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

第252章 建文二年

“噼裡啪啦——”

“嘭!嘭!嘭!”

正月初一,作爲屬於華夏的春節,即便身處戰爭的煙雲中,卻也不妨礙百姓們歡慶新春。

建文二年如期到來,在這新春佳節的時候,從南邊的皇宮內院,到北邊的市井小巷,所有地方都一片歡騰熱鬧。

哪怕是糧食只夠吃不到四個月的渤海與遼東,朱高煦都特意讓王元等人制作了煙花,並讓神機營開炮來慶賀新年。

只是相較於遼東百姓的熱鬧,朱高煦卻愁容滿面。

“又來了……”

“這是這個月第幾封了?”

廣寧城內,居住在指揮使衙門的朱高煦看着西廠百戶官遞來的信,無可奈何的詢問。

“第六封,看樣子燕王殿下是感受到了壓力,所以纔不斷向您要兵的。”

百戶官自以爲是的理解着,可朱高煦卻嘴角抽搐,就他還能不清楚朱棣?

歷史上朱棣對上李景隆的時候才幾萬人?

可機動的馬步兵最多兩萬,騎兵也才五六千,剩下的三四萬步卒還在嚴防死守,生怕被大寧和遼東的兵馬偷襲。

再看眼下,一萬騎兵,五萬馬步兵,十萬步卒……

這陣容都堪比朱棣已經打到靈璧決戰的時候了,而李景隆本該有五十萬大軍,現在只有三十萬。

十六萬打三十萬,換了旁人會擔驚受怕,但朱棣恐怕根本沒把李景隆放在眼裡。

如果不是自己要求他拖一拖時間,興許他早就像打耿炳文一樣,南下和李景隆在白溝河決戰了。

“這種時候還和我要兵,這便宜爹該不會是想分我的兵權吧?”

朱高煦舉棋不定的看着手中信件,他哪裡知道朱棣只是單純的眼饞,想把好東西都弄到自己手上罷了。

“這輩子我可不會吃你畫的大餅了……”

朱高煦在心裡遐想,然後將手中信遞了回去:“你讓人告訴我爹,就說我這邊已經開始準備了,二月十五動手,讓他那邊也小心些。”

“是……”百戶官應下,隨後又詢問道:“要將渡海進攻登州的消息告訴燕王殿下嗎?”

“不必,人多眼雜,你說了之後他自己能瞭解,另外讓人把孫鋮叫來。”

“是!”朱高煦吩咐完,然後擺了擺手示意他退下,不多時便見到孫鋮走進了這中堂之中。

“殿下。”穿着從二品文官常服的孫鋮走進了中堂,眼下的他已經是遼東布政使司衙門的布政使。

儘管朱允炆已經將布政使拔擢爲正二品,但朱高煦這邊依舊用着朱元璋時期的制度,根本不承認他對文官的拔擢。

“南邊胡綸的消息送來了,比我們預計的快了半個月。”

朱高煦在說南軍水師的動向,孫鋮剛剛得知這消息,但他已經知道己方要在南軍水師派出平倭水師騷擾遼南時進攻,因此他立馬知道了朱高煦尋他過來的意圖。

“金州船廠那邊,眼下已經建造好了三艘三千料戰船和十六艘兩千料戰船,還缺七艘三千料戰船、十四艘兩千料戰船和三十艘馬船。”

“若是要在二月十五出兵,頂多只能加工趕製完十艘三千料戰船和三十艘兩千料戰船,那三十艘馬船估計難以建造出來。”

戰船的建造速度很快,因爲大寧移民也被遷往了金州、旅順等地,他們現在大多都在船廠從事造船業。

只是戰船建造速度雖快,但戰船的運力卻不高,真正運兵還是得靠馬船,而馬船的木料最起碼要到二月初才能使用,二月十五根本來不及建造下水。

如果沒有馬船,那即便渤海海軍打贏了海戰,也沒有力量將四萬多兵馬投送登州。

“金州內的商船,若是要徵調,可以徵調多少艘,又能運多少兵力,伱派人去查查。”

“另外告訴王船工和劉船工他們,讓他們立馬加緊製造馬船,能下水多少是多少,只需要保障兩三年內不沉沒就足夠。”

宋元明三代造船行業都十分發達,賴於獨特的榫卯結構和修建技術,哪怕是三千料大船,也可以在三個月內建造完畢,只不過鑑於工期太短,這類船隻往往使用壽命只能維持五六年。

不過對於朱高煦來說,已經烘烤了兩個多月木料的馬船隻要能撐兩年就足夠。

“臣領命。”孫鋮應下,朱高煦也繼而開口道:“金州的糧食都製作成軍糧了嗎?”

“都已經制作完成,十萬石軍糧製成兩萬鬥軍糧,足夠四萬大軍吃一個月,另外豆料也準備好了兩萬石,足夠六萬馬匹吃一個月。”

“雖然已經都準備好,但臣覺得……”

孫鋮準備好了一切,可他覺得朱高煦這麼做還是有些冒險,畢竟只帶一個月的糧食就前往登州,萬一李景隆回師,那很容易就會斷糧。

“放心,我已經準備好了一切,你只管等待開府庫撥發糧食就足夠。”

朱高煦打斷了他的話,並繼而開口道:“我們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拿不下登萊二州,我們都得餓死。”

“是……”孫鋮不再多說,只在頷首後離開。

他走出了指揮使衙門,嗅着空氣中的硫磺硝石味嘆了一口氣。

“這戰事,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

在孫鋮嘆氣的同一時間,涿州城內,數萬大軍來來往往,有的在製作軍糧,有的在製作乾菜,還有的打磨兵器,總之一切都井然有序,儼然要開拔北上的模樣。

“登萊一地的水師已經決定在二月十五開拔,其中平倭水師會出兵襲擾海、蓋、復、金四州,牽制渤海賊軍,而我們需要在二月十五日開拔北上。”

懸掛着【徵虜大將軍】牌匾的一處府內傳出了聲響,站在中堂內的李景隆一身戎裝,手中拿着教條指着沙盤上的山河路線。

在中堂左右,十餘名將領圍觀李景隆所指點的位置,他們之中有的人甲冑就是簡單的明軍制式的明扎甲,還有的則是帶有一些蒙古風氣的裝飾,將領本人樣貌也更靠近蒙古人,色目人。

這羣由多民族組成的將領團隊,便是聚集了大明三十萬精銳而打造的平叛兵團。

眼下,他們所有人都在看着李景隆指點山河,沒有一個人提出疑慮,因爲他們之中大部分人都曾經跟隨李景隆練兵,這也是李景隆爲什麼能擔任此次統帥。

他有能力,威望高,是洪武年間繼徐達、馮勝、藍玉後,第四個佩戴徵虜大將軍印的將領。

“眼下各城已經由水網串聯起來,燕逆要南下,便只能走雄縣和白溝河這兩處地方,因此我將軍隊挪到了白溝河更前方的涿州,依託胡良河來駐守。”

“從涿州北上不足一百里就是蘆溝橋,過了蘆溝橋,北平便近在咫尺。”

“不過一旦拿下蘆溝橋,我軍不得妄進,而是應該依託蘆溝橋修築營壘,依託蘆溝河(永定河)來限制賊軍。”

“北平城南邊是一片淤地,我軍騎兵與步卒都無法在此列陣,因此具體的情況需要在拿下蘆溝橋後派塘騎探查才能知曉,而燕軍也必然在蘆溝橋設置營壘,阻礙我軍。”

李景隆訴說着拿下蘆溝橋可能遭遇的一切,同時不忘補充:“賊軍騎兵、馬步兵甚多,因此需要甘涼、豹韜、河州等衛精騎先一步北上探查敵情,同時限制賊軍馬速,讓其難以再施展上次真定一戰的突襲。”

“末將領命!”聽到李景隆的話,兩名甘涼將領和身材高大的平安作揖應下。

這其中,李景隆將目光放到了身材不下於六尺的一名五旬老將身上:“越巂侯,這兩萬騎兵就都交給你了。”

“末將領命。”身強力壯的俞通淵甕聲開口,拱手作揖。

面對他的節制,平安等人也沒有流露出什麼不舒服的表情,顯然他們都知道這位南征北戰,戎馬半生的老將厲害。

“既然如此,便都退下吧,各自整軍,不要鬆懈。”

李景隆沒有詳細的規劃要如何拿下蘆溝橋,因爲他現在還沒有徹底掌握蘆溝橋的情報。

在大軍抵達前,任何蘆溝橋的情報都可能隨着時間的變動而變得失效,他需要掌握第一手情報,才能正確的做出判斷。

即便判斷失敗,他也不認爲自己會被擊垮,因爲北邊抵達的三十萬大軍,已經被他訓練磨合的差不多了,如果朱棣敢於像真定之戰一樣來突襲他,他反倒會十分開心。

時間一點點過去,河北平原上空的硝煙氣息也越來越濃。

渤海、北平、山東……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兵馬調度。

姚廣孝的僧人,胡綸的西廠,朱允炆的錦衣衛……

他們都在四下活動中,不同的是,朱高煦與朱棣對情報的投入是全心全力的,而朱允炆卻對錦衣衛有着偏見。

這樣的偏見,使得錦衣衛中人心浮動,胡綸也藉機接近了許多曾經的故人。

在金錢與渤海的人蔘、鹿茸和珊瑚等貨品的開路下,胡綸成功來到了自己想要來的地方。

“篤…篤…篤……”

淮安城內的一處府邸裡,書房之中安靜的嚇人,只有不時響起的拇指叩響聲能代表着這屋內還有着生人氣。

“楊善人,這已經一刻鐘過去了,你還沒想好嗎……”

坐在座位上的胡綸側頭看向身旁之人,慢悠悠的語氣裡透出那人身份。

楊彬,這個朱高煦拉攏的淮安商人,他憑藉渤海王府商人的身份爬了起來,然後近幾年卻在不停撇清身份。

他興許是爲了家族,可他的做法卻讓朱高煦不喜歡。

眼下,胡綸給他帶來了一條生路,但是否能抓住,還得看他自己。

楊彬低頭看着手中的圖紙,額頭冒出細密的汗珠:

“這需要的東西太多,我難以湊齊……”

“楊善人大可放心,這次我給你帶來了兩萬貫錢,足夠買到足夠多的糧食。”胡綸打斷了他,並繼續道:

“這次要你幫的忙併不大,你若是幫了,殿下對你此前舉動便可既往不咎,但若是不幫……”

胡綸搖搖頭:“難不成楊善人以爲,你做的那些事情天衣無縫,朝廷根本查不到?”

他所說的,是楊彬幫渤海大批運送糧食的事情,雖然那事情已經在洪武年間就被曝光,但當時朱元璋沒有追究。

可眼下,一代新人換舊人,一旦渤海徹底失敗,楊彬的結果可想而知。

楊彬經過胡綸提醒,也清楚了這點,因此他咬咬牙:“我可以弄,但是路上……”

“路上的事情已經打點好了,你不用擔心。”胡綸預判了楊彬的想法,而這句話也讓楊彬徹底接受了這一場任務。 不多時,胡綸走出了楊府,將情報加密送往了渤海。

沒過多久,朱高煦就得到了他的情報。

楊彬的加入,讓朱高煦南下的把握提升到了八成,還有最後的兩成,便是停留在登州灣的登萊、長江水師。

“走吧,還有三十里就到金州了。”

朱高煦眺望南方,跟在他身後的,是被集結起來的近兩萬渤海軍。

他們之中有不少人都是在去年入冬前被抽調南下的,而渤海本地則是重新募了一批兵卒。

他們在蓋州集結南下,而金州那邊已經集結了神機三營和五千海軍。

在朱高煦的率領下,兩渤海精銳南下,三十里路對於這羣馬步兵和騎兵來說,只花費了不到兩個時辰便已經趕到。

眼下的金州城比起去年被渤海接收時,大了起碼一倍不止,城外的積雪也開始融化,城北修建了可以隨時入住的營盤,兩萬大軍在朱高煦的調度下進入其中,等待渡海指令。

不同於他們,朱高煦在安排結束一切後,便讓人叫來楊展與崔均,自己則是前往了金州的軍器局。

整個遼東的鐵匠都被徵調到了金州,在城北軍營不遠處修建了一個佔地七百畝的複合型作坊。

鍛鐵、火槍、鍛炮、火藥、炮彈等製作都在這裡完成,聚集了整整兩千六百餘名各類工匠,上萬名從事幫手的民夫。

這裡的效率和產量,比起黑水城的軍器局工場要高出太多。

具體的產量和效率,在連忙趕來的王元解釋中,以數據呈現在朱高煦面前。

“眼下火炮泥模還有一萬六千多具,此處每年可鍛造各類火炮不少於五千門,火槍不下四萬支,火藥只要原料足夠,足以產出百萬斤。”

“您看看,這就是剛剛鍛造冷卻的攻城炮。”

王元走到了一門只有五尺左右的火炮前面,它架在炮車上,看上去並不算大,至少比起朱高煦記憶中的前世各種火炮來說,它很小。

“算上炮車,它的重量是兩千斤,使用兩斤的標準發射藥,可以將十斤炮彈以五度的射角精確地炮擊到二里的距離,而射角爲十度時,則可達到驚人的三裡。”

“我們實際測試過,如果用來攻城,那即便是三合土所製作,外坯青磚的三丈厚城牆,也難以抗住這種一百門攻城炮的二十個基數傾瀉。”

王元介紹着攻城炮的各類數據,尤其以三丈厚的青磚城牆來作爲目標,可以說十分貼合朱高煦所需要的攻城炮數據。

“艦炮呢?”

朱高煦詢問起艦炮的威力,王元聞言也跟着介紹起來。

“比較攻城炮,艦炮的重量是按照標準的三千斤及以上來製作,能射二十斤到三十斤不等的石彈,射程從最小精確的三百步,到最大的四里不等。”

“以它們的威力,足夠直接擊穿眼下我軍三千料戰船的側面。”

王元驕傲的介紹着他所鍛造的火炮,朱高煦聞言也十分滿意的伸出手揣摩了那門攻城炮。

“火炮庫存數量現在是多少,火槍呢?”

“攻城炮一百門,艦炮一千二百門,火繩槍一萬四千支,另外調出一萬一千支給朱都督和孟同知訓練。”

從九月到如今,在王元所帶領的兩千餘名工匠和上萬名民夫共同出力下,他們鑄造出了足夠海軍和馬步兵們使用的火炮,以及足夠多的火繩槍。

“殿下!”

朱高煦剛剛與王元交代完一切,楊展與崔均、孟章、徐晟等人便一路小跑來到了生產線上,對朱高煦作揖行禮。

“好了,神機營、海軍的情況如何了?”

朱高煦沒有時間耽擱,他詢問衆人正事,孟章將目光投向了楊展,楊展便率先說道:

“五千海軍都已經能熟練運用火繩槍和艦炮,四十艘戰船都已經下水測試過,確認沒有問題,三千料的馬船也下水了十二艘,一次運送三千人不成問題,甚至還可以用來充當臨時戰船。”

“此外,還有各類商船用來運兵的話,起碼能運兩千人,另外其中有十八艘兩千料左右的馬船也能用來充當臨時戰船,一共可以組成七十艘臨時和常用戰船。”

“最難運的不是兵,而是馬匹。”朱高煦交代自己擔心的事情,但楊展也迴應道:

“殿下請放心,以眼下的運力,頂多半個月就能將六萬軍馬和乘馬運到登州。”

“算上運送的四萬兵卒,應該能在一個月內完成登陸。”

“好!”朱高煦側目看向了孟章,孟章也作揖道:“塔失、多爾和齊所率領的肇州左右二衛已經訓練完畢,眼下軍中能掌握火繩槍的兵卒數量達到一萬五千,不過其中有五千人得負責野戰炮和攻城炮的炮擊,不能直接投入前線。”

“足夠了。”朱高煦頷首,對於他來說,一萬火繩槍兵已經足夠使用,更何況這一萬火繩槍兵還是馬步兵。

“眼下是二月十一,如果情報沒有出錯,還有四天南軍就會發動進攻。”

朱高煦語氣沉穩,並將目光投向楊展:

“成功,我不精通水戰,便只能率大軍前往旅順港爲你搖旗助威了。”

“殿下請放心!”楊展作揖應下:“若是說先前北上時,末將還只有兩成能爲您戰勝南軍水師的把握,那眼下就是十成!”

“請殿下等末將的捷報,末將必不會辜負殿下信任!”

“好!”朱高煦點頭:“四天後你出港,我率大軍去旅順等你的好消息。”

說罷,朱高煦張羅着衆人前往衙門,難得放開了一次禁酒令。

只是在飯桌之上,衆人都十分克制,都監督着對方,不准許各自喝醉。

雖說這樣沒了氛圍,可衆人的剋制讓朱高煦信心更甚。

他這一路南下,說實在的沒打太多硬仗,吳高一直在退而不戰,吳升、吳壽安等人他又看不上,只招呼手下人去對付。

唯一需要他獨自對付的,便是南下劫掠的哈剌兀。

雖說他殺了西陽哈,報了雞西關血戰之仇,可與他交手卻並沒有給朱高煦一種熱血澎湃的感覺。

當初奇襲西陽哈、血戰雞西關、備邊漠東時的激情已經相隔太久,久到他都覺得自己這具身體似乎已經鏽跡斑斑了。

只是當下,伴隨着自己籌謀許久的計劃終於要開始執行,他難得燃起了當初寡兵多戰的激情。

“來!再飲一碗!”

舉起倒滿米酒的酒杯,朱高煦張羅着衆人多喝幾碗。

只是那份熱鬧未能持續到亥時,崔均等人便以公務爲重,先後離去了。

他們需要回家養精蓄銳,可過於激動的朱高煦卻走出了衙門,走向了金州的港口。

在這裡,他見到了許多高大的戰船,他們不如後世的鋼鐵鉅艦來的雄偉壯觀,可自己唯一能依託的只有他們。

“我就知道您不會去休息……”

楊展的聲音在身後響起,朱高煦側頭看去,月光下他提着一個燈籠走到了朱高煦身旁。

“剛纔在宴席中,有些事情不能與您說,但眼下可以了。”

楊展的目光有些擔憂,這讓朱高煦想到了他想說什麼。

“你是說你父親?”

朱高煦試探性開口,換來了楊展的點頭:

“我想問殿下,我父親是否要在戰後投降?”

“……”朱高煦沉默了,按理來說他應該讓楊俅投降,然後接管平倭水師,一路南下。

可朱高煦不想這麼做,因爲這樣做就會讓朱允炆生出擔心。

他所想的,是讓楊俅率領平倭水師在登萊、長江水師被擊敗後突圍,然後一路南下,幫朱允炆扼守長江口。

有他在,朱允炆就不會輕易的離開京城,因爲朱允炆知道有水師扼守長江口。

屆時如果楊俅突然投降,自己就能打朱允炆一個措手不及。

不然一旦朱允炆捨棄了京城,逃往四川、湖廣等地,那這場戰事便不能如他所願的提前結束了,興許還要打得更久。

北方民生和經濟的擔子壓在他肩頭,因此這一戰他只能贏,不能輸。

只是楊俅的父親如果突圍前往南邊,很有可能會被朱允炆論罪,儘管這個可能並不算大,但依舊是一種可能。

楊展其實早就猜到了朱高煦的想法,只是他拖到了現在才詢問。

身爲人子,他自然不希望自家父親去到那危險的南邊,而且還是頂着戰敗的名頭去南邊。

見朱高煦沉默,他便知道了答案,緩緩躬身作揖。

“楊展……”朱高煦看着他,緩緩開口道:

“戰事就是這樣,我雖也不願伯父前往,但爲了贏,只能如此。”

“其實末將並不擔心……”楊展起身後開口迴應,只是後續又道:

“只是詐死北上前,傅大哥說過您變了,希望末將好好規勸您不要過於冒險,因此末將才會前來詢問。”

“不過在末將看來,您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家父定然無礙。”

楊展依舊信任朱高煦,朱高煦也給出自己的承諾:“你讓伯父突圍後向朝廷請罪,並率水師暫居贛榆,若有朝廷調令便南下,扼守長江口,期間不要離開水師。”

“兩個月,我們聯手拿下金陵城!”

《渤海紀事本末》:“二年春,景隆、瑄調兵欲北上,上令彬、綸於黃淮各城鎮置糧垛。”

(本章完)

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熾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495章 孝子慈孫第97章 龍江船廠第489章 倉攢吏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390章 皆爲利攘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467章 朝鮮特供第63章 書房論兵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94章 朝夕禍福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65章 上架感言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82章 拓土之論第49章 傲雪欺霜第343章第35章 位高權重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84章 帝王心性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第43章 春和不和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458章 工業展開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525章 吸血盛宴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386章 波斯之亂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99章 閉門思過第466章 各懷鬼胎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19章 衛所尚足第567章 甕中之鱉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13章 大樹營內第7章 便宜舅舅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96章 孫幫爺背鍋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66章 各懷鬼胎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47章 東宮名錄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第573章 恩威並施第598章 後記永曆(1)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456章 衣錦還鄉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92章 新年氣象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24章 領功受賞第337章 離經叛道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120章 各有難處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431章 硬頂上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549章 形單影隻
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熾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495章 孝子慈孫第97章 龍江船廠第489章 倉攢吏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390章 皆爲利攘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467章 朝鮮特供第63章 書房論兵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94章 朝夕禍福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65章 上架感言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82章 拓土之論第49章 傲雪欺霜第343章第35章 位高權重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84章 帝王心性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第43章 春和不和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458章 工業展開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525章 吸血盛宴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386章 波斯之亂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99章 閉門思過第466章 各懷鬼胎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19章 衛所尚足第567章 甕中之鱉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13章 大樹營內第7章 便宜舅舅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96章 孫幫爺背鍋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66章 各懷鬼胎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47章 東宮名錄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第573章 恩威並施第598章 後記永曆(1)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456章 衣錦還鄉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92章 新年氣象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24章 領功受賞第337章 離經叛道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120章 各有難處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431章 硬頂上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549章 形單影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