅有四百萬人的規模時,他才能下令皇店,讓皇店不計成本的給山西運糧來平抑糧價。

山西苦,但其它地方也苦。

如果眼下不計成本的給山西運糧,那山西百姓倒是吃飽了,但其它省的百姓就得餓肚子。

朱由檢已經在儘量讓他們活着了,他們不願意遷移,朱由檢也沒有辦法。

或許只有在真正要被餓死的時候,他們纔會放下那所謂的鄉土情懷,前往有飯吃的關外。

“唉……”

朱由檢深深嘆了一口氣,眉宇間有些自責地同時,他也不免對幫他整理奏疏的曹化淳詢問道:“我這樣做,是不是對山西百姓太過苛刻?”

“這……”曹化淳面露驚訝,他不明白自家殿下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因此不免作揖回答道:

“即便殿下您想調糧食,但國朝也無糧可調,更無銀可用。”

“歷朝歷代,凡事遭遇三載以上旱情之地,從未聽聞還能保全六成以上百姓的事情。”

“山西之地大旱幾近九載,然至今因飢餓而斃者不過十萬人。”

“這樣的天災,殿下已經做到了最好的安排和處置,便是民間的山西百姓,也未曾有人說過殿下半點不是,殿下無須自責。”

曹化淳的話可以說是說出了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觀點。

在他們看來、饑荒餓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別說饑荒九年,就是饑荒一年都能餓死許多人。

類似山西這種不是一省大旱,就是半省大旱,並且連續就是九年的旱情,放在哪朝哪代,不餓死個百萬人都算奇怪的。

倒是到了天啓朝,全賴火車、輪船和海外糧食的輸入,山西遭遇大旱九年,因爲飢餓而死的百姓連十萬人都沒有。

更別提,這餓死的十萬人裡,大部分還都是不願意遷移,寧願餓死也要死在家鄉的頑民了。

在曹化淳看來,自家殿下能保全八百多萬山西百姓,那已經是了不得的恩德了。

比起八百多萬山西百姓,死去的這十萬人根本不算什麼。

wωw ●тт κan ●¢ Ο

“或許你說的對吧……”

面對曹化淳的話,朱由檢略有沉默。

他總想盡可能多的救活更多的人,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可是時代放在這,即便他已經努力的攀爬科技樹,但提高生產力這種事情,不是單單爬科技樹就能一下子提高的。

治國,需要的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耐心。

只有付出心力,一年又一年的耕耘,國家才能慢慢的強大。

大明的體量太大,疆域太大,許許多多的政策即便頒佈,也需要數年之後才能見到成效。

不說別的,單單眼下的一個人口問題,便耗費了大明九年的時間,卻依舊沒有查個清楚。

面對這樣的大明,朱由檢只能一步步的來,因此面對這樣的山西,他的政策也依舊不能改。

“告訴馬懋才和戶部,平陽府百姓的情況,朝廷已經知道了,然國朝已經無糧、無銀可調。”

“平陽府六十餘萬百姓若是真的無糧可吃,那可依照‘移民實邊’的國策,遷往東海省安置,發放糧票。”

“是……”

朱由檢開口,曹化淳迴應,就這樣,平陽府的事情依舊沒有變化,那些執拗要留下的百姓,朱由檢管不了他們。

他不是沒給這些人活路,是這些人自己不給自己活路……

奏疏很快批發下去,同時大明朝的變化也在一點點的展現。

隨着這些年來大量災民的涌入,關外的漠東、東海、北山三省變化不可謂不大。

就從耕地來說,經過天啓十年、天啓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這五年的“移民實邊,災民北遷”等政策,六百多萬人口涌入了關外三省。

這些人口裡,大半是以遼東百姓爲主,其次纔是山西災民,而後是北直隸災民,繼而纔是鐵路修通後的河南、山東災民。

這些災民不是一下子在同一年遷移的,而是一批一批人,一年又一年的遷移。

他們有的人抵達關外已經五年之久,有的纔剛剛一年。

與人口遷入成正比的,是經過百姓不斷開墾出的耕地。

這其中,身處冰天雪地裡的北山行省儘管只有四十萬人,但人均耕地數量最多,全省耕地達到了一百六十七萬畝,人均四畝,畝產糧五斗。

其次是東海省,人口三百四十餘萬,耕地九百二十七萬畝,接近人均三畝。

至於最後的漠東省,根據黃冊記載,也到達了三百萬人口,七百二十三萬畝耕地,基本接近人均兩半畝。

雖說人均不切實際,但從當地的耕地來說,隨着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安穩下來,不斷開墾,各省的糧食自給率也在不斷提高。

小冰河期下,關外的糧食減產三到四成不等,但最起碼沒有遭遇大旱,還有得吃。

哪怕不算遼東,三省人口也達到了六百八十餘萬,耕地面積也達到了一千八百一十七萬畝。

雖說緯度不同,寒冷程度不同,但關外三省的糧食畝產也基本保持在五斗到一石左右的程度,基本可以產出一千四百萬石左右的糧食,達到四成左右的自給率。

關外三省能自給自足四成,那剩下的便只剩下了不到兩千萬石的缺口。

至天啓十五年三月末,遼東人口在春耕前降低到了六百七十萬,耕地規模卻保持在了三千四百多萬畝左右。

遼東雖然苦寒,但用上化肥後,當地畝產還是能保持在最低七鬥,最高一石一斗的情況。

從去年的情況來看,今年的遼東應該能保證本省糧食的自給自足,同時向外輸出約六十萬石米麥。

看似不多,但這是東北四省這麼多年以來第一次、也是第一個能自給自足的省份。

鐵路的修通和海路輪船的使用,讓朱由檢對大旱不再是那麼焦慮。

尤其是時間進入四月夏季後,山東、北直隸等地,以及山西大同、太原兩府迎來了幾場及時雨,讓許多已經變爲旱田的水澆田紛紛煥發新生。

這決定了擁有一億一千萬畝耕地的山東、北直隸兩省在保障兩省人口口糧的情況下,能對外輸出近一億石米麥。

北直隸、山東兩地衙門的報喜,讓朱由檢得以安穩的睡了個好覺,而當五月瀛洲將齊國、瀛洲兩地情況送回大明的時候,朱由檢的心情就更不錯了。

“至今歲四月,瀛洲移民約二百六十二萬,瀛洲本民約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勞改工數爲一百九十一萬。”

“經臣勘察,瀛洲合該有水田四百三十七萬餘畝,水澆田二千三百四十餘萬畝,旱田七百九十餘萬畝。”

“今歲秋後,瀛洲產米麥糧約三千萬石,產番薯、馬鈴薯糧約五千七百餘萬石。”

“截留本糧後,可向遼東輸送七百萬石。”

京城郊外的鄉道上,當王承恩念出楊文嶽所寫的奏疏內容時,旁邊的朱由檢帶着朱慈烺乘騎馬匹走在鄉道上,觀看那一望無垠的稻田。

京城種稻的先例很早就有了,萬曆年間許多官員都希望能在北方種植水稻,並有許多人擔保,水田一旦種上水稻,北直隸糧產可以增產六成。

然而這件事情最後卻無疾而終。

這其中原因不是水稻無法種植,也不是種植過後,北直隸的糧食無法增產,而是因爲簡單的賦稅問題。

北方的勳貴、宦官和士紳們擔心北直隸種植水稻後糧產增加,繼而導致朝廷對北直隸的賦稅增加,因此一直反對南方官員的主見。

本來這是一件好事,但卻因爲牽扯了北方勳貴、士紳、宦官的利益而失敗。

當時的大明已經處於全球氣溫的下滑期,如果抓住這個機會,恐怕後來也不至於只能靠四川和湖廣。

雖說眼下北方旱情尚在,並且小冰河期寒冷導致糧食減產三成左右,但河北之地大批量種植水稻後,水稻的畝產依舊能保持在一石四五斗的產量。

和後世僅佔有不到2%的水田不同,由於人口稀少,用水量不如後世,因此晚明河北之地的四千萬畝田地中,水田數量達到了兩千三百多萬畝,佔據了河北耕地的六成左右,剩下的也大多都是水澆地。

在水田盡數種上了水稻後,北直隸的糧食總產提高了三成左右。

在保證本省人口口糧的情況下,北直隸可以在不遇到災情的局面下,穩定對外輸出約一千五百多萬石糧食。

因此,走在這碩果累累的稻田邊,朱由檢心裡是很高興的,而他的高興,也就帶動了懷裡的朱慈烺。

朱慈烺拿着一個撥浪鼓搖着,朱由檢也不覺得吵鬧。

“算上北直隸、山東和瀛洲的糧食,供應關外三省和山西、陝西渡過今年應該不成問題。”

“四川和河南的糧食,今年就先保障他們自己省內的災民吧。”

“湖廣的糧食,麓川的糧食照舊輸送江南,至於交趾和舊港的糧食,能用輪船運往太倉的,有多少買多少,盡數運往太倉。”

朱由檢騎在馬背上對王承恩吩咐,而他懷裡的朱慈烺聽到他說話後,也會很乖巧的停下手裡的撥浪鼓。

“奴婢領命……”王承恩在馬背上應下,不過他還是提醒了朱由檢一句:

“殿下,金融司的庫存金銀只剩下不到三千萬兩了,國朝的天啓通寶發行量也達到了八百多億枚,總量約兩億七千餘萬兩。”

“李侍郎詢問,今歲是否還要繼續發行……”

“除了遭遇的災區,其它地方有物價上漲的情況嗎?”朱由檢反問起了王承恩,王承恩也下意識按照錦衣衛和戶部的回答而回答:

“有一些,但基本都是因爲災區搶糧而導致的上漲。”

“那就繼續發行。”朱由檢摸了摸懷裡朱慈烺的腦袋,朱慈烺擡頭看了一眼自家父親。

遠處北風綿綿吹來,吹得稻田起起伏伏,帶着一些稻香味涌向了他們。

聞着這一股稻香味,儘管知道明年開始會很難,但隨着輪船的不斷下水,朱由檢反而能保持着樂觀的心態。

他摸着朱慈烺的頭安慰道:“等爹忙完這兩年,就抽出時間陪你去南邊玩,看看藍色的大海。”

朱慈烺聞言,眼睛立馬眯成了一條縫:“嗯!”

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78章 葉向高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80章 少年縱馬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206章 殺遼商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465章 拂曉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96章 扶弟魔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564章 西征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75章 回京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96章 扶弟魔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373章 兵臨江戶
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78章 葉向高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80章 少年縱馬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206章 殺遼商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465章 拂曉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96章 扶弟魔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564章 西征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75章 回京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96章 扶弟魔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373章 兵臨江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