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小民營生

第482章 小民營生

“殿下,我吃飽了,先去上課了!”

九月,伴隨着李定國放下碗筷的聲音,齊王府長春殿內的朱由檢也放下了碗筷。

等他擡頭時,李定國已經跑出了門口,而袁禧嬪看着李定國的背影也不免擔心道:

“本來已經留了學,但這小子還是執拗着要上學,也不知道跟不跟得上……”

“無礙,他這幾個月沒有落下功課,一直自學,想來差不到哪裡去。”朱由檢擦了擦嘴然後看向了旁邊的袁禧嬪道:

“久不回來,府內可有變化?”

“倒也沒有……”袁禧嬪以爲自家殿下在問有沒有人懷孕,因此低下了頭回應。

朱由檢倒是以爲府內沒有變化,微微頷首:“這次回來,三五年內是不會輕動了,你和後宮的妃嬪們說一下,還是按照三天一次繼續吧。”

“臣妾領命……”袁禧嬪應下,隨後才擡頭詢問道:“冬季還要下去房山嗎?”

“皇兄應該要去,你們的話看看你們,我估計會留在府內主持朝中事物。”朱由檢喝了一口茶,而袁禧嬪也頷首道:

“妹妹們估計捨不得殿下,殿下不去,估計她們也不會去了。”

“還是去幾個吧……”聽到袁禧嬪這麼說,朱由檢微微皺眉,他真的有些吃不消。

他有心拒絕,但苦於沒有後嗣,因此該交的糧食還是得交。

“呵呵……那臣妾就安排一下吧。”見朱由檢的模樣,袁禧嬪偷笑着應下。

倒是在他們閒聊時,李定國也跑到了王府的側門,推着一輛自行車便衝出了側門,單邊上車坐好後,開始蹬着自行車向着自己讀書的官學駛去。

京城很大,雖說百王坊內有官學,但朱由檢沒有安排李定國在百王坊的官學就讀,而是將它安排在了距離王府較遠的常樂坊就讀。

京城經過幾次擴張,眼下有民坊一百二十六坊,每坊居住五千人到兩萬人不等,常樂坊由於地處偏僻,因此屬於家境較差的百姓之子就讀。

整個常樂坊有居民八千六百餘人,而坊市內有官學四座,每座又有五百到一千人不等,而李定國就讀的,是最早建立的常樂坊第一官學。

常樂坊第一官學有學子一千人,目前已經滿員,可以說是一批教習從一年級教授到五年級。

李定國眼下已經是三年級下半年的學子,還有兩年半的時間就要畢業。

許多學子讀到這裡之後,家裡都開始爲他們的恩科做準備,不過對於李定國來說,他並不擔心恩科的問題,因爲他已經知道了自家殿下已經在籌劃縣學了。

不出意外的話,他還得讀完中學,然後進入大學就讀,全程讀下來後,他差不多二十二歲。

當然,李定國屬於晚讀一年了,正常情況下都是七歲入官學,然後二十歲畢業。

“李定國!”

李定國騎着車拐入常樂坊,腦中還在想着自己今後的道路,卻聽到了有人喊他,因此連忙捏緊了剎車。

“嗤嗤……”

自行車的輪胎在水泥路上拖出了長長的痕跡,不過由於大明的橡膠是取用大戟科的天然橡膠,因此是淡黃色的,並沒有留下黑乎乎的痕跡。

剎住車,李定國順着聲音傳來的地方看過去,然後就看到了六七個揹負書箱的十二三歲少年郎。

他們快走了過來,看見李定國的自行車後不免羨慕道:“伱居然搶到了皇店的自行車!”

“我家裡排了好久都沒搶到。”

“騎起來怎麼樣?舒服嗎?和騎馬比呢?”

三個和李定國同班的少年郎帶着羨慕的眼光不斷打量自行車,並且詢問着他是什麼感受。

“你們要不要試試看?”李定國倒是乾脆,翻身下車示意他們上車,但這六七個少年郎立馬搖頭:

“我們不會騎,把你車騎壞就不好了。”

顯然,他們都很擔心自己把李定國的自行車騎壞,畢竟這自行車在他們這些每日零錢只有三、四文的學子眼裡可是十分“昂貴”的。

比起他們的,李定國的零花錢就比較富裕了,雖然朱由檢也秉持着“窮養兒子”的消費觀,但考慮到朱慈燃這個不定時冒出來的存在,他還是讓王承恩每日給李定國十五文作爲零花錢。

不過,李定國基本也花不了什麼錢,錢基本上都是存下來,然後被某個不知道會突然從哪裡鑽出來的傢伙給薅掉。

“騎吧,我幫你掌着。”

說罷,李定國走到了車的屁股後面,用手拉着自行車的後座。

只可惜這六七名少年郎雖然想坐,但還是搖了搖頭拒絕了。

見狀,李定國也不強求,而是推着車和他們走路上學。

六七人步行許久,話裡話外都在閒聊,但沒有人聊作業的問題,因爲官學佈置的作業確實太少了。

雖說是一整個暑假,但官學佈置的作業主要是暑假的一篇散文,以及手動實踐,外加三十張字帖和一百道數學題罷了。

手動實踐,主要就是用官學發放的一些木料,自己天馬行空的利用課本知識製作木質機械而已。

成德作爲官學司的侍郎,他給所有官學學子佈置的作業是一樣的,基本作業時間在十四個時辰左右就能完成。

相比漫長的暑假,這點作業時間平攤下來也就每天半盞茶的時間罷了。

“對了李定國,你暑假去工地了嗎?官學裡好多人都去了。”

“工地?”李定國有些疑惑,而開口詢問的那學子也點頭道:“對啊,工地!”

“你不知道嗎?今年暑假工地招十一歲以上的工人,背十袋水泥就能賺一文。”

“官學裡好多學子都去了,三個人背一袋,一天下來我們能背一百六七十袋,每個人賺五六文,一個暑假下來我攢了不少。”

“我不知道,我回家務農去了,昨天剛收完穀子回的京城。”李定國解釋着,至於其它人聽了他的話後紛紛點了點頭。

“那你錯過了好多。”少年郎們替他惋惜着,而這時他們也來到了官學門口。

佔地二百多畝的官學門口也十分廣闊,身着甲冑的兵馬司士卒也在校門守衛,防備有惡徒拐孩子。

明代對於拐賣的刑罰很重,根據《大明律》規定,掠賣人口者,杖刑一百流放三千里,若是掠賣婦女給他人做妻妾者,杖刑一百判處三年徒刑。

當然,這只是應對普通拐賣的處罰,如果是特殊的拐賣,一經發現基本是凌遲處死。

這種特殊的拐賣,便是名爲“採生折割”的行徑。

普通的人販子,主要是拐賣孩子和婦女,出售給另外的家庭,作爲孩子和妻妾,但“採生折割”的人販子手段更加殘忍,他們對孩子痛下毒手,將其四肢砍去,或者用碳火焚燒其容貌。

被這種方式殘害的孩子數不勝數,他們被殘忍地折磨,接受非人的對待,許多孩子被人販子,砍去四肢之後,就流血過多身亡,而那些成功存活下來的孩子,就成爲了人販子牟利的工具。

他們白天在街上奔波,依靠着身體缺陷博得同情,只要賺取夠費用,人販子就會將其帶回住處。

回家之後,這些孩子也無法正常休息,人販子想對待牲口一般對待這些孩子,過着水深火熱的生活,孩子們無法反抗,只能默默忍受一切。

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就無法再成爲人販子的牟利工具,爲此許多孩子慘遭殺害。

這種採生折割的現象,在元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因此在《大明律》中,這條“採生折割”的人販子往往在被抓捕後,需要面對凌遲等刑罰。

對於朱由檢來說,他要開辦免費官學,就得要保證學子們的安全。

因此兵馬司和衙役的重點巡查地點便是官學四周,而爲了進一步限制人販子,朱由檢修改了部分《大明律》,制定了買賣同罪,牽連三族的刑罰。

如果三族之中有一家人檢舉這一家人,那麼這一家人免除刑罰,並且能獲得購買孩子、婦女家庭的財產。

另外,爲了禁止誣告,各地養濟院也制定了收養政策,和發放收養證等手段。

隨着這些各種應對人販子刑罰、政策被宣傳實施,從天啓九年到天啓十一年正月,落網的人販子就多達六千多人,而“採生折割”的團伙更是落網三百二十七個,涉案三千六百多人。

這六千多人販子牽連的三族人口多達六萬多人,人販子本人被凌遲、車裂、腰斬等刑罰處死,而他們的三族則是被流放前往了南州和東洲這些地方。

李定國倒是不怕人販子,他身後一直跟着錦衣衛,但聽聞年初確實有官學的學子被拐賣,雖說後來被救回了,但那戶人家卻不再敢讓孩子讀官學了。

這種事情是無法避免的,以大明宵禁、城門檢查,路引的制度,實際上大明的人販子想要抓捕的話是比較容易的,但如果一旦人販子走出城,那基本就找不到了。

李定國老老實實把自行車放在了兵馬司的崗亭旁邊,隨後便跟着同學們進入官學開始了下學期的第一天學習。

由於袁禧嬪給李定國休學的原因是他生病,因此走入學堂後,許多同學都來關心他的身體。

儘管李定國話說沒事,但他們還是時刻注意着李定國。

至於官學的教習,他們實際上早就知道李定國是齊王府裡的那個孩子,因此對李定國的各種行爲,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鐺鐺鐺……”

隨着鐘聲敲響,上午兩個時辰的課結束,李定國也跟着同學們前往了官學的庖廚吃飯。

官學的庖廚,實際上和後世的食堂已經差不多了。

用生鐵、水泥澆築而成的混凝土牆壁,頭頂的木質橫樑,外加上水泥契合的瓦片,整個庖廚足以容納一千人同時進食。

和鄉村學子帶夠米麥給官學不同,在集鎮和城池裡的官學都是收取飯錢,而大庖廚的一份飯是三文錢。

一份三文錢的飯,可以選擇三個菜和一碗飯,旁邊還有一個裝滿了青菜湯的大缸。

大半年沒有吃官學的庖廚飯,李定國還有些想念。

和同學們排着隊,等到他的時候,他看了一眼桌上擺着的大盆菜。

今日的庖廚菜有八個,分別是炒雞丁、炒白菜、炒豆腐皮,炒豬肉,土豆絲,番茄炒雞蛋,韭菜炒雞蛋和炸魚肉。

“我要個炒雞丁和番茄炒雞蛋、土豆絲。”

李定國說了一聲,而桌子後面的廚子也站了起來。

ωwш•TTκan•¢ o

他的腿有一隻走路十分不正常,從空落落的褲子裡可以看得出這是一條假腿。

對此,李定國已經見怪不怪了,因爲整個官學庖廚裡不止是他,許多廚子都是殘疾之身。

他們大多都是從各處戰場退役被安置的普通士卒,在這庖廚裡工作,他們每個月也有六百文的月錢,對於他們這樣的殘疾之身來說已經十分不錯了。

歷代王朝,對於他們這些殘疾的士卒,大多都是發一筆銀子就算安置了,甚至有的連安置銀都沒有。

直到天啓四年朱由檢變法革新開始,傷殘士卒才大批量的得到安置。

如他們這些人,基本都拿了一百兩的撫卹銀,十畝的撫卹田,並且還得到了分配的崗位。

對比那些在碼頭賣力一天才能賺三十文的力夫來說,他們在這裡洗洗碗,做做飯就能每天賺二十文,並且寒暑假時期也是帶薪休假,這份待遇算是普通士卒安置工作裡比較好的工作了。

“小子看什麼?不夠吃?”

老兵廚子看着站在桌前愣神的李定國,笑罵了一句,而李定國也報以微笑,轉身離去。

小子在明代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稱呼晚輩,或者晚輩自稱的話,因此李定國也沒有必要生氣。

至於他剛纔愣神,是他想起了這次北伐那些傷殘的將士。

李定國去過傷兵營,甚至見到了一些四十多歲的老卒。

按照他們的話來說,曾經在九邊當兵的時候,誰都想着保命,因爲朝廷軍餉發不足不說,要是誰死傷了,那大多也得不到什麼撫卹。

可是到了天啓年間,齊王執政後,他們就都不“怕死”了。

這並不是說他們真的不怕死,而是他們不怕自己死後留下的問題了。

人死了,家裡能拿一百撫卹銀,十畝撫卹田,這些東西夠家裡人平平淡淡活一輩子,因此他們也沒有理由怕死了。

死了,朝廷幫忙撫卹家裡,活下來了,拿着斬首的賞銀給家裡添置新房。

畢竟都上了戰場,大夥得拼了命的打贏,若是打輸了,不僅全軍覆沒,甚至朝廷也會有危難。

朝廷有了危難,那答應的撫卹就成了問題。

因此上戰場前,誰都做好了戰死的準備,和曾經萬曆、泰昌年間的風氣大有不同。

“除了齊王殿下,又有誰在乎我們這幫子泥腿子呢……”

傷兵營裡那個斷手老卒的話還在李定國耳邊迴響,漸漸地他也知道了爲什麼自家殿下爲什麼能贏得那麼多人的愛戴。

與那些口口聲聲爲了百姓的官老爺不同,殿下心裡是有他們的,也是把他們當人的……

帶着思考吃完了飯,李定國和同學一起帶着餐盤去到了水槽區,熟練地打開了自來水的龍頭,在水落下的同時,用水槽裡的皁角洗乾淨了木質的碗筷,隨後將它們放在了餐具區。

京城的自來水系統是朱由檢和朱由校兩人設計,工部建造的大明第一套供水設施。

這個供水工程與東西兩座外城的建設共同開始,之後加入了南城、內城、皇城、宮城等京城舊城。

這工程前前後後耗時五年,共修建水池十座,砌築隧道三十二里,水管用陶瓷、鑄鐵鋪設,長達七十九里,可以給一百五十萬人供水,可以說是世界最大的供水設施。

在朱由檢新政,“以工代賑”的背景下,大明兩千二百多個縣城,一萬四千多個集鎮都被排上了自來水供水工程的名單,不過需要排隊罷了。

周延儒給出的賬目裡,僅僅這一項工程,前前後後累計的用工最少就需要一千八百六十萬人,用銀一千七百萬兩,前後時間跨度約二十五年。

當然,如果朱由檢鐵了心要搞,那十年左右就能讓大明所有縣、鎮供水成功,但目前朱由檢的想法還是“以工代賑”。

說白了就是工程先列出來,哪個地方受了災,哪個地方就可以着手修建。

這個體系下,自然有不少官員謊報災情,得到的結果都是被流放南州。

自來水的供水工程,只是朱由檢在接下來十三年“以工代賑”的背景下的其中一項工程罷了。

鐵路、省道、府道、縣道、鄉道、城區擴建、城區改造、橋樑、水庫、堤壩……

這些各種工程等着大明的災民去完成,按照工部的估計,整體工程需要前後動用六億多人,用銀四十二億六千兩,前後跨度七十六年。

當然,這六億人裡,大部分都是重複計算的,如果真的細究,頂多也就是使用一億工人,每個工人最少到手二十五兩。

銀子發下去,最終還是會通過市場經濟迴流到朝廷的手上,因此造成的經濟支出並不多。

真正的經濟支出,是各項工程修建後的後續保養、維修問題。

不過這對於朱由檢來說,並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中,畢竟七十六年後的大明科技能發展到什麼程度,是否還存在?這是一個存疑的問題。

李定國看過不少奏疏,工部的奏疏他也知道,只不過他沒想到工部居然會僱傭他們這羣十一二歲的少年郎。

他的沒想到,也是朱由檢的沒想到,而朱由檢如果沒想到,那自然就要詢問一下工部尚書周延儒了。

不出意外的,周延儒在午後被朱由檢傳召,而當他來說齊王府的承運宮偏殿後,當即便對許久未見的朱由檢作揖行禮。

“下官,工部尚書周延儒,參見齊王,恭請殿下安……”

“孤安。”

偏殿之中,朱由檢坐在《大明天下坤輿總圖》下方,背後那張四丈寬,三丈長的《大明天下坤輿總圖》加上他的模樣,給人一種自覺渺小的感覺。

王承恩命人端了一把椅子給周延儒,周延儒小心翼翼坐下,擡頭看了一眼《大明天下坤輿總圖》。

圖上畫的很全,尤其是標註了齊國的方位。

從圖角的距離比例看來,齊國距離大明簡直不要太遙遠,恐怕朱由檢把齊國選擇在這個地方,就是爲了避免日後齊國和大明衝突。

不過,從圖上也能看出,如果朱家日後內部起亂,那亂的地方一定是南亞地區,而與諸藩接壤的東籲緬甸則是直接衝突地區,這也難怪朱由檢要收復三宣六慰了。

“我聽人說,工部的以工代賑裡,有僱傭十一二歲少年的事情,這事情你知道嗎?”

朱由檢忽的開口詢問,而周延儒也連忙迴應:

“下官知道,這條政策是下官命人下發的,目的是爲了幫助貧苦的家庭,讓少年也能再寒暑假閒暇之餘承擔起一部分養家的擔子。”

“不過,這個政策只在寒暑假施行,其它時間都不存在。”

周延儒清楚齊王喜歡聽什麼話,不喜歡聽什麼話,喜歡看什麼事,不喜歡看什麼事,因爲他說的話都處於朱由檢喜歡的範疇。

果然,朱由檢聽後,語氣也沒有那麼僵硬了,而是詢問道:

“若是日後有人以少充老,該當如何?若是有百姓逼迫孩童去務工,又該如何?”

“巡查及時,一律處罰!”周延儒連忙迴應。

朱由檢是擔心有些目光短淺的家長逼迫孩子去務工,而周延儒給出的答案是巡查,這讓朱由檢不是很滿意。

“目前此項政策,只在有官學的地方開展,而官學又是強制性就讀,因此殿下無須擔心。”

周延儒補充了一句,這讓朱由檢態度稍緩。

緩過來後,朱由檢也關心起了官學的事情,詢問道:

“明年天啓十二年,開設官學的省份有哪幾個?官學建設如何了?”

第二更下午五點半左右

(本章完)

第95章 藩王質問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163章 齊王黨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86章 上架感言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71章 遼鎮敗壞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620章 國債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68章 海納百川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74章 百事艱難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6章 盡是空餉第76章 浙黨勢大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65章 帝者不怒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26章 截胡工部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69章 滿桂到來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334章 試探建虜
第95章 藩王質問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163章 齊王黨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86章 上架感言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71章 遼鎮敗壞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620章 國債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68章 海納百川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74章 百事艱難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6章 盡是空餉第76章 浙黨勢大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65章 帝者不怒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26章 截胡工部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69章 滿桂到來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334章 試探建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