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

所謂識時務者爲俊傑,期限一到,大部分侵佔了土地的豪強都乖乖的交出了手中的贓物,而少數頑抗派的命運卻並不引人關注,冀州上層對於他們的下場已經默認,既不佔理,腦袋也不靈光,手上力量也不行,這種人被清除掉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真正引人關注的是,沒有參與吞併土地的豪強們,對於清查自家土地的要求採取了不合作的抵抗方式,彷彿集體失聲一般,沒有人理會郡府的要求。

這是來自鉅鹿郡中上層階級的無聲抵抗,他們沒有官場上的力量,但在鄉村中卻有着莫大的影響力,是封建王朝控制底層的樞紐。

事實上他們算不上孟子口中“沛然德教溢乎四海”的“巨室”,但卻是封建王朝統治架構中繞不開的一點。他們與平民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錯綜複雜的親緣關係,這就使得對於他們的處理往往要慎之又慎,稍有不慎便會引起民變。

一郡豪強抵制太守政令,這已經有了民變的先兆,若是放到一般的州郡,刺史或者州牧此時已經要開始問責太守了。

但是當鄴城方向又開拔來數千人駐紮在魏郡與鉅鹿的交界處時,整個冀州都繃緊了弦,刺史擺明了要力挺太守,那麼這場風波極有可能會波及到整個冀州。

鉅鹿的士族們首先坐不住了,礙於田氏和張臶的面子,他們放棄了那些貪婪的鷹犬,但心裡自然不怎麼痛快,對於豪強們集體給李澈顏色看的舉動他們也是樂見其成,希望能殺殺李澈的威風。

但他們絕不想把事態繼續擴大,穩定的環境才符合這些士族的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纔是官場同路人。對於清查土地,他們並不介意,既然已經押寶到劉備身上,那麼付出一些東西也是正常的。

可這其中還有不少文章可做,尤其是稅賦的多少,這也是決定兩者今後相處時各自地位的一大因素。放任豪強們鬧一鬧,也可以讓劉備他們看看冀州人的力量。

然而,陳羣就任冀州治中從事,荀彧成爲冀州別駕,這兩條任命讓冀州不少大姓陷入抓狂狀態。趕走了剛愎自用的潁川人刺史,結果新刺史還是親近潁川人?

再換一次刺史是沒可能了,冀州人不能當天下笑柄。那就必須在刺史面前爭回冀州人的地位,至少不能讓劉使君也對冀州人產生反感。

鉅鹿的士族開始受到來自全州的壓力,要求他們儘快結束掉鉅鹿的鬧劇,莫要與刺史針鋒相對。

而與此同時,田豐也帶着李澈的善意前來,田租定下了十一之稅,取消了以前攤派的各項繁雜稅收,但是要求三年內五一之稅,爲勤王做出貢獻。

士族們也就借坡下驢,授意豪強們響應郡府的政令,開始清查土地。一場風波還未形成便消散於無形,但潁川人進入冀州上層這件事還是讓冀州暗流洶涌。

……

“優遊啊,使君難道沒有收到本官的書信?這般作爲,實在是太過挑釁了,一個不慎,便要掀起大亂啊。”

太守府內,李澈正在接待自鄴城而來的孫慎,他正是受命前來增援李澈,彈壓鉅鹿的豪強。

而這並不在李澈的計劃之中,原本他是準備在強勢之後示弱,達成一種平衡,也能讓鉅鹿士族少些忌憚。也就是所謂的拆天花板不成改拆窗。

沒想到劉備徑直派人插手,一副定要掀翻天花板的姿態,結果把冀州的士族給嚇慫了,層層施壓下來,鉅鹿士族也不得不低頭。

這般情況自然是有好處的,原本李澈打算的是定下十五稅一,然後通過交換利益,要求三年內十一之稅,結果如今超額達成目標。

但也不是沒有壞處,畢竟在冀州立足未穩,如今鋒芒畢露,藉着冀州人投鼠忌器的大肆動手,難免會招人忌憚。

孫慎微笑道:“使君並非一時衝動,事前已經與荀長史、沮別駕還有陳治中他們商量過了,荀長史他們一致認爲可行,纔派下官前來。請府君細思,若是使君衝動而爲,那來的恐怕應該是張司馬啊。”

李澈撲哧一聲笑了出來,腦中不自覺地開始想象張飛來鉅鹿是什麼情景。張三將軍並非純粹的莽夫,但若說他喜歡謀定而後動,那也是錯看了他。

至少那火爆的脾氣是貨真價實的,由他主事,那隻能是“進攻”“進攻”,而那敏銳的戰場嗅覺與戰術天賦能把進攻一事玩出花來,但以戰促和這種事有些太難爲張飛了。

笑過之後,李澈還是正容問道:“是因爲荀文若北上的原因?”

“不錯,陳治中認爲荀別駕北上會給冀州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再加上沮別駕從中斡旋,冀州士族勢必不會翻臉,只會向使君示好。”

“哼!”李澈臉色驀的沉了下來,喃喃道:“陳長文,真是好算計。沮別駕就這般輕易的同意了?”

孫慎苦笑道:“下官地位不足,具體發生了什麼事確實不知,不過使君有信一封讓下官帶給府君,想必其中會細述詳情。”

李澈接過信件,笑道:“你也有許久沒見到阿衎了,本官也就不留你了,且去吧。”

“多謝府君,那下官便告退了。”

看着孫慎走了出去,李澈展開手中信紙,蹙着眉頭掃了一遍,微微吐了一口氣,擺擺手道:“看來公與先生是想維持平衡啊。”

田豐從屏風後面轉了出來,嘆道:“公與兄高瞻遠矚,豐不能及啊。”

“不同位置的人,看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公與先生多次擔任州別駕,其視野早已不侷限於一地之內。

元皓才能並不弱於公與先生,所欠缺的只有時間積累和地位的提升罷了,何必妄自菲薄?”

田豐搖頭道:“放眼天下,說說容易啊。”

李澈笑眯眯的說道:“如今恰好有個機會,雖不能放眼天下,但也能讓元皓大展身手。使君表本官行建威將軍,總攬鉅鹿、常山、中山三郡剿匪事宜,這其中的勾連貫通,還要多多依仗元皓啊。”

田豐一怔,只覺得面前彷彿站了一隻狐狸在奸笑,哭笑不得的道:“府君倒是一如既往的偷懶啊,又有什麼新的計劃?”

“本官准備往中山甄氏一行,聽聞其族中有女雲英未嫁,使君託本官去問問。”

田豐眉毛一挑,若有所思的點頭道:“也好,使君是該定一定冀州人心了。”

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四章 吹捧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五百零七章 許靖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八十章 宗室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關於劇情推進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劉表(下)
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四章 吹捧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五百零七章 許靖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八十章 宗室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關於劇情推進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劉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