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欲言又止

“噼裡啪啦……”

天啓十六年三月十三,當齊王府響起了鞭炮聲,也不知道是朱由檢箭術高超還是怎麼地,反正他這次是又中靶了,還是連中二靶……

懷孕的人是身爲貴妃的衛平陽和李韶禧,兩人懷孕時間相差不大,臨幸的日子也對得上,

二女懷孕,這對於朱由檢和齊王府來說都是一件大喜事。

儘管已經有了四子三女,但在這個時代,齊王府的男嗣越多,押寶齊王府的將領才越安心。

朱由檢站在雲臺殿偏殿門口,眼睜睜看着王肯堂爲她們診脈後,開了幾副安胎的藥。

緊接着,王肯堂又告訴了女官,兩位各自忌諱什麼,然後才作揖行禮,在朱由檢的同意下離去。

朱由檢也不知道和這兩個妃嬪說些什麼,似乎他天生就在面對女人的言語上沒點技能點,憋了半天、他才憋出了一句:

“好好照顧自己,孤會時常來看你們,若有所需、可向王妃傾訴。”

“臣妾謝恩……”衛平陽和李韶禧微微行禮,朱由檢點了一下頭就準備出去,不過這個時候殿外卻突然傳來了女官的聲音。

“王妃娘娘至……”興許是沒有想到自家王爺來的這麼快,唱禮的女官在看到門口的朱由檢時立馬愣了下,沒有念出後面的話。

“讓她們進來吧。”聽到門外聲音的朱由檢對王承恩示意,而王承恩也點頭,對門口的錦衣衛示意放行。

能記賬的人只有15%,能不借助字典看三國等小說的只佔據5%,能獨立寫信的只有3%,能做文章的只有1%。

“或許是我看的太少了。”

朱慈燃宛若死狗一般,精神恍惚的踩踏自行車,那湛藍萬里的天空中掛着一朵朵潔白的白雲,好似觸手可及般。

嚴格來說,朱由檢現在要做的,就是在傳統儒家士林的話語權當中,撕開一道口子來。

“對於其內容之審覈亦由該司負責,司務就由你一起舉薦官員就行了。”

在衆人的送聲中,朱由檢帶人走出了後宮。

洪承疇是一個讓朱由檢省心的人,因爲他辦事利索,不給朱由檢找麻煩。

只要士紳想,稍微歪曲一些事實,各地報社就等着被打砸吧,如江南抗稅一樣。

因此朱由檢在回到承運殿之後,他和王承恩、曹化淳他們解釋了一下什麼是報紙。

說起來,報紙這樣的神器,對於統治者來說真真是個好東西!

刨除一年級還在識字的不算,那也有兩千四百多萬人。

不過,報紙想要創辦,卻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事的。

因此,朱由檢對於雲貴的遷移,基本上是要求按照熟地發放每人十畝。

朱慈燃把手放到車外,吹來的是熱風,放在車內陰影處,吹來的是涼風。

文言文放在後世苦澀難懂,放在這個時代也一樣。

當然,“號召”是有多種辦法的,而洪承疇的辦法就是強制移民。

按照吏部歷年秀才、舉人和曾經官學、私塾的統計,天啓元年的能寫出自己名字的人口約佔80%,識字二百以上的約有其中的40%。

所以不斷地遷移中,雲南和貴州兩省人口已經下降到了三百萬,但兩省耕地依舊只有一千六百餘萬畝。

“臣等知曉,只是還請殿下爲此報賜下名字來。”

爭奪世子之位,且不提眼下她尚無男嗣,單她王妃的身份,只要誕下男嗣,齊王府就不存在爭奪世子位的事情。

一處崎嶇的長坡上,朱慈燃和劉順兩人拼命的踩踏着單車,身後已經換了兩個體型健碩的錦衣衛。

“人丁興旺總歸是好的,不過朝廷的事情也不能落下。”

在這樣的政策下,從天啓四年算起,雲南和貴州自然拿不出五千萬畝耕地來分給五百多萬百姓。

“這位老丈,請問鎮上有沒有攤子可以吃東西的?”

明代的情況與這個調查類似,但情況比清末民初好一些。

如果當地的田地不足以讓當地的人口平分,那就遷移人口前往麓川、交趾等地。

這麼想着,朱由檢也低頭處理起了奏疏,而與此同時,朱慈燃也踩着自行車抵達了雲南省臨安府,並且即將前往廣西太平府。

這雖然讓留下來的百姓生活變好了,但也讓雲南變得地廣人稀。

想了想、朱由檢在心底嘆了一口氣後,纔對袁禧嬪道:“這幾日政務繁忙,你就不用等我休息了。”

曹化淳的反應很靈敏,畢竟邸報這種玩意,漢人已經玩了兩千年,沒有人比漢人更懂,只不過苦於王朝人口太多無法推行罷了。

雖然他們這一行人很顯眼,但這個鎮子的人並沒有過多關注他們,只是瞥了一眼朱慈燃的自行車,眼裡有些好奇,然後又繼續埋頭幹起了活。

與其擔心袁禧嬪,還不如擔心剛纔的兩位主人翁,衛平陽和李韶禧

對於居住在山中的少民,不接受移民的往往就會遭到斷水毀路的“號召”。

這不是一家一戶在那麼做,而是每家每戶都在那麼做。

感受着這種奇幻的現象,朱慈燃說話也越來越粗鄙。

不管是開墾田地,還是建設交通和設立官學,在平原建設的成本都要比在山區便宜許多。

撕開了口子,將來也可以灌輸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進去,只要時間足夠長,那麼遲早有一天,民間的話語權也會被朱由檢給徹底握在手中。

“孤意欲立國報局,國報局的主事由禮部員外郎倪元璐擔任,主事由張懋才、李萬全擔任,司職報刊,編撰朝廷政策。”

“此報是給大明百姓看,就叫《大明報》便可、字多了百姓也未必記得住。”朱由檢隨口一說。

“唉……這……也不知道怎麼說……”

“累死了,又熱……又曬……”

“沒有,現在都在幹活,沒人做生意了。”

只要達到了這個程度,那報紙發行就不再是朝廷和士紳之間的遊戲,而是朝廷和平民、士紳三者的遊戲了。

陸文昭聽到後,當下也行禮道:“微臣遵旨。”

“什麼都好,就是人太少了……”

田地裡的老丈見朱慈燃他們一時間不走,也就杵着鋤頭原地休息了起來,順帶解釋道:

“鎮上的人都在開荒,年底完不成一千六百三十畝地的開荒,鎮上就得有二十幾戶人家得搬走。”

老丈的話讓朱慈燃爲之語塞,來了雲南兩個多月,他當然知道雲南的遷移規則,但這個鎮子還是他第一個看到,爲了不被遷移而主動開荒的。

關鍵時刻,還是一直跟隊的四夷館官員走了上來,爲兩方人馬開始了翻譯。

朱由檢不厭其煩地吩咐着,他可不希望這起頭一件事就給辦擰了,而且眼下這張報紙並非全部。

“鎮長讓大傢伙都來出一把子力,自己開荒給自己,免得遷走的人是自己。”

說話間,老丈不再杵着鋤頭,而是把手抓到了鋤頭把上,彷彿朱慈燃回答不好,他就一鋤頭要把朱慈燃打翻在地。

四人都得到了休息,被涼風一吹,立馬精神了不少。

離了後宮後、朱由檢如他所說的一樣前往了承運殿,他今天可還有不少事沒有辦完呢。

朱由檢所說的舉薦,實際上就是讓陸文昭從監察司的錦衣衛裡選幾個不錯的官員罷了。

“臣妾遵旨……”袁禧嬪老老實實的回答,而朱由檢也不害怕有她在的後宮會出現什麼波及到王嗣的宮鬥。

在壩子上,許多水田已經插上了秧苗,這說明眼下已經過了農忙的時候。

因此大部分統治者手裡都會有一隻諜報力量,從而保證皇帝對底下的情況有個比較真實的瞭解,像宋朝皇城司、明朝錦衣衛都是這樣。

在洪承疇的手段下,到天啓十六年的三月時,整個雲南人口僅剩不到一百四十萬人。

哪怕眼下大量新興官員涌入,朝廷的辦事效率不低,但不管怎麼來看,這時間也得一年左右。

和他一樣,劉順和兩名錦衣衛也紛紛加大了踩踏力度,彷彿對於他們來說,見到百姓是多麼奢侈的事情。

朱慈燃喃喃自語,隨後小心翼翼的問道:“官府強行遷移你們,你們不生氣嗎?”

“當然現在很多東西都不成熟,可每月一刊,日後酌行添加。”

首先地方上的印刷場得收購,然後就是前期的準備工作。

因此,洪承疇給雲貴百姓開出了每人二十畝的遷移條件,讓他們遷移麓川。

報紙最重要的責任,主要就是傳遞信息的作用。

在他旁邊的劉順沒有這麼多話,但他也一直張望四周,然而四周除了綠水青山和一些喀斯特地貌的小山包,其它便什麼都沒有了。

“沒事,您寬心些。”朱慈燃見狀笑了笑,展現了一下親和,然後才小聲說道:

“您小聲告訴我,官府這樣做,你們到底是個什麼想法,我沒別的意思,就是想去交趾就任後,知道怎麼解決我們農民的問題。”

朱由檢微微一笑,他當然明白,如果報紙沒有控制好,所帶來的的後果將會非常嚴重,不過他已經做好了相關的舉措。

將來還會逐漸放開新聞業,讓民間更多的報紙,在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參與到其中來,這樣也能多幾條言路出來。

這樣的識字率,尤其是懂得做文章的童生,基本上都是和鄉紳牽扯相關的人。

到天啓十五年開始,大明兩京二十五省已經都佈置好了官學。

後世統計識字率往往只是大概來籠統統計,比如說清朝中期識字率3%,晚期20%,但實際上識字率到底如何,這個問題得看識字標準。

帶着這種激動,自行車的速度驟然飆升,以至於原本還在後面騎馬,好似走馬觀花的錦衣衛們都不得不提高了馬速。

能看懂文言文的人口也不過10%左右罷了。

“這明明是三月……爲什麼這麼熱……”

“生氣?”老丈一臉警惕:“你是什麼人?”

車輪和鏈條、腳踏的聲音充斥着耳邊,直到一個拐彎拐過去,朱慈燃他們的表情瞬間變得癲狂了起來。

這樣的情況,朱由檢辦報紙,宣揚什麼精神和什麼政策,那不是給百姓看,那是給士紳看。

“呵呵……”面對這樣的場景,朱由檢似乎已經應對過很多次了,笑着拉了拉他們的手。

“殿下……”袁禧嬪四人上前,對朱由檢端莊行了一禮,然後將孩子們領了回去。

眼下已經是申時四刻(16點),朱慈燃口渴難耐的同時,肚子裡也十分飢餓。

“有了有了!”

不過,這樣的姿態,也確實讓老丈稍微放下了一些警惕。

“殿下,此舉措雖好,可是難免會被一些人所利用,若是落入奸人之手,怕是會引起大亂。”

辦報紙對於他們來說根本沒有用,因爲官府的邸報他們往往只看對自己有利的,而百姓大部分又看不到邸報,或者說看不懂邸報。

朱慈燃他們一路從臨安府趕往廣西,好不容易趕到了雲南的廣南府,距離廣西只有二百來裡,但這一路上一百多里根本沒有人煙。

如果不是衛平陽和李韶禧懷孕,他現在估計已經處理完幾十本奏疏了。

“這報紙前面可以主要以朝廷的法令爲主要內容,把孤頒佈的這些法令,一條條掰開了揉碎了,給大家細細說一說,然後朝廷內發生的一些大事也可以登記上去”

雖說朱由檢有了錦衣衛、可是有了報紙以後,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袁禧嬪性子柔弱,很多時候都是以和事老的身份站出來開解妃嬪們。

因此,面對詢問,他只能嘆了一口氣:

“臣妾遵旨……”袁禧嬪帶着一抹失望應下,不過她也沒有多說什麼。

“恭送殿下離宮……”

然而眼下的他卻只想儘快踩過這個上坡,享受下坡時的綿綿涼風。

如眼下,經歷過燕山官學、大明官學階段的學子數量已經達到三千三百餘萬人。

“這……攤子呢?”朱慈燃遲疑開口,四夷館翻譯也把他的話翻譯了出去。

拐彎過後,出現在朱慈燃等人眼前的是一個壩子,雲南人將高山平原稱爲壩子,但實際上嚴格算起來,這應該只能算作比較低矮的丘陵。

看上去似乎很高,但如果按照標準細分,那隻識名字的人口占據40%中的60%,識字二百以上的人口占據20%。

翻譯的對話讓朱慈燃有些語塞,他一路從京城走來,諸如山西那樣遭遇旱情的地方,只要是個鎮子都有攤子可以吃飯,但云南眼下人口稀疏,土地龐大,看上去如此富碩,怎麼連吃個飯的攤子都沒有。

一年後,差不多也就是朱慈燃回京的時候,到時候朱慈烺六歲,朱由檢也可以帶着他們幾個兄弟姐妹外出走走,看看大明的大好河山,散散心,休息休息。

如果是三個月前,朱慈燃剛到雲南的時候,他一定會停下來讚歎這風景和四季如春。

“爹(父王)!”

“這報紙想要傳達其應有之義,便不能缺少這主筆之人,否則也無人會看,當然這主筆之人需得文壇之大家方可……”

“孤決意在國報局下設立覈審司,負責全國之圖書出版以及報刊發行之責,日後所發行之報刊,需要在覈審司登記造冊。”

想要推行報紙,首先得先保證識字率上去,讓百姓能看懂報紙,這就是朱由檢搞了十五年基礎教育的原因。

袁禧嬪帶着周素潔、田秀英和沈香君,朱慈烺、朱慈烜、朱慈炯、朱慈炤、朱媺媛、朱媺娖、朱媺妘等人來到了雲臺殿內。

如果不是雲南境內河流繁多,估計他們要渴死在路上。

畢竟對朱由檢而言,現在更多的是解決有無的問題,只有先有了一份通俗易懂的報紙,才能在普通老百姓當中傳播,就算老百姓不識字也沒關係,只要他們有孩子,他們上了官學的孩子就會讀寫給他們聽。

研究古代識字率,一直以來的一個誤區就是單純討論識字率而不討論識字標準,在這點上就得提起近代的《尋烏調查》了。

如果朱慈燃是雲南的村官,那他還得警惕一些,但朱慈燃都開誠佈公說自己是交趾的官,那老漢就無所畏懼了。

能記賬的人口有30%左右,能自己看小說的有20%左右,能獨立寫信的有15%,能做文章的基本都是童生以上,約佔人口5%左右。

見到袁禧嬪,朱由檢只得露出一個笑道:“你作爲後宮之主,對其它妃嬪們要多加照顧。”

對於居住在高山小平原的漢人,田地一旦不夠分,那就直接派兵馬過來,強行幫你搬家前往麓川。

已經適應了數百里無人煙的朱慈燃,忽的看到上千人在勞作的場景,也難免他會有些激動了。

但即便是從小練武的錦衣衛,在面對踩踏自行車上坡這一點上,他們還是累得氣喘吁吁,不想開口說話。

和往常一樣,他帶着劉順等人上前準備和百姓們打招呼,然而這羣百姓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兩人一個出身朝鮮大族,一個出身勳府的勳貴大小姐,希望她們兩個不要也脾氣火爆就行……

“殿下的意思,就是發行一款百姓能看的邸報對吧?”

在調查中,作者就特別注意學歷和實際讀寫能力的區分,他調查入如下:

清末民初不識字的人口占據60%,識字人口占據40%。

劉順見狀,立馬向着腰間摸去,但朱慈燃卻擋在了兩人中間,笑呵呵的說道:“我是北直隸剛剛畢業的學子,眼下準備前往交趾就任。”

然而,此地的百姓卻並沒有在家休息,而是頂着火辣辣的太陽,在水田附近砍伐樹木,點火燒荒。

對於統治者來說,最難以容忍的便是底下的人串通一氣,導致自己的耳目被矇蔽。

“這雲南的風和太陽肯定不是一個爹生的。”

朱由檢高興自己有後代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了自家國事,而且還是一件相當要緊的大事……辦報紙。

在這樣的號召下,去年整整一年的時間,雲貴兩省人口就進一步的從三百萬,下降到了二百七十萬。

“終於見到活人了!”

可以看到,貌似識字率高達40%的清末民初,實際上真正有讀寫能力的其實不超過10%。

至於朱由檢,他只是示意了一眼王承恩,隨後便帶着王承恩出門了。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在行軍打仗上,也呈現在了治理上。

隔着老遠,當朱慈燃看到前方大山飄出濃煙,他立馬就加大了踩踏力度。

首先得益於朱元璋和明代歷代皇帝推廣官學和私塾,這種基礎識字班的數量很多,導致明末很多人認識一點字。

見朱由檢這麼說,作爲錦衣衛都指揮使的陸文昭則是帶着幾分擔憂,開口低聲道:

報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看上去也很簡單,朱由檢之所以沒在來到大明的一開始就辦報紙,主要是因爲當時大明的識字率不行。

“啊……村官大人啊。”聽到朱慈燃說自己是學子,並且看到朱慈燃腰間確實掛着一塊村官的牌子,這老丈手足無措的站在了原地。

十幾只小手一些多,朱由檢一時間還拉不過來。

就這個體量來說,按照能獨立寫信的標準,大明已經達到了16%左右的程度。

雲貴兩省是朱由檢的重點遷移對象,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山區實際上不適合人類生存。

他們手上還提着一些禮物,在見到朱由檢的時候,四子三女便一撲而上,將朱由檢圍了一個水泄不通。

劉順一句話,讓朱慈燃止不住的點了點頭。

好在雲南的坡高而不長,因此當一個長坡被他們翻越後,迎接而來的就是一個幾十裡的長下坡。

朱慈燃那小心翼翼的模樣,讓老丈都不由跟着小心了起來,似乎兩人在說什麼悄悄話一樣。

一百四十萬人,分佈在三十幾萬平方公里的雲南之中,居住在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高山壩子(平原)上。

“反正分地給我們是挺高興的,但……但要遷移……這就讓我們……哈哈……”

“算了算了,反正我們一羣農民,朝廷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呵呵……”

老丈尷尬的笑着,坳黑的皮膚和他那面對朱慈燃村官身份的拘謹,讓朱慈燃印象深刻,一時間不知道說些什麼……

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75章 回京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352章 直諫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46章 佈局西南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163章 齊王黨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564章 西征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舊港第71章 遼鎮敗壞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92章 點醒楊漣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99章 爭鋒相對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65章 帝者不怒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
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75章 回京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352章 直諫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46章 佈局西南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163章 齊王黨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564章 西征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舊港第71章 遼鎮敗壞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92章 點醒楊漣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99章 爭鋒相對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65章 帝者不怒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