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常日(一)

大宋帝國銀行自成立伊始,穩定貨幣,促進工商發展,國家經濟蒸蒸日上!

世祖高皇帝如何提出這一偉大構想,說法衆多,不勝枚舉!

靖康三十三年,世祖戲言:“就是想借錢,度過難關!”

即爲戲言,聖人舉手投足,皆玄妙圓通,非常人能知也!

——《宋會要》裴誼帶着幾個人,連滾帶爬地進來,看到大殿內的情景,嚇得面無人色,手兒如雞爪子一般顫抖着。

趙桓看到他們的德行,怒道:“快看看,她怎麼樣了?”

裴誼跪着,挪到蘭若身前,伸出兩根手指試探着放到蘭若鼻子前,長處一口氣,道:“官家,娘娘沒事呢!”

這是,裴誼看到官家還被綁着,起勁地扇了自己一巴掌,道:“官家,小的驚得失了分寸,罪該萬死呀!”

趙桓身上的繩子被解開,叫人把蘭若擡到牀上,吩咐裴誼多派幾個人,好生照料着,忽地想起一事:蘭若一直罵自己卑鄙無恥,而且剛纔又無緣無故地昏厥,照理說,蘭若是可以上馬殺敵的猛將,身子不應該這樣弱啊?一路之上,護送的軍兵巴結唯恐不及,又哪裡敢讓她受罪呢?

趙桓在殿外停下,問道:“你做了什麼嗎?”

裴誼跪倒回話:“官家,小的瞧李娘娘性情剛烈,恐怕傷及龍體,所以,所以……”

“所以怎樣?”

“小的給娘娘服了一點藥,這種藥只會讓人全身痠軟無力,沒有害處的。”裴誼低着頭,說道後來,音量和蚊子有得一拼呢!

趙桓苦笑不得:原來竟是這個樣子!

裴誼也是一片忠心,似乎不能怪罪於他。但是,沒有得到自己的允許,他擅自作出這樣的決定,膽子也大得沒了邊!

眼前浮現出蘭若噴火的眼神,趙桓心內一痛,上去就是幾腳,罵道:“卑鄙、無恥、下作、齷齪,丟盡了大宋男人的臉!”

堂堂大宋天子,富有四海,何等威風,何等富貴?什麼樣的女子得不到?居然,居然靠這樣的手段,這話是怎麼說的呢?

裴誼一直在觀察官家的神態,看到官家似乎並沒有太生氣,“唉呦,唉呦”一個勁地吭嘰,裝作很疼的樣子,哀求着:“官家饒過小的,小的再也不敢了!官家,您莫要氣壞了身子,爲了小的,也不值不是?再說了,嘿嘿,小的也不是男人,不是正好作些下作的事情?”

眼前這個人,跟了自己十年,只要自己一個眼神就明白做什麼,最是缺不得的人。而且,他平日並沒有倚仗寵信做出什麼不法的事情來,這就很難得。

趙桓故作兇狠地說道:“朕恨不得殺了你,起來吧!”

裴誼嬉皮笑臉地起來,用衣服袖子抹了抹手,上前攙扶着主子,道:“官家體恤小的,小的還不知道?官家,您這陣子練習武藝,功夫真是一日萬里呢!就剛纔那幾記龍腳,好懸沒踢死小的。”

裴誼從頭到尾也沒有認錯,趙桓也不在追究,二人保持着默契,向前走。

趙桓聯繫武藝差不多有兩個月了,從未間斷,擡頭看看天色,只怕已近辰時了。今天是練不成了。趙桓也並不想練得如何,強身健體罷了。每日卯時二刻,由王德帶兩名侍衛陪着,就在寢宮福寧殿外的偏殿,騰了一塊地方,鍛鍊身體。

趙桓道:“記着,今後不管朕在哪裡就寢,早上按時叫朕起來。另外,你回去換身衣服,就在這裡小心伺候着。有什麼事情,速報朕知。”

“是,小的明白!”裴誼答道。

辰時一刻,官家趙桓於福寧殿進早膳。

巳時整,趙桓升垂拱殿,與宰執議事。

張邦昌、李綱等七名宰執,進殿面聖,山呼萬歲,然後落座。君臣都沒有任何特殊表示,似乎,連續幾天的宰執罷朝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

這件事情,趙桓氣歸氣,還是進行了深深的反思。要改革,要做事,要不拘一格,要奮發有爲,這些都沒有錯。趙桓明明知道該做什麼,也知道怎麼去做,可是通過這件事情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啊!趙桓的頭腦中多了一千年的知識,一千年的經驗,和現在的人難以想象的眼界。找一個能夠跟得上他思想的人,難之又難。今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合盤托出,以誠相待,進而統一宰執的思想,不行的人,堅決撤換,決不手軟。

“前些日子,朕讓人畫了一幅漢武帝的畫像。許多人都說好,朕卻覺得不太象。諸位愛卿說說,漢武帝如何?”趙桓突然說出這麼一句沒頭沒腦的話,令在座的重臣頗費思量。

張邦昌端起茶碗,想喝又沒喝,然後把茶碗放下,道:“國朝司馬溫公論曰,武帝有秦之過,而無秦之失,至今思之,至論也!武帝一生,窮兵賦武,文景兩朝積蓄,揮霍一空,大漢的國勢由盛而衰,怎不令後人深思?而且,武帝之時,有內朝外朝之分,置國家法度於不顧,臣頗爲不取!”

張邦昌搬出司馬光說事,自是滴水不漏,令人無從駁起。趙桓避開宰執,單獨發號施令,這才導致宰執罷朝一事的發生。而今,張邦昌話裡有話,趙桓又怎能聽不出來?不過,趙桓毫無動靜,看不出一絲不悅,只是默默地聽着。

李綱道:“武帝吞南越、逐匈奴,拓疆幾千裡,爲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實乃雄霸之主也!”

秦檜最瞭解趙桓的心思,搶在趙鼎前面說道:“中國之民於今被稱爲漢人,皆漢武帝之功也!臣以爲,漢武乃千古一帝。”

接下來,有的說武帝晚年喜長生之術,有損一生之功績;有的說,武帝立其子殺其母,有悖於禮義綱常,總體來說,肯定多於否定!

等大家都說完,趙桓起身,一字一頓地說道:“朕誓不與發掘先人陵墓的畜生共日月;朕誓要取回本屬於漢人的領土;朕立志效法武帝,驅除胡虜,復我漢人江山,請諸卿助朕!”

說罷,竟深深一躬!

皇帝給臣子施禮,千古未有!大宋宰執們慌忙起身,跪倒還禮。

趙桓吩咐平身,再道:“朕剛纔是替萬萬黎民百姓給諸卿行禮,沒有別的意思。諸位愛卿都清楚,國家已經到了非得變革不可的程度。朕準備先整頓軍務,再改革政事。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十年之後,再與胡虜一戰。”

官家並沒有說現在就打仗,顯然經過深思熟慮的。趙鼎想說什麼,被趙桓打斷了:“今天,主要聽朕說,你們有什麼意見,今後有的是機會商量。先說軍事:第一步,沿邊設立六大總管,守衛邊防;第二步,削減廂軍、民軍、蕃兵;第三步,在軍隊內部實行護軍制度。護軍在“都”這一級別開始設立。護軍比相應的軍事長官低一級,軍事長官管理軍事,護軍管理思想、生活。第四步,撤銷三衙體制,所有權力統歸樞密院。第五步,禁軍主力整編爲十二個軍團,軍團員額暫時定爲四萬。沿邊六大總管各掌管一個軍團,兩個軍團設於京城,一個設於江南,一個設西南。另外,成立兩個騎兵軍團,我大宋之所以屢戰屢敗,完全是因爲沒有主力騎兵的緣故。”

官家提出的構想簡直聞所未聞:這樣改下去,幾乎完全推倒了原來的軍事架構,重新來過,誰能想得到,誰敢這麼想啊!七名宰執都在苦苦思索,根本沒時間說話呢!

“去年歲入如何?”趙桓突然問道。

李綱忙不迭地答道:“糧食、布帛、以及所有之物合計七千八百萬貫。”

趙桓向張叔夜問道:“我國共有多少士兵?”

張叔夜應口而出:“禁軍六十九萬三千三百三十九人;廂軍四十八萬八千一百九十三人;鄉兵與蕃兵共計十萬餘人。”

“軍費共計多少?”

李綱道:“養一名禁軍,一年衣糧、特支、交通,大約需要五十貫;養一名廂軍,約費三十貫,鄉兵與蕃兵約費一十五貫。這都是必須的開支,每年還都有特殊的支相。去年的軍費總計五千三百萬貫。”

“那就是說,將近七成的收入都被充作了軍費。”趙桓喃喃自語道:“今年,今年的日子不好過啊!”

提到錢,張邦昌愁眉不展,道:“由於金兵南下,河東路、河北東西路下屬的州縣大多誤了春耕,收成可想而知。而陝西各路又在和夏國交戰,更是難以指望。夏稅的徵收非常困難。”

趙鼎道:“不僅如此,由於戰爭,與金國、夏國和西域各國的貿易基本停止,至少要少收五百萬貫。”

何慄道:“裁撤廂軍,太急會誘發民變,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才能全部完成。而鄉兵和蕃兵大多在陝西境內,正在打仗,裁撤只能向後推了。每名被裁撤的士兵至少要發五貫錢作爲遣散費,以二十五萬人計算,這又要增加一筆費用。”

張邦昌道:“那個軍器監陳規,不知在作些什麼,三天兩頭的要錢,簡直就是個無底洞啊!”

趙桓回到座位上坐下,突然感到極爲疲倦,堅持着說道:“有功夫,宰執都可以到軍器監去看一看,他們正在做事關國運的大事,需要的錢物必須滿足他們。唉,誰能借給朕一些錢就好了。”

借錢?

官家還需要借錢?

官家要借錢,向誰去借?

趙桓似乎想到了什麼,就是抓不住,他看看宰執們,那些人也在怔怔地看着他。

突然,靈光乍現,腦海蹦出“銀行”兩個字。現在,國家以銅錢作爲貨幣,大額交易,動輒十萬二十萬貫,運輸極不方便。蜀地出現了“交子”這一最早的紙幣,但是也只限於蜀地而已。成立銀行,發行紙幣,可以大量回收銅,用於武器製造、工業發展。而且,成立銀行,必將極大地促進工商業的發展。

趙桓梳理一下思路,道:“朕有一個想法,能不能成立由國家管理的錢莊,發行類似交子一樣的紙幣。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由國家來做這件事情,百姓也相信,應該不會引起太大的波動。如今,國家年年開礦,制錢卻是年年不夠用。聽說,許多藩國直接用我們大宋的制錢作爲流通貨幣使用,而國內的不法商販收集制錢融化製造銅器,一本萬利,屢禁不止。發行紙幣,就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了。而且,軍器監會需要很多銅用來生產武器,看來,必須這樣做了。”

官家一個主意連着一個主意,以張邦昌爲首的宰執,真是覺得自己腦子不夠用,跟不上官家的思路啊!

不知不覺,已近午時,趙桓吩咐宰執們就在殿內用膳,然後接着議事。

午時兩刻,大宋官家趙桓在垂拱殿與宰執共進午膳。

下午,議事至未時末,決定成立“帝國銀行”,爲籌建帝國銀行,定於二十日之後於上林苑,官家接見全國商戶代表。

第十三章 苦戰(一)第十章 神仙(一)第十一章 論劍(二)外篇 陽關曲(三)第一章 厚積(二)第八章 雪紅第一章 魂傷(一)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一)第十三章 天火(二)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四章 升龍(四)第十章 明媚第五章 蹊徑第一章 魂傷(三)第八章 虎鬥(一)外篇 望燕雲(二)第十三章 太原(一)第九章 太歲(一)第九章 驕傲(四)第九章 太歲(三)第一章 心路(一)第十五章 如夢(二)第二章 奇襲(一)第二章 春雨(三)第二章 奇襲(二)第七章 蘭若第八章 遇刺(二)第十六章 聖訓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三章 征服(一)第六章 會戰(二)第三章 涼州(二)外篇 陽關曲(四)第六章 曙光(五)第十一章 救駕(二)第三章 涼州(三)第十一章 論劍(一)第十章 承極(一)第五章 火藥(一)第十一章 北客非常無恥地呼籲第五章 播種(二)第二章 天威(一)第三章 涼州(三)第三章 遠航(三)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三章 涼州(三)第一章 心路(二)第六章 武尊第五章 縱橫(二)第二章 狼王第八章 對壘(二)上架公告第二章 狼王第七章 戰火(四)第七章 日高見(二)第十章 明媚第六章 交趾(五)第四章 升龍(一)第五章 冷夏第六章 家國(二)第四章 升龍(五)外篇 望燕雲(六)第九章 驕傲(三)第十二章 海戰(二)第十章 明媚第二章 狼王第二章 護花(三)第二章 視疾(二)外篇 照夜白(三)第三章 太聰明(二)第六章 君臣(二)外篇 望燕雲(五)第十一章 論劍(二)第二章 春雨(四)第二章 奇襲(二)第十章 承極(二)第五章 打援(一)第七章 蘭若第九章 日出(一)第十一章 論劍(一)第七章 雲頂(一)第八章 無主(一)第九章 驕傲(二)第四章 平安京(二)外篇 紫電獸(二)第七章 雲頂(二)外篇 陽關曲(二)第七章 光復(三)第二章 春雨(六)第五章 火藥(一)第十章 驚心(一)外篇 高麗公(三)第九章 天照神(一)外篇 破陣鉞(三)第二章 南郊(一)第十二章 無聲(一)第七章 光復(四)第十三章 大圓滿(二)外篇 陽關曲(四)
第十三章 苦戰(一)第十章 神仙(一)第十一章 論劍(二)外篇 陽關曲(三)第一章 厚積(二)第八章 雪紅第一章 魂傷(一)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一)第十三章 天火(二)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四章 升龍(四)第十章 明媚第五章 蹊徑第一章 魂傷(三)第八章 虎鬥(一)外篇 望燕雲(二)第十三章 太原(一)第九章 太歲(一)第九章 驕傲(四)第九章 太歲(三)第一章 心路(一)第十五章 如夢(二)第二章 奇襲(一)第二章 春雨(三)第二章 奇襲(二)第七章 蘭若第八章 遇刺(二)第十六章 聖訓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三章 征服(一)第六章 會戰(二)第三章 涼州(二)外篇 陽關曲(四)第六章 曙光(五)第十一章 救駕(二)第三章 涼州(三)第十一章 論劍(一)第十章 承極(一)第五章 火藥(一)第十一章 北客非常無恥地呼籲第五章 播種(二)第二章 天威(一)第三章 涼州(三)第三章 遠航(三)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三章 涼州(三)第一章 心路(二)第六章 武尊第五章 縱橫(二)第二章 狼王第八章 對壘(二)上架公告第二章 狼王第七章 戰火(四)第七章 日高見(二)第十章 明媚第六章 交趾(五)第四章 升龍(一)第五章 冷夏第六章 家國(二)第四章 升龍(五)外篇 望燕雲(六)第九章 驕傲(三)第十二章 海戰(二)第十章 明媚第二章 狼王第二章 護花(三)第二章 視疾(二)外篇 照夜白(三)第三章 太聰明(二)第六章 君臣(二)外篇 望燕雲(五)第十一章 論劍(二)第二章 春雨(四)第二章 奇襲(二)第十章 承極(二)第五章 打援(一)第七章 蘭若第九章 日出(一)第十一章 論劍(一)第七章 雲頂(一)第八章 無主(一)第九章 驕傲(二)第四章 平安京(二)外篇 紫電獸(二)第七章 雲頂(二)外篇 陽關曲(二)第七章 光復(三)第二章 春雨(六)第五章 火藥(一)第十章 驚心(一)外篇 高麗公(三)第九章 天照神(一)外篇 破陣鉞(三)第二章 南郊(一)第十二章 無聲(一)第七章 光復(四)第十三章 大圓滿(二)外篇 陽關曲(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