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中)

要想掌控朝政,只把宋家打垮是不夠的,宋家沒了,還有氾家、麴家、張家,即使氾家等也沒了,還有陳蓀,還有次一級的高門士族,最關鍵的東西,莘邇目前急需的,是一份“名義”。

遣使江左,爲的就是給莘邇找一個“名義”。

換言之,就像羊馥、羊髦、黃榮、張龜、唐艾等,現在有了莘邇作爲靠山一樣,那麼要想與名正言順的與定西朝中的閥族、高門士族抗衡,乃至壓倒他們,莘邇也需要一個靠山。

以前的時候,令狐奉可以做這個靠山。

現在,令狐樂太小,左氏是個外家勢力幾無的婦人,他倆在很大程度上都還得依靠莘邇,顯是無法反過來成爲莘邇靠山的。

於是,羊髦就建議莘邇:不妨擇士出使江左。

明面上出使的理由是:首先,已經多年與朝廷不通音訊,連朝廷現在用的年號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此非爲臣之道;其次,令狐樂剛剛繼承王位,這是大事,也須得告知朝廷。

實際上出使的目的,則就是希望能夠從朝廷,給莘邇討的一個足夠的名義。

討什麼名義?

羊髦也有建議。

他認爲,隴州這邊的軍政主官,督府也好、隴州牧也罷,都早已被定西王自領,莘邇不能從令狐樂手中奪權,因是,最好的名義,當是中央朝廷的官職。

哪個官職?

羊髦也有選定,便是“侍中”。

“侍中”此職,屬門下省,是門下省的長吏,秩比二千石,九品之中,位列第三。前代秦時,侍中的權力還不很重,主要是侍從天子左右,自成朝起,到本朝,侍中之權越來越重,所謂“外有公卿、將校總統諸署,內有侍中、尚書綜理萬機”,已具有宰相之特徵。

按照規制,侍中共有四員。這四個侍中,是正牌的侍中,除了休沐,每天都要在門下省上班的。此外,侍中還可以作爲“加官”。加官的話,則無定額,隨便給多少人加此官銜都行。當然,前提是,被加“侍中”之人的資歷和現任的官職得夠格。

因莘邇遠在隴州,正牌侍中,是不可能的了,但只要能搞到一個“加官”侍中,也就足可了。

不過,這個難度估計會很大。

正牌侍中的資望要求已經很高了,至少也得是曾有過大郡太守經歷的。

加官侍中的資望要求更高,依照慣例,加官侍中者,其本職一般高於侍中或與侍中同級,如三公、尚書令、僕射、中書監令等。莘邇現任的幾個官職裡頭,最高的輔國將軍說來是三品,與侍中同級,但問題是,此將軍號是定西朝廷授給他的,非中央朝廷所拜,江左必不會認。

這個難題該如何解決?

羊髦又提出了兩個辦法。

要麼向朝廷再討一個將軍號;要麼把目光投到關中,關中現爲蒲秦佔據,若是使者向朝廷表示,莘邇有用兵關中,進攻蒲秦的計劃,也許就能從朝廷討的一個和關中有關的軍政頭銜。

具體兩個辦法採用哪個?

這就需要等使者到了江左後,臨機應變。

所以,政策儘管已然定下,使者的人選亦很要緊。

高充上次出使朔方,不僅不辱使命,而且通過他臨時要求趙宴荔也選個兒子派來定西,做個質子之舉,亦顯出了他有權宜制策之能,在經過認真的考慮後,莘邇同意了選擇他作爲使者。

同意歸同意,也得看看高充的意思。

畢竟定西與江左間,現有蒲秦、冉興等爲阻隔,路上會相當危險,他要是不願意去,這種事情,也不能強迫。

故是就有了張龜代表莘邇,訪問高充,試探其意。

就在上午,張龜與高充細談了一番,把莘邇、羊髦遣人出使用意的告訴了他,高充儘管晏然寬雅,卻有壯膽,當時就慨然表態,願意領命。

使者有了,羊髦代筆的出使上疏也寫好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只等下個朝會之時,莘邇上書奏請,就可把貢獻的方物整好,再由朝廷選出幾個陪從的吏員,高充便可南下,潛行赴朝了。

莘邇心道:“此去江左,萬里迢迢,兼道途不靖,近一二十來年,定西三遣使臣,兩次無功而返,一次音訊杳然,也不知是到了江左,卻不能折回,還是路上遇害了。高充此行,實是冒着極大的風險。等朝中通過了此事後,我得擇其族中卓異的子弟,表舉一二,聊且算是提前對他的酬功,也安一安他的心。待其出發之日,我更需得親自給他送行。”

想着這些,不覺已經到了堂上。

莘邇與羊髦、張龜入內,分別落座,三人就出使之事再作詳議。

出使江左這件事,是羊髦在宋方入獄的當天提出來的。

誠然是,黃榮出毒策,衰滅宋家國內勢;羊髦獻正議,增固莘邇朝中權。

莘邇穩紮穩打,節節升高。

因了宋方的急躁妄爲,宋家卻就此將要在可見的較長時期內一蹶不振。

宋閎請辭的上書,很快得到了朝中的同意。

禁錮宋閎直系子弟出仕的令旨也隨之發下。

宋閎的直系子弟不多。

他的兒子宋鑑是一個,另外有兩個同產弟,此三人皆在外郡爲官。——早前,莘邇想把考覈爲“國中第一”的宋鑑舉薦到朝中任官,被宋閎婉拒了,宋鑑現仍在祁連郡當太守。

令旨一下,這三個人自分別掛印歸家,且不多說。

只說宋閎。

在辭職書得到了朝廷的同意後,宋閎也不與宋羨、宋翩等打招呼,朝中的舊日朋黨、昔日故吏們,他也沒有通知,甚至把家中的奴婢都打發掉了大半,只帶着老妻一人,妾婢十餘,奴僕數十,以及裝着行裝的百餘輛大車,於這日天剛亮,出了谷陰西門,無聲無息地還鄉去了。

城外河水涓涓,岸邊水草豐美,野花豔麗。

天光尚早,晨風微涼。

初日灑下清澈的光芒,筆直的官道上,無有人蹤,向前遠望,紅霞之下,隱約可見丘陵起伏。高大的松柏,枝葉茂盛,整齊地排列在道路的兩側,葉子被風吹動,如同哨響。

出城不久,宋閎就命人卸掉了牛車上的篷蓋。

他頭裹白幘,身著淡青色的羽衣,手捉摺扇,斜倚着坐在錦榻上,時而眺前,時而顧後,狀若安詳舒緩地觀賞着沿路初夏的風景。

一個四旬的婦人跪坐在他的對面,是他的妻子竇氏。

竇氏無心看甚麼景色,從出城前開始,她就一直面色不愉。

終於忍不住了,竇氏對宋閎說道:“你請辭就請辭,歸鄉就歸鄉,不告知你的故吏們來送也隨便你,好歹臨走前,給家裡的子侄說一聲。連子侄們你都不說,這算甚麼?逃難麼?”

“既然歸鄉,就歸個乾淨。囉囉嗦嗦,婆婆媽媽的,成何樣子?給子侄們說一聲?怎麼?還嫌咱家的臉面丟的不夠,要讓王都的士大夫們,再瞧一回咱家的笑話麼?”

“……,朝廷的旨意已下,黃奴,……唉,黃奴眼看就要受刑了,我知你與他感情深,必是不忍觀刑,你不肯告訴別的子侄你今日回鄉,總是要告訴黃奴的一聲吧?這一別就是訣別,你總是去見一見他的吧?聽聽他有何遺言,有沒有什麼未了的心願?你連黃奴都不說!”

竇氏的眼裡含了淚水。

宋閎默然了片刻,眼眶也不覺溼潤。

不管他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對宋方有多少的不滿,到底宋方是他的從子,可以說,他是看着宋方長大的,兩人間的感情,確如竇氏所言,也曾經是很深厚的。

宋方纔出生時,皮膚甚黃,故得小名黃奴。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幼兒,漸漸長成騎竹馬的少年,又成喜好結交輕俠、劍客,豪氣橫露的青年。以鄉議上品入仕以後,宋方展露頭角,以果毅揚名,數年之間,其名就傳遍了隴州。曾幾何時,宋閎把宋方看作是了宋家的接班人。

“可是,怎麼就成了這個結局呢?”宋閎喃喃地說道。

宋方的父親死的早,他小時候,沒少受竇氏的照養。竇氏對他的感情也是很深的。

竇氏哽咽地說道:“我的黃奴啊,我的黃奴啊!還記得你小時候在外邊闖了禍,你害怕家裡長輩罵你,偷偷地跑到我的屋裡,躲在櫃子裡,藏了整整半天!我的黃奴啊!你還記得麼?你那年成親,你與你的新婦,拜在我的榻前,那會兒我是多開心啊!我的黃奴啊,我的黃奴啊,我再也見不着你了。”語轉怨毒,說道,“都是那個莘阿瓜害你!你放心,咱家早晚爲你報仇!也好叫你死的瞑目!”又抽泣起來,說道,“也怪你這個沒用的阿父,救不了你!”

宋閎怒道:“甚麼莘阿瓜?什麼報仇?你聽誰說的!休得胡言亂語!你也盼着咱家覆族麼?”

宋閎從來不對竇氏說政事,竇氏是從別人那裡聽來,宋方之所以入獄,乃是因爲莘邇。

竇氏說道:“一個僑寓的卑賤小人,我不知你怕他些什麼!他做的,咱們連說都說不得了?”

莘邇如果手裡沒兵,外邊沒有麴碩、曹爽與他結盟,縱是左氏與令狐樂再信任於他,宋閎自也不懼。可他帳下有兵,又有強大的盟友,宋閎又如何能不對他一再退讓?

唯是此中言語,宋閎不想,也懶得對竇氏講。

“你不要再說了,聽我吟首詩與你罷!”宋閎打開摺扇,輕輕搖動,作洛生吟,曼聲道,“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壇堂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

這是屈原《九章》中的四句。露申、辛夷,爲兩種香草之名,宋閎以此代指宋方。鸞鳥鳳凰、燕雀烏鵲,不言而喻,一個是他自己,一個是莘邇。

竇氏亦是讀過屈賦的,抹着眼淚,糾正宋閎,說道:“你誦錯了,是巢堂壇,不是巢壇堂。”

宋閎悠閒賞景的儀態是裝出來的,他的心情其實不寧,竟因此導致吟錯了一句,小覺慚愧,停下了摺扇的搖動,應道:“是,是。”

耳聞竇氏的哭泣之聲,想着獄中的宋方,宋閎情緒複雜,既是惱恨,又是憐憫。

他下意識地又一次扭頭,回顧遠去的巍峨王城,心道:“成及本朝,凡百餘年矣,清濁分明,貴賤有別,雖偶有寒士當權,無不因無有底蘊而旋皆敗亡。垂功於今者,悉是閥族名流。

“莘幼著無非僥暫時之幸,老子云‘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且稍讓其鋒又何妨?黃奴,我屢次提點,他都不聽,也是自取其禍,我是救不了他了,然等看來日,終還是我家之權柄!”

爲防夜長夢多,對宋方的處刑沒有等到秋天,宋閎離開谷陰的第三天,宋方就被押上了刑場。

段承孫與他一起被行刑。

宋方的身份不同,顧忌到宋家在都的子弟和宋家的一些朋黨有可能會在刑場上鬧事,整個刑場都被封鎖了,不許任何閒雜人等進入。

莘邇沒有去觀看行刑。

只在處完刑後,莘邇聽在現場監斬的乞大力稟報說道:“段承孫真是個慫貨,腿都軟了,走不成路,被擡上的的刑臺。宋方這小東西,人夠壞,性子倒挺硬氣。我問他還有什麼話要說,他沒搭理我,只舉首望了望,說了句‘天高雲淡,亦復何言!’遂即受死。”

早在豬野澤邊的時候,莘邇做過一次惡夢。

這天晚上,莘邇沒有做惡夢,但在四更時分,忽然醒來,窗外月光如水。

他披衣起來,踱到窗前,看了許久的夜色。

次日,莘邇上書,闢除姬韋的弟弟姬楚入督府爲吏。

……

謝謝大家的推薦、月票和打賞!

給大家彙報一下,這個月更新確實不穩定,但在大家的寬容下,本月的訂閱還是略有增長,高訂差不多一千五,均訂不到一千一。謝謝大家!下個月正常更新,努力多寫一點!請大家多批評。

第二十八章 貴非貧人想 京好鼠跡印第二十九章 且失徵虜信 鮮少真矛盾第十六章 連環虛聲勢 蒲茂意決矣第一章 僧誠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十八章 道智夢授戒 張龜謀盡職第二十六章 姑娘柔情暖 司馬不畏寒第六十章 天爽征伐時 夏夜花香濃(下)第十五章 打通士庶塹 挽袖振夫綱第三十六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四)第二十四章 患難苦雙鴛 勒胡迎都督第十六章 連環虛聲勢 蒲茂意決矣第三十八章 沉醉溫柔鄉 將軍眼烏青第十一章 麴爽怨聲對 過往如刺扎第二十四章 後宅刀兵動 客舍訪客多第十九章 入宮知天威 少年漸成人第五十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中)第四十九章 蜀攻彭模急 十里陌上停第二十六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中)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報 千里何人哉第五十七章 左氏無枝鵲 獻俘赴王都第六十八章 軍法一頭羊 西投乞活去第六十三章 麴侯飲符水 阿恭誠可愛第三十五章 指點天下勢 歸入治郡策第二十六章 太后請自信 益富情緒高第五十二章 慚愧享其成 曬書郝郎君第三十三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九)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國憂第十六章 施法消恐怯 臨機定對策第二十一章 處政先擇人 孰謂卿無威第十九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上)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國憂第五十七章 八斗傅夫子 小狡莘阿瓜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三十四章 蒲茂興變革 阿瓜化宋謀第三十五章 勃野感君恩 元光生畏懼第四十五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六)第九章 塞外江南地 寒冬賣炭翁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五十七章 八斗傅夫子 小狡莘阿瓜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十七章 悔餘猶戀棧 懊惱席上言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五十二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三)第十六章 施法消恐怯 臨機定對策第十五章 二恭忠與奇 孟朗赴河東第四十四章 西出玉門關 龜茲有寶貝第三章 羊髦投門謁 唐艾上佳士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三章 莘左感伶仃 肉食一丘貉第二十六章 姑娘柔情暖 司馬不畏寒第六十四章 左氏殿中熱 神愛揮馬鞭第十八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下)第十七章 悔餘猶戀棧 懊惱席上言第九章 塞外江南地 寒冬賣炭翁第五十三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營中(上)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四十六章 安西一路進 徵虜兩路攻第八章 結姻升身價 求賢引變動第四十九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四)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中)第十一章 苟雄索司隸 孟朗忍爲國第十八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下)第八章 季和將其計 宴荔父子議第四十四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五)第三十章 心憂義從胡 黃榮第二計第三十六章 憐子亦丈夫 上書請募兵第六十七章 兵分主與偏 湖陸送棉衣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二十四章 宋方內外策 氾寬邀兩賓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 宋丞中奸計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五章 人頭作酒器 太馬無敵名第十七章 巧婦不需米 辛苦治部曲第三十五章 黃奴氣勢雄 確乎家雀耳第二十九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五)第六章 選使說宴荔 擇將援鐵弗第三十章 勃野叱亢泥 割臂爲誓約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十章 氾公真大謀 沉渣俱泛起第五十四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營中(中)第二十四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下)第三十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四)第七章 車兵述少願 祆廟逢安崇第三十章 曹羅共戰將 蛇龍並無存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三十六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傳捷報(下)第十七章 悔餘猶戀棧 懊惱席上言第六十一章 中正三步走 科考爲常制第三十章 宋麴逐近利 內史同氾寬第五十六章 北擄大獲歸 曹斐急信來第七章 秦營見呂季 安崇獻虛實第五十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上)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馳馬將軍府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國憂第十六章 富貴不相忘 球營嚴且整第二十九章 道將大變樣 爭寵令狐樂第六十章 入宮稟五事 朝會上諸策第八章 翻雲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
第二十八章 貴非貧人想 京好鼠跡印第二十九章 且失徵虜信 鮮少真矛盾第十六章 連環虛聲勢 蒲茂意決矣第一章 僧誠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十八章 道智夢授戒 張龜謀盡職第二十六章 姑娘柔情暖 司馬不畏寒第六十章 天爽征伐時 夏夜花香濃(下)第十五章 打通士庶塹 挽袖振夫綱第三十六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四)第二十四章 患難苦雙鴛 勒胡迎都督第十六章 連環虛聲勢 蒲茂意決矣第三十八章 沉醉溫柔鄉 將軍眼烏青第十一章 麴爽怨聲對 過往如刺扎第二十四章 後宅刀兵動 客舍訪客多第十九章 入宮知天威 少年漸成人第五十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中)第四十九章 蜀攻彭模急 十里陌上停第二十六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中)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報 千里何人哉第五十七章 左氏無枝鵲 獻俘赴王都第六十八章 軍法一頭羊 西投乞活去第六十三章 麴侯飲符水 阿恭誠可愛第三十五章 指點天下勢 歸入治郡策第二十六章 太后請自信 益富情緒高第五十二章 慚愧享其成 曬書郝郎君第三十三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九)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國憂第十六章 施法消恐怯 臨機定對策第二十一章 處政先擇人 孰謂卿無威第十九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上)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國憂第五十七章 八斗傅夫子 小狡莘阿瓜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三十四章 蒲茂興變革 阿瓜化宋謀第三十五章 勃野感君恩 元光生畏懼第四十五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六)第九章 塞外江南地 寒冬賣炭翁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五十七章 八斗傅夫子 小狡莘阿瓜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下)第十七章 悔餘猶戀棧 懊惱席上言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五十二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三)第十六章 施法消恐怯 臨機定對策第十五章 二恭忠與奇 孟朗赴河東第四十四章 西出玉門關 龜茲有寶貝第三章 羊髦投門謁 唐艾上佳士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三章 莘左感伶仃 肉食一丘貉第二十六章 姑娘柔情暖 司馬不畏寒第六十四章 左氏殿中熱 神愛揮馬鞭第十八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下)第十七章 悔餘猶戀棧 懊惱席上言第九章 塞外江南地 寒冬賣炭翁第五十三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營中(上)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四十六章 安西一路進 徵虜兩路攻第八章 結姻升身價 求賢引變動第四十九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四)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中)第十一章 苟雄索司隸 孟朗忍爲國第十八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下)第八章 季和將其計 宴荔父子議第四十四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五)第三十章 心憂義從胡 黃榮第二計第三十六章 憐子亦丈夫 上書請募兵第六十七章 兵分主與偏 湖陸送棉衣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二十四章 張金老謀算 元光不怕虎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二十四章 宋方內外策 氾寬邀兩賓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 宋丞中奸計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五章 人頭作酒器 太馬無敵名第十七章 巧婦不需米 辛苦治部曲第三十五章 黃奴氣勢雄 確乎家雀耳第二十九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五)第六章 選使說宴荔 擇將援鐵弗第三十章 勃野叱亢泥 割臂爲誓約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十章 氾公真大謀 沉渣俱泛起第五十四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營中(中)第二十四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下)第三十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四)第七章 車兵述少願 祆廟逢安崇第三十章 曹羅共戰將 蛇龍並無存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三十六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傳捷報(下)第十七章 悔餘猶戀棧 懊惱席上言第六十一章 中正三步走 科考爲常制第三十章 宋麴逐近利 內史同氾寬第五十六章 北擄大獲歸 曹斐急信來第七章 秦營見呂季 安崇獻虛實第五十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上)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馳馬將軍府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國憂第十六章 富貴不相忘 球營嚴且整第二十九章 道將大變樣 爭寵令狐樂第六十章 入宮稟五事 朝會上諸策第八章 翻雲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