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公孫紀

“爲什麼!”

遭到正義的背刺,鄒丹口吐血沫,雙目血紅,拼盡最後一點力氣質問王門,想知道這位同僚爲何會背叛。

“劉牧伯宗室重臣,名望播於海內,是士林領袖一般的人物,又豈是薊侯可比的?更何況劉牧伯乃天子詔命所拜,是名正言順的北疆之主,代天子牧民,爾等以下犯上,行篡逆之舉,人人得而誅之!”

王門正氣凜然,鄒丹卻只覺得一陣噁心反胃,“哇”的一下又吐出一口血,恨恨的咒罵道:“你……不得好死!”

王門一臉的無所謂,大笑道:“至少鄒校尉是看不到那一天了。還有,感謝鄒校尉搶功之舉,如今我麾下部屬已經掌控了渡口,隨時準備迎接薊侯大軍,屆時吾定會將鄒校尉之忠心轉告薊侯。”

鄒丹終於反應了過來,是了,王門掌控渡口,又投靠了劉表,只需要在公孫瓚渡河之時半渡而擊,大軍必然潰敗,待到劉景升大軍殺到,公孫瓚絕無半分幸理。

“你……這背主……”

“唰!”王門冷笑着一刀斬下了鄒丹的首級,冷聲道:“此乃順天應人之舉,汝等叛賊又如何能懂?”

“全軍準備,向劉牧伯投降,敢有頑抗者,殺無赦!”

……

“如何,公孫從事,你覺得公孫瓚接下來會怎麼做?”劉表饒有趣味的看着身邊的公孫紀,意味深長的問道。

站在高地上目光所見,公孫瓚的這支先鋒已經放下武器投降,劉表的部隊正在向渡口開拔,僅僅半個時辰,這支先鋒部隊便被劉表徹底“擊潰”,而這會帶來什麼後果,公孫紀卻是想都不敢想。

“牧……牧伯,牧伯神機妙算,公孫瓚必將束手就擒!”

公孫紀一臉尬笑的吹捧,劉表面色卻無絲毫波動,一雙幽暗深邃的眼睛緊緊盯着他,公孫紀的心漸漸沉入了谷底。

“牧伯饒命啊!是薊……是公孫瓚脅迫下吏爲他做事,下吏絕非有意背叛啊!請牧伯饒命,下吏願盡獻家資,爲牧伯穩固幽州民生!”

癱倒在地的公孫紀不住的求饒,劉表輕輕捋了捋鬍鬚,疑惑地問道:“本官只要殺了你,你的家財豈不都能充公?又何必多此一舉留你性命?”

公孫紀念頭急轉,嘴上不停的求饒道:“不……牧伯,下吏家族雖然比不了遼西公孫氏,但也是幽州豪強,肯定能爲牧伯提供助力,還請牧伯留……”

“爲……什……麼……”

站在公孫紀身後的鮮于銀並不作聲,順手拔出了自己的劍,也不拭去鮮血,徑直插回了鞘中。

劉表蹲了下來,看着血泊中的公孫紀,臉上露出一抹微笑,悠悠道:“嗯,很不錯的條件。可是一個要族滅的家族,是無法爲本官提供助力的。”

公孫紀雙目大睜,一副擇人慾噬的表情:“你……好……狠毒!”

“唉,若是你們的謀劃得逞,恐怕本官的妻兒也活不下來吧?既然選擇了賭上一切的背叛,就不要在失敗後還這般哀嚎,忒也丟人!”

“嚯……咳!”猛的咳出一口血,公孫紀厲聲道:“你絕對無法戰勝薊侯!薊侯必回誅你全族!”

劉表並不動怒,嘆道:“勝負嘛……這是未知之數,但你和你的家人必然是死定了,公孫從事,永別了。”

……

劉表處決叛徒的同時,河畔的戰事也已打響。

《孫子·行軍篇》有言,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半渡而擊,便是迎擊渡河敵人的最佳方法。

其關鍵在於軍隊渡河後是需要時間進行整裝列隊的,剛上岸的軍隊尚未形成陣型,遠不能發揮出自己真正的實力。

若是在敵軍剛渡河時便進攻,要麼是水戰,要麼只能以弓箭禦敵,造成的傷害太小,敵軍也可尋機撤退。

若是等到敵軍完全渡河後再進攻……“春秋大義”宋襄公便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很容易讓對方有“背水而戰”的決絕。

而敵軍半渡之時擊之,便可令其首尾不相顧,行列混亂,戰力大減。如韓信佯敗誘龍且渡河便是對這一戰法的活用。

沽水,發源於上谷郡北部的白山,流經上谷、漁陽二郡,注入渤海灣,其間有數條支流注入其中,雖不比大江大河寬廣澎湃,但也不是輕易可渡之河。

而眼見沽水之水流在短短半個時辰內變得洶涌澎湃,公孫瓚幾乎生生咬碎了自己的鋼牙,從牙縫中擠出了三個帶着濃烈無比恨意的字:“劉!景!升!”

顯然,這並非自然現象,在看到這一情況的瞬間,公孫瓚就想起了大漢開國時的著名戰例——淮陰侯韓信對戰霸王大將龍且。

兵仙韓信熟練運用了半渡而擊的原則,先行攻擊龍且,被龍且半渡而擊,隨後佯敗而退,引得龍且追殺。

最關鍵的點在於韓信派人在上游以囊沙堵塞河流,待到龍且半渡之時將囊沙取走,洶涌的河水瞬間便把龍且大軍分爲兩半,韓信也在此戰中成功斬殺了龍且。

想到前幾日還在慶幸雨季未至,水流較爲平緩,公孫瓚雙目愈發通紅。顯然劉表很早便在上游偷偷堵塞了河流,這一切都在他的算計之中。

“君侯,您先走吧!這都是劉表狗賊的陰謀,他必然還有後手,若再不走就晚了!”公孫越拽住公孫瓚的手臂,拼命想把他拖走。

“滾開!”公孫瓚一把甩開自家兄弟,怒道:“將士們在對面廝殺,本侯如何能走?這洶涌的河水持續不了太久,最多一個時辰,我軍便可渡河!”

“啪!”公孫紀猛的扇了自家兄長一個耳光,急聲道:“來不及了!先鋒已被半渡而擊,就算後軍渡河,也只是憑添亡魂!當務之急是立刻回到潞縣重整旗鼓!只要在陸地上,劉表絕對無法戰勝君侯!君侯,別忘了你的理想!死在這裡的人可無法成爲北疆之主!”

“來不及了……”看着自上游順流而下的船隻,看着上面飄揚的“劉”字大旗,公孫瓚以近乎夢囈的聲音喃喃道,一時也忘了自己剛被扇了一耳光。

“走!你們帶着君侯走!這裡我來帶人擋住!”公孫越一把將公孫瓚推了出去,嚴綱等人連忙接住公孫瓚,大驚問道:“校尉,您……”

公孫紀抹了一把頭上汗珠,咧嘴道:“沒了公孫瓚,公孫紀屁都不是;沒了公孫紀,公孫瓚還是幽州大諸侯!老子不想給人當孫子,懂嗎?滾!”

“校尉……您保重!我一定將君侯安全帶回潞縣!”嚴綱狠狠點了點頭,幾個人架着公孫瓚便往潞縣方向而去。

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八章 袁公路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話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五百零三章 議功善後(上)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
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八章 袁公路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話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五百零三章 議功善後(上)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