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齊王返京

第299章 齊王返京

“淅淅瀝瀝……”

七月的蘇州像半夜一樣整個漆黑一片,天上如漏了一個窟窿一般,瓢潑的暴雨連續數日。

一些人這輩子從來沒見過那麼大的雨,就好像天上有人拿着洗澡盆往下澆一樣。

海水倒灌、大雨滂沱,蘇州城內外積水丈許,並且在海水的倒灌下,城內的積水如浪花般,不斷的拍打,將許多房屋院落擊垮不說,便是蘇州那數百年的古城牆都開始垮塌。

擊打的浪花中,時不時可以看到被泡得發白的浮屍隨着浪花一起拍打城牆,從天空俯瞰,只是蘇州一城之中,便有上千浮屍,駭人聽聞……

在距離蘇州、松江南邊不遠的湖州、一艘艘隸屬於皇店的商船在這種時候成爲了救援船隻。

每艘船都有百姓上百人,船隻的甲板和四周的船板在水壓下吱吱地響。

船的甲板上,報團取暖的百姓蹲成一片,東軍都督府的外拱衛營士卒臨時成爲了搜救兵。

他們在甲板上四處張望,企圖能看到百姓,其中有人打着傘,有人穿着蓑衣。

不過、所有的雨具在這種程度的大雨面前一點用都沒有。

“哼!”朱由檢咬緊了牙關,臉色難看道:

“賑災不及時,即便後續彌補又如何?陸文昭,你把這次賑災不及時的官員盡數抄家!”

“有這麼多人?”朱由校有些驚訝,而朱由檢見狀也嘆了一口氣。

“三十四?”朱由檢皺眉,他倒是沒有想到戶部需要在賑災上花費那麼多銀子,也沒有想到這才天啓六年,就劇增了這麼多災害。

他倒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是來去匆匆的行爲讓張嫣白做了一桌子飯菜。

甲板上、一名總旗頂着大雨,躲在蓑衣下大聲開口,其他總旗也紛紛附和。

“弟弟消瘦不少,本想讓你作爲嫂嫂爲他下廚犒勞一頓,現在看來卻是我有些不體諒他了。”

南直隸在明初全國人口只有六千多萬的時候,它便佔據了六分之一,有上千萬人之多。

想到這裡、朱由校也拿起了筷子,而張嫣見他拿起筷子,也開始爲他夾菜。

過了片刻,朱由校才皺眉道:

這四府之地雖然也改稻爲桑,但畢竟留有不少稻田,依舊是南直隸的糧食大戶。

“臣遵旨……”陸文昭作揖應下,而朱由檢見狀又道:

“先從商賈和一些邊將小吏出手……”

倒不是他誇張,而是朱由檢自己的體型有些誇張。

“上岸吧軍爺!”

面對他的詢問,陸文昭也如實說出了江蘇的事情:

“大水至初八才退,蘇常湖四地知府上疏,稱泣而訴者數千人,廬舍漂覆者十且九,老稚死傷甚多。”

這樣的學習氛圍反倒有利於科研人才的誕生,畢竟填鴨式的教育會抹殺大部分人的想象力。

“哥哥認爲呢?”朱由檢反問朱由校,而他們的對話讓除了陸文昭以外的人聽得雲裡霧裡的。

中間許多船隻撞到過什麼東西,也不知道屋檐,還是別人的小船。

“先滿足軍備院的經費。”朱由檢不假思索的回答,隨後算了一筆賬。

只是當他走到幹清宮門不遠處的時候,便看到了站在宮門口,擡頭不斷張望四周的朱由校。

“另外南直隸和浙江的官員是幹嘛的?三府百姓雖說有百萬之衆,但他們難道八天的時間還調不了糧食嗎?”

“燕山學府可有什麼變化?”

“賑災之事如何了?”

這是朱由檢推動改革科舉的一個手段,而他也相信,大明朝的讀書人,聰明人,只會比燕山學府的人要多,而不會少。

朱由檢見狀,倒是主動抓住了朱由校的手腕,笑道:

實際運作起來,就等同於官府找商人借糧,然後補足利息還給商人。

“不過八日時間,三府之地矮山上的榆皮盡及野菜,以及麥葉等物盡數被吃光。”

眼下怎麼需要自己接濟了呢?

“殿下……”似乎是看出了朱由檢的不解,王承恩也解釋道:

“眼下兵馬司士卒、刑部衙役、大理寺判官等地方都在安置傷兵,學子小吏,數量劇增至四十餘萬人。”

朱由校自然知道自家弟弟說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從板升城搜出,當初三娘子和邊將、官員、商賈私下走私的文冊名錄。

當朱由校見到朱由檢,他當即帶着魏忠賢、王安、王體幹、劉若愚四人一路小跑過來:

“弟弟!”

“守備!雨太大了,萬一海水退去,我們也要連人帶船的被捲入海中,先撤往山上,把百姓送上岸吧!”

沉默許久,朱由檢只能來了這麼一句,並在之後說道:

“這麼快?伱皇嫂今日親自下廚,你……”朱由校想和朱由檢吃頓飯,畢竟二人已經大半年沒見面了。

“至於能不能在賑災的時候,着手掃滅建虜,那就得看看陸文昭能從那幫子走私的官員中,查出多少銀子了……”

“眼下近八十萬大軍,軍餉伙食開支一千八百萬兩,皇店開支四百萬兩左右,燕山等府開支二百萬兩,軍械局開支六十萬兩左右,合計開支在二千四百六十萬兩左右。”

這樣的人口在繁衍二百餘年後,南直隸的人口總數早就突破了三千萬的總數,只是明代黃冊總是抄舊而無法記錄罷了。

“是啊!”

文冊……

朱由檢忽的開口,王承恩聞聲也只能低下頭回應道:

“齊王的話你都聽到了,具體的事情怎麼辦,你自己看着辦吧。”

“眼下百姓因飢餓揭竿而起,是不是要打到南京城,他們才能拿得出銀子和糧食?!”

眼下朝廷沒有赤字,沒有積欠錢糧軍餉,還保持着向外移民和軍事行動,已經是建立在朱由檢革新賦稅六年的基礎下了。

誰說不是呢……

這幾乎佔據了大明二十分之一的財政收入,聽起來雖然不算多,但放在這個時代,絕對算是恐怖的存在。

等他策馬出城的時候,朱由校和張嫣、朱慈燃、朱淑娥四人坐在養心殿內,望着一桌子飯菜,卻忽的沒了什麼食慾。

一句話,瞬間讓朱由校臉色變了又變。

這四府之地的千餘萬畝絕收,便是二三千萬石糧食絕收。

五軍都督府、御馬監、鹽課司、茶課司、市舶司、燕山學府、燕山兵家學院,燕山醫學院,大明軍備研究院等等都需要他解決事情。

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賑災的事情,還有錢糧的不足都逼着他南下來京城,爲朝廷的錢糧兜底。

“眼下雖然說還能歲入,但實際上戶部那邊倒是常常需要御馬監接濟,因此也就不夠用了……”

不過這也不奇怪,畢竟從體格上來說,即便朱由檢有些消瘦了,但是旁人一看都覺得他氣場太過強大,讓人難以開口接近。

皇店在去年恩科之後,就直接擺上了各種除了化學和物理的燕山教材,許多學子窺探到了不尋常的氣息,因此也在備考科舉時,將這些書買來熟讀。

只是可惜,又少了一個讓張嫣瞭解朱由檢的機會。

只要朱由校在,皇城三衛就還在,朱由檢也就不會上位。

“眼下收支還能平衡嗎?”

“僅僅今歲至今,小範圍的賑災便有三十四次,戶部的銀子早就在四月份花完了……”

只見身着鴛鴦戰襖的朱由檢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便帶着人進入了內廷,而王承恩和陸文昭則是在東華門接到了他,跟在他身後一邊回稟一邊走動。

“殿下息怒……”陸文昭低頭勸朱由檢別太生氣,而王承恩也說道:

“三日前,萬歲便命南直隸和浙江調撥糧食前往蘇常湖四府賑災,想來應該能在短時間內平定。”

“漠不以聞?”聽到這四個字,朱由檢停下了腳步,壓着怒氣說道:

朱由檢回來了,朱由校又有些不太願意處理朝政了。

“軍屯田目前還沒有降低賦稅,今年糧價偏高些,折色之後在一千七百萬兩左右,皇店繳納賦稅後歲入在八百萬兩左右。”

“先將五品以上官員全部緝拿歸案!”他眼神一沉,而朱由校聽後只能皺眉道:

“按照弟弟的意思來吧……”

按照這些支出,各種學府和研究院的支出每年妥妥的在二百萬兩左右。

這樣的體重,對於他即將五尺六寸的身高來說,簡直消瘦的讓人心疼。

福建的士卒還好,但遼東的士卒哪裡見過這樣的場面?

即便站在甲板上,他們也不由的雙股顫顫。

“如果不是畢尚書運作得當,恐怕今歲四月戶部就徹底沒銀子了,便是連打白條,一些商人恐怕也不認。”

“其他的醫學院和兵家學院,支出也在八千兩左右,而軍備院這個月也申請了一萬兩銀子的經費,奴婢還沒有處理。”

朱由檢忙的腳不沾地,他今日剛剛從泰寧府奔回京城,如果不是因爲四省地震的事情,他原本準備等到九月十月再回來的。

這些實際上她都清楚,她對朱由檢沒有惡意,她怕的是自己夫君想不開。

朱由檢一連三問,王承恩也有條不紊的回答道:“軍備院的人選倒是確定了,今歲五萬三千多學子,選出一百八十二人。”

“有一些,學子數量已經達到三十九萬了,每日的餐食便要耗費錢糧三千餘兩,每月支出六萬餘兩。”王承恩頭痛道:

“這還僅僅是餐食,諸如一些其他開始加起來,燕山學府每月支出近十五萬兩銀子。”

他這次外出征戰四個多月,這些地方不知道積壓了多少東西需要他處理,解決。

這二三千萬糧食的缺口,總得有人要來補足吧?

“臣弟想讓陸文昭派錦衣衛監察司前往南直隸調查,將賑災有誤官員流放,將貪贓之輩抄家。”

“哥哥手裡的那份文冊也可以適當放出來了。”

整個歐洲皇室對於軍事研究和知識分子培養的費用,都不如大明高,甚至是整個世界都不如大明……

相較於他,二十一歲的朱由校五尺五寸的身高,體重卻大致在一百五十斤左右,看上去倒是有些健壯。

如果加上常州府、湖州府、松江府,人口少說也得有個七八百萬。

“蘇州四府的水災如何?”

一時間、不僅僅是士卒,便是連被搜救的百姓都開始催促了起來。

這樣的一幕、發生在蘇常湖鬆四府,而在漆黑的雨幕中,所有船隻實際上難以辨別方向,就相當於兩眼一抹黑的一直往前開。

“眼下爲了賑災,聽聞畢尚書已經派人前往湖廣、江西、四川,準備找一些大小糧商,打五百萬石米的白條。”

王承恩看了一眼朱由檢,而朱由檢也知道這是爲什麼。

雨下得越來越大,到了最後連雨傘都被沖塌,四周的能見度就不到五丈,若是不知,還以爲此刻它們在海上,而非湖州。

畢竟趙匡胤和趙匡義的例子還在,有了子嗣讓位給弟弟的例子也不少見,她不僅僅是皇后,還是一位母親,得爲自己的孩子考慮。

“另外、山西、陝西、山東等地區去歲白災和蝗災導致蠲免了賦稅,這些年戶部一直都沒有收足過兩京十六省的錢糧。”

想着、朱由校遲疑道:“是不是太早了些?”

“走!”

出征前,他體重摺合後世的重量單位,差不多是一百六十斤左右,算得上健壯。

這聽上去不可思議,但這也是大明的無奈之舉。

張嫣並不瞭解自己的五叔叔,但她瞭解自己的夫君。

“弟弟消瘦了……”朱由校同時開口,眼中有些心疼。

“有百姓投身爲乞丐遊走四方,也有赴溝壑跳崖而死者,更有闔戶自縊而死者,另外也有斬木揭竿而起者,但三府各縣官員漠不以聞。”

只有讓許多學子清楚,恩科將是他們爲官最快的途徑,他們纔會捨棄四書五經來專攻燕山的教材。

WWW◆тт κan◆¢ Ο

看到這一幕、不知道的還以爲朱由檢是哥哥,朱由校是弟弟。

這倒不是說它們沒有能力,只是它們沒有那麼多東西攻克,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研究。

不過、二人就算胖,也和萬曆等人的胖不同,而是和朱棣、朱元璋類似。

朱由檢一開口,朱由校便知道自家弟弟是動了真怒了,因此也沒有拒絕,而是看向陸文昭道:

按照今年的局勢來看,或許明年朱由檢只能在這兩者之中選擇一個。

清代以前的中原人,永遠不缺想象力,只要敢想,給錢給糧,他們就能做出來。

只是出征歸來的他,眼下體重最多不過一百三十餘斤。

王承恩的話讓朱由檢皺眉,他算了算戶部的歲入,按照道理來說,戶部的糧食折色和兩司歲入加一起,它的歲入應該不低於二千萬兩纔對。

“如去歲的歲入,戶部歲入折色後不過一千四百餘萬兩銀子,所以才花的這麼快。”

路過幹清宮門,門口的淨軍太監紛紛唱聲,而朱由校和朱由檢也越過了長長的宮道,走入了幹清宮的養心殿內。

或許朱由檢不會對朱慈燃做出什麼事情,但他下面的人呢?他的子嗣呢?

張嫣想到這些、心情沉重了不少,而與此同時,朱由檢也在策馬北上的時候,對跟隨自己北上的王承恩詢問道:

或許對於朱由檢來說,外出征戰已經是相當於“放假”了。

“今歲開始、琉球府和遼東百姓就陸續開始繳納田賦了,大明朝多出千餘萬畝的糧食繳納田賦,戶部的情況明歲會好看不少的。”

見狀、守備也無奈,只能硬着頭皮下令道:“撤往天目山!”

“另外、今歲若是開恩科,恐怕參考的人數會達到數十萬……”

“哥哥許久不見,倒是健壯了許多。”

歐洲的研究還處於野蠻生長的局面,而朱由檢已經開始組建成一套系統流程了。

“今歲能進入軍備院的有多少人?進入大學院的有多少人?爲官爲吏的又有多少人?”

“既然不想管,那就不要爲官,將漠不以聞者剝皮充草,全家流放舊港東山府。”

他也想坐下來,安安心心吃一頓飯,但是四省地震和四府水災,還有各種事情自然讓他停不下來。

賑災救民、掃虜滅金……

“齊王千歲……”

畢竟二人一個征戰沙場,一個每日打磨木頭,都是體力活……

“卑職領命……”陸文昭硬着頭皮接下了軍令,而朱由檢也轉身向着幹清宮走去。

能動的人都活不了,更別提紮根在地裡的糧食了。

只是在進入養心殿內坐下後,朱由檢便收起了笑臉,對朱由校說道:

“蘇常湖鬆四府之地的水患恐波及近千萬人,哥哥只調撥二十萬兩怕是不夠……”

“這次山西、北直隸、河南、山東四地大震,僅憑四百萬兩銀子和三百萬石糧食,必然是難以賑濟。”

眼下它們全境遭災,在明代這種幾乎都是一二樓平房小院的時代,還能發生淹死數千人的情況,當地的慘烈可想而知。

打白條,這基本上已經是晚明自張居正後,官員和商人常用的一種手段了。

“錢糧俱調發,就是蘇常湖三府之地的錢糧撥的較少,只撥銀二十餘萬兩,怕是不夠……”

朱由校跑到朱由檢面前,擡了擡手想要擁抱,又想了想二人的年紀和身份,只得在擡到一半的時候放下。

兄弟之間沒有那麼多肉麻的話,朱由檢笑着開口,便抓着朱由校的手向着幹清宮內走去。

他可不僅僅是大明朝的齊王,他還是五軍都督府的大都督,上直都督,以及齊王府的齊王。

“倒是大學院和爲官爲吏的人數,還是得等到九月的總考結束後才能確定。”

況且,如果每年的恩科僅僅是燕山學府的學子自娛自樂,那反倒小衆了,註定改革不起來。

聽到了這個消息、朱由檢也是一時間沉默無言。

最終,他們終於抵達了天目山,獲救的百姓也紛紛開始下船,在岸邊慶幸自己的獲救,而一艘艘搜救船隻能在休息吃了一頓飯後,繼續駛向了被海水和颱風吞沒的四府……

“戶部管着百官的俸祿,還要負責各地賑災,遷移。”

哪怕做不出來,那一代代人的累積,朱由檢就不信中原人會比歐洲人差。

不過對此朱由檢也有事情要忙,所以他只能道:

“案子讓陸文昭去辦就行,臣弟這次回來,還需要去一趟燕山,等會便走。”

朱由校本想着藉助一頓飯,讓張嫣更深入的瞭解自己弟弟的性格和脾氣,但他卻忘了朱由檢的身份。

與其動商賈,不如先動官員!

“事情繁多,等燕山的事情忙完了,臣弟再回來和哥哥敘舊。”朱由檢苦笑搖頭,隨後作揖一禮,便在朱由校戀戀不捨的目光中退出了養心殿。

“不!”朱由檢打斷了朱由校的想法,儘管朱由檢知道商賈有很多銀子,但他更清楚商賈能反抗朝廷的手段很有限。

外拱衛營大多是異地調遣駐紮,而東軍都督府駐紮在南直隸的拱衛營,基本上都是遼東和福建混雜編制的士卒。

大雨嘈雜,在他下令後,只能由人一個個通傳,最後採取搖櫓划槳的方式,搜救船向着天目山撤去。

如果要動這個名錄,那牽扯的範圍可就太大了……

“三地禾黍糜爛,民令艱難,百姓無吃食,上山避水者只能剝榆皮而食。”

“一點一點來吧,這案子若是雷霆出手,恐怕會讓朝野震動。”

七月初十,當蘇常湖鬆還在救援時,急促的腳步聲在京城外廷出現,沿途看往腳步聲的官員都在下一秒撇開了眼神,不敢多望。

如蘇州這樣佔據了南直隸四分之一錢糧的大府,人口更是三百餘萬,一府之地堪比一省。

朱由檢說近千萬人,並不是空穴來風。

按照歷史慣例,如果不是他的出現,大明朝在天啓六年,以及以前合計積欠的錢糧會在一千六百萬兩左右。

“軍爺,這樣的風浪數百年難見,先上岸吧!”

只要他們肯學,朱由檢就有大批人才可用。

朱由檢的話讓王承恩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家殿下要對官員下手,合着是銀錢不夠用了,該動刀子讓那羣貪官交出銀子了。

有了他們的銀子,大明想要渡過後續就簡單許多了。

“殿下高明……”王承恩作揖佩服,而朱由檢也看向了地平線上逐漸出現的燕山學府,眯了眯眼道:

“掃除貪官污吏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穩住地方,還得看他們……”

今天應該還是四到五點之間更一章

(本章完)

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121章 備戰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179章 出兵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609章 秋風起第523章 荊棘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37章 浙兵戚金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79章 出兵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舊港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8章 初嘗權力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99章 爭鋒相對第65章 帝者不怒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52章 兄友弟恭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8章 初嘗權力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64章 事畢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
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121章 備戰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179章 出兵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609章 秋風起第523章 荊棘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37章 浙兵戚金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79章 出兵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舊港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8章 初嘗權力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99章 爭鋒相對第65章 帝者不怒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52章 兄友弟恭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8章 初嘗權力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64章 事畢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