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酷吏

中平六年,七月初七。

東漢之時,七夕節尚未變成“情人節”,牛郎織女的傳說也只是剛剛開始,《迢迢牽牛星》中只是將牽牛星與織女星比作一對戀人。

繼而有曹丕曹植這對“兄友弟恭”的好兄弟將牽牛織女比作夫婦,一直到了南北朝,纔出現了完整的故事。

但七月初七在東漢時期已經有了特別的意義,一是出於對“七七”這重複數字的崇拜,這類“重日”被古人認爲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二是已經有了“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習俗,即乞巧節的雛形。

第三則是在七夕節曬書的習俗,《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傳說司馬懿便是因爲忍不住在七夕出來曬書,才被曹操發現裝病。由此可見曬書習俗之深入人心。

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自然要隨風俗而行,李澈便帶着呂韻與孫衎,忙前忙後的將屋內竹簡拿出來暴曬。

當然,過程中免不了調侃呂韻幾句:“今日乞巧,需穿七孔針,阿韻可會?”

呂韻自是氣的滿臉通紅,卻又礙於理虧而不得不忍下這口氣,只是彆着頭不與李澈言語。

李澈府上本也沒有多少書,是以不多時便都搬了出來,看着面前這數量可憐的竹簡,李澈不由得搖搖頭。

在這個時代,書就是至寶,一套完整的《論語》《易經》是能作爲一般家族傳家寶的。想想後世,淘寶上十八塊錢還包郵的《論語》完整譯註版,當真讓李澈如墜夢中。

當年十八塊錢的《論語》懶得去看,如今求爺爺告奶奶才能搞齊這些經典,每每思及此事,李澈都忍不住捶胸頓足。

正望着自己“珍藏”發呆的李澈,突然聽到一聲輕咳。回神一看,眯眯眼曹操正笑眯眯的看着他。

李澈無奈的笑道:“澈失禮了,曹公勿怪。”

“哈哈,明遠果然是好學之人,只是看着竹簡都能出神發呆。只是明遠的藏書未免也太少了,爲何不去書肆購置一些書簡呢?須知雒陽內城書肆,可是少有的經傳俱全的大書肆。”曹操有些疑惑的問道。

李澈搖搖頭道:“讀過的書纔算真正擁有,買來再多的書簡,若無空閒時間閱覽,與浪費何異?”

其實說到底還是沒錢,漢朝的書太貴了。雖然在這個時代,書籍已不再是貴族的專屬物,從西漢開始就出現了販賣書簡的書肆,東漢時期更是連縣城都有書肆。

但沒有雕版印刷術,書籍仍以竹簡爲主,生產書籍的難度大的驚人,價格自然也就極其高昂了。

經學世家那都是自家幾十上百年積累下來的書簡,還有自家先輩們的手抄本。

這也是時代的侷限性,雖然有了便宜的紙張,書籍也不再壟斷。但知識仍然是昂貴無比的東西,這也是士族漸漸固化階層的原因。

不過雕版印刷術不是什麼高技術產品,東漢時期技術可以完成。只是之後數百年連年戰亂,對其需求不大,纔會一直拖到唐朝。

曹操輕輕頷首道:“明遠此言甚合我意啊,家中藏書萬卷,腹中卻盡是雜草,此等樣人實屬可笑。便如那些所謂的道德君子,外表光鮮亮麗,內裡卻污穢不堪!”

“曹公,此處不是說話之地,還請進堂內一敘。”李澈揉了揉太陽穴,對曹操這憤青表現有些無奈。

……

“明遠想來已經知道了?”

曹操的話沒頭沒尾,但李澈顯然明白他的意思,嘆息道:“曹公,何至於此。”

曹操卻肅然道:“操出身稍好,又癡長玄德幾歲,故而早早入仕,自當年舉孝廉爲雒陽北部尉以來,已有十餘載。

這期間,操做過酷吏,當過諫臣,征討過叛逆,也曾牧守一方。操看到了太多,也心涼了太久。”

“曹公的政績,澈亦早有所聞,不避權貴,嚴格執法,如何能說是酷吏?”

李澈搖搖頭,對曹操的自謙表示否定。

曹操當年初任雒陽北部尉,就棒殺了違禁夜行的蹇圖,而這蹇圖正是小黃門蹇碩的叔父。

爲濟南相時,嚴查髒污貪腐的長吏,更是禁絕了延續多年的城陽景王劉章的祭祀,手段雖顯酷辣,卻是不得不爲。

“哈,世人皆道我曹操不守規矩,心狠手辣,是如陽球一般的酷吏,卻不想明遠知我。此乃快事,以水代酒,敬明遠一杯。”

曹操舉起水杯遙遙一敬,飲畢,竟以袖直接拭去嘴角水漬,大笑道:

“不過依操之見,陽球勝過這滿朝公卿遠矣!士大夫們認爲陽球行事不守仁恕之道,爲人殘酷暴戾,但他們豈有陽球一般的忠義之心?

士爲知己者死,陽球感先帝知遇之恩,故而傾力相報,可最終卻又落了個什麼下場呢?”

曹操越說越出格,李澈卻只能默然。

陽球乃是靈帝時司隸校尉,其憤恨宦官專權貪瀆。在靈帝提拔其爲司隸校尉後,與楊彪合作,一舉拿下了大宦官王甫、袁赦等人,然而被老謀深算的曹節玩了一手黃雀在後。

被改任九卿之衛尉,其在殿前屢屢叩首,不肯接受認命,只願將專斷國政的宦官誅殺殆盡。

然而最終還是擰不過深信宦官的漢靈帝,後來與司徒劉郃密謀誅宦,被曹節等人察覺,本人被殺,全家流放。

而來自後世的李澈還知道,陽球在《後漢書》中有一席之地,可惜卻是在《酷吏列傳》之中。

范曄認爲陽球對王甫所做之事太過酷辣,稱其“雖厭快衆憤,亦云酷矣。”

在李澈看來,這簡直有如後世嚷嚷着要廢除死刑,給犯人人權的那些人一樣。況且比起陽球所爲,難道不是張儉剖墓之舉更爲過分?

有趣的是,他認爲張儉也算酷吏,但卻“儉知名,故附《黨人篇》。”

在獄中生生被拷打死的那些大漢忠臣,想來是不會贊同范曄這言論的。

“操這顆心已涼,只想遠離這京城漩渦,故獻計於大將軍。一則爲國再做一事,二則趁機抽身,想來袁本初已經在構思如何逐操出京了。”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大道既往,刑禮爲薄。斯人斯矣,機詐萌作。去殺由仁,濟寬非虐。末暴雖勝,崇本或略。

——《後漢書·酷吏列傳》

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關中(十二)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關(下)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一百零一章 忠義立身呂奉先第九十三章 羣英薈萃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八十章 宗室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
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關中(十二)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關(下)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一百零一章 忠義立身呂奉先第九十三章 羣英薈萃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八十章 宗室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