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清晨,當西京城西直門的城門樓上響起唱禮聲,已經來到齊國一週的朱和垠也與百官們一同對一輛馬車行起了禮。

此刻的他無比忐忑,只因爲他心裡清楚,馬車上的那人即將決定他日後的命運。

“吱……”

當馬車的門被打開,朱和垠與旁邊的朱慈烺等人一起低下了頭。

一隻腳從馬車內跨了出來,隨後朱和垠便聽到了“平身”聲。

他小心翼翼的擡起頭,而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名看上去似乎只有四十五六的中年人。

在朱和垠眼中,朱由檢身材高大勻稱,頭髮烏黑濃密,長相威嚴且俊美,眉宇之間透露着一絲和善。

“這人真是我叔爺?”

在見到朱由檢的時候,朱和垠居然自我懷疑了起來。

在朱和垠眼中,明明只是五六歲的差距,但自家皇祖父和自家叔爺簡直就是兩個模樣。

自家皇祖父大腹便便,雖然一頭黑髮,但頭髮卻有些少,不如朱由檢濃密。

除此之外,自家皇祖父那樣子,不管朱和垠怎麼看,似乎也很難看出他年輕時能與俊美沾邊。

再說身材,自家皇祖父還不如自己高,而自家叔爺……

朱和垠用目光對比了一下自己和朱由檢的身高,顯然自己還比自家叔爺矮小半個頭。

“父親,這位就是皇太孫……”

朱慈烺的聲音把朱和垠拉回了現實,見朱由檢已經快走到了他的面前,他急忙作揖躬身道:

“侄孫和垠,見過齊王殿下……”

朱和垠低垂眼簾看着腳下的城牆,心裡十分緊張。

“長的與哥哥年輕時是有幾分相似,只是身材稍微高了些,勻稱了些,但這樣也好。”

剛纔朱和垠沒細聽,眼下朱由檢在他面前說話,他仔細聽來卻覺得朱由檢的聲音很有親和力,讓人不自覺放鬆了一些。

“謝齊王誇獎,侄孫慚愧……”

朱和垠謙虛的迴應,卻下一秒被一隻有力的大手抓住了正在行禮的手。

“直起身子來說話,都是自家人,不要做出太多禮數,顯得像外人般。”

朱和垠被朱由檢強行拉直了,與朱由檢正面四目相對。

“你們都退下吧,今日孤聊一些家事,你們不用跟着。”

在朱和垠看着朱由檢發愣的時候,朱由檢卻向四周官員笑着下令。

臣工們聞言緩緩作揖回禮,隨後讓開了道路,並結伴走下了城樓。

待他們都走得差不多後,城樓門口只剩下了朱由檢、朱慈烺和朱和垠、朱慈煌等四人。

“病好了得鍛鍊一下,邊走邊說吧。”

朱由檢說着,也拉着朱和垠的手腕,向着其它箭樓走去。

朱和垠自認爲也是弓馬嫺熟之人,在大學弓射練習時甚至能開八力步弓,但面對眼前這個大了自己三十多歲的叔爺,他卻如嬰兒般無力,只能被朱由檢拽着並排行走。

“你的事情,我聽煌哥兒說了。”

“你爹他向外征戰,有的是我授意的,有的則是他想緩解廟堂矛盾而必須做的,你作爲嫡長子得理解他。”

朱由檢鬆開了朱和垠的手腕,以長者的姿態勸解着朱和垠。

這樣的姿態,讓朱和垠放鬆了一些,爲此他也試探性說出一些事情道:

“我爹比較偏愛三弟,對我所做的一些事情總是不滿意。”

“出發前皇祖父就讓我來找叔爺您取取經,因此侄孫來是有求於叔爺的。”

朱和垠隱晦說着自己的處境,在他看來他的局勢很兇險,但對於朱由檢來說,這不過是朱慈燃對朱和垠要求太高罷了。

朱由檢看着朱和垠,對於他的那點小九九心知肚明。

對於他來說,朱和垠其實很符合他的胃口。

現在的大明朝還需要解決莫臥兒,平衡住歐洲,加上內部的軍頭林立,所以還做不到真正的承平。

不過,朱由檢對朱慈燃是有信心的。

朱慈燃或許不能把事情做得完美,但大明朝內部的軍頭和官僚集團註定無法在朱慈燃手上長久下去。

朱慈燃過後,大明就真的需要一場幾十年的承平了。

這個承平,如果能以朱和垠來開創,那是再好不過的。

“我會寫一封信給你父親的,你放心學習便是。”

朱由檢給出了自己的承諾,順帶說道:

“另外,我已經派人寫信送回大明給皇兄,讓他准許在你返京後,開啓第四次下西洋。”

“謝叔爺!”聽到朱由檢的話,朱和垠激動地難以言表,只能攥緊了拳頭。

在眼下航路基本都開闢完的時代下,下西洋的意義也從開通航路變成了邦交各國。

如果朱和垠他能以第四次下西洋掌舵人的身份去邦交各國,那他皇太孫的位置就更爲穩固了。

想到自己的位置已經穩了,朱和垠跟着朱由檢走了十來步才安下心來,虛心討教道:

“我來到齊國,發現齊國在叔爺的治理下百姓富足,官員清廉,侄孫想替父親向叔父請教治國之策。”

“治國之策……”聽到這四個字,朱由檢笑着搖了搖頭。

就在朱和垠以爲朱由檢不肯說的時候,卻見朱由檢說道:

“治理國朝那麼大的一個朝廷很難,具體的治理,可以從經濟、政治、輿論、法律、教育、軍事外交等方向着手。”

說到這裡,朱由檢看向了朱慈烺:“你也好好聽聽……”

“是……”朱慈烺點了點頭,朱由檢見狀也開口說道:

“經濟方面,如果想要比較公平的治理一個朝廷,使其長治久安,那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眼下,各國的生產資料主要就是土地,而大明和齊國則是多出了工廠。”

“這些生產資料必須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但需要張弛有度。”

朱由檢看向朱和垠:“你父親在這一點就做的有些緊了。”

“我聽聞眼下皇店在國朝內部大肆擠壓、吞併一些民間商賈的作坊。”

“這樣下去,國朝內部最後只能剩下皇店一家,而國營經濟一旦獨大,那效率必然下降。”

“其中原因有很多,但如果非要舉例,那便是如萬曆年間的朝廷一般,陳規濫矩限制了朝廷,也限制了地方。”

“昨日的萬曆朝廷,便是明日的皇店。”

朱由檢說完,已經執掌齊國政務數年的朱慈烺有了一番見解,特意詢問道:“那應該如何做纔算張弛有度?”

朱慈烺開口後,朱和垠也看向了朱由檢。

對此,朱由檢撫了撫自己的短鬚:

“民間自營的經濟是一定要有的,這和廟堂上的制衡之道一樣。”

“對於民間自營的經濟需要鼓勵,而對於它們之中涉及朝廷安全的產業和關鍵領域,必須逐步過渡到朝廷控股。”

“只要掌握和國營和民間自營的經濟比例,保障朝廷能收上來稅收,很多事情就會變得容易解決。”

“至於經濟方面的政策不能着急,要穩步推進,避免用力過猛。”

“眼下輪船和火車已經出現,世界各國的交流也變得更爲頻繁。”

“國朝還沒有達到能夠主宰世界的地位,因此與諸藩的關係需要更緊密一些。”

“在關係緊密的同時,也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樣才更有利於人心的穩定。”

“對於蒸汽機和步槍一事,諸藩對國朝的安排不滿很正常,畢竟只要國朝給予諸藩蒸汽機和步槍,那諸藩對本國的控制成本都將下降,這是利益關係。”

“不過即便他們不滿,國朝卻不能把這些東西交給他們。”

“對於崑崙諸藩,他們在意的是貿易上的路途遙遠。”

“對於小西洋諸藩,他們在意的是國防安全。”

“國朝想要安穩住他們,就需要幫他們把問題給解決。”

朱由檢說着這些事情,看似在說經濟,但實際卻是在告訴朱慈烺和朱和垠,應該怎麼拉攏諸藩。

二人聽後眼前一亮,而朱由檢也最後對二人說道:

“對於大明和諸藩來說,一個穩定的、經濟互通的宗藩體系,遠遠比一個動盪的宗藩體系更有利於朝廷和百姓。”

“至於政治方面,歷朝歷代不管什麼時候都有派系鬥爭,這是無法避免的。”

“不管內部怎麼鬥,只要不犯外行指揮內行的錯誤,保證《五年計劃系列》的政策進行,那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如果有誰勢大了,那就像我當年發動江南奴僕一樣發動百姓來清理他們。”

“這官場就和養魚一樣,養的越久,魚池就會越渾濁,越骯髒,因此就得時不時清理一下。”

“不過,在針對官場的時候,你們需要做的還是得把控好民間的輿論。”

“對民間的輿論,朝廷必須實行強有力的管控,但也要容許有不一樣的聲音出現。”

“我當年在青海湖畔與百姓們開會的時候就說過‘造反有理’,並且還讓官學司記入了教材中,現在這句話還在嗎?”

朱由檢忽的提起了問題,朱慈烺一聽點了點頭:“我當初上學時,這句話還在。”

“現在呢?”朱由檢看向了朱和垠和朱慈煌,卻見二人臉上不自覺露出了幾分尷尬。

顯然,在他們所學習的教材中,這句話早已經被刪除了。

朱由檢有些失落,但他早就有了準備。

他想要的大明是他想要的,不是朱由校想要的。

他可以告訴朱由校怎麼治理大明,但選用哪些政策,這是朱由校自己做決定的。

想到這裡,朱由檢平復了心情,繼續在散步的同時對三子教導道:

“國朝現行的法律、法令、條例最好不變,地方可以有部分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但立法權和最終的司法解釋權一定要掌握在朝廷手裡。”

“隨後的教育方面,不管是國朝還是諸藩,各國都要重視下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

“這個國不僅僅是藩國,也代表了宗藩體系。”

“只有每一代的百姓都認可宗藩體系,這個體系才能傳承下去。”

“最後的軍事外交方面,也是要以保家衛國,維護宗藩體系爲主的前提下進行,切勿忘記西晉與兩宋的教訓。”

朱由檢大致說了一些東西,隨後又一點點的對三人補充。

這些話被跟在不遠處的齊國起居注官一一記錄,朱由檢看見了卻也沒說什麼。

在這外城的城頭,他們走了一個時辰,期間走走停停,累了就在箭樓坐一會兒,喝口水。

直到太陽已經高掛當空,朱由檢才帶着他們走到了南川門的城樓,並走上城樓,在觀望城外的長廊處坐下休息。

望着外城外面的集鎮、以及那金燦燦的稻田,坐下的四人平靜了下來。

只是在這種時候,朱由檢卻又語出驚人的詢問道:

“古往今來,權貴往往會成爲朝廷和百姓身上的吸血蟲,究其原因都是因爲“家天下”的制度。”

“家天下的制度在進步的時代面前已經落伍,接下來的時代大勢必然是以“虛君”爲主,這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有人想要繼續保持家天下,那他必然要被百姓所推翻。”

“我朱家如果想要千秋的富貴,有的時候就需要放下一些權力。”

朱由檢這話一說出來,三子內心皆震。

他們根本不敢想象“虛君”後的天下是什麼模樣,但朱由檢卻對他們開口道:

“眼下家天下能維持,是因爲諸藩上面有大明,大明下面有諸藩。”

“百姓若在大明反,諸藩必然會爲了自身制度不被推翻而拱衛大明。”

“同理,百姓若在諸藩反,那大明也會爲此而安定諸藩。”

“這對百姓來說不是一個好局面,也是我的無奈……”

朱由檢的話,每字每句都深入朱和垠的內心,到這裡他才明白爲什麼自家這位叔爺要就藩齊國,來到這麼遠的地方。

在一個家天下時代,朱由檢的話簡直就是離經叛道。

如果不是他讓大明再度復興,那僅憑這些話,齊國就要被諸藩討伐。

“有他,是百姓之幸……”

此刻,朱和垠腦中突然想起了自己在順天大學上課時,順天大學院長在課堂上說的這句話。

當初朱和垠還不理解爲什麼要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家叔爺,但他現在明白了。

朱由檢這種人根本就不能以常理論之,以他的出身來說,能體諒百姓就是最大的不可能。

“今後,你們的子孫如果與以前舊的權貴一樣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那百姓也遲早會將他們推翻。”

“我讓你們多關注歐洲那邊的消息,你們都說關注了,那現在我問你們……”

朱由檢不等朱和垠想通,便再次出言詢問:

“若是暗厄利亞的國王查理二世被議會軍推翻,那他的下場會如何?”

“這……”聽到朱由檢的話,朱慈烺支支吾吾,不知道怎麼回答。

“身首異處!”朱慈煌篤定的開口,這讓朱和垠下意識心頭一跳。

“議會軍讓查理二世交權,他不肯,因此纔有了暗厄利亞的內戰。”

朱由檢侃侃而談,但他說的好像是暗厄利亞,但又好像不是暗厄利亞。

“真到了需要交權的時候,你們能不能交出來?能不能在不交權的情況下鎮壓大規模的起義?又能鎮壓幾次起義?”

朱由檢用上了“起義”一詞,也就是說明他的立場是站在百姓那邊的。

他這樣的問題讓三人沉默不語,畢竟古今往來許多王朝都沒能鎮壓大規模的叛亂。

即便鎮壓,也會在事後分崩離析。

“現在國朝和齊國還處於上升期,原因是因爲經濟良好,還有許多資源可以開發,還餓不死人。”

“可我早就說過,百姓的生存標準是會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如果以後民智大開,百姓們入了廟堂,要求皇帝交權,你們能保證你們的子子孫孫會交權嗎?”

“眼下還不是虛君的時候,不然我一定會虛君。”

朱由檢毫不顧忌朱慈烺的感受說出了這番話,但他也補充道:

“即便到了你們,卻也還不是虛君的好時候。”

“我今日和你們說這些,只是想讓你們告訴兒孫,該虛君、該放權的時候不要貪權。”

“哪怕他們最後還是不會放手,但起碼你們曾說過。”

說到此處,朱由檢把話題拉了回來:

“國策再多,說到底也只有一點,那就是讓百姓吃飽飯,過舒服。”

“可是,如果朝堂出了貪官污吏,貪官污吏結黨營私、讓你們無法控制他們對百姓吸血的時候,你們能怎麼辦?”

“這是很可能在你們時代出現的事情,也是最危險的。”

“如果朝堂出了大批結黨營私的貪官污吏,等你們發現的時候,肯定已經無法控制事態了。”

“所以,我歷來主張,京察是需要每年都進行的,貪官污吏是需要每年都逮捕的。”

“我對這樣的政策是比較積極的,畢竟地方上有軍隊,你們只要把控好軍隊,懂得怎麼發動百姓,你們就不要害怕有打不倒的貪官污吏。”

“同樣的,如果你們的子孫也和貪官污吏串通一氣的來壓榨百姓,那肯定會有人起來暴動,推翻他們的統治,因爲百姓不滿意。”

“前段時間崑崙的一個總兵不是造反了嗎?他手裡是有軍隊,但他成功了嗎?”

“你們要去看,看看他爲什麼不成功,因爲他站在了崑崙監察使司百姓的對立面。”

“君王可以享受,但不能不知道體恤百姓。”

“你們要是對百姓好,百姓就算造了你的反也不會殺你,你要是對百姓不好,你就算有百萬大軍也會被推翻。”

“只要你們和百姓站在一起,以朝廷和百姓的利益爲主,那朝堂不管出了軍閥也好,貪官污吏也罷……”

“總而言之,百姓會幫助你把他們推翻。”

“你們也別害怕他們會在史書上把你們寫的很難看,別爲了一個‘仁君’的名頭和他們妥協。”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只要做好了,他們再怎麼寫你,千百年後你在百姓心裡的地位照樣清白,所以你們不要前怕狼後怕虎的。”

朱由檢這話像是說給朱和垠聽,但實際上他是在說給朱慈烺聽。

齊國真的如朱和垠說的那樣,官員清廉嗎?

並非如此,據朱由檢自己知道的情報來看,齊國的貪官污吏並不在少數。

這些貪官污吏爲什麼沒有被清理?朱由檢比誰都清楚。

朱慈烺雖然在處理政務上,都是以利國利民的角度出發的,但他的手段始終有些柔和。

對於一些官員犯錯,他總是寬恕再寬恕。

可是一味地寬恕並不能換回這羣官吏的良心,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

因此對於怎麼治理朝廷,朱由檢需要對朱慈烺好好教導一番了。

“我已經讓夏完淳總領都察院了,明天開始,齊國就準備爲期三個月的京察吧。”

朱由檢一開口,三子心裡紛紛一沉。

他沒有顧忌三子的想法,而是起身眺望城樓下的西京城,似乎已經想好了要怎麼利用這次京察來爲三人上課。

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34章 奸宦毒婦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96章 扶弟魔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75章 回京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465章 拂曉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523章 荊棘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176章 三省地震
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34章 奸宦毒婦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96章 扶弟魔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75章 回京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465章 拂曉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523章 荊棘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176章 三省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