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打援(一)

靖康初,出任永延路大總管,治軍有方,世人皆以爲儒將!

靖康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督定邊軍團設伏雀鼠谷,一舉殲滅石州援兵一萬五千餘人,石州都統衛慕喜死於亂軍之中。

再下石州,合兵神衛軍團包打銀州,天下皆知劉信叔。

封滬川郡王,流光閣功臣第十二!

——《流光閣功臣譜》西夏夏州都統蕭合達的親兄弟——蕭轄剌前來商討相關事宜,大宋尚書右丞秦檜、同知樞密院事何慄奉皇令,接待來使。

蕭合達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夏州都統,按理說斷沒有如此重視的道理,不過陛下有旨,哪個敢違?

蕭合達意欲與大宋合兵,共取沿邊銀州、石州、夏州、龍州、洪州、宥州、鹽州之地,然後揮師西進,取西平府,威脅西夏國都興慶府。

事成之後,將所取一半領土作爲蕭合達的轄地,封王、世襲永鎮西夏之地。

蕭合達手中握有三萬人馬,步騎參半,實力強悍,但是,提出的條件也高得離譜呢!

事情彙報到趙桓這裡,趙桓斟酌着道:“封其現今一個軍司之地尚可,一半絕難應允;異性非有大功,不得封王,論其之功,尚不足封王,可封開國公;世襲永鎮西夏之地,無此先例,不準!”

欲取西夏,一定要有一個熟悉西夏國內事物的人,也就是俗稱的領路人,蕭合達還是合適的,此人一定要籠絡;大戰未開,成敗未卜,似這般漫天要價,趙桓自不能讓他得逞。帝王講究的是金口玉言,說的話就要算數,所以,能答應的答應,不能答應的絕不能答應。若是戰果輝煌,再加恩賞,那是出自皇帝本意,與這般應承下來是絕然不同的。況且,趙桓號準了蕭合達的脈,不怕他反覆。

接下來事情的進展果如趙桓所料,蕭轄剌一口應允,雙方達成協議:起兵時間定爲靖康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宋軍面對的是西夏最精銳的三個軍司:神勇軍司(銀州)、祥佑軍司(石州、夏州、龍州)、嘉寧軍司(洪州、宥州、鹽州),兵力合計二十萬。城池難攻,隘口險要,東面的銀州與西部的鹽州,相距不過四百里,一字排開的三個軍司,就如一字長蛇,攻其首,則尾救之;攻其尾,則首救之;攻其腰,則首尾共救之。夏軍已據地利,戰鬥的地方又在人家的家門口上,兼據人合,這個仗還不是一般的困難啊!

宋軍方面投入進攻的兵力總計五個軍團:熙風路積石軍團、涇環路鎮戎軍團、永延路定邊軍團、河東路神衛軍團,以及捧日軍團。戰鬥初期,多爲山地攻堅以及攻城戰,捧日軍團只能作壁上觀,那麼剩下的兵力只有十八萬左右。而爲了保證戰鬥的勝利,沿邊四路經略安撫使動員了十幾萬民夫爲大軍輸送糧草。同時,調蜀地雲安軍團出川,駐防熙州,以策完全。

宋軍籌劃多時,軍隊都是秘密調動,夏軍還未察覺,先發制人,自能收到奇效;另外,由於蕭合達來投,夏軍虛實盡知,說得不客氣點,就連守將脾氣都一清二楚呢!

冠軍大將軍的帥帳內,吳階提出了一整套戰鬥方案:“此戰有兩塊難啃的骨頭:銀州駐兵五萬,石州兩萬,兩城相距不過六十里,互相支援,易守難攻。再有就是龍州,駐軍也是五萬,距離洪州、宥州最遠不過一百二十里,援兵一日可到。龍州能否順利拿下,是爲此戰的關鍵!”

吳階說完,看看在座的衆人,轉而接着說道:“我意以神衛軍團、定邊軍團包打銀州、石州。神衛軍團佯攻銀州,定邊軍團打援。待將石州方向的援兵擊敗後,相機奪取石州,斷敵歸路,然後合兵圍攻銀州。積石軍團與蕭合達部合力取龍州,鎮戎軍團佯攻洪州,牽制敵人援軍,一定要把敵人援軍死死拖住。只要我軍拿下龍州,將敵軍攔腰斬斷,東西兩部的敵人就成了咱嘴邊的肥肉,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曲端聽着,暗叫一聲罷了:這吳階還真長能耐了啊!看他這番佈置,就是自己來,也不過如此吧?此人外表莽撞無禮,肚子裡還是有些道道的。

轉念一想,曲端道:“大將軍,末將有言!”

吳階瞪着曲端,態度異常無禮,道:“講!”

“我部即爲佯攻,龍州干係重大,容不得一點閃失。可將鎮戎軍團左廂人馬調給大將軍,末將只需右廂、中軍兩部,也決不會讓敵人援軍過去一人!”曲端卻道。

一言既出,驚得衆人啞口無言。吳階不信哪,不信曲端會有這麼好的心腸,這樣的曲端還是曲端嗎?

曲端慨然道:“陛下以赤誠帶我,我自當以命報之。原來與大將軍相爭,皆國事也,豈敢因私廢公?”

忽聽帳外一陣大笑,官家到了。

曲端的話,趙桓聽得一字不落,笑容滿面地進來,擺手示意衆人免禮,坐了下來。吳階心中藏不住事兒,向曲端深深一揖,道:“曲大帥如此帶我,我若不能把龍州拿下來,就把這雙眼珠子挖下來,給兄弟們當球踢!”

王稟笑道:“你的眼珠子,只怕還沒有球好踢呢!”

衆皆大笑。

臨了,趙桓道:“朕只有一個要求:諸軍不得騷擾當地百姓,這些地方,都是我大宋的領土,將來還要治理,不是打下來再扔了,衆卿可是明白?”

“臣遵旨!”諸人山呼!

趙桓含笑而去,腦海中總是揮之不去一個形象:收斂的笑,無奈的笑,苦苦的笑。

劉琦心中一定憋了一股氣,纔會這樣笑的,想必一定是急着立功,把臉面賺回來,不過,他這次擔子也不輕啊!

第八章 兒山城(二)第八章 雪紅第一章 魂傷(三)第一章 中宮(二)第五章 縱橫(一)第四章 平安京(三)第四章 莫須有第七章 光復(二)第八章 無主(二)第一章 厚積(二)第三章 南洋(三)第七章 戰火(三)第二章 奇襲(二)第八章 對壘(二)第十二章 海戰(一)第三章 入局序二 無疆第四章 平安京(四)第二章 人道第十章 小町王(二)第十章 明媚第十二章 行獵第三章 南洋(二)第六章 震動(二)第七章 蘭若第六章 曙光(一)第六章 秦淮(一)第七章 光復(二)外篇 照夜白(一)第十四章 作樂第七章 光復(二)第八章 對壘(五)外篇 陽關曲(一)第三章 涼州(一)第六章 屠龍(二)第七章 光復(四)第十二章 海戰(二)第十二章 春雷(二)第二章 魂傷(二)第八章 宋州(六)第五章 縱橫(三)第四章 平安京(三)第九章 銀行(一)第六章 家國(二)第八章 偉業第九章 銀行(二)外篇 照夜白(三)第九章 天使(一)第九章 太歲(四)第一章 心路(四)第三章 太聰明(三)第五章 江寧(一)第一章 夜花(三)第八章 宋州(四)第十一章 祥瑞(一)第二章 國色(一)第四章 協力(二)第八章 對壘(三)第六章 君臣(二)第五章 縱橫(一)外篇 望燕雲(八)第八章 宋州(二)第十五章 如夢(一)第一章 中宮(二)第十一章 祥瑞(一)第一章 狼窩第五章 冷夏第四章 升龍(五)第四章 平安京(四)第六章 曙光(二)道可道,非長道第一章 心路(三)第九章 驕傲(二)第十章 決斷(一)第八章 變革(二)外篇 破陣鉞(四)第十二章 柱國(一)上架公告第五章 播種(二)第六章 私奔第十四章 落日(二)第十章 國賊第十三章 大圓滿(二)第七章 光復(二)第一章 心路(一)第八章 宋州(七)第三章 遠航(四)第六章 交趾(三)第十章 日中第七章 灌溉(一)第五章 縱橫(二)月底了第十章 發芽第九章 驕傲(二)外篇 陽關曲(四)第八章 常日(二)外篇 陽關曲(五)第五章 打援(二)第七章 戰火(四)第一章 魂傷(一)
第八章 兒山城(二)第八章 雪紅第一章 魂傷(三)第一章 中宮(二)第五章 縱橫(一)第四章 平安京(三)第四章 莫須有第七章 光復(二)第八章 無主(二)第一章 厚積(二)第三章 南洋(三)第七章 戰火(三)第二章 奇襲(二)第八章 對壘(二)第十二章 海戰(一)第三章 入局序二 無疆第四章 平安京(四)第二章 人道第十章 小町王(二)第十章 明媚第十二章 行獵第三章 南洋(二)第六章 震動(二)第七章 蘭若第六章 曙光(一)第六章 秦淮(一)第七章 光復(二)外篇 照夜白(一)第十四章 作樂第七章 光復(二)第八章 對壘(五)外篇 陽關曲(一)第三章 涼州(一)第六章 屠龍(二)第七章 光復(四)第十二章 海戰(二)第十二章 春雷(二)第二章 魂傷(二)第八章 宋州(六)第五章 縱橫(三)第四章 平安京(三)第九章 銀行(一)第六章 家國(二)第八章 偉業第九章 銀行(二)外篇 照夜白(三)第九章 天使(一)第九章 太歲(四)第一章 心路(四)第三章 太聰明(三)第五章 江寧(一)第一章 夜花(三)第八章 宋州(四)第十一章 祥瑞(一)第二章 國色(一)第四章 協力(二)第八章 對壘(三)第六章 君臣(二)第五章 縱橫(一)外篇 望燕雲(八)第八章 宋州(二)第十五章 如夢(一)第一章 中宮(二)第十一章 祥瑞(一)第一章 狼窩第五章 冷夏第四章 升龍(五)第四章 平安京(四)第六章 曙光(二)道可道,非長道第一章 心路(三)第九章 驕傲(二)第十章 決斷(一)第八章 變革(二)外篇 破陣鉞(四)第十二章 柱國(一)上架公告第五章 播種(二)第六章 私奔第十四章 落日(二)第十章 國賊第十三章 大圓滿(二)第七章 光復(二)第一章 心路(一)第八章 宋州(七)第三章 遠航(四)第六章 交趾(三)第十章 日中第七章 灌溉(一)第五章 縱橫(二)月底了第十章 發芽第九章 驕傲(二)外篇 陽關曲(四)第八章 常日(二)外篇 陽關曲(五)第五章 打援(二)第七章 戰火(四)第一章 魂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