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

跟着劉辯往北宮而去的人很多,一部分是因爲劉虞這個大司馬的帶頭作用,另一部分卻是真的有了一種感慨,從何太后和劉辯的身上看到了歷史的影子。

大漢朝開國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妻子呂后,以及那位英年早逝的漢惠帝劉盈。

不管儒生們自己有多齷齪無恥,儒家倡導的始終是仁義禮智信,是孝悌忠義。雖然漢惠帝偏好黃老學說,但其廢除“挾書律”,允許民間藏書的政策無疑是對百家學說的莫大幫助。

是以惠帝在歷史上始終是以仁慈懦弱的形象登場,因孝悌難兩全而悲愴早逝的悲劇形象。

此時,一名友愛兄弟的皇帝,一名陰狠毒辣的太后,時空彷彿與三百年前的大漢產生了交錯。

不同的是,桀驁的劉辯與他的祖先性子迥異,劉盈在呂后面前始終是弱勢的,身爲天子,只能以自己的性命捆綁來保護兄弟,面對呂后的專政殘暴也無能爲力。

班固嘆息說:“孝惠可謂寬仁之主。呂太后虧損至德,悲夫!”

而劉辯卻在這複道上踏出了反抗何太后的第一步,爲了渤海王劉協,他違背了大漢朝“孝大於天”的傳統,這是違禮,但先例在前,羣臣對此並不反感。

“大司馬,若朕有不測,渤海王便是新帝,一定要記住這一點。”跟在劉辯身邊的劉虞忽然聽到了細若蚊吟的聲音,頓時神情驟變。

“陛下!”劉虞輕喚了一聲。

劉辯堅決的道:“大漢朝需要穩定,朕知道這江山已經病入膏肓了,但朕不甘心,其他的事朕無能爲力,但至少要保證皇位的傳承穩定!”

劉虞默然了半晌,嘆息道:“老臣明白了。”

劉辯開心的點了點頭,滿朝文武,此時能讓他信任的也只有這位大司馬了。

……

北宮乃是皇家禁宮,也就是皇室成員所居住之地。渤海王劉協的重要性人盡皆知,是以許褚也是第一時間將他救了出來。

其他人卻沒有這般好運,在亂軍面前,什麼皇室雍容,高貴典雅都是空話,漢靈帝曾經的妃嬪,靈帝的女兒萬年公主,以及劉辯的妃嬪——唐姬。

唐姬出身潁川大族唐氏,這一族本不算出名,但漢桓帝時期,唐氏之中出了一個名人,大宦官唐衡。

“跋扈將軍”樑冀專橫,廢立天子,漢桓帝即位後隱忍了一十三年,在二十七歲的時候,年輕的漢桓帝與五名宦官合謀,一起誅殺了樑冀,而這五名宦官也因此封侯,權傾朝野,世稱“五侯”。

唐衡便是這五侯之一,自唐衡之後,唐氏也邁入了上層豪族的大門,唐衡之弟歷任司隸校尉、太常、司空,其兄爲京兆尹,其餘族人也多有封賞。

唐姬之父,便是兩千石的會稽太守。

後宮眷屬都驚恐莫名之時,出身大族的唐姬最先穩定了情緒,她召集了二三十名禁宮戍衛做護衛,保護着幾名核心人物向南宮方向而來。

這是很殘酷的決定,但從利益權衡的角度而言卻沒什麼問題。漢靈帝的那些零零散散的妃嬪,其政治意義幾乎不存在,都是一些在何太后淫威之下瑟瑟發抖的人。

而萬年公主、唐姬等人物,若是落入了亂軍手裡,對皇室威嚴的打擊是超乎尋常的。

年幼的萬年公主看着手中的簪子,有些懵懵懂懂,而唐姬囑咐她的那些話她也只記得一句“不能活着落到亂軍手裡”。

不幸中的萬幸,這批禁宮戍衛是劉辯最後的班底,是經過許褚訓練的精銳,忠心與能力都有所保障。

而亂軍已經被皇宮的花花世界迷花了眼睛,早已散掉了建制,在宮中四散開來,只有最核心的一隊人馬仍然鍥而不捨的在搜索渤海王劉協的下落。

這種情況下,唐姬等人倒是有驚無險的與劉辯等人進行了匯合。

雖然沒找到劉協,但剛到北宮便尋到了唐姬和萬年公主,劉辯的情緒明顯好上了不少,雖然沒有唐姬和萬年公主那般神情激動,但微微彎起的嘴角還是證明他心情不錯。

“待尋到渤海王,朕與你們一起出城,調集禁軍平叛!”此前還有些絕望,甚至心生死志的劉辯陡然生出一股豪氣。

劉辯生出了希望,也感染了其他人,百官之中一些壯年官員開始從地上拾取一些亂軍的武器,雖然刀戟用起來不甚順手,但終歸是有殺敵之效。

甚至白髮蒼蒼的劉虞都提起了一把刀,還是哭笑不得的楊彪遞給他一把劍,才避免了大司馬提刀上陣的的場面。

然而剛剛生出希望的衆人又陷入了恐慌,只見身後的南宮也冒起了沖天的濃煙,所有人都有些亂了陣腳。

見此情形,劉辯咬牙道:“在此等半柱香時間,若渤海王不至,衆卿自行離宮便是。”

只有劉虞等寥寥幾人給了劉辯一個安心的眼神,而其他人在這生死關頭,已經沒法在自如的說出大義凜然的話了。

……

此時的許褚也陷入了苦戰,他所帶的二十幾名禁衛已然盡數戰死,唯有他一人揹着劉協還在苦戰。

身前已經佈滿了傷痕,雖然都不太深,但血肉模糊的樣子還是頗爲可怖。爲了防止衣衫黏連住血肉,許褚已經卸掉了身上的鎧甲和衣服,裸着上身在戰鬥。

他背上伏着的劉協也失去了冷靜,驚恐的趴在許褚背上,終究還是個小孩子,面對這般血腥殘酷的戰場還是難以保持冷靜。

但對面的亂軍顯然驚恐更甚,這些人裡有當初勇士大會的參賽者,他們也看過許褚的比鬥,但那種不涉生死的拳腳搏鬥與此時的場面顯然是兩回事。

許褚仿若人型兇獸一般的戰鬥力在這種小範圍搏殺中優勢明顯,已然連續手刃了數十人,連刀都砍捲刃了好幾把。

遠遠觀察的張璋神情複雜,嘆息道:“此人真真是彷彿項王再世一般,不知有多少弟兄會在這裡倒下。”

“將軍,真的不需要我們去攔下他?”張璋身旁的兩人赫然是張遼與于禁,開口問話的正是張遼。

張璋幽幽道:“文遠啊,今日之事你莫要插手,還有文則也是。你們是丁建陽和鮑允誠的部將,不需要牽扯進來,還是快快離開吧。”

“將軍!”

張璋怒道:“這裡是皇宮!我和姓吳的是大將軍的部將,大將軍待我們恩重如山,爲了給他報仇,我們已經不在乎這些了。但你們不同,你們只是客將,是丁建陽和鮑允誠借調給大將軍的屬下。

南宮的消息,丁建陽他們站在了天子那邊,張文遠你是要學那呂奉先背棄故主?”

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六十章 斥賊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話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五百零七章 許靖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變則亡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
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六十章 斥賊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話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五百零七章 許靖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變則亡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