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永樂無憾

第575章 永樂無憾

“咳咳……”

十一月中旬,隨着氣候愈發寒冷,朱高煦最終宣佈了撤軍。

除了留下駐守養夷城的兩千馬步兵外,其餘兵馬盡數向着伊犁撤回。

不知道是不是太過寒冷,亦或者是完成了目的而鬆懈導致身體虛弱,朱棣與朱高煦這對父子都在返程路上染上了風寒。

馬車內,朱高煦與朱棣面對面的坐着,手裡各自拿着一本書。

不同的是,朱高煦是拿着書在書寫,而朱棣看的則是朱高煦寫給兒孫的書。

朱高煦所寫的書有五本,如今已經寫完了兩本,朱棣拿着的就是其中一本,而朱高煦正在寫第三本。

這些書沒有名字,但內裡內容卻十分豐富。

從科技到意識形態,思想浪潮,再到世界格局的幾種延伸……

明明只是一本書,卻似乎在實打實描寫未來數百年後的事情。

儘管已經生病,但朱棣卻依舊看得忘乎所以。

朱高煦也是一樣,明明已經生病,卻依舊在咳嗽着書寫內容。

書本上的一句話,他需要思考一字時乃至一刻鐘纔會動筆,十分慎重。

馬車外,長長的隊伍沿着天山向東前進,如果打開車窗向天山看去,那景色令人震撼。

儘管山下還沒有下雪,可天山的山脈頂部卻已經出現了皚皚白雪。

朱高煦時不時會向窗外看去,又時不時回頭動筆。

朱棣則是全身心投入書本中,感受着他所能看到的“未來”。

倆父子除了用膳的時候能說些事情,其它時間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世界裡。

他們抵達了碎葉城,曾經的托克摩克。

它們的變化並不大,因爲沒有鐵路連接,內地和東北的物資無法運輸來到這裡,自然不可能將源源不斷的鋼鐵、水泥等建築材料運抵此處,將此處做出最快改變。

不過他們雖然沒有立即改變當地的環境,可隨着越來越多漢人的抵達,當地的環境終究會被改善。

沒有停留太久,他們在留下三千兵馬後,便繼續向着河中城前進。

臘月初九,隊伍越過了河中城,並沒有前往伊犁河谷,而是向着北邊的陰山城前進。

臘月二十日,他們抵達了陰山城(海岬力)的範圍,也見到了夷播海(巴爾喀什湖)。

由於兩人風寒還沒好,故此沒有下車,只是坐在馬車上,通過玻璃來欣賞那壯闊的夷播海。

“這是我們的了……”

朱高煦看着夷播海,忍不住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朱棣只當他是感嘆,但只有朱高煦自己才知道,這句話有多麼難得。

賽里木湖、巴爾喀什湖、伊克賽湖……

這三個湖泊,後世只留下了一個,而今自己將它們都收了回來。

“咳咳……”

他咳嗽了幾聲,隨後方纔下令道:“湖邊風太大,繼續走吧,去陰山城休息。”

“是。”馬車上的胡季點頭應下,隨後小心打開車窗,將消息告訴了帶兵的將領。

朱能被留在了伊犁河谷,朱高煦委任他爲安西大將軍,賞礦山三座,節制西域三個都司,等開春再離開。

陳懋被拔擢爲安西都指揮使,拔爵爲寧陽侯。

朱勇爲北庭都指揮使,賞銅山一座。

毛忠被封伏羌伯,任河中都指揮使。

除此之外,許多立功的兵將也紛紛得到拔擢,其中還有不少朱高煦熟悉的人。

孫鏜、楊洪、劉玉、石亨等四人都算是他耳熟能詳的正統年間名將,儘管楊洪在土木堡的舉動值得詬病,但朱高煦也並沒有苛待他,都給予了他們應有的封賞。

爲了歷練他們,朱高煦也將它們放到了北庭、河中這兩個容易爆發戰事的都司任職。

有這羣人在,再加上自己主抓大方向,西域的選將還是沒有問題的。

由於戰線前移,所以朱高煦調甘肅的三個衛前來河中戍邊,調漠北和山西、北平各一個衛前往北庭戍邊。

除此之外,還需要新募三個衛駐守安西。

三個都司加起來,合計是九衛五萬餘四百人。

看上去並不多,但這已經是大明現如今能在西域常備的最大兵力了。

就這還是因爲火車直通西州,不然連三萬人都費勁。

思緒間,馬車抵達了陰山城。

這座矗立在夷播海東部的城池周長不過六裡,城高不過二丈,夯土夯實,內有百姓一萬多人,四周還有遊牧的兩萬多牧戶。

陰山城內依舊保持着東察合臺汗國遺留的風格和建築,這些東西日後都要推平重建。

但就眼下而言,在鐵路未修建好前,只能放任他們野蠻生長。

“陛下,戶部加急送來了奏疏。”

走下馬車,朱高煦剛剛進入了曾經海岬力總督府內,便得到了劉勉送來的加急奏疏。

他邊走邊看,好在這個所謂總督府並不大,片刻後就走到了有類似壁爐的屋子內。

朱高煦坐到了主位,朱棣坐在他的身旁,手裡依舊拿着朱高煦所寫的書翻閱。

朱高煦皺眉打開戶部的奏疏,內裡內容與朱高煦預想的差不多,但正因如此,他的眉頭反而皺得更深了。

“怎麼了?”

朱棣察覺到了朱高煦的態度,朱高煦則是嘆氣合上奏疏道:

“百姓們的日子變好了,但也不願意折騰了。”

“朝廷招撫百姓遷徙三個多月過去,只招撫到三千多戶,不到兩萬人,而且路上又有許多百姓返回不去,最終送抵西州的只有不到一千七千人。”

“按照這個速度,恐怕要一百年才能做到徹底掌控西域……”

朱高煦可沒有一百年的時間等待,朱棣也知道,所以他合上書問道:“你想怎麼做?”

面對朱棣的詢問,朱高煦沒有片刻的猶豫,直接開口道:

“江西今年遭了長江水患,幾個縣百姓需要安置。”

“既然如此,便將這幾個縣的百姓遷徙西域吧。”

“幾個縣?”朱棣略皺眉頭,朱高煦頷首道:“三個縣,大約二十餘萬百姓。”

“另外,今年兩京、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糧食突然豐產,明年恐怕會發生旱情。”

“倘若真的發生旱情,凡受災百姓,也盡數遷徙西域。”

朱高煦記得宣德年間爆發過一場規模不小的旱災,但他不確定是哪一年。

只是按照時間來算,現在差不多是宣德八年。

今年已經快過去了,所以不是明年就是後年爆發旱情,早做準備也是好的。

趁着這個機會,剛好可以將這些地方的百姓遷徙到西域安家。

這般想着,朱高煦讓胡季準備了硃筆,很快便寫下了批覆。

“咳咳……”

這時朱棣咳嗽了幾聲,朱高煦見狀對胡季道:“宣御醫王完者前來診脈。”

“是!”胡季作揖並接過奏疏退下。

不多時,王完者便前來替朱高煦和朱棣診脈。

“陛下的風邪倒是被驅散許多,不過太上皇的風邪……”

王完者沉吟片刻,朱棣卻開口道:“不用遮遮掩掩,我活到這個年紀還有什麼承受不住的?”

朱棣現在看上去還很有中氣,但王完者聞言卻對朱高煦道:“陛下,大軍還是在此地休息兩個月爲妙。”

“好!”朱高煦聽後,不假思索的便答應了下來。

在他答應過後,王完者纔對朱棣繼續說道:“太上皇,事情倒也沒有那麼糟糕,只要避過寒冬就行。”

“好。”朱棣點了點頭,隨後便沉默了下來。

“你先下去吧。”朱高煦示意王完者下去,隨後與朱棣笑道:“父親這些日子看書,有沒有看出什麼想法?”

他試圖與朱棣聊天來緩解氣氛,朱棣聞言卻嘆氣道:“你這書寫的面面俱到,我還能有什麼想法呢。”

朱棣拿着那本書,目光有些渾濁。

“我覺得你說的兩點很重要,第一點是分配問題,第二點就是警惕官僚結黨問題。”

由於朱高煦是以類似紀年爲主幹,其餘爲分支來書寫,一本書也基本代表了大明未來五十年的進程,所以讀起來並不會那麼快。

朱棣看了一個多月,也纔看完了第一本,剛剛開始從第二本開始看。

第一本書是以洪熙十五年開始,如果按照西曆來算,那就是1432年開始,1482年爲第一本書的結束。

這五十年時間裡,首先北方要經過工業投資而從重農轉變爲工農均衡。

在1482年的時候,大明朝的人口必須達到兩億,財政收入必須達到一億五千萬貫,耕地開墾不得低於十億畝。

如果以秦嶺淮河爲南北分界線,北方財政貢獻需要佔比全部財政的40%左右,農業產出需要佔到35%的產出。

由於人口過於集中,江南會在五十年左右率先出現貧富、階級等矛盾,這是當時在位皇帝可以實驗並解決的一個矛盾,因爲在大明廣袤的土地上,還有着大量的資源可以緩解這種矛盾。

只要把分配解決,江南的矛盾就不是矛盾。

之所以說可以在江南實驗解決矛盾,則是以此來試探民意,看看江南百姓的想法到底如何。 晚明由於江南人口過於集中,加上地主對奴僕壓榨過甚,所以爆發了奴變。

這種背景下,晚明纔會出現那麼多思想家,甚至出現均天下、反專制、對君權批判等思想。

隨着人口不斷增加,這一過程會加快出現,很大可能會在五十年後出現。

正因如此,朱高煦建議當時的皇帝看看百姓的想法,根據百姓的想法來決定應該如何引導百姓,引導輿論。

一味的壓制輿論並不是一件好事,大明報社要做的不是壓制輿論,不給百姓說話的空間,而是引導百姓的輿論,這是很重要的一次實驗和經驗。

當然,這具體能不能施行,朱高煦自己也不知道。

如今的大明沒有可以抄寫的對象,東西方意識形態與思想都有問題,能給朱高煦提供思路的,只有晚明的思想浪潮。

至於清末的思想浪潮,對朱高煦來說反而意義不是很大。

畢竟清末算是各種缺點都集合了,不管是從民族還是階級,清朝都不存在能存活下去的可能。

相比較之下,大明起碼沒有民族問題,只有純粹的階級問題。

也因爲如此,所以想要推翻漢人帝制是比較困難的。

如果五十年後的江南財富分配可以繼續下去,那大明朝就能以此手段,不斷的發展下去。

均產之所以強大,重要的就是財富分配。

一旦財富分配失衡,甚至失衡到了遠遠超過資本主義比例的時候,那不管是什麼意識形態,都得轟然倒塌。

這就是朱高煦越抄家大明百姓越富裕的原因,重要的在於“分配”。

晚明的倒塌有一點,那就是整個吏治系統的腐化蛻變,這個問題包含了許許多多問題,甚至連此時的朱高煦自己都說不清楚。

任何一個人都可能犯錯,任何一個集體也有可能犯錯。

犯錯不可怕,一旦改正就會重回正軌。

可怕的是,當一個人一個集體犯錯的時候,那就沒有人也沒有辦法來糾正。

當無法糾錯的時候,就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直至衝進懸崖。

這點是朱高煦也無法改變的事情,哪怕有他所寫的這些書來驚醒後世之君,但事情卻始終會發生。

當大明朝出現了一個特權集團、官僚集團,那也就代表他們掌握了大明朝的要害部門。

他們會爲了個人撈取大量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在這些個集團之外的官吏和普通百姓是沒有什麼權利的。

面對這些獨立於集團外的官吏和百姓,他們不僅不會聽這些人的意見,甚至會在這些人提出意見後打擊迫害他們。

這兩點,便是朱高煦提出的兩個問題。

朱棣凝視着朱高煦,緩緩開口道:“你說的很有道理,這點從你爺爺開始到現在,官員結黨成羣體的事情屢禁不絕,可依舊存在,甚至比較嚴重。”

“當今天下是你在掌控,可類似你書中這些羣體對其它人打擊迫害、假公濟私的事有沒有?”

“有。”朱高煦點了點頭,同時目光看向胡季:“胡季,伱說有沒有?”

“陛下,臣……”胡季沉吟片刻,不知道該說什麼。

不等他開口將問題說出來,朱高煦便嘆氣道:

“這樣的事情,你們知道得比我多,但你們也總是報喜不報憂,而這也是我們需要警惕的做派。”

“當官有特權、有政治需要、有人情關係,有攀比心理……這些很容易造成吏治的腐化和僵化,我們需要小心的就是這些。”

“如果官員只代表一個階層的利益,不代表廣大百姓的利益,那朝廷就危險了。”

“官做大了,錢掙多了,拉開了與百姓的距離……最後生活在羣體營造的環境中,便會自然而然的忽視真正的大環境。”

“去年有不少官員都在說,現在有了鐵路,官道就沒有必要修建了。”

“他們這麼說,是因爲他們現在出遠門都是坐火車,根本不坐馬車,所以他們認爲官道沒有必要繼續修建。”

“可現實的問題是,官道不是修給他們的,而是修給百姓的。”

“每個站十文錢,這個價格百姓坐不起,他們就只能坐官道上的馬車和驢車,但我們的官員就是看不見這一點。”

“他們大手一揮,便停修了官道,那百姓到時候是要爬山涉水,還是走走懸崖峭壁?”

“還有刑部那邊許多案子不公正,我讓他們重新審理,審理出來的結果一板一眼,不考慮真相,只想着快點結案。”

“他們這麼下去,遲早會脫離百姓所生活的大環境,走進自己的小環境。”

“到時候他們覺得他們的環境是這樣,百姓的環境也應該是這樣。”

“這是他們覺得的,但實際上他們打開車窗看看就能看到百姓的環境,可他們不看。”

“他們把眼睛蒙起來,耳朵捂起來,只懂得拿着手上的驚堂木敲敲打打,做出來的事情一點都不符合大環境該做的事情。”

“歷朝歷代皆是如此,一旦失去了民心,便會亡國……”

“不患寡而患不均,二次分配就是爲了讓大環境的貧富差距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現在我們要做的,不是不斷的增加少數人的工錢和俸祿,而是應該逐步縮小天下的個人收入的差距,防止少部分人利用職權享受任何特權。”

“凡是官場出現了一個長期的特權階級,那這個國家距離滅亡就不久遠了,這纔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朱高煦這話沒有說完,因爲他很清楚,他們朱家就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特權階級。

如果放任不管,日後也將會成爲危害大明的一份子。

他也想管,但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而等到最好時機到來的時候,他不知道那時在位的那個皇帝有沒有決心解決這些問題。

朱棣也聽明白的朱高煦的這番話,家天下始終是要滅亡的,儘管朱棣不相信,可按照朱高煦的思路來走,事情的結果只能是這樣。

想到這裡,他似乎蒼老幾分:“到時候你我都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關心這些也沒有什麼大用了。”

“我這一生,犯過大錯,也立過大功,後世兒孫即便不恥於我,也總不至於掘了我的墳墓,把我從墓裡挖出來吧,哈哈……”

朱棣還能笑出來,而且不僅笑,他還起身拍了下朱高煦的肩膀:“時間不早了,好好休息吧。”

話音落下,他便向外走了出去。

身影比平日裡挺拔幾分,虎步熊威。

瞧着他離開,朱高煦收斂了心神,這才發現朱棣沒有把自己的書帶走。

“我把書給太上皇送過去。”胡季伸手要拿,朱高煦卻搖頭道:“不用了。”

胡季愣了下,眼神似乎在詢問,而朱高煦則是目光看向門外,哪怕門外沒有什麼東西,他卻依舊看得入迷。

“這書看不看對於他老人家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他如果想看,他自己會讓你來拿的。”

話音落下,朱高煦也起身向外走去。

天上飄起了細雪,朱高煦伸出手接住了幾朵雪花,雪花在他手中融化。

這些雪會在來年夏季融化,滋潤着這西北大地,讓這片大地保持着綠意,最後流入夷播海內。

到了明年這個時候,它們又再度化作雪花,反覆滋潤大地。

這雪花也像財富,每一年的入冬,就像是一場大案。

查抄的財富經過分配而滋潤百姓,但最終又會經歷各種事情,最終流到那萬分之一人羣的手中。

大案不可持續,但也必須持續,起碼在階級矛盾嚴重的時候,一場腥風血雨反倒是能滋潤一片土地,哪怕片刻……

只是皇帝畢竟只是皇帝,而非真正的“天子”,也無法做到從一而就,周而復始。

皇帝始終會更迭,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朱高煦一樣,不在乎名聲的隨意興大案。

“陛下,加件衣服吧。”

胡季跟了上來,將狐裘披在了朱高煦的肩頭,朱高煦將手收了回來,感受手心的那一點溼潤和肩頭的一點溫暖,他目光看向了胡季。

“你父親和你侍奉我四十年,倘若連你們都不對我說真話,還有誰會對我說真話?”

“倘若連你們都做不到對我說真話,你們下面的那羣人,又如何敢對你們說真話?”

“有些事情,你好好想一想吧……”

朱高煦轉身離開了此地,胡季則是看着他的背影,久久不肯離去。

不多時,他的肩頭也多了些溫暖。

他轉過頭去,所見的是一個年紀與他差不多的西廠官員。

“指揮使,小心着涼……”

見狀,胡季想到了自己剛纔的舉動,也忍不住對這人詢問道:“袁彬,你對我說的話是真話嗎?”

“指揮使這話是什麼意思?”

袁彬愣了愣,胡季聞言嘆了一口氣:“沒什麼,只是想到了一些事情。”

“你說這西廠之中,也有派別之爭嗎?”

胡季目光看着遠方,不知道在想什麼。

“自然是有的。”袁彬不假思索道:

“只要有人的地方,便少不了這種事情,卑職也只能依靠指揮使,才能勉強中立。”

袁彬說實話的舉動讓胡季側目,他眼神複雜的看着袁彬,末了開口道:

“劉勉那個傢伙前些日子說等過幾年就要致仕了,錦衣衛那邊他沒什麼人選,讓我舉薦。”

“這次事情結束回京後,你便去錦衣衛任職吧,過個幾年接了他的位置,記得要對我與陛下……算了。”

胡季沒有說完,搖了搖頭後便走向了總督府外,而袁彬雖然迷糊,但還是對着他的背影躬身作揖,以示感激。

在他的注視下,胡季的背影漸漸消失在了風雪中……

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7章 東宮名錄第98章 但願海波平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第125章 渡海登萊244.第244章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69章 爺孫和睦第465章 風浪不止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429章 三徵蒙古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495章 孝子慈孫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90章 燕府三寶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60章 嶽婿矛盾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374章 好事不斷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66章 宮中密談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72章 小鬼難纏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488章 欣欣向榮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7章 便宜舅舅第349章 梟雄終焉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435章 四方雲動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356章 永樂二徵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114章 東宮三傑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第16章 閒暇日子第355章 忘恩負義第62章 老丈難當第555章 狐假虎威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39章 敲山震虎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583章 後記宣德(2)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543章 堯趨舜步第566章 峽口之戰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244.第244章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500章 朱門父子第472章 瓦剌西遷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36章 以利誘之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438章 舊人將去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336章 未竟之業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586章 後記宣德(5)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481章 日不暇給
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7章 東宮名錄第98章 但願海波平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第125章 渡海登萊244.第244章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69章 爺孫和睦第465章 風浪不止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429章 三徵蒙古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495章 孝子慈孫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90章 燕府三寶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60章 嶽婿矛盾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374章 好事不斷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66章 宮中密談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72章 小鬼難纏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488章 欣欣向榮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7章 便宜舅舅第349章 梟雄終焉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435章 四方雲動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356章 永樂二徵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114章 東宮三傑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第16章 閒暇日子第355章 忘恩負義第62章 老丈難當第555章 狐假虎威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39章 敲山震虎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583章 後記宣德(2)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543章 堯趨舜步第566章 峽口之戰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244.第244章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500章 朱門父子第472章 瓦剌西遷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36章 以利誘之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438章 舊人將去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336章 未竟之業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586章 後記宣德(5)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481章 日不暇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