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

袁術昨日雖然明面上是遭到了矇蔽,但其部屬紀靈帶人直入北宮,試圖劫持渤海王的舉動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說都是大逆之舉。

劉辯會秋後算賬是在很多人意料之中的,但這秋天還沒過完,他就開始算賬,也未免太過性急。

袁紹不發一言,神色平靜的望向袁術,終於有了表現機會的袁公路站了出來,大聲道:“此言不知是誰上稟陛下,實屬對臣莫大的污衊!”

“揚威將軍有何自辯之處?”

袁術大聲道:“天下誰人不知,我袁氏棟樑於此亂中驟然折斷,家叔與家兄慘遭亂軍屠戮,可謂是慘不忍睹!試問,若此亂乃微臣與吳、張二賊共謀,焉會有今日之事?請陛下明斷!”

不少人都輕輕頷首,這便是問題癥結所在了,袁隗和袁基是真的死的不能再死了,袁氏的損失也是大的可怕,驟然跌落下頂級豪門的位置,若真是袁術與吳匡等人密謀,難道還是他故意害死自家棟樑?

而御座上的劉辯冷聲道:“揚威將軍爲袁氏嫡次子,甚至地位不如曾經是庶子的袁司隸,難道心中沒有不甘?依朕之見,恐怕揚威將軍早就對太傅與太僕懷恨在心,趁機剷除這一絆腳石纔是要務!

至於證據,紀靈率軍直入北宮難道不是事實?張璋所部見到揚威將軍所部便盡數避讓,難道不是事實?”

百官中的一些人已經開始皺眉了,劉辯可能是由於急怒攻心,竟公然在朝堂上揭臣子的短,點出袁紹曾經是庶子的身份,實在是有失君王身份。

而袁術這邊的反應更是讓他們瞠目結舌:“荒謬!”

身爲臣子,卻當殿怒斥天子之言荒謬,這已經是撕破臉的舉動了。

還不待劉辯發作,袁術繼續道:“袁氏能有今日,叔父與兄長功莫大焉!一爲上公太傅,一爲九卿太僕,俱是朝堂上最頂尖的人物,若沒了他們,袁氏驟然衰落,於臣有何益處?

難道憑臣區區一介將軍,袁本初一介司隸校尉,就能撐起袁氏的天?陛下以惡意揣測臣下,非是爲君之道!

至於紀靈入北宮,乃是臣探查得知,吳匡與張璋陰謀劫持渤海王,臣假意與其合流,實則意圖保護王駕!而證據嘛……”

袁術冷冷一笑,劉辯頓時生出不好的預感。

只見袁公路拍拍手,殿外竟然直接進來了兩名侍衛,捧着一個托盤,而上面是一個用石灰醃過的人頭,正是吳匡。

劉辯已經沒空去計較袁公路爲什麼能喚來侍衛了,看到吳匡的人頭時,他就明白自己已經輸了。所有人都以爲逃掉的吳匡,竟然死在了袁術手上。

百官中的劉和默默嘆了口氣,時也命也,劉辯無法按捺仇恨,不願意接觸那些投降的士卒,是以不清楚吳匡的去向。

而劉虞昨日本已審出了這一情況,卻還沒來得及稟報天子,便被氣暈了過去。

他今日來上朝也是爲劉虞傳話,但他和劉虞不同,在經過袁本初的一番煽動後,劉和選擇了閉口不言。

至於另一個知情人,劉和望向沉默的楊彪,不由得暗歎一聲,當所有人都瞞着這位君王的時候,他和一個瞎子聾子也沒什麼區別了。

袁術悲憤的大吼道:“吳賊發現臣之意圖後,惱羞成怒,在弒殺太后的同時對家叔與家兄痛下殺手!臣一腔忠心,累及親人喪命,如今卻還要被陛下無端指責!試問天理何在!”

劉辯騎虎難下,只能嘴硬道:“焉知不是淮陰侯、鍾離眛故事?”

袁術漠然道:“陛下比臣爲淮陰侯,倒是臣莫大的榮幸,但終究是陛下一心揣測,若陛下僅憑天心揣測便要臣認罪,那臣也無話可說。”

被逼到牆角的劉辯開始掃視百官,希望從中找到能幫助他的人,然而這時他才驀然發覺,他能夠信賴和依靠的臣子已經沒了,而他還沒有成長爲一名合格的“孤家寡人”。

微垂眼簾的楊彪,眼觀鼻鼻觀心的劉和,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的百官,無不讓劉辯心中冰涼一片。

錦上添花者常有,雪中送炭者卻少之又少。御宇不過半載,劉辯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威望,他的父親又是一名獨夫,要想找出一名忠心耿耿、不畏強權的臣子確實很難。

迫不得已之下,劉辯望向驃騎將軍皇甫嵩,問道:“皇甫將軍有何高見。”

皇甫嵩答道:“全憑陛下聖心獨裁,臣沒有異議。”

很符合皇甫嵩特色的回答,劉辯心下稍安,厲聲道:“袁公路,不如你先解釋一下,爲何禁宮戍衛會聽你的命令?”

在經過昨日之亂後,劉辯將原本的南宮戍衛也遷移至城外,與北軍作伴,這些何進的舊部他一個都信不過。

然後調集了西園軍中的兩營作爲南宮的戍衛,這些士卒都是皇甫嵩的舊部,雖然被何進打散到禁軍之中,但其何氏烙印不深,相對來說可信任度要更高一些。

卻不料袁術竟然能夠調動這些士卒,劉辯第一時間就懷疑上了皇甫嵩,經過試探後心下稍安,但卻疑慮難解。

“陛下可還記得管理禁軍的是哪位公卿?”袁術譏諷的問道。

劉辯眉頭一皺,想起了劉虞的彙報,他心下一跳,慌道:“衛尉何在!”

連呼三聲,卻無人反應,袁術輕笑道:“張衛尉此時正在敝府閒居,陛下在這裡呼喚,他恐怕是聽不到的。憑藉衛尉的大印,微臣也是完成了戍衛調動,將屬下成功送進了宮裡。”

劉辯撐着案几,怒道:“逆臣!”

袁術冷笑道:“還要感謝陛下多疑的性子,若非陛下看見皇甫將軍與我們同行,疑慮之下暫緩召集其他士卒,臣還要想辦法怎麼矇蔽聖聽,那可就太麻煩了。”

皇甫嵩微微挑眉,卻沒有多說什麼,劉辯癱坐在地上,強撐着一口氣,怒道:“逆臣,你意欲何爲?”

袁術冷聲道:“逆臣?微臣可擔不起這個稱呼!倒是陛下,夥同太后與大將軍篡改先帝遺詔,奪了渤海王的帝位,還假惺惺一副兄友弟恭的樣子,如何能爲人君?”

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八十章 宗室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九十八章 比試(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鬥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三章 抉擇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
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八十章 宗室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九十八章 比試(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鬥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三章 抉擇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