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罰罪

“啓稟陛下、太后,臣有異議!”

何進憤然起身,怒道:“董卓之罪尚未調查清楚,何以確認是駐守不力?丁建陽忠心耿耿,卻遭部下背叛,白波賊渡河與他何干?車騎將軍信口雌黃,臣斷不能認同!”

何進怒氣衝衝,何苗卻穩如泰山,一言不發,只是靜待劉辯與何太后的決斷。

半晌後,劉辯的聲音響起,終究是還年輕,語氣中帶有壓抑不住的怒氣:“車騎將軍,大將軍所言可屬實?丁原是否遭屬下背叛?”

何苗絲毫不慌,淡然道:“大將軍恐是被小人一面之詞所矇蔽。丁原奉命駐守孟津,本是天大的職責,其人卻耽於享樂,整日裡醉生夢死,以至於白波賊竟偷渡過河。

董卓正是察覺了這一危局,爲了渡河救駕,對丁原主簿呂布曉以大義,呂布方纔背棄丁原。此乃忠於天子之舉,談何背叛?”

何進聞言深吸了兩口氣,強壓下怒火,冷聲道:“巧言詭辯!汝可有證據證明丁原玩忽職守?污衊一名忠心耿耿的兩千石大員,就算你是車騎將軍,也難辭其咎!”

“大將軍言重了,本官如何會污衊朝廷棟樑?自然是有了確鑿的證據,方纔敢上奏於陛下。丁原所部將校皆能證明白波賊是因何而潛入雒陽左近,大將軍可要傳召這些將校至殿前質問?”

何苗一副智珠在握的樣子,不懷好意的看向何進。

而何進頓時也被噎住了,白波賊如何潛入的,衆人心知肚明。他當然憤恨袁紹的自作主張,但是現在很明顯不能把袁紹拋出去換董卓。

他承受不起袁家倒戈帶來的影響,而何苗用一個董卓換來袁家乃至於一部分士人的幫助,當然穩賺不虧。

念及此處,何進愈發焦躁了,心裡對何苗和董卓的憤恨已然到達頂點,對袁紹的不滿也愈發加深了。

袁隗暗歎一口氣,拱手道:“啓稟陛下,大將軍之意不過是希望車騎將軍謹慎行事,不要殃及無辜。丁原與董卓之過當是如車騎將軍所言,依老臣之見,既然二人同罪,還是請陛下同罰爲好。”

袁隗不可能悶聲當葫蘆,任由何進在前方衝鋒,這隻會加深何進的厭惡。但何苗這招同歸於盡確實噁心,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暗示何苗不要太過分,對丁原處罰輕一些,何進顯然是很想保下丁原這個心腹的。

“太傅老成之言,臣等附議。”隨着袁隗開口,許多官員就像程序啓動一般,隨着袁隗開口附議。

何苗眼神微微閃爍,輕笑一聲道:“臣也贊同太傅之見。只是董卓之能顯然遠超丁原,其迅速派遣部屬救駕亦足證忠心,臣以爲董卓可代替丁原駐守孟津。”

丁原終歸是不能殺的,殺了就是與何進撕破臉。其所部能拉攏的也都拉攏了,倒不如讓他帶走死忠於他的部屬。也是給何進與袁隗一個臺階。

幾名大臣三言兩語定下了,御座上的劉辯卻心如寒冰,袖袍中的雙手已經捏成了拳頭,他呼了一口氣,微笑道:

“既然衆卿都是此意,那便去董卓幷州牧之位,改爲孟津都尉,孟津便由其駐守。丁原改爲執金吾丞,其部隨其入京。衆卿意下如何?”

孟津都尉,八關都尉之一,東漢王朝取消了各郡的都尉,但爲雒陽八關皆設都尉以駐守。秩比二千石,看似與秩二千石的州牧差距不大,但正常人都清楚,有些職位是不能用俸祿級別來衡量的。

君不見劉焉堂堂太常卿,只差一步就能登位三公的人,費盡心思只求一州牧之位。當然,幷州牧對於董卓來說屬於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以此換取能靠近中央的機會,得失之間也難以衡量。

而丁原這一降就多了,執金吾丞秩比千石,自然遠不如秩比二千石的騎都尉,且其頭上還壓了一個主官執金吾。不過如今執金吾之位空缺,何進若是有心,倒頗有操作空間。

劉辯這一通任免,讓在座不少大臣神情微變,紛紛望向何太后,卻見何太后也是一副眼觀鼻鼻觀心的模樣,頓時狐疑不已。

“陛下聖明。”

又是袁隗帶頭贊同,見士人集團都紛紛附議,何苗神情變幻了一下,他本意並非如此,他是想給董卓騎都尉之職。

西漢騎都尉掌羽林軍,東漢改由羽林中郎將掌管,因而騎都尉頗爲自由,沒有固定職司,也方便他從中操作。

孟津都尉卻將董卓牢牢拴在了孟津,在何進掌握兵力優勢的情況下,董卓若有絲毫不軌,必然遭到雷霆打擊。

但士人們都已經附議,何苗就是提出異議也不可能通過,只能無奈的跟隨“附議”。

而何進則憤然揮袖坐下,沉默不語。劉辯將衆人反應收入眼底,頷首道:“既然衆卿皆無異議,那便照此擬旨吧。”

此議通過,百官心裡的大石頭也落了下去,一個個提心吊膽的,都擔心何進掀桌子。

隨着大石落下,心裡的欲焰又燒了起來,兩個責任人處理完了,那就到了分贓的時候了。十常侍身亡,親近其的官僚必然要被拿下,這可都是利益。

而另一部分官員已經面色發白,身子開始顫抖了。

“啓稟陛下,張讓等人欺君罔上、專權擅斷、貪贓枉法、賣官鬻爵,其奸似石顯、惡比趙高,罄竹難書其罪,臣請收讓等家產,奪其爵祿,以慰天下之心。且少府許相等人,阿附閹豎,橫行不法,正當查處以澄清寰宇。望陛下明斷”

侍中荀爽弘聲上奏,坐在九卿位中的一人頓時面色煞白,戰戰兢兢,卻不敢有絲毫反駁。

許家乃是東漢的大士人家族,其內也出過不少三公及名士。如那位以“月旦評”而聞名,點評天下名士的許邵亦是出自許家。

然而許相與其父許訓,卻是一脈相承的閹黨,其父依靠賄賂宦官,將三公當了個遍。而許相亦曾官至司空、司徒。

在原本歷史線上,張讓等人矯詔任命其爲河南尹,而袁隗與袁紹再矯詔召見他,將其誅殺。

他是閹黨在朝中的領頭人物,根本無法狡辯。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幷州牧董卓罷,改孟津都尉。騎都尉丁原罷,改執金吾丞。

——《後漢書·孝靈帝紀》

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四章 吹捧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五百章 演(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東猛虎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十五章 英雄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鬥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變(完)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六十一 試探(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
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四章 吹捧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五百章 演(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東猛虎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十五章 英雄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鬥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變(完)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六十一 試探(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