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

“駕!駕……”

“殿下!大定宮急報!”

“籲……”

四月、當帶着百餘騎兵向南策馬的朱由檢在科爾沁草原被塘騎攔住,他當即勒馬搶過了急報,展開閱覽。

在他的一目十行下,林丹汗入寇的前因後果都被收入眼底,而朱由校和朱慈燃的無憂,更是讓朱由檢鬆了一口氣。

“呼……沒事就好。”吐出一口濁氣,朱由檢將軍情合上,在綠意盎然的草原調轉馬頭,在原地打轉的同時,環顧草原四周。

在他眼前的科爾沁草原無比遼闊,那一片片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野花點綴在草原上,彷彿一塊色彩斑斕的大地毯。

身處這寬曠的草原,讓他覺得自己這百餘騎兵只是這茫茫綠海中的數葉小舟,微不足道。

“殿下,萬歲急詔您去大定宮。”

塘騎見朱由檢沒有了下文,連忙說出了皇帝讓傳的口諭,而朱由檢卻擡起了握緊馬鞭的手,示意自己知道了。

“告訴萬歲,丁卯(十五)日我便趕回大定宮。”

朱由檢迴應了塘騎,隨後繼續在原地駐馬打轉。

他這舉動讓跟隨南撤的衛時春和劉效祖等人不解,李定國更是策馬上前道:

“殿下,爲什麼不直接南下?”

“這次行事太匆忙,東北四省的情況我還沒有和熊廷弼仔細交代,最少要交代完再南下。”朱由檢迴應了李定國,並在解釋的同時教育着李定國和劉炳文:

“打仗不難,戰後如何治理收復地失地比較難。”

“東北四省眼下人口近八百萬,而耕地僅有不足四千萬,如何開發?如何讓百姓有飯吃?這些都需要你們在未來打仗的同時設想。”

朱由檢舉着馬鞭指着那遼闊的草原說道:“這遼闊草原十分平坦,但卻不是哪裡都能開墾爲耕地的。”

緊接着,朱由檢講了一些生態知識,例如耕地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而種植作物都是在消耗土地裡的營養,如果長期沒有水灌溉,那麼旱地就會成爲鹽鹼地,影響糧產。

就眼下大明所掌控的東北四省來說,面積遠遠大於後世的東三省,能開墾的耕地也要比後世的東三省多。

儘管朱由檢沒親自走山訪水的看完整個東北四省,但就他掌握的後世情況來看,大明的東四省最少能開墾十億畝耕地,如果按照保護性能最少開墾六億畝。

後世的情況下,東北都沒能開墾十億畝,因此朱由檢這邊更不可能了。

他預計的是最少開墾四億畝,保證東北地區人均二十畝,也就是在東四省原本的人口基礎上,再遷移一千二百萬人到東北四省地區。

不過,由於是一片白地,朱由檢完全可以騰出手來幹活,因此他得方方面面都做好才行。

東北的鋼鐵、煤炭都很充裕,因此在城建上,朱由檢得把現代能搬到大明的建築理念,都給搬到大明來。

集體供暖,排污管道,街坊劃分,還有人行道、公路、馬道等等都得分出來。

這種時候朱由檢總是比較感謝崇禎給他留下的繪畫記憶。

“先去吉林府。”

朱由檢看了看四周,便帶着百餘騎兵向着東南百餘里外的吉林府趕去。

也在他趕路的同時,數千裡外的瀛洲北北州府東極港口上,也迎來了楊文嶽等人闊別已久的一支隊伍。

“叮鈴鈴——”

四月的東極港還透着一股涼意,只是這股涼意在一支船隊的抵達後,便被熱鬧地人羣給驅散。

闊別近一年的北亞墨利加探險隊終於回到了大明,而人羣之中的楊文嶽在看到自家長子楊炳文的時候,也不由地鬆了一口氣。

沒有人知道楊炳文他們是怎麼回到大明的,只是相比較他們出去時的船隊和人數,回來的人大概只有三分之一。

“爹……”

楊炳文下船來到了楊文嶽的面前,而楊文嶽也微微頷首,雙眼之中含着笑意:

“先回府再說。”

由於擔心楊炳文,楊文嶽把自己的布政司衙門臨時搬到了東極港附近,因爲這是距離北亞墨利加最近的一個瀛洲港口。

苦等近一年,總算等來了兒子迴歸,楊文嶽是個含蓄的人,和傳統的漢人家長一樣,不苟言笑,不善表達。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伸出手拍了拍楊炳文的肩膀,隨後與他一起上了馬車。

馬車上的父子二人聊着一些家長裡短,無非就是楊炳文的突然消失,讓楊母生氣哀傷,以至於楊文嶽每月都被妻子從家鄉寄來的來信一陣痛罵。

說到這裡時,楊文嶽只能露出無奈的苦笑,而楊炳文也笑着安慰自家父親。

在這樣的家長裡短下,兩人乘車返回了東極港的臨時衙門,並走進了書房坐下。

懂事的僕人已經倒好了茶水,楊文嶽率先端着茶杯抿了一口,然後才放下,聊起了正事:

“說說看吧,北亞墨利加適不適合就藩建國?”

楊文嶽的話讓楊炳文頓了頓,他在腦海中組織了一下自己的所見所聞,然後才說道:

“北亞墨利加比起印度廝當有好有壞,好處在於當地的人口與國朝夷民差不多,且國土廣袤,但壞處就是太過貧瘠。”

楊炳文用貧瘠來形容他所見到的北亞墨利加:

“西部我們登陸的地方,往北幾千裡都是密林積雪,河流湖泊和沼澤。”

“往東是一條貫穿南北的大山脈,能生活的就只有山脈腳下的丘陵平原,其地不過萬餘里,頂多能自給自足養活一千萬人,再多就不行了。”

“但是南邊的情況不錯,我城派四夷館的官員僞裝成爲當地的土人南下去大弗朗機國(西班牙)的城邦看了看,那裡地勢平坦,很適合發展農業,養活四五千萬人不成問題。”

“另外,我們的人在那裡打聽過,據當地的大弗朗機人所說,南亞墨利加基本是平原密林,而北亞墨利加的東部雖然溼潤,但也有不少沼澤和河流。”

“比遼澤如何?”楊文嶽打斷了楊炳文,向他進行詢問,但楊炳文卻不假思索:“比遼澤容易開墾,只要人夠,就能開墾出良田。”

“不過,北亞墨利加的中部平坦乾旱,據大佛郎機人和當地的土人說,在這裡想耕種幾乎不可能,每年都會有一段事情有大風大雪,種植的作物會很快死亡。”

“總之,就小子所看到的一切來說,北亞墨利加可以就藩建國,甚至可以容納數千萬人遷移生存還綽綽有餘。”

“更遠的南亞墨利加,因爲船上的糧食不夠吃,大批採買糧食又容易被大弗朗機人察覺,因此小子沒有帶人前去,而是準備了足夠的糧食,便先帶部分人返回瀛洲。”

“當地留下的兵馬足夠抵禦土人,估計等小子今年再帶人回去的時候,那裡已經開墾出數百畝田地,建立幾個村莊了。”

楊炳文把他所能瞭解到的北亞墨利加說了個清楚,楊文嶽聞言卻撫了撫須:

“你來的正好,殿下給我手書過軍備院的一些事情,不出意外的話,今明兩歲開始就要組織遷移了。”

說着,楊文嶽把書信裡提到的蒸汽輪船,火車,拖拉機等物件紛紛告訴了楊炳文,楊炳文聽完卻瞪大了眼睛。

“如此說來,豈不是隻需要一個月便可橫渡大小東洋(太平洋)?”

“橫渡大小東洋並不難,爲父更在意的是拖拉機。”楊文嶽撫了撫須:

“御馬監那邊已經準備了數量不少的拖拉機準備運往北亞墨利加,估計你回來的消息,以及伱提供的消息送到齊王面前時,齊王就會下令組織移民前往當地了。”

“只要當地也有煤炭,那隻需運過去一千臺拖拉機,一年之內就能開墾上萬乃至數萬畝耕地,來年遷移過去的百姓就可以乘十倍增長。”

說到這裡,楊文嶽也不得不感嘆這些“奇淫巧技”的巧妙之處:

“如果殿下不鬆口,那估計在他就藩以前,國朝每年能運幾千上萬的拖拉機前往齊國,不出五十年,齊國興許會超過大明……”

楊文嶽的話說完,楊炳文也沒有反駁,因爲就朱由檢信中提出的這些情況和天工機械來說,大明向齊國輸血五十年,那齊國超越大明並不是難事。

“不過,殿下估計不會這麼做。”

楊文嶽又搖了搖頭,這讓楊炳文不解:“小子不解。”

在楊炳文看來,眼下大明幾乎可以說是朱由檢的一言堂,朱由校看着是皇帝,但實際上就是個吉祥物,不過他這個吉祥物的需求都會被滿足,並且也沒有人敢說他。

真的要比較,可以說朱由校就是大明的劉禪,朱由檢就是大明的諸葛亮。

只是他們中間的區別就在於,從法統來說,如果把朱由校這一脈絕了,那當皇帝的就絕對是朱由檢,並且是他不當都不行的那一種。

在楊炳文看來,眼下的兄友弟恭,無非就是兩者還年輕,大部分君王兄弟年輕的時候,也都能相安無事,但等到兩者年紀大了……

楊炳文眼神閃爍幾下,但楊文嶽卻氣定神閒的喝了一口茶:

“殿下希望天下的百姓都能舒服的吃口飽飯,他建設齊國是爲了今後自己的子嗣,但在他看來,百姓在子嗣前。”

“大明固然要給齊國輸血,但齊國也要幫大明解決土地的問題。”

“眼下大明雖說經過殿下多次變法革新而緩解了許多矛盾,但土地兼併的矛盾是緩解地很慢的。”

“殿下寫給我的書信之中提及過,建虜覆滅之後,東北之地可養民兩千萬,西南的三宣六慰也可養民千萬。”

“只是,只能養民如此,還是太少了。”

“眼下陝西、山西兩省幾乎不產糧食,上面的千萬人口全靠朝廷救濟。”

“若是沒有天災還好說,這千萬人口都不夠填滿東北奴兒干之地。”

“可按照順天官學和應天官學裡面的《天氣圖說》一書中殿下所寫,眼下國朝處於和漢末、唐末一樣的小冰河期。”

“爲父翻閱史書,大概看了看,覺得殿下說的應該屬實,天災還會繼續。”

“只是波及北方還好,北方一京六省人口不過五千餘萬,一個奴兒干之地就能收容大半百姓。”

“可如果江南之地遭受波及,按照眼下黃冊清點的人口,那國朝最少要出現不少於三千萬災民。”

說到這裡,楊文嶽撫了撫須,而楊炳文也後知後覺的想到了一件事。

移民齊國的路線是從南直隸出發,而南直隸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地方,也就是說朱由檢是做好了用齊國接濟災民的打算。

既能移民,又能遷移災民,爲大明緩解現有的人口壓力。

不過,這一切得建立在南直隸會受災之上才行。

想到這裡,楊炳文這纔想了想北亞墨利加的情況,隨後躊躇道:

“如果是這樣,那殿下只需要遷移九萬人,放出三萬拖拉機,那一年就能開墾三十幾萬畝耕地,如此以來,恐怕北亞墨利加的西部沿海地區,頂多五六年時間就能全部拿下,發展到和江南一個水平。”

楊炳文的話有些理想,因此聞言的楊文嶽搖了搖頭:

“這得看軍備院能不能拿出這麼多拖拉機,況且殿下不會把所有拖拉機都送給齊國的,即將收復的奴兒干之地更需要拖拉機。”

自然,也在他們父子交談的時候,腳步聲從門外傳出,他們看向門口時,身着圓領袍的曹鼎蛟拿着一份軍情走入了院內。

他見到了楊文嶽和楊炳文,當即行禮道:“布政使,楊參將。”

“曹總兵……”楊炳文回了一禮,而楊文嶽則是看向了他手中的軍情:“有什麼大事嗎?”

“建虜覆滅,奴兒干之地拿下,殿下設關外三省,聯合遼東便是東北四省。”曹鼎蛟一邊交代,一邊把軍情遞給了楊文嶽。

由於消息的傳遞問題,此刻的瀛洲只拿到了建虜覆滅的消息,並不知道京城的那檔子事。

楊文嶽掃視了一眼,看完不免唏噓道:“老奴雖強,可在殿下手上,卻也難逃覆滅。”

“能堅持十三年之久,建虜也算不錯了。”楊炳文對建虜的感官一般,談不上好壞,只覺得是普通的叛軍被滅。

倒是楊文嶽看了看這軍情,然後轉頭對楊炳文道:

“奴兒干之地被拿下,殿下又新設三省,估計接下來就是要移民實邊,加強朝廷對三省的統治了。”

“齊國那邊,我估計等消息報上去後,殿下會先派出一批機械和兵馬,領兵的人不是我就是黃龍,不過大概率會是黃龍。”

楊文嶽分析的不錯,朱由檢確實比較青睞於楊文嶽,因爲他治理瀛洲很不錯,但黃龍對於大明的不安因素太多了,把黃龍派往齊國,更適合朱由檢治理大明,也更適合朱由檢日後就藩。

在齊國沒有人約束黃龍,而他又忠心,不會反對朱由檢的政策,並且他又知兵,以他的能力對付黃臺吉、努爾哈赤可能不行,但是對付南北亞墨利加的歐洲人,簡直可以說是碾壓。

至於楊文嶽,朱由檢更青睞於讓他維持南直隸到瀛洲移民航道,作爲大明移民齊國的重要中轉站。

“好了,你這兩日把所見所聞寫給殿下吧,爲父也不打擾你休息了。”

楊文嶽下了逐客令,楊炳文聞言知道自家父親有事和曹鼎蛟說,因此沒有留下,而是起身作揖行禮後離開了書房。

果然,在他走後,楊文嶽便對曹鼎蛟詢問道:“那些勞工還剩下多少?”

“今年開春以來,鎮壓了十七場叛亂,勞工人數驟降到二百三十二萬了。”曹鼎蛟迴應着,但也解釋道:

“秋收過後,糧食基本是夠吃,估計叛亂能停下。”

“嗯……移民呢?”楊文嶽有心培養曹鼎蛟,不管日後曹鼎蛟是留在大明還是前往齊國,都對他們楊家有好處,尤其是這次曹文詔和曹變蛟兩人在北山大放異彩,更是註定了曹家會成爲天啓朝的新生勳貴。

“開春以來三個月,遷移了九萬六千多百姓到南島府,這麼看來,今年的移民估計不到四十萬。”

曹鼎蛟已經開始學習政務管理,楊文嶽聽後微微頜首:

“今年國朝南方沒有什麼太大天災人禍,遷移人口少是正常的。”

“文兒雖然回來了,但從他帶回的消息來看,殿下今年應該不會組織百姓遷移,而是會遷移一部分兵馬去北亞墨利加,但估計數量也不會多,應該不會超過一衛兵馬。”

“不過從明年,或者後年開始,殿下應該就會不斷遷移百姓前往齊國了。”

“北州府的開發得加快速度,瀛洲的耕地數量需要在天啓十五年以前達到五千萬畝耕地。”

“是!”聽到楊文嶽的話,曹鼎蛟點了點頭應下,而楊文嶽也端起茶杯詢問道:“還有什麼事情嗎?”

他在端茶詢問,如果曹鼎蛟沒有事情,那就可以離去了。

不過,面對他的提問,曹鼎蛟猶豫了一下才說道:

“近來,出現了不少瀛洲本土男丁襲擊國朝移民男丁的事情,下面的人查了一下,基本都是因爲女人。”

“因爲女人?”楊文嶽愣了愣,曹鼎蛟也點了點頭,並在隨後解釋了起來。

這事情說複雜不復雜,說簡單也不簡單。

說白了,就是當人均五尺二寸以上的大明男人遷移瀛洲後,由於慕強的原因,和長相身高的原因,許多瀛洲本土女人都投入了移民的懷抱。

由於移民基本都是男人,所以瀛洲近七十多萬男人基本都在安穩下來後,找了當地的瀛洲本土女人作爲妻子。

這麼一來,瀛洲本土的男人就不平衡了,因此雙方往往在語言不通時爭吵,最後發展爲了動手。

四尺五六寸的瀛洲男人,自然是打不過五尺二的移民,因此往往失敗後他們就會惱羞成怒的用利器進攻,所以造成了不少流血事件。

對此,曹鼎蛟是想問問楊文嶽的態度,以及怎麼處罰這些傷人的人。

聽到這話,楊文嶽不假思索的說道:

“動手的雙方罰銀一兩,但如果上升到利器,那持利器者罰銀十兩,交不出罰銀的就發配北州府勞改,按照每日工價十文償還,直到罰銀還滿才釋放!”

楊文嶽這話似乎不偏不倚,但問題是大部分瀛洲本土男人是單打不過移民的,而罰銀就更別說了。

移民男人基本人均二十畝耕地,勞作一年,交稅後還有近七兩銀子的收入,反觀瀛洲本土百姓一人一畝,交稅之後只有三四百文。

就基本的收入來說,打一場架的罰銀一兩對於大明移民來說,頂多就是今年有幾個月吃不起肉,但對於瀛洲本土男人來說,不吃不喝四年才能打一架。

至於上升到利器後,瀛洲男丁就更別說了,哪怕每年除了農忙時候都在打工,一年頂多也就存不到三兩銀子,而大明男人種地之餘再去打工,一年輕鬆收入十餘兩。

也就是說,牽扯到利器的罰銀,大明男人頂多認同交了罰銀,但瀛洲本土男人就得來北州府做最少三年的勞改工了。

“布政使高見,那下官這就讓人發佈。”

曹鼎蛟聞言,立馬就覺得這個辦法不錯,而楊文嶽則是攔住了他繼續說道:

“那些與瀛洲女人婚嫁的百姓,免除他們一年田賦,與瀛洲男人婚嫁的百姓,也免除一年田賦。”

楊文嶽這話說的似乎不偏不倚,甚至讓大明男人聽了都會覺得憤怒,但問題在於,移民需要移民證,而大明對瀛洲的移民,只限男人。

也就是說、除了部分在大明攻略瀛洲前,就已經在瀛洲紮根的漢人家庭,整個瀛洲實際是也沒有幾個漢家女。

這政策看似公平,實際上是鼓勵漢家男和瀛洲女通婚。

父系社會下,女人嫁給哪個民族的男人,基本她生下的孩子就是哪個民族的男人,這一點尤其以鄭成功爲最。

因此,按照目前瀛洲的情況,只要再遷移三四百萬漢家男,那瀛洲男基本就只能打光棍一輩子了。

楊文嶽在政策上做到了不偏不倚,但有沒有偏倚,掌握了瀛洲數據的官府人員都清楚……

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50章 大小曹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73章 秦氏兄弟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26章 截胡工部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1章 噩夢開局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99章 爭鋒相對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179章 出兵第78章 葉向高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112章 落幕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
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50章 大小曹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73章 秦氏兄弟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26章 截胡工部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1章 噩夢開局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99章 爭鋒相對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179章 出兵第78章 葉向高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112章 落幕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