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

“駕!駕!駕!”

“砰砰砰——”

塞外的春天總是跚跚來遲,當時間來到四月,萬物復甦,樹木吐綠,草原依然是滿目枯黃,唯獨那些遲遲從土壤裡鑽出來的小芽兒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盎然春意。

只可惜,當馬蹄踐踏而過,這小芽兒也蕩然無存。

五月的漠北草原上,明軍騎兵正以旗爲規模,對盤踞在捕魚兒海四周的喀喇沁部落進行遊擊。

在明軍騎兵裝備的天啓十一式步槍下,昔年威脅薊邊重鎮的喀喇沁騎兵成爲了待宰的羔羊,他們被明軍擊斃,割了腦袋,自己放牧的牛羊也被明軍騎兵帶走。

隨着黃昏落下,明軍騎兵滿載而歸,但喀喇沁卻死傷一片。

消息傳回捕魚兒海北部的“齊王府城”,土城內的蘇布地臉色十分難看。

“大汗,一個月了,部落折損了六百多個勇士就不說了,牛羊也被明軍掠走上萬,這麼下去部衆們要怎麼活到冬季?”

齊王府城,這是元太祖鐵木真二弟一脈曾經建立的城池。

只不過之後被廢棄,到萬曆末年一度成爲廢墟。

林丹汗和蘇布地被朱由檢趕到漠北以後,在齊王府城的原址上修建了這座城池,在城池四周開墾了荒地,生存於此。

也不知道林丹汗是怎麼想的,修建了這座城後,他依舊把這座城池叫做齊王府城,不知道是不是爲了泄恨。

只可惜,去年他舉部遷移後,這座城和其四周的數千畝耕地都成了蘇布地所有,蘇布地也舒舒服服的過了一個好年。

只不過這個年剛剛過完沒多久,從三月積雪融化開始,東軍都督府在漠東的兵馬就開始不斷的擾邊,讓喀喇沁損失慘重。

部衆的損失倒沒有什麼,但那上萬頭牛羊的損失可就大了。

去年寒冷,蘇布地的部衆原本就有十一二萬人,騎兵接近三萬,因此一個冬季過去,部落裡的牛羊消耗很大。

開春之後,蘇布地還指望部衆們放牧,再過一個好年,結果明軍這就開始報復了起來。

這麼下去,喀喇沁可能真的會和剛纔那個千戶說的一樣,在今年的冬季飢寒交迫而死。

夯土圈起來的齊王府城雖然能防風,但規模不大,只能容納一萬人居住,大部分的部衆還是得住在城外。

漠北的冬季寒冷無比,牛羊不足的情況下,死就是他們唯一的結局。

想到這裡,坐在大蒙古包裡的蘇布地有些頭疼的皺眉。

“大汗,要不我們西遷吧!”

當蘇布地糾結的時候,一名臺吉對蘇布地行禮建議,而蘇布地也重新睜開了眼睛。

在他眼前,在大帳內,二十幾個臺吉、貴族都看着他,顯然他們都渴望西遷,而他也要面臨是否西遷這個選擇。

“西遷吧……”良久之後,蘇布地還是準備暫避明軍鋒芒,即便他十分捨不得齊王府城和四周的數千畝耕地。

“要西遷,不過不是現在。”蘇布地對衆多貴族交代道:

“布顏阿海,你們三兄弟先帶部衆西遷去巴爾和斯坦,向碩壘交涉,就說明軍已經準備掃北,我們會向西遷移去和林,請求他讓道。”

“拜訪過後,你再派人去和林,告訴呼圖克圖汗,我們會在冬季以前投奔他。”

“是!”

蘇布地要爲喀喇沁的西遷做準備,這其中自然包括的借道西遷。

車臣部的碩壘作爲車臣大汗,也是漠北喀爾喀三大部裡的東部,蘇布地自然要向他先求助。

更何況,蘇布地估計,此刻的碩壘說不定也起了遷移的心思,畢竟直面明軍壓力的可不只是他蘇布地,車臣部的三座城池裡,其中一個城池要比齊王府城還要靠近明軍駐地。

“是!”布顏阿海抱胸回禮應下了這件事,蘇布地也擺手示意散會。

隨着他下令散會,衆多貴族也紛紛起身離開了大帳,而被委以重任的布顏阿海三兄弟則是帶着自己的幾千部衆提前西遷。

雖說是幾千部衆,但實際男丁只有不到兩千人,能作戰的只有一千二三百人。

不過作爲先頭部隊,這點人馬已經足夠了。

因此在這開春的時節,幾千蒙古人拖家帶口,驅趕着數萬牛羊,順着斡難河向西而去。

從齊王府城到車臣汗碩壘駐紮的巴爾和斯坦足足有八百里,以他們放牧西遷的速度,起碼需要二十天才能抵達。

就是不知道這二十天內,喀喇沁部又要死傷多少族人,被明軍掠走多少牛羊。

蘇布地謊稱明軍要發動北伐,實際上也只是爲了引起外喀爾喀三大部的恐慌,慫恿他們一起西遷罷了。

畢竟就蘇布地自己去投靠林丹汗,很有可能會被林丹汗這傢伙連肉帶血的生吞,但如果他們四部一起去,那就不一樣了。

且不說林丹汗能不能吃下他們,就算能吃下,林丹汗也不敢吃,或者說沒有必要吃。

以他們和林丹汗組成的聯盟兵力,完全可以將漠西的瓦剌和西域的葉爾羌、吐魯番三個汗國一起擊敗。

就算無法擊敗,也能讓他們鬆口,讓他們這個大蒙古聯盟西遷去吞併哈薩克汗國,佔領河中地區。

只要佔領了河中地區,那朱由檢就是再厲害,也不可能跨越數千裡戈壁、沙漠去打他們。

蘇布地想的很好,只是他沒想到,對喀喇沁的襲擊,實際上只是東軍都督府孫應元的指令,與朱由檢無關。

之所以無關,是因爲此刻的朱由檢正忙得焦頭爛額……

“至四月十四,國朝受災田畝達九千餘萬畝,其中成災五千多萬畝,絕收三千多萬畝。”

“北直隸宣府、順天府、保安州、延慶州受災……”

“陝西除漢中、朔方外,盡數受災……”

“四川成都府、眉州、嘉定、潼川等一府三州受災。”

“江西除漳州、南安、廣信、饒州外,盡數受災。”

“河南的河南府、懷慶府、彰德府、衛輝府絕收。”

“山西……”

“山西太原、大同受災,其餘各州府絕收!”

“戶部統計……入夏以來,南北一京五省二十七府八州受災、絕收,恐怕波及一千五百餘萬人……”

天啓十三年四月二十日,北直隸延慶州的地頭間,當戶部員外郎劉延恩對着前方作揖行禮,彙報大旱情況,在他身後的齊王府依仗和驍騎衛兵馬也顯示了蹲在地頭間的那人是誰。

此刻的朱由檢身着布衣藍褲,好似一老農般蹲在田間。

他拔起一棵麥子查看,由於持續三個多月的乾旱,麥田裡的麥子只長了不到三寸高,麥穗十分乾癟。

見狀,他又抓起地裡的土塊,用手掰了掰,基本沒有水分。

這一幕看的朱由檢眉頭緊鎖,神情凝重,而站在劉延恩旁邊的延慶州知州鄭叔季則是連忙作揖解釋:

“殿下,州衙這些年已經修了十三座水庫、百餘里水渠,可即便如此,水庫之中的水也只撐過了二三月,步入四月後,山無溪水且不提,就連人喝的水都只有不斷打井纔能有一口水喝。”

“延慶州百萬畝稻麥因旱絕收,下官正準備水田改旱田,異地育秧,種玉麥、番薯、馬鈴薯,爭取小春損失大春補。”

“不必了……”

鄭叔季的話沒有說完,朱由檢就拍了拍手上的灰塵,緩緩站了起來。

在他面前,那片平整的田地裡只剩下了一撮撮稀疏的麥子。

龜裂的田地如同一張張艱難翕合的口,訴說着延慶州乾旱的程度。

望着這一幕,朱由檢背對着劉延恩和鄭叔季開口:“此乃天災,與爾等無關。”

“殿下……”鄭叔季鼻頭一酸,他是天啓六年畢業的燕山學子,並且精通土木、水利,因此他紮根延慶州以來,一直修建各種儲水、灌溉的水利設施。

然而,人力再強卻抵不過老天的臉色,他多年的苦工也不過讓旱情晚來了兩個月罷了。

朱由檢的一句話,讓他覺得十分挫敗,似乎多年來的紮根和佈置成了無用功。

“看看其它地方吧……”

朱由檢順着田地的水渠向前方走去,劉延恩和鄭叔季也緊跟着他,驍騎衛和齊王府的車駕也是如此。

他們一行人向北走去,順着水渠,很快他們就看到了一條小河。

然而,當朱由檢來到河邊的時候才發現小河已經乾涸,河牀上橫七豎八的裂着密密麻麻的口子,如同老人臉上那深深的皺紋。

一些百姓此刻正在延慶州官員的指揮下,在河牀的低窪處挖掘,企圖挖出河牀裡的地下水。

哪怕只能用這水救回幾百畝田地,那也是值得的。

然而,他們往下挖了數丈,也沒有感受到一絲水汽。

土坑裡的人被拉了上來,所有人坐在乾裂的河牀上,一些人低着頭,一些人擡着頭。

低着頭的那羣人已經精疲力盡,擡着頭的人則是仰望天空,眉頭都快皺成了八字。

他們渴望水,自然也就希冀着雨,但苦等了許久,卻只感受到了刺眼的陽光和口中的飢渴。

過了一刻鐘,官員們搖着頭遣散了他們。

這樣的舉動無疑是給不遠處那幾千畝麥田判了死刑,一些老農瞬間趴在了乾裂的河牀上,難受的哭嚎了起來。

還有的人卻已經認命,只能佝僂着背,扛起掘井的工具離開。

年過半百的老農宛若孩子般,連哭帶嚎,滿地打滾,但旱情不會因爲他的幾滴眼淚的退去。

這一幕看得人揪心,劉延恩等人不免側過了頭去。

倒是朱由檢,他平靜的看着這一幕,似乎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他望着那些哭嚎的老農許久,直到他們哭累了,起身扛着工具離開,朱由檢才轉頭吩咐起了鄭叔季等人:

“乾旱還可能持續下去,你們是延慶州百姓的父母官,因此要做好最壞的準備,盡最大的努力,把百姓生活安排好。”

“如果連飲水都困難,那就建議百姓遷移去關外吧。”

“是……”鄭叔季心裡難受得緊,但他還是躬身畢恭畢敬的應下了。

朱由檢見狀頷首,但他並沒有離開,而是前往了不遠處的山林。

那裡有一座延慶州以工代賑三年時間修建起來的一座水庫,按照鄭叔季的介紹,這座水庫本該可以灌溉數萬畝田地,然而當朱由檢來到水庫的時候,水庫已經因爲持續乾旱而乾涸見底。

六丈高,七丈寬,百餘步長的延慶水庫徹底乾涸。

朱由檢站在昔日水庫的水位線上,往下看去,只見庫底泥土裂開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縫隙,密密麻麻的泥塊像梅花樁一樣,讓人觸目驚心。

他順着臺階走下了水庫,雙腳踩在乾裂的土塊上走了百來步,彎腰撿起一個蚌殼,沉默良久,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是繼續在水庫乾裂的河牀上走着。

過了一刻鐘,直到午時,太陽毒辣的刺眼,朱由檢才停住腳步,緩緩開口:

“在戶部的文牘中,延慶州,是受災,還是絕收……”

“這……”劉延恩有些尷尬,或者說窘迫。

在朱由檢的注視下,他艱難的擡起了手,但是卻低下了頭,把頭藏在了袖子和手的後面。

“是受災……”

簡單三個字,讓許多人愕然。

十三座水庫乾涸,百餘條河流小溪斷絕,州內過半土地乾旱,就這樣才只能評得上受災,那那些被評爲絕收的州府縣鎮又是怎樣地景象?

收拾了一下心情,朱由檢從水庫那乾裂的河牀回到了路上。

路上他交代了延慶州的知州鄭叔季一些關於抗旱的事情,不過說來說去也只有一個意思。

遷移……

小冰河期關外寒冷不假,糧食畝產降低也不假,但糧食畝產降低和寒冷,都可以通過多耕地,多堆化肥,開礦供暖等手段解決,可大旱卻不行。

遷移……這是山西百姓唯一的活路。

大明可不可以賑災?自然是可以的,但朱由檢已經不再是那心裡只有哥哥和百姓的朱由檢了,他現在是大明的齊王。

賑災一年可以,兩年也可以,甚至三年、四年、五年都行,畢竟大明已經爲山西、陝西二省賑災了五年的時間,連續五年沒有收取當地賦稅了。

只是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接下來還有十一年的時間,與其長痛,不如短痛。

山西的事情,朱由檢可以掏遷移後的糧票,但他卻不能掏賑災的糧食。

這個思想工作,從去年開始,他就已經做好了。

朱慈烺的出生讓朱由檢心裡多了一股迫切,他迫切的想要安排好所有事情,就藩齊國,結束這種兄弟間的疏遠感,放鬆一下自己的精神。

大明讓他太累了,不管他舉起了多少次屠刀,似乎那些貪官污吏總共生長出來,永遠殺不完。

朱元璋好歹還舒坦了十幾年,可他卻已經殺了八年。

大明的根子已經敗壞了,現在做的只能是續命,想要續命,他就得接受一些東西,妥協一些東西。

朱由檢可以不這麼累,比如他可以放任官員腐敗貪污,那樣他只需要維持廟堂上的平衡,就可以像他哥哥一樣吃喝玩樂,但如果他能那樣做,他就不是他了。

帶着這份想法,朱由檢來到了延慶州的火車站,下車後在驍騎衛的護送下上了火車。

兩個時辰後,他回到了京城,並在之後回到了齊王府。

他傳來了畢自嚴,按照在延慶州的政策向畢自嚴下達,這讓畢自嚴不敢置信的擡頭與他對視。

“殿下……這麼做,您知道有多少百姓要背井離鄉嗎?”

畢自嚴瞳孔震顫,鬍鬚發抖,消瘦的身體足以體現他這些天的勞累。

對於他的質問,朱由檢也只能不忍嘆氣一口:

“這次的大旱,不會那麼容易就結束,景會先生若是信得過我,就請這樣辦吧。”

日漸黃昏,斜陽從窗口照入宮殿內,籠罩在朱由檢身上,顯得他的四周有些昏暗,僅有他身邊那方寸之地較爲光亮。

畢自嚴忍不住上前一步,這才發現朱由檢鬢邊已經生出幾絲白髮。

他累,朱由檢又何嘗不是。

論愛民,朱由檢又何曾輸過任何人。

愛民如此的他都只能說出這種話,事情的真僞,由不得畢自嚴不信。

面對此情此景,畢自嚴只覺得心力交瘁,他顫顫巍巍的擡起雙手作揖,躬下身子:“下官……遵命。”

話音落下,畢自嚴似乎又老了幾歲,轉身步履蹣跚的走出了宮殿。

他帶着幾絲愁苦回了戶部,心情沉重的下令。

這樣的政令,自然也在下發的同時被人質疑,尤其是那些視畢自嚴爲榜樣的官員。

“景會先生,這樣做,是逼着數百萬百姓背井離鄉啊!”

他們和畢自嚴說出一樣的話,只是面對他們,畢自嚴沒有說是齊王下的令,而是脫下了烏紗帽。

他脫下了烏紗帽,額頭滿是細汗的同時,那過度操勞而導致的臉頰凹陷也讓人有些不忍。

“此次大旱,恐怕又是天啓七年的山陝之旱……”

“遷移對百姓們來說……是好事。”

“這……”一些官員不敢相信這種話居然從畢自嚴口中說出,但他們聽後也不免猶豫了起來。

如果這次的旱情真的是當年的山陝之旱,那遷移百姓確實是最見成效的辦法。

自天啓七年以來,山西和陝西爆發的旱情已經持續了六年的時間。

陝西遷出百姓四百餘萬,而山西三百餘萬。

眼下,陝西雖然同樣遭遇大旱,但由於人口只有不到四百萬,並且分散在關中、漢中、河套等三個不缺水的平原地區,因此大旱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十分有限。

畢竟再厲害的大旱,也不可能造成黃河、渭河、徑河、漢水斷流。

如果真的有那麼嚴重的大旱,那北方恐怕已經十室九空了。

相比陝西的出色移民,山西就遜色了不少。

由於背靠北直隸、河南,山西的糧價始終要低陝西一頭,這也就導致了在常平倉的平抑過程中,山西百姓始終有個奔頭,那就是總歸能吃飽飯。

這也就導致了山西百姓在過去的六年時間裡,只不過往外遷出了二百餘萬人。

這些人遷移之後,皇店會以糧票來回購他們的田地,然後分發給其它百姓耕種。

這樣的政策導致了今日的惡果,誰都指望着別人遷移,自己不想遷。

因爲誰都知道,如果有人遷移,自己就能分到官田,所以誰都在賭其它人會先遷移。

拖不住的人先遷走了,拖得住的也分到了田,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越來越多的人不願遷移。

到了最後,大明就得負責山西這近八百萬百姓的口糧,而今歲陝西大面積絕收的情況下,大明最少得拿出兩三千萬石米麥,才能讓他們活下來。

兩三千萬石米麥不算多,大明自然能拿出來。

只是拿一年和年年拿的區別太大了,如果真的確定旱情會持續下去,那麼逼着山西百姓走,不僅是爲他們好,也是爲大明好。

想到了這裡,一些官員面面相覷。

他們不知道畢自嚴從哪裡聽來的消息,但自從大明將欽天監單獨劃成一個衙門,並且專門研究天象和地理後,欽天監預測是否下雨確實很準。

爲此,他們只能以爲畢自嚴是從欽天監得來的消息。

因此再三猶豫後,衆多官員只能拱手作揖,表示應下後轉身離去。

望着他們離去辦事的背影,畢自嚴靠在椅子上,略有疲憊的假寐了起來。

之後送各地奏疏和文冊的官員見狀不敢打擾,因爲他們都知道,自從年初大旱以來,畢自嚴連續月餘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晝夜不停地手批口答處理後勤供應事務。

很多人都擔心畢自嚴的身體,尤其是看着畢自嚴日漸少食後,他們都隱隱感到了不安。

飯量在這個年代可以說代表了一個人的身體狀況,而畢自嚴每頓的飯量只有不足半碗米飯,外加一些清淡的肉食和蔬菜罷了。

不過即便如此,畢自嚴也吃不下太多,太醫院的御醫爲他診脈後,也不斷搖頭,只是爲他開出養胃氣的藥方,希望他能多休息,養養胃氣。

只要胃氣足,人吃的就多,對於畢自嚴這種年紀的人來說,稍微吃多些不是壞事。

只是可惜,當畢自嚴從假寐中驚醒,看到滿桌的奏疏後,他沒有休息,而是繼續處理起了奏疏……

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67章 戚金練兵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66章 終末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465章 拂曉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80章 少年縱馬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490章 師徒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63章 齊王黨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80章 少年縱馬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490章 師徒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71章 遼鎮敗壞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81章 天賦異稟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465章 拂曉第466章 終末第57章 解決兵員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324章 收復交趾
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67章 戚金練兵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66章 終末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465章 拂曉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80章 少年縱馬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490章 師徒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63章 齊王黨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80章 少年縱馬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490章 師徒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71章 遼鎮敗壞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81章 天賦異稟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465章 拂曉第466章 終末第57章 解決兵員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324章 收復交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