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宋方無法殺 王令不可說

十月中旬,下起了雪。

北風呼嘯,天空灰濛濛的,雪花愈下愈緊,鋪滿人間。站在城頭,遠處的山巒皚皚,直插雲霄;城下農田裡的落雪已然沉積頗厚,白茫茫的一片。

一隻雄鷹從城樓掠過。

莘邇負手挺立,眺望雪景,目迎飛鷹,良久無言。

羊髦這這些時日操勞過度,寢食不調,降雪帶來了氣溫的急劇下降,前天,他不慎感染了風寒。這時,他裹着厚實的大氅,跟從在莘邇的左右,問莘邇,說道:“將軍在想什麼?”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士道,山河如許壯麗!”莘邇按劍感嘆了一句,隨之,笑問羊髦,“卿才氣橫絕,此景此情,可有詩賦?”

羊髦齉着鼻子說道:“下官頭昏腦漲,半點詩興也無。”

張龜亦在旁邊,笑道:“長史染了風寒,固然要難受幾日,不過卻也因病得福。”

羊髦問道:“何福?”

“因了風寒之故,長史說話的鼻音很重,聽來倒是與‘洛生之詠’無有二別了。”

洛生詠,這個“洛”,說的本朝遷鼎之前的都城洛陽。都城在洛陽,洛陽話也就成了本朝的官話。士人無不以學此話詠詩、乃至用作日常交流爲雅,可現今的洛陽話,發音低沉渾重,外地人真正能夠學到精髓的沒有多少。

羊髦而下風寒鼻塞,講話敘談之時,鼻音沉重,聽起來,確是像極了洛陽話的發音。

羊髦微微一笑,說道:“司馬謬讚,誠不敢當。”

羊髦絕非以貌取人之輩,自與張龜同僚以來,隨着對張龜認識的加深,知道了此人不但有些才幹,並且最爲難得的是,生性淳樸,故而從未因其的殘疾而鄙視他。兩人的交情處得不錯。

莘邇又望了兩眼城外的山河、原野,天空中靜蕩蕩的,已然不見了那隻雄鷹的蹤影,他伸手接住兩瓣雪花,任其在掌心化爲清水,似是對羊髦說,又似是自語,說道:“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啊!”笑與羊、張二人說道,“士道病體未愈,樓上風濃,咱們回去罷!”

三人從城樓下來,向逵引部護從,回往將軍府。

莘邇邀請羊髦、張龜與他同坐一車。車廂寬敞,三人對坐,綽綽有餘。榻下生有火盆,車外垂掛厚簾。暖氣如春。莘邇親手給羊髦斟了碗熱湯,叫他趕緊飲下,去去寒意。

待羊髦喝罷,莘邇繼續來城樓前的話題。

來城樓觀雪,是莘邇臨時起意。他們三人原本是在將軍府議事的。

議的共有兩件事。

一件是:傅喬的新工作。一件是:和氾寬的一道上書相關。

上月,令狐奉在給令狐樂定下了五個顧命大臣,當着諸臣的面,確定了莘邇與令狐妍的婚事,擊鼓唱詩,命甲士殺掉宋方,但還沒來得及看宋方首級便昏厥過去之後,就再也沒有醒來。

別的事好說,“殺宋方”一令,在令狐奉歸天以後,因爲幾個重臣的反對,沒有得成。

會有人反對,這是肯定的,但讓莘邇沒有想到的是,頭個反對的是陳蓀。

陳蓀那時說道:“宋方是宋後的兄長,大王之戚也,且無罪錯,焉有殺之的道理?大王此令不能當真。”

氾寬也不同意。

氾寬比陳蓀說的直截了當,他說道:“魏顆從治命,不從亂命。古賢人故事也。大王神志不清,所下者,亂命也,絕不可從!”

戰國時期,晉國的魏武子有個小妾,武子甚愛之,武子病危,先命子魏顆,許妾再嫁,後又令魏顆殺之以殉。魏顆認爲武子臨終所言,乃是昏亂之語,於是沒有遵從,說“孝子從治命,不從亂命”,而仍是依照武子最先的交代,把魏武子的這個小妾給改嫁了。

這個故事記載在《左傳》中,莘邇熟讀此書,也是知道的。

五個顧命大臣,兩個明確反對。

麴爽不表態。

孫衍建議,到底如何處理,是否該遵從王令,不如詢問世子。

世子令狐樂哪裡會有主見,只能看他的母親。

左氏也無主見,杏眼含淚,哀慼可憐,下意識地看向莘邇。

莘邇當時腦筋急轉,權衡利弊,當機立斷,毫不猶豫地站在了陳蓀、氾寬這邊。

左氏接納了他的意見,保下了宋方一命。宋方不死,宋閎與宋氏當然也就無事了。

卻是說了,令狐奉死前,纔剛又敦敦教誨,叮囑莘邇不要忘了“狠一點”三字,他卻怎麼不咬住此爲令狐奉之令,務要殺了宋方,罷免宋閎,廢掉宋後,以達到沉重打擊宋家這個“可能會成爲他日後政治上強敵”的目的呢?麴爽爲何不表態?料來他就是這麼想的。

這就是莘邇與麴爽在政治上眼界的不同了。

如果堅持令狐奉的王令,的確是能夠暫時打擊宋家,可將來呢?

宋家是隴地的頭等閥族,歷代出仕高官,宗族姻親、門生黨羽衆多,莘邇勢必會因此而成爲他們,以及“兔死狐悲”的隴地諸多之門閥士族的集火對象,並且同時,會失掉陳蓀這個可以爭取的潛在盟友。

短暫的小利,不及長遠的大患。

除非有把握將宋氏一網打盡,連根拔除,否則,斷不可魯莽行事。

莘邇出於此種考量,因是作出了支持陳蓀、氾寬的決定。

不過話說回來,宋方的這條命也不是那麼好保的,陳蓀、氾寬、宋閎必須要回贈些東西給莘邇才行。

四天前,以五個顧命大臣爲首,相繼主持辦完了令狐奉的葬禮、令狐樂的即位等儀式,莘邇提出了他要求得到的回報。

那便是,他上書朝中,奏請改遷建康郡守傅喬爲王國典書令。

典書令這個職務,看起來品等不是很高,莫說放在整個朝廷,便是單隻放在王國的屬官中,也只能算是中上層級,但此職此任,委實重要。

“典書令”的“令”,不是“郎中令”的“令”,這個“令”,指的是“王令”。天子下的文書叫旨,諸王向國內發佈的文書叫“令”。典書令者,掌書令事。王令的起草和頒佈,由此職負責;國內的文書在呈送給國王以前,也由此職負責,先由典書令評議,提出初步意見,而後請示國王如何處理。並且,典書令還有隨行左右,參贊議論之權。

此外,按照章制,王國的人事工作也由典書令具體負責。自然,定西國不是一般的王國,已然等同自立,在其國內,這項本屬典書令的權力現早已被牧府等機構侵佔。

事實上,不止人事上的權力,國內文書先要呈送給典書令、由典書令評議這項權力,現下在定西國,也無非僅是一個流程罷了。內史、牧府、督府等府上書,經常會有不經典書令,直接遞呈定西王的行爲。畢竟,內史等的實際權力和朝中地位比典書令大得太多了。

儘管如此,典書令仍舊是一個緊要的職位。

別的不說,只“王令的起草、頒佈”,和“國內文書通常先經典書令過手”這兩條,掌握機要,就已足能顯出此職的關鍵了。——如與江左朝廷相比,完全可以將此職比作中書省的令、監。

也正是因了此職的要緊,隴地閥族一方面都不願把此職讓給別家來做,一方面想盡辦法,削弱此職的權力。現下,擔任典書令的是一個二等士族家的人。

宋閎、宋方雖然沒被免職,但名望、權勢也受到了打擊。

氾寬憑“相救之恩”,資“顧命之重”,輔以本族和自身的勢力,而今僅以牧府二把手、尚在宋方之下的身份,卻竟已與宋閎儼然不相上下。

莘邇的此道奏舉上到朝中以後,氾寬聽取了屬僚“傅喬浮誇之士,無實務之能,縱予此任,屍餐素位;莘武衛深得中宮、世子信賴,今其首薦,不宜駁之”的建議,沒有加以阻撓。

氾寬不阻撓,陳蓀也不反對。

陳蓀的考慮是:救下宋方,是因爲朝權如今大多掌握在閥族手中,新主年幼,治國理政,不得不依賴閥族,在根基扎穩之前,萬萬不能引起閥族的敵視和反抗;但閥族的勢力也不能過大,過大一樣會損害王權,這就需要莘邇這樣的人與他們抗衡。

簡言之,陳蓀不殺宋方,不是他要站在閥族那邊;他此次不反對莘邇,也不表示他有心與莘邇結盟。他的這套心思,幾類於令狐奉的制衡權術。大概正是因爲對他的忠心和政治能力有很深的瞭解,令狐奉才放心地把他列在了五個顧命大臣之首。

孫衍身爲寓士,一向以擡舉同類爲己任,對同爲寓士、且有清名的傅喬,更不會阻止。

五個顧命大臣,剩下了一個麴爽,他即使有別的想法,也沒辦法。

宋閎的話語權已大不如昔,五個顧命大臣出於各自的立場,又都贊成莘邇的舉薦。

傅喬在建康郡太守的位置上,還沒坐幾天,就又奉召入朝,改任新職。

說來傅喬也是好命。

去年因了對收胡之策的幾句非議,被令狐奉趕得如喪家之犬,他差點以爲命將休矣,不意轉眼間,先是高升兩千石,繼又榮遷朝中,輕鬆鬆地坐上了不知多少士流渴求的典書令之職。

前天,朝廷的闢除文書才下,傅喬還沒有到。

張龜說道:“傅君今天應能收到王命,計算路程,至多四五日,即能到都了。”

羊髦讚道:“將軍不殺宋方,舉薦傅君出任典書令,此真妙棋也!”

莘邇說道:“妙不妙,以後才能知道。士道,卿之此譽,未免過早。”

說實話,令狐奉這一撒手,面對朝中複雜的形勢,對比自身的淺薄根基,莘邇的心裡還真是沒底。

他沉吟說道:“氾治中上書,說我先後攻破盧水胡、柔然、朔方趙宴荔,功勳卓著,奏請朝廷拜我爲縣侯。他的這個奏請,我肯定是要辭的,但你們兩個說說,他是出於何種心思?”

羊髦不回答他,先問了個困擾他已久的問題,問道:“將軍,先王賜你的那道旨意,到底是什麼內容?下官問過幾次了,將軍一直不說,這反叫下官越加好奇,以致都快食之無味了啊!”

莘邇神秘一笑,說道:“不可說,不可說。”

羊髦、張龜都是他而今信重的心腹,令狐奉給他的這道王令,他不是不肯給他倆說,而是他真的沒什麼可說。那道令旨,他在打開以後,看到的只有一片空白,半字也無,落璽也沒。

……

謝謝大家的月票、推薦和打賞!

第六十三章 隴魏不足慮 蒲孟兩相得第五十一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三)第五十三章 請做獅子王 羅什願從行第四十一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上)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羅 安心王太后第二十章 千騎捲雲馳 戰罷效吳起第二十四章 後宅刀兵動 客舍訪客多第十二章 平羅忠孝愚 元光計高明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三章 羊髦投門謁 唐艾上佳士第六十章 佳人難再求 長路漫漫險第五十七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五)第八章 翻雲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第六十一章 月色萬里同 羣雄各異謀(上)第四十七章 姚謹辭動心 呂明平叛亂(下)第三十五章 黃奴氣勢雄 確乎家雀耳第五十五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桓營(下)第八章 翻雲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第二十一章 俠風非我願 人言不爲下第四十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八)第十八章 冉興國亂頻 令狐稱尊號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三十八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六)第十一章 顯美鄙蝦兵 麴碩報軍情第一章 元光塊壘積 麴爽奏設州第十七章 巧婦不需米 辛苦治部曲第十二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六)第二十九章 自強然後立 禿髮雄北山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六十三章 萬里月色同 羣雄各異謀(下)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十四章 言慰悲慘將 心憂酒泉胡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馳馬將軍府第三十八章 妃衣不蔽體 苟雄請誅奸第四十二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第四章 擢遷左長史 忠臣唯阿瓜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三十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六)第二章 七項考武生 廣武王舒望第四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上)第五十七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中)第五十七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五)第六十三章 麴侯飲符水 阿恭誠可愛第二十五章 乞勿牽幼弟 還君一公道第六章 仁心得好報 虎狼互相謀第五十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上)第四十二章 唐艾述西域 莘邇箭雙鵰第六十八章 軍法一頭羊 西投乞活去第三十章 心憂義從胡 黃榮第二計第二十五章 僧人抗天子 擇官選道智第十五章 舉事解怨恨 呂季不辭功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二十五章 乞勿牽幼弟 還君一公道第三十八章 妃衣不蔽體 苟雄請誅奸第六十三章 麴侯飲符水 阿恭誠可愛第十章 氾公真大謀 沉渣俱泛起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羅 安心王太后第三十一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七)第五十五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桓營(下)第三十六章 憐子亦丈夫 上書請募兵第三十九章 圍獵神射術 樗蒲擲萬金第十六章 何用爾結草 計須金刀用第十八章 府兵除舊弊 可聞京師謠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中)第四十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八)第四十九章 烏孫大援兵 寶刀名誅夷第十九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上)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四十七章 隴西多健將 張韶小特色第六章 麴球贈胡將 遣人請道智第六十一章 月色萬里同 羣雄各異謀(上)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陰城守弛第四十二章 唐艾述西域 莘邇箭雙鵰第二十六章 鹿爲阿瓜得 朝會初交鋒第四十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上)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四十四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二)第五十一章 欲破酒泉先 功求襲斛律第六十九章 江山星星火 殿外風雪急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三十六章 憐子亦丈夫 上書請募兵第十八章 府兵除舊弊 可聞京師謠第三章 大王生日宴 太后玉臂滑第四十五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三)第四十七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中)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四十二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第二十八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四)第五十章 氾丹請駐外 鞏高擊西計第八章 託請謁將軍 孟苟生矛盾第三十七章 張金父子免 長齡伉儷情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三十二章 氾賈交書劾 左氏憐張妻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三章 別與正途異 勳官十二等第十二章 援手產成就 從茲覺我存第二十八章 土寓大有別 君率殘相近第五章 逐客顯督威 收胡系霸業第三十二章 氾賈交書劾 左氏憐張妻
第六十三章 隴魏不足慮 蒲孟兩相得第五十一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三)第五十三章 請做獅子王 羅什願從行第四十一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上)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羅 安心王太后第二十章 千騎捲雲馳 戰罷效吳起第二十四章 後宅刀兵動 客舍訪客多第十二章 平羅忠孝愚 元光計高明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三章 羊髦投門謁 唐艾上佳士第六十章 佳人難再求 長路漫漫險第五十七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五)第八章 翻雲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第六十一章 月色萬里同 羣雄各異謀(上)第四十七章 姚謹辭動心 呂明平叛亂(下)第三十五章 黃奴氣勢雄 確乎家雀耳第五十五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桓營(下)第八章 翻雲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第二十一章 俠風非我願 人言不爲下第四十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八)第十八章 冉興國亂頻 令狐稱尊號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三十八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六)第十一章 顯美鄙蝦兵 麴碩報軍情第一章 元光塊壘積 麴爽奏設州第十七章 巧婦不需米 辛苦治部曲第十二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六)第二十九章 自強然後立 禿髮雄北山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六十三章 萬里月色同 羣雄各異謀(下)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十四章 言慰悲慘將 心憂酒泉胡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馳馬將軍府第三十八章 妃衣不蔽體 苟雄請誅奸第四十二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第四章 擢遷左長史 忠臣唯阿瓜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三十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六)第二章 七項考武生 廣武王舒望第四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上)第五十七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中)第五十七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五)第六十三章 麴侯飲符水 阿恭誠可愛第二十五章 乞勿牽幼弟 還君一公道第六章 仁心得好報 虎狼互相謀第五十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上)第四十二章 唐艾述西域 莘邇箭雙鵰第六十八章 軍法一頭羊 西投乞活去第三十章 心憂義從胡 黃榮第二計第二十五章 僧人抗天子 擇官選道智第十五章 舉事解怨恨 呂季不辭功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二十五章 乞勿牽幼弟 還君一公道第三十八章 妃衣不蔽體 苟雄請誅奸第六十三章 麴侯飲符水 阿恭誠可愛第十章 氾公真大謀 沉渣俱泛起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羅 安心王太后第三十一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七)第五十五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桓營(下)第三十六章 憐子亦丈夫 上書請募兵第三十九章 圍獵神射術 樗蒲擲萬金第十六章 何用爾結草 計須金刀用第十八章 府兵除舊弊 可聞京師謠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中)第四十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八)第四十九章 烏孫大援兵 寶刀名誅夷第十九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上)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四十七章 隴西多健將 張韶小特色第六章 麴球贈胡將 遣人請道智第六十一章 月色萬里同 羣雄各異謀(上)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陰城守弛第四十二章 唐艾述西域 莘邇箭雙鵰第二十六章 鹿爲阿瓜得 朝會初交鋒第四十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上)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四十四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二)第五十一章 欲破酒泉先 功求襲斛律第六十九章 江山星星火 殿外風雪急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三十六章 憐子亦丈夫 上書請募兵第十八章 府兵除舊弊 可聞京師謠第三章 大王生日宴 太后玉臂滑第四十五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三)第四十七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中)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四十二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第二十八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四)第五十章 氾丹請駐外 鞏高擊西計第八章 託請謁將軍 孟苟生矛盾第三十七章 張金父子免 長齡伉儷情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三十二章 氾賈交書劾 左氏憐張妻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三章 別與正途異 勳官十二等第十二章 援手產成就 從茲覺我存第二十八章 土寓大有別 君率殘相近第五章 逐客顯督威 收胡系霸業第三十二章 氾賈交書劾 左氏憐張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