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出仕(六)

聞此言,衆人暗喝一聲彩。心中皆道怪不得唐公如此看重此人,別的姑且不論,單其這份見識和膽氣,足以令人敬重三分。

當下,衆人士氣稍振,有幾個少壯武士便主動請纓,願與李旭同去遼河對岸一探敵軍虛實。大夥以目光詢問陳演壽,這位唐公府首席幕僚卻輕輕地搖了搖頭,黯然道:“仲堅之勇可嘉,只是遼河對岸形勢地況,我等一無所知。若是貿然前往,恐怕……”

他停住不言,順手展開一份地圖。大夥俯身看去,只見地圖上遼河西側大隋地界中的山川、道路、河流標記得清清楚楚。而在遼河對岸高句麗境內,除了寥寥幾條道路和幾個黑點所代表的城市外,軍隊駐防情況、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居然是一片空白!

“軍中難道沒有更詳細的地圖麼?”李旭愕然驚問。他記得在蘇啜部時,徐大眼爲發動對索頭奚人的攻擊,曾派人將附近方圓三百里所有山川、河谷全部探了一遍,連附近山上幾處可以藏人的狐狸洞都沒放過。而大隋已經謀劃對高句麗用兵這麼多年,身爲前線將領的唐公李淵手中居然沒有一份可用的地圖!

“這已經是最詳細的了,幾條道路和城市的具體位置還是咱們的弟兄用命換回來的!朝廷手中的地圖,只怕比咱們這份還簡單!”陳演壽嘆息着搖頭。他亦是在軍中當了多年謀士的人,想當初越公楊素對南用兵,提前花了近三年時間去了解南方地形。而當今皇帝東征高句麗,對大隋的實力倒是自信得很!

“縱使有一份詳圖,咱們也湊不出那麼多老兵來。若是把府中侍衛都派出去,一旦有人來襲,恐怕這懷遠鎮就成了一個空架子!”錢九瓏低聲插了一句。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李旭和李世民的提議他也不是沒想過。只是唐公府如今的實力自保尚難,哪裡還能抽出兵力來騷擾別人?

衆人將目光再次移向建成,準備聽一聽唐公長子的決斷。李建成雖然心裡傾向於李旭的建議,但見首席謀士陳演壽和侍衛長錢九瓏都反對,也只好把冒險的念頭壓了下去。

看了看弟弟世民和李旭那躍躍欲試的目光,建成歉然說道:“仲堅之策甚妙,然唐公府人手不足。況且過河後九死一生,家父若知,也定不願讓大夥前去冒險。我們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吧,將戒備加強一些,幾個護糧隊的訓練再加緊一些就是。懷遠鎮屯了這麼多糧草,我想朝廷恐怕也不願將其拱手讓人!”

幾個躍躍欲試的少壯派武士聽建成如此一說,也只好點頭答應。大夥又議論了幾句,想了些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應急策略,便各自散去了。臨上馬,李世民又追了出來,拉着黑風的繮繩,低聲說道:“仲堅兄的計策甚妙,但錢叔和陳叔都過於持重,不敢冒險。如果我能湊出五十名好手來,咱們一起去,好不好?”

說話間,一雙大眼直勾勾地盯着李旭,目光中居然充滿了渴望。

李旭膽子再大,也不敢帶着二公子前去冒險。心中正着急如何把眼前這位膽大包天的小傢伙應付過去,李世民卻又笑了笑,說道:“我知道你肯定不敢帶我去,也罷,哪天我自己煉一幫好手,自己帶了去了,不拖累你便是!”說完,鬆開馬繮繩,氣哼哼地轉身回府,不再看對方一眼。

又過了幾日,李淵點卯聚將。宣佈鑑於目前情況,爲了加強戒備,重新調整護糧兵馬配置。以出身世家,肩上原本世襲着右勳侍的武職,近來練兵得法等諸多理由,舉薦劉弘基爲別將,統管護糧軍中四團十二旅那一千二百名公子兵。

因爲李旭煉兵得法,所以唐公向朝廷保舉他爲旅率。在朝廷正式委任到達之前,先代行虎翼旅旅率之職。除了他麾下原來的那五十名士兵外,唐公又從宇文述將軍派來的五百援兵中挑了五十名精銳給他。並特別強調李旭麾下這一百名兵士今後歸他自己直接掌控,遇到緊急情況可不向任何人請示,直接調遣本部人馬。

大隋軍制以三百人爲團,團有校尉。百人爲旅,旅有旅率。五十人爲隊,隊設隊正。一個多月前,劉弘基和李旭二人才以獻馬之功,分別擔任了旅率和隊正之職。轉眼間,一個就躍居一千二百名護糧兵的首領,行六品別將之職。另一個也跟着升了一級,並得了遇急專調之權。無論待遇之隆,還是升官速度之快,在唐公麾下都實屬罕見。(注 1)

衆軍官紛紛站起來向劉、李二人道賀。李旭跟在劉弘基身後客套了幾句,說了幾句感謝唐公提拔的場面話,笑着上前把印信接了。

眼下李淵僅僅擔任着一個護糧督尉之職,按大隋軍制,麾下僅僅能安置長史、兵曹和別將各一人。劉弘基初來乍到,已經履行別將之職,足可見李淵對他的信任。而劉弘基亦不負唐公厚望,回到軍營,立刻召集大小將領議事,着手細化糧倉防衛事宜。

他爲人豪爽仗義,與各級軍官本來關係就處得密切。有王元通、齊破凝、秦子嬰等這幫平素混在一起喝酒賞花的好朋友們支持,背後再加上唐公撐腰,誰還能說個不字。沒幾天功夫,四個團的護糧將士就認可了這位新上任的別將,遇到大事小情即便李淵不在場,也能找到個主心骨了。

不知道是故意還是疏忽,唐公新撥給李旭的五十名軍中精銳卻是五十名騎兵,與他麾下原來的五十名步兵難以合拍。別將劉弘基和司鎧參軍齊破凝兩位大人見狀,又廣開方便之門,特意撥了七十匹軍馬給他。如此一來,李旭所帶的虎翼旅就成了護糧軍中唯一的騎兵旅,衆弟兄們騎着高頭大馬在軍營內外往來飛奔,心中好不得意。

不用猜,李旭亦知道騎兵精銳的事情定和二公子世民有關。所以他練兵時便再不和其他旅率一道,而是將麾下一百名弟兄拉到城外去,日日沿着遼河附近兜圈子。臘月風大,雪冷,弟兄們又冷又累,一個個叫苦連天。但大夥見李旭每次出門訓練始終身先士卒,從不偷懶,對他也升不起太大的怨氣來。況且在王元通、齊破凝這些掌管軍需物資的朋友幫助下,虎翼旅的居住條件、盔甲兵器、糧秣補給在軍中首屈一指,大夥身體雖然受了些苦,吃飯和出門時感受到的羨慕和忌妒目光卻非常令人愜意。

有了針對性目標,李旭才發現原來自己跟徐大眼學習兵法只學了個皮毛。隊列配合、基本號令這些東西只能起到提高軍隊儀容和戰鬥力作用,如何收集、分析敵情,如何把握機會,如何野外陣戰,如何暗夜偷襲後盡最大可能將部屬撤離,對獨當一面的將領來說都是必須掌握的學問。當初徐大眼謀劃偷襲奚人,謀劃並針對性訓練了足足四個月。而眼下,自己卻不知道什麼時候高句麗人就按耐不住揮兵殺過遼河來。

想到這,他不禁暗暗後悔自己不該在唐公府上口出狂言。可到了這地步,說出的話亦無法收回了。只好搜腸刮肚,把自己學過的所有東西都回憶出來仔細翻揀,想着想着,心思就又集中到在楊老夫子那裡背誦過的筆記上。

當年楊老夫子隨同越公楊素南征,與南陳隔着的也是一條大河。只不過那條大河更寬些,冬天不結冰而已。想到楊夫子的筆記,李旭心情一振。在霫部時,他和銅匠師父閒暇時曾經從當時南、北兩個方面仔細分析過二十多年前那場戰爭。幾乎其中每一次戰役雙方用兵的得失,銅匠都仔細跟他講解過。李旭心中除了對楊素的佩服外,記下最多的,便是那些運籌帷幄的細節。

於是,他在針對性煉兵之餘,對照着楊夫子的筆記,悄悄規劃起了過河偷襲的細節。劉弘基見李旭如此用心,少不得又拿些自己跟一些朋友當馬賊時的“下流”技巧來指點他。二人反覆商量,心中慢慢有了一個大致的行動步驟。

楊公筆記上以非常重的篇幅講了如何打探敵情,其中自己方派出間諜是一個主要手段,作爲補充,還有收買敵方將領、士卒,利用往來商呂、鄉野百姓等若個輔助辦法。眼下天寒地凍,商呂斷絕。但契丹族的獵人偶爾還能在野外或者城內集市上碰到。這些居住在懷遠鎮附近的獵人都會說一些漢語或突厥話,李旭照着葫蘆畫瓢,將自己打扮成商販,偷偷找過幾個老成持重的獵人聊天,對遼河另一側距離懷遠鎮較近的扶余、新城、烏骨四個高句麗屯兵重鎮的情況多少也有了些掌握。

“若是茂功兄在,見了我這份謀劃不知做何評判!”望着桌上越來越清晰的對岸地圖,李旭忍不住在心中偷偷地想。去年這個時候,徐大眼曾邀請自己跟他一道拿蘇啜部武士實踐萬人敵之學,而自己正忙着學弓箭和刀術。如今茂功兄不在身邊了,自己卻一個人摸索起了兵書戰策。

世事無常,竟至於斯!李旭低聲長嘆。

“如果去年我和茂功是同一個人,蘇啜部還會輕易將我捨棄麼?”猛然,一個奇怪的心思竄入了心頭。他的胸口沉沉地痛了一下,不經意間,苦笑涌了滿臉。

“嗷――-嗚”簾外,北風送來野狼的呼號,像極了甘羅在曠野間的召喚。

注2:快四十萬字了,網站卻依然沒顧得上爲本書做系統的推廣。酒徒沒辦法了,厚着臉皮請大夥幫着推廣一下,到處給吆喝吆喝,這酒好壞不論,倘若巷子太深了肯定會變成醋的。

注1:隋制,都尉可轄八百到一千二百人,之下可設長史、兵曹、別將各一人,校尉六人。兵士三百人爲團,團有校尉;百人爲旅,旅有旅率;五十人爲隊,隊有隊正;十人爲火,火有火長。

第2章 出塞(一)第7章 盛世(八)第3章 烽火(四)第2章 出仕(四)第4章 變徵(三)第1章 出柙(三)第1章 擊鼓(七)第2章 展翼(八)第7章 盛世(十二)第3章 無衣(六)第5章 無名(三)第2章 背棄(七)第4章 故人(五)第2章 吳鉤(四)第4章 變徵(八)第4章 故人(三)第1章 大賊(一)第2章 吳鉤(八)第5章 歸途(二)第1章 雷霆(二)第2章 吳鉤(四)第6章 持槊(二)第1章 擊鼓(三)第4章 干城(三)第4章 補天(七)第4章 干城(五)第2章 出塞(四)第4章 醉鄉(四)第1章 大賊(三)第7章 盛世(九)第3章 何草(六)第2章 虎雛(五)第1章 出柙(四)第3章 曠野(四)第1章 肱股(三)第3章 曠野(六)第3章 無衣(七)第3章 曠野(四)第4章 補天(二)第4章 補天(三)第3章 扶搖(二)第3章 何草(四)第3章 扶搖(一)第7章 盛世(三)第6章 持槊(五)第2章 展翼(四)第1章 擊鼓(四)第1章 雷霆(二)第2章 吳鉤(二)第4章 國殤(六)第1章 羽化(五)第3章 何草(七)第1章 肱股(三)第4章 國殤(七)第3章 何草(五)第1章 大賊(一)第3章 扶搖(八)第5章 君恩(五)第5章 無家(六)第4章 取捨(三)第2章 出仕(二)第3章 無衣(二)第2章 出塞(二)第3章 爭雄(二)第5章 君恩(四)第7章 盛世(十二)第1章 擊鼓(三)第1章 擊鼓(一)第3章 曠野(六)第4章 國殤(四)第7章 盛世(四)第3章 浮沉(八)第3章 浮沉(三)第4章 故人(六)第4章 變徵(七)第4章 干城(三)第2章 背棄(三)第3章 曠野(五)第1章 大賊(七)第4章 取捨(四)第5章 歸途(四)第2章 壯士(二)第1章 羽化(四)第1章 羽化(五)第5章 獵鹿(九)第6章 錦瑟(六)第4章 故人(三)第5章 獵鹿(二)第2章 展翼(八)第2章 背棄(一)第2章 背棄(四)第1章 大賊(三)第1章 擊鼓(一)第4章 國殤(五)第2章 背棄(五)第2章 出塞(一)第5章 獵鹿(七)第3章 扶搖(六)第3章 曠野(二下)第2章 背棄(二)
第2章 出塞(一)第7章 盛世(八)第3章 烽火(四)第2章 出仕(四)第4章 變徵(三)第1章 出柙(三)第1章 擊鼓(七)第2章 展翼(八)第7章 盛世(十二)第3章 無衣(六)第5章 無名(三)第2章 背棄(七)第4章 故人(五)第2章 吳鉤(四)第4章 變徵(八)第4章 故人(三)第1章 大賊(一)第2章 吳鉤(八)第5章 歸途(二)第1章 雷霆(二)第2章 吳鉤(四)第6章 持槊(二)第1章 擊鼓(三)第4章 干城(三)第4章 補天(七)第4章 干城(五)第2章 出塞(四)第4章 醉鄉(四)第1章 大賊(三)第7章 盛世(九)第3章 何草(六)第2章 虎雛(五)第1章 出柙(四)第3章 曠野(四)第1章 肱股(三)第3章 曠野(六)第3章 無衣(七)第3章 曠野(四)第4章 補天(二)第4章 補天(三)第3章 扶搖(二)第3章 何草(四)第3章 扶搖(一)第7章 盛世(三)第6章 持槊(五)第2章 展翼(四)第1章 擊鼓(四)第1章 雷霆(二)第2章 吳鉤(二)第4章 國殤(六)第1章 羽化(五)第3章 何草(七)第1章 肱股(三)第4章 國殤(七)第3章 何草(五)第1章 大賊(一)第3章 扶搖(八)第5章 君恩(五)第5章 無家(六)第4章 取捨(三)第2章 出仕(二)第3章 無衣(二)第2章 出塞(二)第3章 爭雄(二)第5章 君恩(四)第7章 盛世(十二)第1章 擊鼓(三)第1章 擊鼓(一)第3章 曠野(六)第4章 國殤(四)第7章 盛世(四)第3章 浮沉(八)第3章 浮沉(三)第4章 故人(六)第4章 變徵(七)第4章 干城(三)第2章 背棄(三)第3章 曠野(五)第1章 大賊(七)第4章 取捨(四)第5章 歸途(四)第2章 壯士(二)第1章 羽化(四)第1章 羽化(五)第5章 獵鹿(九)第6章 錦瑟(六)第4章 故人(三)第5章 獵鹿(二)第2章 展翼(八)第2章 背棄(一)第2章 背棄(四)第1章 大賊(三)第1章 擊鼓(一)第4章 國殤(五)第2章 背棄(五)第2章 出塞(一)第5章 獵鹿(七)第3章 扶搖(六)第3章 曠野(二下)第2章 背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