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羊髦投門謁 唐艾上佳士

“主上近日就會甦醒”,只是莘邇的忽悠,卻沒料到,一語成真。

令狐奉甦醒的消息傳到時,莘邇方在宅中接見一位稀客。

物以稀而貴,人亦如是,既是稀客,也是貴客。

這位稀而貴的客人是羊馥的弟弟羊髦,亦即莘邇原本想闢爲長史的那位“故友”。

羊髦今年二十六歲,與其兄的踏實沉穩、衣着內斂不同,觀其裝扮,與張道將有幾分相近,剃鬚傅粉、素氅高屐,乘了一架長檐車來的。

迎他時,莘邇就聞到了一股香氣,到入室內對坐,芳香愈濃。這香味,莘邇很熟悉,是隴地士人薰衣時常用的“甘松香”。此香的原料,主要用的是隴州當地的特產甘鬆草。

此世沒有荀令君,因也就沒有“荀令留香”的典故。

典故無主,莘邇不介意信手借用,笑道:“甘松香,士子用之多矣,此香濃烈,俗人多不能御,而獨與卿合。卿今蒞臨寒舍,使我蓬蓽生香,竟讓我這個軍中粗人也感到心曠神怡。昔韓娥之歌,餘音繞樑三日,今我此屋何幸,乃得卿玉趾下駕,香味亦當三日不絕矣。”

羊髦心道:“果與我兄信中所言一樣,幼著的言談舉止,大異往日。以前,他訥訥如不能言,上回他到我家,闢我作他的長史,我已覺他似有小不同於舊時;今日相會,但見他情意自若,行止豁如,言雖調笑,而並不謔,近乎雅。《孟子》雲‘居養氣,養移體’,誠不我欺!”

羊髦與莘邇兩家算是世交,他兩家的祖籍地在同一個郡,先後遷到隴州後,兩家的祖上歷代交好,且曾結過婚姻。羊髦與莘邇從小就認識,認真論起來的話,兩人還是遠親。

莘邇本性忠厚,不善言辭,羊髦早前雖說並未瞧不起他,然亦不曾高看過他,只把他當做一個普通的人看待,——這也是爲何羊髦當日沒有接受莘邇闢除的緣故。

當日沒有接受闢除,今日登門拜謁。

這中間的變化,有外因,也有內因。

內因,自便是莘邇的變化。外因,則是朝局的變化。

羊馥雖是兄長,自知才能不如羊髦,每遇大事,必諮詢羊髦的意見,因在從莘邇處得知了令狐奉昏迷的消息之後,羊馥第一時間給羊髦去了信,將此朝中的突變告與了他知。

令狐奉立宋氏爲後的時候,羊髦就不贊同,認爲令狐奉只看到了近利,忽視了遠憂。

他私下與妻子說道:“夫妻者,結兩姓之好,禮之重也。民間黔首或有兩妻者,丈夫亡後,兩支皆嫡,因爲爭奪家訾,兄弟且不免成仇,訟於郡縣;況乎國家?

“而下大王效仿前代之法,別立宋後,固可暫得宋家爲援,可一國兩後,宋強左弱,而世子爲長,勢爲來日遺禍。將來宋氏倘若再有子,大王百年以後,朝中豈可不亂!”

“效仿前代之法”,是指前代成朝時的一段故事。

那時,閥族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了,成朝的第二個皇帝爲了抑制閥族,加強集權,遂下了道聖旨,從部分南北士族家中,挑選適齡的女子入宮,立了一大批的嬪妃。通過此舉,這位皇帝給自己建構了一個人數衆多的外戚集團,倒也的確是使皇權得到了短暫時期的加強。

不過,成朝的這位皇帝只是立嬪妃,沒有別立皇后,這一點與令狐奉不同。

令狐奉春秋正盛,身體健康,誰也不會想到他會突然出什麼事,因而,羊髦憂慮的僅是令狐奉死後可能會出現的“宋左奪嫡、導致內亂”的情況。

殊不知,才立宋後沒多久,令狐奉居然就墮馬昏迷。

從羊馥那裡聞訊之初,羊髦就大驚失色。

宋家勢強,左家幾無外戚,便是世子令狐樂成年,左氏恐怕也爭不過宋後,更別說現下令狐樂還只是個孩子。令狐奉倘若就此死掉,他預料到的激烈動盪必然會提前、也定然會更加惡化地出現朝中。——更加惡化,說的是宋家將會因爲世子年幼,沒有班底之故,而能更容易地一支獨大,掌控朝權。

羊髦不接受莘邇的闢除,不代表他沒有政治上的抱負。

正好相反,恰是因爲他有着遠大的抱負,纔會拒絕當時還被他視爲“常人”的莘邇之禮請。

畢竟,“屬吏”與“長吏”的關係非常密切。按時下的慣例,長吏轉遷它職之時,其府中的重要屬吏往往會隨之遷轉,也就是說,屬吏,等同於被打上了長吏的私人標籤,這種情況,與前代屬吏視長吏爲“君”的現象沒有二樣。長吏的貴賤,直接影響到屬吏的前程。

因是,要想能夠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入仕之初的選擇就十分重要。

羊髦實際上不僅拒絕了莘邇的闢請,他還拒絕過不少朝中、郡中、軍中大吏的闢除,麴爽也曾闢請過他,同樣被他拒絕了。原因是:麴家雖貴,子弟多在軍中,並不掌握政權,投到麴家門下的話,日後他頂多能做個將軍,或者仕至郡太守之類,鐵定是無法參與國政之決策的。

連麴家都看不上,況且此前的那位“忠義阿瓜”?

遠大的政治抱負,決定了羊髦不會顧念“世交”的情分。

同樣是因爲遠大的政治抱負,於今現下,出於內因、外因的兩個變化與推動,又自然而然地改變了羊髦過去的態度,因於莘邇抵達王都的第三日,他就主動登門。

“將軍督領三郡,兼理軍政,威德顯著,士民交口稱頌,信雅愛人、沉毅雄傑的美名,我在谷陰,亦常聞聽。將軍何須自謙。將軍如是‘軍中粗人’,那這天下,怕遍是粗人了。”

莘邇心道:“不意我的名聲已經傳到王都了麼?慚愧,慚愧,還得多謝長齡與老傅。”笑道,“與旁人相比,我姑且敢稱雅,與卿相比,粗得不能再粗了。”

說道,“我前晚纔到王都,昨日入宮,晉見了王后與世子殿下,下午應曹領軍之邀,在他家裡混了半日,卻是雖早想拜謁卿門,一直未得閒暇。卿今日忽然駕臨,我真是喜出望外。”

“髦以鯫生,蒙將軍青眼,數受將軍饋贈,髦實惶恐。聞將軍大破柔然,獻俘入都,髦自當拜謁,爲將軍慶功。”

莘邇在建康郡的這大半年,每次給曹斐送禮時,都會給羊髦也送上一份。上回向逵押解張金父子入都,不但拜見了曹斐,也曾專程謁見過羊髦,給他亦呈上了莘邇的書信一道與建康的特產數箱。

莘邇問他道:“卿兄隨我來了王都,現在軍中,駐東苑城,卿可見過卿兄了麼?”

“軍營禁地,兵事爲重。髦兄沒有回家,髦也沒有入營。尚未得見。”

“卿兄弟大公無私,令人讚佩。”

兩人敘談數句,羊髦話入正題。

他說道:“將軍前日晉見了中宮與世子殿下麼?”

秦代以來,皇后的宮殿多在子午線上,位於後宮的中心,因此,秦以後,就以“中宮”代指皇后。放到定西國來說,中宮,便是左氏。宋氏是新立的,她不能奪佔左氏的寢宮,她的寢宮在後宮的西邊,定西國的朝臣、士民因便以西宮稱她。

“是的。”

羊髦儘管已知令狐奉墮馬昏迷,但不好把他哥哥羊馥“賣掉”,就問道:“沒有見到大王麼?”

“沒有。”

“將軍獻俘,是朝廷大事,卻不知大王爲何沒有出面?”

在對的人面前,該誠懇的時候,莘邇向來不說假話,他誠實地說道:“卿大概不知,大王於十餘日前田獵之時,因逐白鹿,不慎墮馬,昏迷至今未醒。”說着,面上浮現出深深的憂色。

羊髦還以爲需得再轉幾個圈子,可能纔會聽到莘邇告訴他令狐奉墮馬之事,不曾想,莘邇這般爽利,頓了一頓,對莘邇的乾脆愈增添了幾分欣賞,說道:“昏迷至今未醒?”

“是啊。”

“這麼大的事情,朝野卻是無聞!”

“朝中諸公,爲免民心慌亂,鎮之以靜,因將此事隱瞞了下來。不瞞卿,我也是才知不久。”

莘邇瞅了羊髦幾眼,見他口中說“朝野無聞”,臉上卻並無驚異之色,心知羊馥必是已將此事告訴他知了。這回入都,曹斐、羊髦是莘邇早已計劃好,肯定要見的兩個人。曹斐,是要穩住他做盟友;羊髦,則是要向他求教對策。

自己還沒造訪,羊髦自投上門。

莘邇料定,羊髦此來,必是與朝局有關。

既以猜出羊髦的來意,時間緊張,莘邇便不繞彎子,懇切地說道:“士道,你知道,我領着世子友的官。世子方今年幼,大王一旦離世,朝局恐怕有變。前日我見到王后,她雖未說,我亦看出她對此也有擔憂。我隴西有蒲秦強敵,北有柔然時掠,境內胡夷種落上百,不乏不馴之輩,朝局倘使生變,國家或有覆滅之危。卿素有高才,今有何策可以教我?”

莘邇這麼坦率,羊髦亦非拿捏之人,也就有話直說了。

他說道:“今安朝局者,非兩人不可。”

“哪兩人?”

羊髦說道:“郎中令陳蓀,職掌王宮宿衛;中尉麴爽,職掌王都戍軍。只要他兩人乃心王室,大王縱不幸而薨,朝局暫尚可安。”

“撫夷護軍麴鳴宗,與我一起來的王都,麴中尉那裡,應不會出現變故。郎中令陳蓀,我與他不熟,卿知其爲人麼?”

“陳蓀謹密,與人接,聽多言少,任郎中令多年,罕有諫諍,然亦未聞有過。髦對此人,並不熟悉。不止髦不熟悉,想來朝中諸臣,能夠做到知其心思的,怕也不會多。”

郎中令作爲王國三卿之一,權力是不小的,除了掌宿衛工作,還掌國內相關的武官、選舉,對諸王過失,且有及時諫諍,以及爲諸王處理有關事務提供參考意見的責任,並通傳教令。

陳蓀歷經令狐邕、令狐奉兩朝,屹立不倒,自有其長於他人之處。

羊髦說的“聽多言少”、“罕有諫諍、然亦未聞有過”,就是他最大的特點。

換言之,這是個城府深沉、處事圓滑的人。

又就是說,他有沒有“乃心王室”?不好說。

莘邇沉吟稍頃,沒有直問陳蓀與宋家的關係,委婉地問道:“陳蓀與朝中諸公的關係何如?”

“陳蓀與宋、氾、麴等諸公都不遠不近,沒聽說過他與誰家特別親近。”

莘邇心道:“他這是獨善其身麼?”

羊髦看了下莘邇,接着說道:“安朝局者,非此兩人不可。安國家者,非一人不可。”

“安國家?”

莘邇很快品味出了羊髦的意思。

安朝局,意即短期內避免動亂。安國家,意即長期內保持穩定。

他問道:“非誰人不可?”

“內史宋公。”

莘邇默然。

羊髦這話沒錯。

宋閎是朝中的文臣之首,又是宋家的族長,只有他不生異心,才能最終保證令狐奉死後,王權能夠得以順利的接替。

但問題是,宋閎會不生異心麼?

三個關鍵的人物被羊髦點出。

莘邇琢磨來,琢磨去,竟是發現三人之中,只有麴爽大約可信。

入都前,莘邇就沒有充足的信心,只是形勢所迫,不得不來,聽罷羊髦的分析,他心中越發沒底。形式嚴峻到這等程度了麼?

事實上,這還是多虧了張渾已被令狐奉此前趁機拿下。

要是張渾依舊尚在大農的位置上,方今的朝局將會尤加叵測。

羊髦不是隻擺難題,不給解決方案的人,他觀察了下莘邇神情,見莘邇不動聲色,不覺心中想道:“幼著當真是大異往日了!只這份鎮定,尋常之人,難以企及。”說道,“朝局與國家,必此三人能安。世子,必將軍可安。”

安朝廷、安國家之後,又來一個“安世子”。

莘邇這次沒有明白他的意思,問道:“卿此話何意?”

羊髦簡單地回答說道:“宋、陳、麴三公,朝臣也;將軍,世子友也。”

莘邇如醍醐灌頂,頓時豁然開朗。

宋閎、陳蓀、麴爽三人的權力再大,態度再重要,但如比起誰與令狐樂是最親近的,他們都比不上莘邇。羊髦這話的意思,是在暗示莘邇,一朝天子一朝臣。不錯,現在宋閎等人的權力很大,可如果令狐樂即位後,定西國最得寵信的臣子必將是莘邇無疑。

“世子友”這個平常沒甚大用的官銜,當此關頭,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莘邇完全可以藉此,變探尋宋閎等人心思的被動爲主動出擊,拉攏一批人,以抗衡宋閎等人目下的權勢。要知,宋閎等人儘管權傾朝野,可朝中這麼多的官員,卻並非皆爲他們黨羽的。

如果放在數月前,就算莘邇有“世子友”的官銜,可能就像羊髦此前對他的觀感相似,也不會得到太多官員的認可。

而現下有所不同了。

別的不說,只莘邇在建康、酒泉、西海三郡立下的幾次戰功,只他與麴球的交好,只北宮越等三郡軍將對他的尊重,和張龜、傅喬爲他揚起的名聲,就足以使他具有一定的號召力了。

另外,現在的莘邇,也不復以前手底下只有蘭寶掌、乞大力、禿連樊幾個胡人可用的窘迫,傅喬、黃榮等人被他留在了建康守家,此次跟他來王都的有羊馥、向逵、張龜、魏述父子等人,麴球營中且有張景威,各有才能,俱可驅使,都能在拉攏朝臣的事情上助他。

莘邇從容問道:“我長在外郡,少聞朝中君子令音。王國、四府羣賢,卿以爲何者爲佳?”

四府,即大都督府、牧府、太尉府和護羌校尉府。大都督等四個官,皆是定西王兼領的。此四府的官吏,與王國官吏,構成了定西國朝廷的整體格局。

第五十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中)第三十九章 圍獵神射術 樗蒲擲萬金第二十八章 土寓大有別 君率殘相近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十五章 鐵弗狡詐徒 拓跋也曾強第二十一章 河北看三人 寢宮問二女第二十三章 變革收穫大 起意除宋方第四十九章 烏孫大援兵 寶刀名誅夷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一章 元光塊壘積 麴爽奏設州準備開下一卷,構思一下章節概要,明天更第十六章 風流傅耳食 肥己曹睚眥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三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下)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二十一章 黃榮駁氾議 勃野使拓跋(下)第四十九章 蜀攻彭模急 十里陌上停第十二章 翁主挽弓射 太后一怒威(上)第五十九章 天爽征伐時 夏夜花香濃(上)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第二十一章 傅喬典書令 雲光如妝容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八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中)第四十三章 敦煌名邦也 六人守朝堂第十四章 言慰悲慘將 心憂酒泉胡第二十八章 張公心非石 阿蜍女郎耶第五十七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中)第四十七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中)第三十七章 阿瓜國事重 大王已少年第五十七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中)第六章 仁心得好報 虎狼互相謀第三十九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下)第二十章 宋方無法殺 王令不可說第五章 架在火上烤 髦有三策對第八章 託請謁將軍 孟苟生矛盾第五十七章 盡收西域寶 顯美面子貴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五十八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下)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三十七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上)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十六章 豪牧羊馬萬 應徙多貧困第二章 宋方自取權 曹斐用詐撫第二十九章 揖謝與用法 養士霸王術第三章 大王生日宴 太后玉臂滑第三十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四)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四十七章 隴西多健將 張韶小特色第五十九章 將軍號輔國 力近與麴齊第三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下)第四十五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六)第六十一章 千金市馬骨 公力若不及第四十一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中)第二十七章 千里革人官 萬口往朔方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七章 秦營見呂季 安崇獻虛實第二十一章 傅喬典書令 雲光如妝容第十五章 鐵弗狡詐徒 拓跋也曾強第五十二章 火燒連天地 三軍盡拜服第四章 贈君葡萄酒 臨臺閱軍訓第四十五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三)第四章 魏鹹萬里侯 可呼你字乎第五十二章 火燒連天地 三軍盡拜服第四十八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三)第六十四章 左氏殿中熱 神愛揮馬鞭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五十六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四)第五十二章 火燒連天地 三軍盡拜服第三章 莘左感伶仃 肉食一丘貉第二十七章 甲騎向無前 三軍喚吾虎第十五章 二恭忠與奇 孟朗赴河東第五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中)第十二章 援手產成就 從茲覺我存第四十九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四)第三十四章 何人吾可謀 無處不青山第十章 元光非池物 景桓再獻策第五十五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桓營(下)第六十章 佳人難再求 長路漫漫險第四章 唐艾炫陶竹 羊髦與莘同第五十七章 盡收西域寶 顯美面子貴第五章 武校鄉射禮 蒲英起兵亂第七章 春宮圖展罷 寒夜秋風涼第五十四章 擔責解仇怨 元光探敵情第二十六章 鹿爲阿瓜得 朝會初交鋒第五十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上)第十章 天命豈在暴 唬人好神術第九章 一讓苟將軍 求援拓跋部第三十九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下)第五十一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下)第二十六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中)第四十八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三)第二十九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五)第十六章 豪牧羊馬萬 應徙多貧困第五十三章 石焉與玉比 氾丹豈再敗第四十一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中)第三十八章 沉醉溫柔鄉 將軍眼烏青
第五十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中)第三十九章 圍獵神射術 樗蒲擲萬金第二十八章 土寓大有別 君率殘相近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十五章 鐵弗狡詐徒 拓跋也曾強第二十一章 河北看三人 寢宮問二女第二十三章 變革收穫大 起意除宋方第四十九章 烏孫大援兵 寶刀名誅夷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一章 元光塊壘積 麴爽奏設州準備開下一卷,構思一下章節概要,明天更第十六章 風流傅耳食 肥己曹睚眥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三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下)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二十一章 黃榮駁氾議 勃野使拓跋(下)第四十九章 蜀攻彭模急 十里陌上停第十二章 翁主挽弓射 太后一怒威(上)第五十九章 天爽征伐時 夏夜花香濃(上)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第二十一章 傅喬典書令 雲光如妝容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八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中)第四十三章 敦煌名邦也 六人守朝堂第十四章 言慰悲慘將 心憂酒泉胡第二十八章 張公心非石 阿蜍女郎耶第五十七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中)第四十七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中)第三十七章 阿瓜國事重 大王已少年第五十七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中)第六章 仁心得好報 虎狼互相謀第三十九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下)第二十章 宋方無法殺 王令不可說第五章 架在火上烤 髦有三策對第八章 託請謁將軍 孟苟生矛盾第五十七章 盡收西域寶 顯美面子貴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五十八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下)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三十七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上)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十六章 豪牧羊馬萬 應徙多貧困第二章 宋方自取權 曹斐用詐撫第二十九章 揖謝與用法 養士霸王術第三章 大王生日宴 太后玉臂滑第三十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四)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四十七章 隴西多健將 張韶小特色第五十九章 將軍號輔國 力近與麴齊第三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下)第四十五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六)第六十一章 千金市馬骨 公力若不及第四十一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中)第二十七章 千里革人官 萬口往朔方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七章 秦營見呂季 安崇獻虛實第二十一章 傅喬典書令 雲光如妝容第十五章 鐵弗狡詐徒 拓跋也曾強第五十二章 火燒連天地 三軍盡拜服第四章 贈君葡萄酒 臨臺閱軍訓第四十五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三)第四章 魏鹹萬里侯 可呼你字乎第五十二章 火燒連天地 三軍盡拜服第四十八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三)第六十四章 左氏殿中熱 神愛揮馬鞭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五十六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四)第五十二章 火燒連天地 三軍盡拜服第三章 莘左感伶仃 肉食一丘貉第二十七章 甲騎向無前 三軍喚吾虎第十五章 二恭忠與奇 孟朗赴河東第五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中)第十二章 援手產成就 從茲覺我存第四十九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四)第三十四章 何人吾可謀 無處不青山第十章 元光非池物 景桓再獻策第五十五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桓營(下)第六十章 佳人難再求 長路漫漫險第四章 唐艾炫陶竹 羊髦與莘同第五十七章 盡收西域寶 顯美面子貴第五章 武校鄉射禮 蒲英起兵亂第七章 春宮圖展罷 寒夜秋風涼第五十四章 擔責解仇怨 元光探敵情第二十六章 鹿爲阿瓜得 朝會初交鋒第五十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上)第十章 天命豈在暴 唬人好神術第九章 一讓苟將軍 求援拓跋部第三十九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下)第五十一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下)第二十六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中)第四十八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三)第二十九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五)第十六章 豪牧羊馬萬 應徙多貧困第五十三章 石焉與玉比 氾丹豈再敗第四十一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中)第三十八章 沉醉溫柔鄉 將軍眼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