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

衛將軍次日未時便到長安,長安上下又是一陣雞飛狗跳,馬騰原本稍稍落下的心立時又提到了嗓子眼,因爲這纔是真正決定他命運的時候。

他已經不奢求繼續在關中叱吒風雲,甚至不再期望能夠建功立業。畢竟韓遂已經死了,萬般謀劃,都抵不過如今實力上任人魚肉的情況。

他只想不辱聲名的全身而退,至少能安慰自己比韓遂的下場要好。

而李澈恰恰是如今能夠決定他命運的人。

長安城中的大人物們一夜未眠,李澈也一宿沒睡,而是在鴻門設宴,招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鴻門宴,衛將軍當真是看得起在下。”

身處軍營之中,四周盡是甲兵,賈詡卻依然談笑自若,彷彿不在意自己的性命被人掌控,施施然的向李澈行禮問好。

這是一場密談,帳中只有李澈、賈詡,以及鍾繇。

李澈眯着眼睛打量了一番這位一直潛藏在幕後的“毒士”,他輔佐了董卓和袁術兩大叛賊,一手策劃了襲擊靈帝出殯隊伍的叛亂,也策劃了袁術廢立的逆行,堪稱如今現存的天字第一號反賊。

然而他一直把自己藏的很好,極少有人知道他的重要性,彷彿一條陰影裡的毒蛇,始終尋覓着注入毒液的機會。

“如今值得本侯高看一眼的人並不多,但賈先生一手攪動了天下風雲,造就這大漢亂世,自然值得本侯重視。”

鍾繇頗有些意外的看了看賈詡,雖然李澈事先有講過賈詡的一些“累累惡行”,但見到真人又是一番感受,尤其是能得到李澈如此評價,雖是惡名,卻也是一種“殊榮”。

賈詡輕攬衣襟坐下,正了正衣冠,從容道:“衛將軍擡舉了,這大漢亂世,又豈是賈某一人能爲?非得是數代帝王、朝廷百官、宮中閹宦、天下貴戚共同努力,纔能有今日之成效。根腐、枝斷、葉枯,賈某也只是站在人羣中輕輕一推罷了,甚至出力都不算最大。當不起衛將軍如此讚譽。”

“讚譽?”李澈挑了挑眉毛,饒有興致的問道:“賈先生別的能爲本侯尚不算了解,這份麪皮倒是足夠厚實,堪比長安城牆。本侯是朝廷重臣,你是朝廷叛逆,本是水火不容,你爲何敢應邀前來?還敢在本侯與鍾府君面前大放厥詞?”

居移氣,養移體,李澈身居高位數年,言談舉止自有威嚴,一般人或懾於地位、或懾於威嚴,常常連話都難以說順,尤其是面對詰問,即便是一些高級將領,也難免有些惴惴。

然而面前這人畢竟是當世一等一的人傑,自不會被這番姿態嚇住,賈詡輕輕撫須,笑道:“衛將軍若真的這般在意天下是否大亂,當初就該留在京中輔佐天子與大將軍,而不是抽身離開。想來衛將軍也清楚,腐朽之物還是推倒爲好,土壤之中自然會生出新木。

而如今看來,大漢的根部還未腐朽殆盡,舊根將再生新木,已勝過三代多矣。”

“賈先生,坐觀其變與主動施爲可是完全不同的。”李澈眼中閃過一道寒芒,冷聲道:“任你如何巧言令色,大逆的罪行不會有絲毫改變,若論你之罪行,當夷族!”

賈詡笑道:“可衛將軍顯然不想論罪,否則早該一紙命令扔給士孫都尉他們,將賈某就地正法。而不是如今這般大費周章的佈下鴻門宴。

項王不想殺高祖,故而設宴,鴻門之險不在項王,在范增,不知鍾府君是否要效仿范增,誅戮賈某?”

沉默許久的鐘繇悠悠開口道:“吾非范增,只是受衛將軍之邀來此做個見證。此間一切都由衛將軍做主,這也是陛下與大王所許,賈先生不必試探。”

賈詡輕輕頷首,旋即看向李澈,笑問道:“那不知衛將軍留下賈某這條小命,又想讓賈某做些什麼?”

談及正事,李澈收斂起笑容,肅然道:“賈文和,或許你應該先明白一件事,你現在能坐在這裡與本侯談話,是天子與大王仁慈,這並非你張狂的本錢。若你不能明白這一點,接下來的事也不必再談!”

賈詡也收起笑容,點頭道:“賈某本以爲衛將軍會喜歡從容鎮定之人,倒是有所誤會。還請衛將軍放心,賈某自知罪在不赦,自不敢藐視陛下與大王。”

“既然你明白這點,那本侯也能放心將此事交給你,不知你對西域瞭解多少?”

漢朝的西域,通常是指陽關以西,即後世新疆地區。由於在這個時代,青藏高原堪稱人類禁區,北方大漠又是遊牧民族的天下,漢朝只能通過二者之間的狹窄走廊通向西域,形成了所謂的“絲綢之路”。

理論上,漢朝的控制範圍是到涼州敦煌郡的陽關與玉門關,這是大漢國土。兩關之外即是西域各國,小宛、烏孫、疏勒等等。

西漢宣帝時曾經在西域設都護府以協調各國關係,維繫絲綢之路,但由於匈奴勢大,兼之西漢國力日衰,最終不得不廢止。而東漢得益於班定遠父子兩代人揚威異域,大漢得以在西域重新設立都護府,對其掌控力度更強,已然快將其納入漢地。

然而東漢後期涼州不斷興起的羌亂阻隔了絲綢之路,再加上近些年的涼州叛亂不斷,漢廷幾乎失去了對涼州的掌控,更別說遙遠的西域都護府,漢化的進程終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西域又將失去與漢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再難回到中原朝廷手中。

賈詡自然是知道西域歷史的,而李澈此時提起西域,其意不言自明,賈詡蹙眉道:“衛將軍是希望賈某效仿班定遠父子,再次出使西域?”

李澈站起身,掀開背後的幕布,指着那憑藉記憶畫出的粗糙地圖,鄭聲道:“以朝廷如今的情況,要想重新把西域納入掌控可以說難如登天,涼州羌人都難撫平。

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漢重歸一統是早晚的事,西域漢化可以說耗費了數代人的精力,後世子孫又豈能因其遙遠而棄之不顧?

大漢雖大,卻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若在我等手中,將西域,將涼州泰半拱手送出,百年之後,九泉之下,又有何面目去見大漢先帝,去見班定遠父子?

賈先生有曠世之才,亦有難赦之罪。但本侯已徵得天子與魏王許可,只要賈先生能在十年內將西域情況探查清楚,爲大漢重返西域做出貢獻,自無不赦之罪!”

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四章 吹捧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六十章 斥賊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四十章 崩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二百七十五章 選擇(上)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
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四章 吹捧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六十章 斥賊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四十章 崩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二百七十五章 選擇(上)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