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

“拿這等紙張來矇騙我等……呵呵……哈哈哈哈!”

十月,在寒冬到來之際,大明對諸多士紳承諾的贖身銀和田土銀以紙幣的方式發到了士紳們的手中。

說他們是士紳,實際上已經不太恰當,因爲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已經不存在。

眼下的他們,只是數十萬手拿數億兩銀子的富戶罷了。

不湊巧的是,這手中的數億兩銀子還是以紙幣形式發放,很難不讓人想到當年的寶鈔。

他們在“廢奴運動”種本來就飽受打擊,現在又看着自己的田土變成一張張紅紙,心裡的氣也越積越多。

只是沒了土地,沒了政治資本的他們,此刻對朝廷卻再也沒有了威脅。

如果說士紳是一個人,那“廢奴運動”對於這個人來說就是斬手斷交腳。

雖然核心的軀幹還在,但沒有了手腳,便只剩下躺下等死了。

許許多多的士紳被迫遷移,而被廢除奴籍的七百多萬佃戶、奴僕們,大明也根據他們的家鄉氣候,給他們安排了相近的地方。

江南之地水網發達,因此其中奴僕也來自天南地北。

對於北方的百奴僕佃戶,大明基本都是送往了北方的單于省和東北的關外三省。

對於南方的奴僕,基本都是送往了舊港和南州,以及東州(新西蘭)府。

不過,七百萬人的遷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這是需要經年累月的。

尤其是在當下江南遭遇旱情,水災的局面下,大量江南百姓因爲飛漲的米價而外逃,船隻早就供不應求了。

一些江南百姓沒有辦法,爲了活命,只能踏上了前往西北和東北、西南等地的火車。

對於江南三省和中原兩京十三省來說,這次的天災無疑是對中原經濟的嚴重打擊。

不過對於大明整體來說,這次的天災讓漢人的基本盤擴大到了歷代疆域之最。

時間在一點點的過去,大明的各類景象都按照朱由檢的計劃在走。

當時間來到臘月尾巴的時候,江南還沒有從“廢奴運動”的後續走出,但朱由檢已經拿到了今歲移民的冊子。

“今年遷移人口恐怕不下七百萬,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八百多萬百姓等待着遷移。”

“不過,如果明年旱情消退,其中許多人恐怕會斷了遷移的念頭。”

大明門頭溝軍備院內,當李長庚、洪承疇、孫傳庭三人跟着朱由檢來到軍備院的時候,他們立馬被軍備院內各種奇思妙想的研究給震驚到了。

一分鐘連射三百發的機槍,純鐵的坦克,可以翱翔在天空中的飛機,可以日行數百里的汽車,卡車……

還有可以運輸雷電的電器,永不熄滅的電燈,城市之中用電的電車……

這些各種各樣的猜想設計讓洪承疇等人彷彿來到了紐約的李鴻章一般,震驚之餘卻心底止不住的生出一種莫明情緒。

儘管軍備院的畢懋康向他們解釋,這些只是模型,其中大部分研究都沒有苗頭,但這還是讓他們覺得自己有些落伍了。

衆人走了許久,好不容易坐下,李長庚也拿到了遷移司的文冊,並念給了朱由檢聽。

他們四人和畢懋康、王徵一起坐在軍備院的一個涼亭內,聽着李長庚的話,洪承疇不免嘆氣道:

“若是沒有火車,輪船,想要運送這麼多人前往天南地北,恐怕是天方夜譚。”

“諸藩的人口遷移的如何?”朱由檢沒有回答洪承疇的感嘆,而是詢問起了藩王們的情況。

“今歲諸藩一共遷移一百五十七萬餘人,其中有七十九萬人遷移前往了齊國,剩餘八十八萬人則是被數百藩王、郡王們瓜分。”

“眼下漢家人口最多的是周國,火車可以直接將移民送到周國隔壁的麓川,因此周國眼下有漢家人口三十六萬三千二百餘人。”

“不過,周國的土人數量有五百二十餘萬,他們很難管理,多次暴動,多次被鎮壓。”

“不僅僅是周國,其它藩國也是這麼說的。”

李長庚如此說着,但朱由檢卻知道,他所知的都是藩國想告訴他的,具體藩國幹了什麼導致土民暴動,朱由檢比誰都清楚。

大興土木,徵發徭役……這些都是諸藩在小西洋和利未亞乾的事情。

也正因爲這些事情,繼而引起了當地土民暴動,隨後藩王派兵鎮壓。

不過對此,朱由檢不僅沒有理會,反而也讓盧象升不要理會。

眼下漢人在印度廝當的數量不過二百四十餘萬,而當地的土民數量則是在八千萬左右。

漢人在當地佔比過低並不是什麼好事,而大明的人口數量也無法支持讓諸藩遷移數千萬去當地。

因此適當的鎮壓暴動還是有必要的,這也是朱由檢不讓人理會的原因。

“軍備院的事情,眼下只有你們和萬歲、監國,以及軍備院內的人知道,事情切記不可泄露。”

“軍備院的東西之所以研究不上去,也是因爲國朝算術和物理、化學等基礎學面起步太晚,目前還沒有到厚積薄發的程度。”

“官學的推廣需要不斷地持之以恆,只有國朝的基礎學面上去了,這些東西才能夠應運而生。”

朱由檢對衆人說着,洪承疇心領神會,他很清楚朱由檢是在一點點的將主要權力過渡給他們,讓他們成爲大明天子真正的內閣,而非以前那樣,做士大夫的內閣。

不過,他們幾人哪怕能撐二三十年,但他們走了之後,後面還有沒有能撐起來的人,這卻十分難說。

“走吧,再繼續逛逛……”

看休息的差不多了,朱由檢也起身帶着諸臣繼續宅軍備院內遊走,直到申時,衆人才搭上了門頭溝的火車,在酉時前趕回了京城。

好不容易回到齊王府,坐在空蕩蕩的承運殿上,朱由檢突然覺得自己似乎已經沒有了太多事情可以繼續做。

河中地區的疆域收復,西西伯利亞的疆域收復,這些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再也不用他勞心費力。

旱情還有三年就能結束,除了明年會更爲嚴重,剩下的兩年都會漸漸變輕,直至消失。

他穿越以來所面對的強敵,一個個的無聲倒下,即便壓在他頭頂的士紳,也在三個月的“廢奴運動”中紛紛倒臺。

士紳的倒下,在旁人看來十分不可思議,但對於朱由檢來說,他爲了這三個月,花費的時間是整整二十年。

從一開始被士紳用南方稅收綁架而不得不對淮北大飢做出妥協,再到東林黨和浙黨黨爭,然後閹黨上臺,東林黨被重創,再到閹黨被廢……

這一件件事情,都只是爲了從士紳手中奪得錢袋子,或者編制一個個新的錢袋子。

當大明不再需要在財政上對士紳妥協時,士紳的倒臺也就可以預見了。

政治沒有什麼揮斥方遒的意氣風發,沒有什麼今日他打臉,明日我復仇的戲碼。

政治很單調,誰能贏,取決的不是誰人多,而是誰更能苟,更能在一件件小事之中取勝。

小事積攢爲大勢,勢頭到了,那政敵就垮了,如洪水決堤般,不可收拾。

或許後世人會覺得,士紳只是因爲他朱由檢的一句話,便被輕飄飄的擊垮了。

可後世人看不到他從泰昌元年到天啓二十年這中間做的準備。

現在事情快結束了,後繼者也被選出,朱慈燃坐在那把椅子上,大明還可再旺五十年。

只是不知道,五十年後,是否還有人會記得他,五十年後的這齊王府,是否還能如這些年一樣,人來人往……

想到此處,朱由檢站了起來,他俯看承運殿,雖然上面空無一人,但朱由檢卻覺得自己看到了許許多多的人物。

方從哲、孫如遊、葉向高、趙南星、劉一燝、朱國祚、沈潅、努爾哈赤、黃臺吉、戚金、秦邦屏、秦邦翰……

這羣人一個個都離開了,沒人再能與他爲敵,也沒能再與他把酒言歡……

“不對,或許還有一個人……”

朱由檢想到了一個人,或許自己在離開大明前,還需要再見一見他。

他臉上出現了一抹笑意,帶着這抹笑意,他走出了承運殿,身影漸漸模糊……

“刨——”

一聲木頭炮製的聲音響起,隔着數千裡的朱由校似乎若有所感的擡起了頭。

“是累了嗎,萬歲?”

站在一側的劉若愚遞上了綢緞,朱由校接過擦了擦額頭的汗珠,不由笑道:

“沒什麼,只是突然感覺有些難受,不過現在好多了。”

放下刨子,朱由校走到旁邊的椅子上坐下:“那羣當年威脅我的士紳,眼下都被弟弟懲辦了。”

“你說,我應該賞賜些什麼給弟弟?”他笑着端起一杯茶,潤了潤嗓子。

面對詢問,劉若愚畢恭畢敬的作揖:“奴婢以爲,不如再親手弄一套傢俱,送去齊國西京城。”

“雖說禮物不貴,但禮輕情意重。”

“好!”朱由校眼前一亮,不由笑道:“也對,弟弟若是日後去了齊國,沒了我親手做的傢俱,必然住不習慣。”

說着說着,朱由校又笑道:“不過眼下輪船都出來了,弟弟想要往返齊國和大明,也不過就是一兩個月的時間罷了。”

“西京城住不習慣纔好,那樣他便會回來住了。”

“我聽說近來齊王府又有兩個妃嬪害喜,你說弟弟天天這麼操勞……”

劉若愚沒有開口,可即便如此,朱由校依舊興致勃勃的說着自己所知道,近來關於朱由檢的所有事情。

他就這樣說着,直到幹清宮內擺鐘響起了午夜的鐘聲,他才慢慢停下,隨後殿內便是死寂一般的沉默。

朱由校臉上沒了笑意,只剩下了平靜,以及眉頭的那一點哀愁。

“是啊……士紳也清理了,那接下來呢……”

朱由校似乎已經想通了一些事情,但他本能的不願承認,甚至不願去想。

他突然沒了興致,起身走到了幹清宮前,看着夜裡的幹清宮宮道發愣。

儘管這裡和北京的幹清宮宮道有些不同,但似乎並不妨礙朱由校看到了一個單薄矮小的身影正護着身後一個怯懦之人向外走去。

朱由校臉上慢慢掛上了笑意,他想走近些去看,但當他跨過幹清宮的門欄,身後便響起了魏忠賢的聲音。

“萬歲,天冷了,小心着涼……”

魏忠賢的話讓朱由校愣住,而後由魏忠賢親手披在肩頭的大裘更是讓朱由校眼前的景象漸漸模糊。

等他回過神來時,那一大一小兩道身影已經徹底消失,留在他身邊的,只有旁邊那年邁的魏忠賢。

“大伴,你說爲何弟弟收拾這羣士紳會如此容易,而我大明曆代先皇卻不行呢?”

朱由校望着月光下的幹清宮道,喃喃自語式的詢問。

旁邊的魏忠賢聞言,他也不知道具體該怎麼說,只是到了末了才憋出了一句:“或許是齊王殿下知百姓疾苦吧……”

“僅是如此嗎?”朱由校明知道問不出什麼東西,但他還是詢問着魏忠賢。

“奴婢愚鈍……”魏忠賢實在說不出,他的模樣,也如朱由校心底的模樣一般。

便是連他也說不出自家弟弟爲何治大國如烹小鮮般輕鬆寫意,似乎從未遇到困難一般。

似乎在朱由校記憶裡,除了當年淮北大飢的那一案以外,自家弟弟任何時候都是一副遊刃有餘,未盡全力的模樣。

朱由校呼出一口白霧,隨後轉過身向殿內走去,聲音也隨之傳來:

“天冷了……開春之後,回北京吧……”

“奴婢領命……”

魏忠賢連忙跟了上去,主僕二人再度回到了幹清宮內,不久後,宮內也響起了那熟悉的刨木聲。

“噗——”

當聲音再次響起,這次響起的不是刨木聲,而是安西鄯善縣百姓手中鋤頭掘在土地的聲音。

“老李頭,這大冬天的還不忘挖地啊!”

田埂邊上,一個路過的五旬老頭詢問田間帶着兩個兒子準備用拖拉機開墾新地的李老頭。

面對他的詢問,身高不過五尺二三寸,渾身皮膚如枯樹皮般的老李頭則是笑道:

“趁着還沒下雪,能弄多少弄多少,來年好給這兩個娃娃相媳婦哩。”

李老頭笑着,不顧旁人的目光,帶着自己的兩個兒子就開始開墾田地。

不多時,拖拉機冒出黑煙,“吭哧吭哧”的聲音在鄯善縣的平原上響了起來。

聽着耳邊傳來的聲音,在城牆上和官員們規劃鄯善縣的孫可望也轉頭看去。

“這大冬天的,還不忘開墾土地?”旁邊的官員有些驚訝,孫可望卻似乎見怪不怪的迴應:

“窮怕了,怕不辛苦就會窮回去,這是好事……”

說着,孫可望轉頭看向了自己的鄯善城。

曾經夯土而成的鄯善城已經換了一副模樣,雖說城牆依舊還是夯土,但城內的房屋卻已經被推倒。

孫可望讓人用水泥搭建了一座座的小合院,街道上也鋪設了水泥路,因此即便城牆和城內景色有些格格不入,但單看城中情況,卻還是值得稱道的。

當初只有五百來人的鄯善縣,眼下也有三千多人擁擠其中了。

這還不是鄯善縣的潛力,更不是孫可望的潛力。

在鄯善縣,孫可望讓百姓採取三班倒的方式,日以繼夜的開墾耕地,如此一來效率高了太多。

從三月安家開始,雖然手頭僅有二百餘臺拖拉機,但在衆人和後續移民的齊心協力下,鄯善縣的耕地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裡翻了兩倍。

眼下的鄯善縣有耕地六千二百餘畝,百姓三千七百二十七人。

這個冬季,輪臺縣那邊還會送來七百多臺拖拉機,給鄯善縣湊足一千臺拖拉機。

靠着這些拖拉機,以及不被耽擱的二月、三月兩個月時間,孫可望覺得自己似乎能再明年,讓鄯善縣的百姓過上吃飽飯的日子,甚至偶爾能有些肉食。

“明年得劃出一些土地來種豆,想辦法再養養豬,爭取在二十二年的時候讓百姓們吃上肉。”

孫可望指着城外的土地,對它們一塊塊的進行規劃。

面對孫可望的指示,衆人也是心服口服的聽從,只因爲他們比誰都瞭解孫可望在民生治理上的能力。

在他們看來,孫可望不應該做一個小小的知縣,應該再調回京城,或者擔任安西的布政使纔對。

不過對於他們的想法,孫可望看透不說透,他就是要利用官員百姓們的嘴巴來爲自己宣傳,讓考功司的人知道自己的功勞到底如何。

三年連續拿三個甲等,這便是孫可望的小目標,他要在三年後靠自己成爲從五品的官員。

這麼想着,他更加盡心盡力的來治理鄯善縣,而他所治理鄯善縣的方法,也被四周縣城照搬學習。

只是他們雖然能學習,卻永遠也做不到和孫可望一樣的成績。

但即便如此,這樣照搬的學習方法,也比他們自己摸索要有用多了。

漸漸地,孫可望的名聲自然而然也就在安西傳開了。

“這孫可望治理的不錯,居然能用半年時間就讓鄯善縣的耕地從兩千畝翻到六千多畝。”

“只可惜不是我們都督府的人,不然調他去碎葉城,估計能讓李定國那小子少操點心。”

安西府的安西城內,作爲新任北軍都督的曹文詔正在和作爲安西總兵的曹變蛟烤着火,討論着關於孫可望的事蹟。

二人笑着聊天,對於孫可望的興趣很大。

“聽說這個孫可望是被殿下提拔去東宮的,之後他不滿在東宮擔任虛職,因此才主動要求下放地方。”

曹變蛟對孫可望的瞭解,比之前遠在嶺北的曹文詔多些。

“是嘛……能被殿下看中,是這小子的福氣。”曹文詔笑了笑,同時也收起了關於孫可望的消息。

他捲了卷着消息,隨意放在了一旁,而後才摸了摸自己的短鬚:

“眼下馬上天啓二十一年了,距離殿下就藩也就兩三年的時間。”

“北軍你得爲叔父我看好,我有時候難免遺忘一些事情,因此你得小心下面的燕山。”

曹文詔說的是北軍之中的燕山將領,他們的數量不在少數,大明五軍都督府的二百名參將裡,燕山派便佔據了七十四個位置。

由此可以看出,燕山派並不是單純的在官場從事政治活動,而是在軍事上也常常參與。

這樣的兩頭下注,也是燕山派能成長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

面對曹文詔的話,曹變蛟臉上都不免出現幾絲凝重之色:

“我雖然能看住安西的參將們,但卻看不住其它地方的參將們。”

“這件事情,還是得叔父您和各省總兵說好才行。”

“在殿下要就藩的節骨眼上……”說着說着,曹變蛟突然頓了頓,隨後一臉複雜的擡頭。

火光在他臉上忽隱忽現,顯得氣氛有些沉重,曹文詔也不由皺了皺眉。

“叔父,你說殿下會不會像安排李定國一樣,把我們也安排在大明?”

“這……自然不會。”曹文詔有些猶豫,但繼而又堅決道:

“我們畢竟是跟在殿下身邊的老人了,而且眼下大明的戰事也沒有太多,李定國、李自成他們這羣人足夠鎮守西陲了。”

“真的是這樣嗎……”曹變蛟得到了答案,低頭看了一眼火盆裡的火光。

坐在他對面的曹文詔聽見他那自問自答的話,眉頭也緩緩舒展,好似安慰一般的說道:

“殿下肯定會那麼做的,我們也一定會和殿下、滿都督、孫都督他們一起前往齊國的。”

“一定的……”

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86章 上架感言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115章 攤牌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466章 終末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26章 截胡工部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69章 滿桂到來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
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86章 上架感言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115章 攤牌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466章 終末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26章 截胡工部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69章 滿桂到來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