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

中平元年,由於機事不密,張角被迫提前發動起義,一時間七州二十八郡同時響應,黃巾軍瞬間席捲了大漢朝半壁江山。

然而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浩浩蕩蕩的黃巾軍不過一年便被漢王朝鎮壓下去,作爲領軍人物的張角三兄弟也都死於非命。但如此龐大的起義,其帶來的影響也是極其巨大的,絕非短時間內依靠軍事鎮壓能夠解決。

尤其是漢王朝已經走到了末期,官僚腐敗,豪強逞兇,生民困苦,那一抹黃巾便是他們在這吃人的社會中所看到的唯一亮色。

自中平元年後,大漢各地民衆紛紛揭竿而起,而其中大多數人便是以黃巾爲名。他們有的是當年的黃巾餘部,有的是仰慕張角,還有的人卻是看到了黃巾軍於民衆中莫大的影響力,故而自稱黃巾。

但他們的行事作風、目標等等都與當年的黃巾大相徑庭,更多的是形如匪寇一般,只曉得劫掠民財,便如黑山、白波。

但青州黃巾卻是大不相同,這一支黃巾軍極其類似當年的張角黃巾,他們散亂無章,山頭林立,沒有共同的首領,卻有着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推翻官府的統治。

在青州,黃巾的勢力極其膨脹,官府相對於黃巾而言是處於一種弱勢地位的存在。青州黃巾動輒劫掠州郡、殺戮官吏,用黃巾,信奉太平道,行事作風上頗爲類似當年的黃巾軍,屬於大漢朝的心腹之患。

尤其是近幾年,對於漢朝的官僚們來說,如果被派到青州任職,那基本等於派你去送死。

便如同那位孔融孔文舉,因爲惡了何太后,而被派到青州北海郡劇縣擔任縣令,便是指着青州黃巾將孔融幹掉。

“北海山高路遠,等我們趕到,孔北海恐怕已經……爲何孔太守不向其他郡縣求援?”

聽到趙雲這般疑問,李澈也抽了抽嘴角,孔融也不是非要向遠遠的劉備求救,而是青州黃巾實在太過強勢,兩路同出,一路兵壓渤海,一路兵壓泰山,同時還鼓動了徐州黃巾起事,讓徐州刺史陶謙應接不暇。

這般情況下,孔融也只能向冀州求救了。

“青州黃巾傾巢而出,試圖擴張地盤,那麼留在北海的賊寇應當不多,孔文舉不至於連大半個月都撐不住吧?”

李澈也有些無奈,冀州離北海太遠了,足足八九百里,即便李澈和趙雲帶着幾千精銳先行,但也需要至少十天以上。加上孔融的信使在路上所費時日,一來一回便是大半個月,也只能祈禱孔融能夠加把勁多撐些時日。

趙雲點點頭,嘆道:“孔北海聲名滿天下,想來也不是無能之輩,賊寇不過烏合之衆,想來不至於如此迅速的破城。”

李澈眨眨眼,竟不知此時是否該笑出聲。孔融的確聲名滿天下,一是因爲他家累世高門,孔子之後;其二,更多的是從德行和經學上稱讚他。

至於說軍事水平,孔北海在歷史上可是被青州黃巾打敗過好幾次,偏偏他還有一顆剿賊安民的心。黃巾賊張饒等二十萬衆從冀州還,時爲北海相的孔文舉竟然“逆擊之”,被張饒大敗,只能收斂散兵保住劇縣南部的朱虛縣。

其後賊勢又起,孔融又犯了渾,“率衆出屯都昌”,結果在都昌縣被黃巾賊首管亥給圍了,若非東萊太史慈爲報他照料母親的恩情冒死進城又冒死突圍向劉備求救,孔融恐怕真就栽在都昌縣了。

然而如今還是初平元年,太史慈恐怕還在遼東避難,孔文舉卻能派人出來求援,想來是新任國相,力不從心,所以早早就放棄幻想進行求援。

這般看來,或許如今北海的形勢還沒有那麼糟糕。

……

此時北海的情形確實不太糟糕,而孔融之所以躺平了選擇求援,卻不是惜己之命,而是劇縣裡有位大人物。

北海郡高密人鄭玄鄭康成,天下一等一的大儒,兼修今古學派並融會貫通的經學巨擘,於經學一道上,當世無出其右者。而孔融素來最敬佩的便是這些潛心著學,不沾官場的學者,是以不想讓他受到一點傷害,爲求穩妥,才緊急派人向冀、徐二州求援。

上個月,雒陽朝廷徵拜鄭玄爲九卿之首的太常,鄭玄不想應召,便藉故百般拖延,孔融素來仰慕鄭玄,自然不願逼迫,更是將鄭玄請到了劇縣保護起來,卻不料劇縣遭劫,鄭玄也被困在了城中。

而孔融對於鄭玄可謂是尊崇無比,每天早晚都要前去請安拜會,執弟子禮,倒是把鄭玄弄得頗有些不好意思,是以也從來不擺架子,很是親和的與孔融討論經學要義,論天下大勢。

“孔相君,先生已等候多時了,請入內堂便是。”

鄭玄的弟子們對這位北海相已經非常瞭解了,也習慣了他每天來和鄭玄談經論道,是以看到孔融,也只是很平常的打了聲招呼,渾然不似見到一位兩千石高官的模樣。

孔融也不端架子,微笑着點了點頭,笑道:“今日事務有些繁忙,倒是來的晚了些,先生可有怪罪?”

那弟子笑道:“相君說的哪裡話,先生素來與我們說,希望相君以政務爲重。畢竟相君入仕爲官,還是居其位謀其政爲好。又豈會怪罪相君?”

“唉,融又何嘗願爲這官吏?只是生民困苦,又豈能棄之不顧?若能捨掉這一身枷鎖,每日與先生談經論道,豈不遠勝如今?”

孔融一臉唏噓,搖着頭徑直往內堂而去,留下鄭玄的弟子們面面相覷。他們可沒有鄭玄那麼高的覺悟,師從於他,更多的是求進身之階,而孔融這兩千石的國相,對於他們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一生的追求了。

聽到孔融這般自嘲,若非素知其爲人,恐怕這些經學弟子會忍不住拿手中的書卷砸過去。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及司徒盧植秉政,知融賢名,尋拜北海相。

會朝廷徵拜北海高密人鄭玄爲太常,玄避而不應,融素敬玄,乃爲之掩,藏於縣內。青州黃巾起,賊衆數十萬寇略青、冀、兗、徐,融不能御,乃遣使求救於冀、徐,鉅鹿太守李澈乃將兵救之。

——《後漢書·孔融列傳》

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四章 吹捧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七十八章 七星龍淵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關(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內應(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六章 入城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四十章 崩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十八章 禁宮斥宦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亂起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
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四章 吹捧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七十八章 七星龍淵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關(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內應(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六章 入城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四十章 崩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十八章 禁宮斥宦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亂起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