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禁宮斥宦

見李澈識破了自己的話術,張讓終於不笑了,也收起了之前平易近人的模樣,擺出中常侍的威嚴道:“李侍郎,你真的要一條道走到黑?”

李澈陷入了沉默。他忠誠的畢竟不是何進,也不是寶座上的天子,甚至不是劉備。他忠誠的是自己的理想,想讓民衆安樂的理想,而劉備恰好和他志向相同。

自己準備的後手還沒有來,在這裡爲何進他們殉葬值得嗎?要不要稍微虛與委蛇?這裡也沒有別人,過後翻臉不認賬也沒什麼啊。

見李澈不語,張讓繼續道:“咱家知道你們這些迂腐書生的性子,你們是覺得咱家這些閹人矇蔽天子,霍亂朝綱!認爲是十常侍害得天下大亂!”張讓語氣漸漸激動,喘了一口氣後繼續道:

“錯,大錯特錯!天下大亂是因爲那些士族,是他們的罪!袁氏獨佔汝南,楊氏虎踞弘農,還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遼西公孫氏、潁川陳氏和荀氏等等士族!這些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官員升遷皆由其出,天下知其而不知有天子!他們勾結豪強,侵佔田地,使百姓流離失所,是他們導致了黃巾之亂!導致了天下烽煙四起。”

李澈是真的有點訝異了,都說當局者迷,這閹人竟然對局勢剖析如此之深,忍不住開口道:“那張常侍覺得自己有功?”

張讓嘆了一口氣,無奈的道:“咱家侍奉天子,一切爲了天子,何敢居功?先帝也是有苦心的啊,你們罵先帝賣官鬻爵,可知先帝正是爲了給非高門大閥的官員一個出頭的機會啊!”

李澈終於色變,再也忍不住了,怒道:“賣官鬻爵,逼死清廉重臣,致使滿身銅臭之輩剝削百姓,搜刮民財,這也是好事?”

張讓一臉不以爲然的道:“這都是爲了打破士族藩籬的些許代價罷了。”

李澈明白了,這就是世界觀的區別。這些宦官眼中只有天子,他們的一切也只是爲了天子的喜好,天子既然昏聵,他們也就聽之任之,甚至加以攛掇。

張讓並不會認爲自己“有罪”,在他眼裡他只是擋了士族的道,違了士族的理,而未曾想過這其實是天下公理。

李澈面前彷彿又出現了森森白骨,看到了那些衣衫襤褸的難民。

漢朝官員之權力遠邁後世,一州刺史管轄數百萬民衆,擁軍數萬,其威福自用,一州之內無人能反抗分毫。

然而扶風人孟佗僅憑賄賂張讓等人便能得涼州刺史之位,蘇東坡觀史時驚歎:“將軍百戰竟不侯,伯郎一斛得涼州”。

其耗費鉅萬難道是爲了去造福涼州民衆嗎?孟佗損耗的資財必然要從民衆身上剝削,而其賄賂的資財……

李澈冷聲道:“張常侍可否告知鄙人,賣官鬻爵的錢財都到何處去了?”

張讓面色一僵,臉色變得難看起來。

“是了,一半到你們十常侍的懷裡去了,一半變成先帝的宮苑了!”

“住口!”張讓氣急敗壞的道。

李澈卻是不停,他終於想通了,虛與委蛇?不,和這些人說話都覺得惡臭。自己比他們多出兩千年的見識,接受過現代教育,難道還要和這些畜生沆瀣一氣?而且有些時候走錯一步,就再也回不了頭了。士族會不信任自己,劉備會失望,曹操會失望,只能一步步被逼向宦官。

他突然發現,可能是督郵拷打的兩天陰影太深,他對這個時代的權貴有一種下意識的恐懼。看似揮灑自如,脣槍舌劍,實際上還是戰戰兢兢。

不敢違抗何進的意思,不敢當着太后的面指責她包庇宦官。

是,龍還能屈能伸,能大能小呢,爲了最終目的,似乎這都沒什麼。

但是如果再爲了苟活下去在張讓面前卑躬屈膝呢?

自己要扶保的是那個“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強漢。

是那個即便要亡了,還是能壓着周邊遊牧民族的強漢。

是那個忠義之士層出不窮,有着無數如司馬直一般冒死上書,爲民請命之士的強漢。

如果自己在這個國賊面前跪下了,哪怕將來能扶着劉備再興漢室,由這樣的人建立起的王朝,那還是漢嗎?秦檜也曾是忠勇之士啊。

怕是又一個鐵血大宋、魏晉之風。然後天下會再次淪落在胡騎之下,自己也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左右不過一個“死”字,這沒網沒手機的世界也夠難受了,如果理想都沒了,還不如就這麼死了。未來,自己也會像其他忠義之士一樣被傳誦吧。

“張常侍急了?閣下說的沒錯,士族把持朝政,高官顯貴皆由其出,更有與豪強沆瀣一氣之輩壓迫百姓,這都沒錯。但是!你們呢?你們這些閹宦之輩真的那麼幹淨嗎?你們比他們更骯髒!士族有許多僞君子,但至少他們在導人向善!他們會告訴世人,什麼是聖人之道,什麼是仁義禮智信!世人知道了這些,所以當天下無道時會揭竿而起!士族之中明理者如司馬叔異,亦會不惜生命犯上直諫!而爾等閹宦之輩,不僅不事生產,而且諂媚君上,妖言惑衆,顛倒黑白!”

“你……你……”

“你什麼你?爾等之心與禽獸何異?在下剛剛竟然生出退縮之意,着實羞愧。這天下之大,終究需要有人治理,讓士族治理國家已是萬不得已的選擇,而若讓爾等閹宦之輩執掌朝政。呵呵,爾等以天下爲天子私產耶?”李澈一陣冷笑道。

天下非天子一人之天下,《孟子》與《論語》並列爲輔翼經書的“傳”。縱然很多人不喜,但“民貴君輕”至少是先賢之言。況且漢高祖亦曾讚賞酈食其“王者以民人爲天”的說法。

張讓卻是一收怒容,以一種看死人的眼神望着李澈,靜靜不語。

李澈越說越嘴順,感覺回到了當年,有了敲鍵盤的快感,又思及諸葛丞相,大笑道:“汝世居潁川文華之地,初爲黃門入宦,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豈意諂媚君上、殘害忠良,罪孽深重,天地不容!”

張讓頓時忍不住面色通紅,他官居顯位十餘年,權傾朝野也有近十年,何曾有人如此當面痛罵於他?便是有如司徒陳耽等人當面痛責,但都是謙謙君子,又在君王駕前,可不會如此指責。他大怒道:“豎子!以爲咱家劍不利否?”

李澈哈哈大笑:“張常侍,這禁宮之內汝何曾有劍?若在宮外,在下之劍何曾不利?如今汝爲刀俎我爲魚肉,且先冷靜讓在下說完,如若實在性急,不如喚出背後刀斧手,在下也可早些上路。”

張讓當即喝令拿人,卻聽背後傳來一聲輕笑,只見鴻德門後轉出三人,當先一人約有知天命之齡,髮鬚皆白,身穿夏季硃紅色朝服,頭戴進賢冠,手執笏板,面容方正嚴肅。其後面跟了兩人,一人是劉備,另一人卻是一陌生男子,年歲看起來與劉備相仿,他的裝束卻是和李澈一般無二,其面帶微笑,輕笑聲正是其所發出。

那當先老者正容道:“且讓本官看看,禁宮之內,何人敢妄動刀兵?”

見到這三人後張讓瞳孔一縮,冷聲道:“盧子幹,你雖爲尚書檯尚書,可入禁宮,但有何資格在宮內胡亂走動?甚至還帶了一個無名之輩?爾意欲何爲?”

那老者正是盧植盧子幹,海內大儒,當朝尚書檯尚書之一。看到他們進來後李澈鬆了一口氣,渾身精氣神也爲之一散,如果不是劉備衝過來扶住他,恐怕直接癱在地上了。

盧植冷哼一聲,道:“本官新收弟子劉玄德爲漢室宗親,宗親之內出了如此賢才自當舉薦給陛下。本官業已向太后和陛下稟報,自是得了恩准方纔至此,爾且回頭看看這是何處!”

張讓扭頭一看,一陣語塞,鴻德門後便是明光殿,乃天子接見尚書檯諸臣之地,他方纔一時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忘了這茬。

只能深深地看了李澈一眼,明白今日是動不了手了。十常侍已經不比當年了,權勢極盛時便是三公當面也不放在眼裡,然而如今想拿下一個黃門侍郎和一個尚書都束手束腳。

殺一個李澈還行,要是再隨意拿下準備面見天子的盧植,恐怕士族是不會答應的。再說太后允了盧植之請,自然是又不想李澈死了,門後士兵怕也已經奉命散去,天心似海啊。

更別說還有這人在,張讓看了看最後那人,無奈道:“荀侍郎也來蹚渾水?”

那荀侍郎笑道:“何爲蹚渾水?下官爲黃門侍郎,尚書大人要面見天子,下官自然要爲其引路。”

張讓臉皮抽搐,東漢黃門系統其實是後世司禮監雛形,皇帝通過黃門官員來勾連尚書檯和外臣,外臣在宮內行走確實必須有黃門引路,但根本無須勞動黃門侍郎,因爲黃門侍郎雖然也掛了個黃門之名,但卻是士人擔任的正兒八經的朝官,不是閹人僕從。

“荀侍郎,咱家與你也算同鄉吧?”

荀侍郎悠悠然說道:“我等士族被張常侍斥爲國賊,荀某區區黃門侍郎,可高攀不起兩千石的張侯啊。”

張讓面色青紅交加,才知道三人已經旁聽許久了,怒一甩袖,頭也不回的走了。

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五百四十一章 平定關中(六)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親(上)第七十二章 夜談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八十章 宗室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五百章 演(下)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十五章 英雄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七章 袁府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傾訴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
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五百四十一章 平定關中(六)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親(上)第七十二章 夜談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八十章 宗室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五百章 演(下)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十五章 英雄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七章 袁府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傾訴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