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江寧(一)

即便皇子親王,也是外臣;虎賁雖小,卻是內臣。負責陛下安全,虎賁軍團義不容辭!這是規矩,沒有商量的餘地!聽明白沒有?

——《虎賁軍團條例》大宋虎翼軍團都指揮使劉琦,振武軍團都指揮使張憲、江寧知府朱勝非正在行宮偏殿吃茶,張憲等得不耐煩,道:“怎麼還沒到呢?”

朱勝非笑道:“稍候片刻,想必就會到了。大帥莫非有急事不成?”

劉琦道:“迎駕乃天下第一等大事,還有什麼事情比這事還急?他呀,是急着想見陛下呢!”

張憲爭辯道:“你當然不急,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四五個船場同時造大船,都被陛下寵到了天上,聖眷與那個眼睛長到了天上的傢伙不相上下。我們振武軍團,名義上雖然是一線主力,唉,還不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討人嫌的孩子?”

朱勝非沉吟着,道:“眼睛長到了天上,莫非說的是仲帥?”

劉張二**笑,不是種無傷還是哪個!種無傷的驕傲,在大宋婦孺皆知,大大的有名啊!

朱勝非本是康王府長史,隨同康王趙構治理河渠,幾年下來,功勞卓著,官家下旨令康王舉薦賢能,朱勝非名列榜首,一下做了江寧知府。江寧府是江南數一數二的大府,經濟發達,人口衆多,又是形勝之地,做了江寧知府,眼瞅着就是六部九卿的高位了。

靖康改制,軍團都指揮使在知府之上,次於六部尚書,而在官家眼裡,恐怕比尋常的尚書還要來得重要。聖駕是四月二十四離開的京城,沿汴河南下,入洪澤湖,轉大運河,至揚州。前方傳來消息,官家在揚州檢閱了宣毅軍團,巡視船場,接見各級官員,還宴請了士紳商賈。五月初六離開揚州,南下江寧。

明天,也就是初八將到達江寧,劉琦、張憲來到行宮檢查駐驊關防。虎翼軍團治所就設在江寧府,劉琦本想入京,護送官家南巡,官家御筆手扎,只令軍團都虞候楊欽入京即可,着劉琦一心整頓部伍,不得稍有懈怠之心。樞密院行文,令虎翼軍團、振武軍團、虎賁軍團三方共同負責行宮護衛,這是一等一的大事,劉琦、張憲早早就到了,檢查了一遍,張憲負責陸地,劉琦負責湖面,弄得鐵桶一般,就是野貓想進來會相好的,也得請旨才行呢!

即便如此,他們還在等一個人,就是駙馬都尉、虎賁軍團都指揮使王德。自從靖康元年入宮爲班直,王德幾乎年年升遷,而今已經做到御林軍——虎賁軍團都指揮使,與岳飛、劉琦等人平起平坐,還娶了西鳳帝姬,劉琦還好,張憲心裡總是不舒服的!去年,經營多年的捧日軍團交給了故主岳飛,出任二線軍團振武軍團的都指揮使,想到沒有岳飛就沒有自己的今天,張憲心裡雖然難受,還能忍;西邊東邊同時開打,打得那叫一個熱鬧,振武軍團升格爲一線主力,是爲喜,一直做預備隊,一仗沒打,這個氣啊,就別提了!張憲窩了一肚子火,想利用官家南巡的機會好好表現一番,從中軍選拔最好的士兵出來負責護衛,一定要撈回這個面子呢!

正想着心事,有人來報:“王大帥到了!”

三人起身,迎了出來!

***,驕陽似火!

王德頂盔貫甲,一絲不苟,滿臉都是汗!下馬道幾句客氣話,王德道:“走吧,一起看看!”

秦淮湖上,遊弋着三條戰船,凡是靠近行宮一側的船隻一律攔截,戰船不遠處,還有幾艘畫舫,王德指着那邊道:“那幾艘船爲何一直不動!”

劉琦道:“借了幾艘船,士兵打扮成百姓,以備萬一!有些事情,戰船不方便出面,他們去處理還是合適的!”

王德點點頭,回到行宮附近,指着宿衛士兵,道:“把這些兵都撤出去,中心殿宇就由我虎賁軍團負責,外圍用一半你的兵,用一半我的兵。張帥挑一些精幹的兄弟,化裝成百姓,在行宮外巡視,一點差錯都不能出的!”

王德說的話,哪是在商量,分明是在命令嗎!

劉琦雙眉緊鎖,張憲已經怒不可遏:“樞密院行文,令我們三方共同負責駐驊關防,憑什麼把我的人撤出去?難道我的兵不可信,難道我張憲不可信?”

王德黑着臉,道:“這是規矩!”

“去你孃的規矩!你憑什麼命令老子,整天在官家面前就了不起啦?你打過什麼仗,立過什麼功,敢來命令老子!”窩了一年的火氣,陡然爆發出來,活脫脫變了一個人似的,“姓王的,可敢與我張憲一戰?”

王德的脾氣已經好了很多,聽到這話,大怒道:“老子沒有那份閒工夫!等官家安穩地住下,你挑地方,我王德奉陪就是!”

劉琦拉着張憲,朱勝非勸道:“兩位大帥,消消火,小小火。都是爲了公事,幹嘛傷了和氣呢!”

劉琦也道:“張大帥整整忙活了三天,已經細心到了極處,是不是再商量一下!”

王德道:“兩位即便是皇子親王,也是外臣;王德不才,卻是內臣。聖人、宰執交代過多次,負責陛下安全,虎賁軍團義不容辭!還商量什麼,就這麼定了!”

“你!”張憲拉劍就要撲上去,王德看都不看,拂袖而去!

跟隨王德而來的老迷糊、小磕巴,領受了官家親自交待的任務,每到一處,先把當地的物價打聽清楚!柴米油鹽,雜七雜八,什麼都要記錄在案!老迷糊表面迷糊,心裡明白,記性好,負責記錄;小磕巴嘴巴利落,負責問價!

注:今天是週六,小屁孩在家,先寫一小節,就是爲了每天更新的承諾!見諒,見諒!!

第九章 倉惶(二)第十章 決斷(二)第一章 中宮(一)第十二章 柱國(二)第八章 宋州(七)第四章 廟算(二)第八章 變革(二)外篇 照夜白(一)第六章 家國(一)第七章 光復(三)第一章 盟好(二)第二章 春雨(一)第二章 南郊(一)第十三章 天火(一)第一章 夜花(一)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四章 痛飲(一)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三章 遠航(二)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十一章 大同(一)第八章 宋州(五)第十三章 奔馳(二)第五章 鳥羽院(一)第一章 中宮(一)外篇 陽關曲(四)第五章 火藥(二)第七章 戰火(二)第五章 火藥(三)第一章 蕭牆(一)第五章 定州第八章 偉業第二章 視疾(一)第八章 對壘(四)第一章 狼窩第八章 遇刺(一)第二章 國色(一)外篇 高麗公(三)第八章 宋州(七)第十章 決斷(一)第九章 太歲(四)第六章 交趾(二)第十章 日中第四章 平安京(二)第十一章 救駕(一)第五章 鳥羽院(一)上架公告第四章 死鬥第三章 武威(二)第四章 風化(一)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第十章 決斷(二)第九章 驕傲(三)第十章 良臣第三章 涼州(三)第一章 蕭牆(二)外篇 照夜白(二)第四章 平安京(一)第四章 莫須有外篇 破陣鉞(三)第七章 和談(二)第八章 兒山城(三)第二章 天威(一)第四章 死鬥第六章 交趾(四)第十一章 大同(一)第十二章 無聲(一)第四章 都賽第十二章 春雷(二)第一章 厚積(一)第四章 協力(一)第二章 天威(一)第五章 蹊徑第十三章 太原(一)第七章 戰火(三)第五章 縱橫(二)外篇 照夜白(二)第三章 出山(二)第四章 升龍(二)第四章 廟算(一)第七章 血光(六)第九章 倉惶(二)第十章 飄蕩第八章 變革(二)第十二章 海戰(二)第五章 縱橫(二)第六章 震動(一)第七章 日高見(一)第一章 魂傷(三)第十章 良臣第九章 情殤第十六章 聖訓第三章 遠航(二)第三章 遠航(三)第八章 常日(二)第六章 求賢第六章 交趾(五)第四章 升龍(三)第七章 雲頂(二)外篇 望燕雲(六)
第九章 倉惶(二)第十章 決斷(二)第一章 中宮(一)第十二章 柱國(二)第八章 宋州(七)第四章 廟算(二)第八章 變革(二)外篇 照夜白(一)第六章 家國(一)第七章 光復(三)第一章 盟好(二)第二章 春雨(一)第二章 南郊(一)第十三章 天火(一)第一章 夜花(一)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四章 痛飲(一)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三章 遠航(二)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十一章 大同(一)第八章 宋州(五)第十三章 奔馳(二)第五章 鳥羽院(一)第一章 中宮(一)外篇 陽關曲(四)第五章 火藥(二)第七章 戰火(二)第五章 火藥(三)第一章 蕭牆(一)第五章 定州第八章 偉業第二章 視疾(一)第八章 對壘(四)第一章 狼窩第八章 遇刺(一)第二章 國色(一)外篇 高麗公(三)第八章 宋州(七)第十章 決斷(一)第九章 太歲(四)第六章 交趾(二)第十章 日中第四章 平安京(二)第十一章 救駕(一)第五章 鳥羽院(一)上架公告第四章 死鬥第三章 武威(二)第四章 風化(一)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第十章 決斷(二)第九章 驕傲(三)第十章 良臣第三章 涼州(三)第一章 蕭牆(二)外篇 照夜白(二)第四章 平安京(一)第四章 莫須有外篇 破陣鉞(三)第七章 和談(二)第八章 兒山城(三)第二章 天威(一)第四章 死鬥第六章 交趾(四)第十一章 大同(一)第十二章 無聲(一)第四章 都賽第十二章 春雷(二)第一章 厚積(一)第四章 協力(一)第二章 天威(一)第五章 蹊徑第十三章 太原(一)第七章 戰火(三)第五章 縱橫(二)外篇 照夜白(二)第三章 出山(二)第四章 升龍(二)第四章 廟算(一)第七章 血光(六)第九章 倉惶(二)第十章 飄蕩第八章 變革(二)第十二章 海戰(二)第五章 縱橫(二)第六章 震動(一)第七章 日高見(一)第一章 魂傷(三)第十章 良臣第九章 情殤第十六章 聖訓第三章 遠航(二)第三章 遠航(三)第八章 常日(二)第六章 求賢第六章 交趾(五)第四章 升龍(三)第七章 雲頂(二)外篇 望燕雲(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