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把控輿論

第484章 把控輿論

“嗚嗚——”

似乎是朱高煦在廟堂的呵斥起了作用,接下來的幾日裡,彈劾吳高的人數直線下降。

與此同時,隨着時間來到洪熙四年歲末,兩京鐵路最終修抵應天府江浦站。

兩京鐵路的通車毫無疑問代表着南北溝通的進一步加深,這是除京杭大運河外,第二條能溝通南北的快速通道。

不過相較於京杭大運河的水運,鐵路的速度比其快了三倍不止,所節省下來的時間成本更多。

儘管當前的火車票價並非一般百姓能負擔得起,但對於商賈們來說,南北商品快速流通帶來的利潤更爲豐厚。

例如布匹,原來從江南與北平做一次生意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跑一趟運河能賺取三百貫。

現在改運河爲鐵路後,江南與北平做一次生意,來回只需要十天時間,能賺取二百貫。

單趟的利潤下降了,但總體的利潤卻提高了。

原本一年能賺三千六百貫,現在能賺七千二百貫。

北方的牛羊煤炭能快速運抵江南,南方的糧食布匹則是快速送抵北方,兩者商品相互往來,進一步加深了南北溝通。

隨着兩京鐵路的完工,戶部的負擔也輕鬆了許多。

只是不等戶部稍微喘口氣,洪熙五年的到來也意味着他們的負擔將更爲沉重。

洪熙五年正旦朝會上,戶部尚書郭資彙報了過去一年的各項情況。

“去歲,天下戶數一千八百四十五萬六千餘三,口數九千七百四十五萬六千四百二十五”

“去歲,天下田畝數爲六百九十五萬二千四百三十二頃,又餘九十七畝三分。”

“去歲,朝廷田稅、商稅、關稅、礦稅合計折色爲四千六百二十七萬四千三百二十七貫。”

“去歲,朝廷行政支出二千八百五十萬貫,六軍都督府軍餉及軍費支出一千九百六十七萬貫,政策鐵路上支出六百二十萬貫,合計五千二百四十九萬餘貫。”

“如今,國庫及天下常平倉之中積存摺色尚有二千六百三十五萬貫,另有不可動黃金四百五十八萬二千五百四十兩三分九釐。”

“洪熙五年正月初一,大明銀行儲戶三百四十六萬三百五十七,儲蓄四千五百二十五萬三千六百四十七貫五百三十七文,國債發行三百五十六萬四百二十三貫,需支利息十七萬八千餘貫。”

“去歲,朝廷自戶部支取二百八十三萬貫,歲末需要兌國債一百二十萬貫,連帶利息十八萬貫,合計一百三十八萬貫。”

郭資將大明的財政情況全盤而出,由於大明的國債是三年制,而今也剛好發行三年時間,所以連本帶利需要償還一百三十八萬貫。

對此,郭資和朱高煦都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因爲他們知道這是在下一盤棋。

只要民間適應了國債,並從這次國債連本帶利兌換享受到好處後,那麼大明發行的三千六百萬貫建設國債就不愁沒人買。

不過在此之前,這國債的利息還得調整才行,不然百姓大量買入會導致朝廷支付不起這5%的高利息。

“傳旨意,國債正月十六兌換債券及利息,同時停止鐵路債券的發行。”

“在此之前購買的,依舊按照三年連本帶利兌換債券的政策兌換。”

朱高煦要炒國債,首先就要讓國債有稀缺性。

有些東西隨處可見的時候無人珍惜,等它有了稀缺性的時候,所有人便會像聞到血的鯊魚般蜂擁而至。

鐵路國債朱高煦是不準備發行了,這本來就是用來吸引第一批百姓投資的噱頭。

只要民間開始炒國債,朱高煦就可以立馬發行利息更低的其它國債,從大明中產階級手中獲得大量他們窖藏的金銀銅錢。

“臣領命。”

郭資顯然早就知道朱高煦的安排,故此不緊不慢的作揖應下。

“工部,漠北鐵路勘察如何,是否可以開始修建?”

朱高煦將目光投向殿上的黃福,黃福身穿朝服作揖道:

“回陛下,漠北鐵路第一段自鶴城往海喇兒城已經勘察完畢,全程六百三十里,比預計的少三十里,此外造價比較平原略高,但也沒高出太多,造價三百八十萬兩,考慮到當地冬季漫長,故此冬季用於收集運送材料,僅有夏秋兩季可以動工,故此工期約四年。”

“去年十月,工部就已經從鶴城開始籌備材料,預計四月初可以動工。”

黃福說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朱高煦聞言頷首道:

“元宵過後,漠北、京津、四川、中原四條鐵路同時開工。”

“臣領旨……”

郭資與黃福早有準備,故此連忙作揖。

見狀,朱高煦又吩咐詢問了六部的其它事情,末了在一個時辰內解決了大部分問題,最後宣佈散朝。

隨着散朝,大明每季度刊發一次的《大明報》也開始八百里加急送往地方。

在百姓們不知所謂,歡度新年的時候,天下各地的《大明報》在正月十六清晨發行各地報社。

習慣性看報紙的百姓得知今日開始結清第一批的國債本金及利息,並且停止發行鐵路國債後,許多手中有閒錢的百姓紛紛前往了銀行看起熱鬧來。

大明二千四百家銀行,從未有一天像今日這般熱鬧。

許多人前往兌換本金和利息,也有的人試圖搶購國債,但卻被宣佈已經停止發行,氣憤的捶胸頓足。

看着那些兌換本金和利息的人,許多人懊悔不已,痛恨自己的短視,也痛恨朝廷突然停止國債的發行。

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而他們恰好就是大明整個階級中的中產者。

隨着大明朝的人口不斷膨脹,地方上的田價越來越高,投資土地的回報見效太慢。

在這種環境下,《大明報》上也出現了一篇專門寫了土地投資的文章。

文章中以河南舉例,在永樂、洪熙大搞西北人口和江南人口遷入河南前,河南人口不過二百萬,耕地也不過二千七百萬畝。

在朝廷大搞人口遷徙後,河南人口在不到二十年間翻了一倍,如今人口四百餘萬,耕地卻僅增加到三千三百餘萬畝。

在洪武年間,河南一畝上等田不過七貫,而今卻漲到了十五貫。

田價雖然漲了,但產出卻並沒有太大變化,畢竟河南的水利在洪武年間就十分重視,水利帶來的糧食產量早就落實了。

一畝河南上等田,每年最高產也不過畝產二石,販賣後能得到七百文。

對於富農和小地主們來說,他們是不可能自己下地幹活的,土地都是租佃給貧困的農戶耕種,他們收的田租最高不得超過朝廷規定的四成,所以每畝田每年的回報是二百八十文。

在田價十五貫每畝的情況下,每年回報僅二百八十文,也就是說一畝田需要五十四年才能收回本錢。

如果是這樣,那年利率也不過就是1.86%罷了。

同樣,如果購買朝廷原本發行的鐵路國債,那隻需要二十年就能收回成本,投資回報率是土地的250%,簡直不敢想象。

這篇文章一經發布,霎時間許多人更爲後悔。

如今是洪熙五年,大明推行官學已經過去二十二年,全國推行官學已經過去七年。

在禮部的統計中,大明的文盲率從洪武三十三年的92%驟降到如今的74%,也就是說,有近四分之一的大明百姓是識字的,而他們識字便自然能讀懂這通篇白話的文章。

一時間,悔恨充斥着這羣人的心理,不少人不斷追問國債何時重新發行。

不僅是民間,就連官員們也開始上疏請求發行國債。

他們的理由冠冕堂皇,覺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外加朝廷原本修建鐵路就耗費巨大,故此發行國債無疑能在短期內解決財政負擔。

他們的理由是如此,但實際上他們所想的不過就是從國債中分一杯羹罷了。

畢竟朱高煦曾經說過,國債屬於合法收入,而這無疑成爲了官員們最佳的投資品。

最終,在天下的羣情激奮中,洪熙五年第二季度的《大明報》宣佈了發行三千“大明建設國債”,分別有定期三年、定期五年和定期十年三種,利息的利率從三年的2%到五年的2.5%,再到十年的3%不等。

這次發行的數量,分別是定期三年的兩千萬貫,定期五年的一千萬貫,以及定期十年的五百萬貫,總數三千五百萬貫。

儘管利率的降低讓百姓和官員們不滿,但當報紙刊登出來的時候,全國大部分中產階級還是蜂擁向了銀行。

許多人都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思準備購買定期十年的國債,然而等他們到了銀行的時候才發現銀行只有定期三年的國債了。

定期五年、定期十年的一千五百萬國債剛剛開盤便被購買一空。

不少人雖然覺得奇怪,但只覺得是國債太火爆所致,於是紛紛將資金投向了定期三年的國債。

不過一個月的時間,三千五百萬貫國債被銷售一空,而這次的操盤也讓郭資察覺到了報紙的重要性。

“陛下,這次的國債發行,其中五年與十年的定期,早在銀行營業前便被搶購一空。”

五月初,在國債被搶購一空的時候,胡綸正在武英殿裡作揖彙報。

普通的百姓不知道一千五百萬貫的五年、十年國債去向,但朝廷可不能不知道。

其實在消息傳來武英殿的時候,朱高煦便已經猜到了這些國債的去向,讓胡綸調查,不過是爲了徹底確定罷了。

“他們在三月二十九開始便開始購買國債,同時將債券日期填寫爲四月初一。”

“不過兩日時間,一千五百萬國債便被搶購一空。”

“如果不是地方銀行的債券有限,興許他們會在第一天就搶購光所有國債。”

胡綸將自己收集的情報通通告訴了朱高煦,朱高煦對此雖然不感覺意外,但對於大明這羣人精的眼光還是比較佩服的。 國債發行的奏疏是二月初二朱高煦簽訂的,同時債券也被下發全國二千四百家銀行。

因此在京官員等於提前兩個月知道朝廷會發行債券,而兩個月時間也足夠他們準備大量現金。

爲了保險,行賄地方銀行主事來提前購買債券,以此獲得高額的債券回報。

不得不說,這羣人精在算計這方面,還真是世界無出其右者。

早在朱高煦推行國債的時候,他就想過會有這麼一天。

歷史是一個循環,當年朱元璋弄寶鈔的時候,官員們算計得到寶鈔,不過他們沒想到朱元璋把寶鈔當紙來印刷,故此才賠了夫人又折兵。

相較於朱元璋,朱高煦的經濟手段無疑更高明,債券是他向民間募集資金的手段,而報紙則是他控制民間輿論的手段。

所謂的土地回報率僅1.86%,這不過是他自己親自撰寫,用來引導輿論的文章罷了。

當然,這個回報率與實際的河南土地回報率實際上差不多。

不過河南是河南,其它地方是其它地方,如果真的要寫回報率低的地方,那朱高煦毫無疑問可以寫江南的土地回報率偏低。

況且他只算了產出,而沒有算土地增值。

如果加上土地增值,那土地回報率顯然會大大超出他所寫的這串數字。

民間不乏奇人異士,自然有人能看出這一點,但他們沒有傳播自己聲音的途徑,所以大部分人只能接收到自己給出的聲音,並被自己的輿論所引導。

三千五百萬的國債只是開始,日後還會有更多這樣的戲碼。

“陛下,戶部尚書郭資求見。”

班值太監的話將朱高煦喚醒,他看向殿門:“宣。”

同時,他也對胡綸吩咐道:“知道了,你盯着就行,下去吧。”

“臣告退……”胡綸作揖回禮,隨後起身走出殿外。

在經過殿門的時候,他與郭資四目相對,各自頷首打了招呼後便各自忙碌去了。

郭資走入殿內,而一名班值太監更換了椅子。

“陛下……”

“入座說吧。”

朱高煦依靠在龍椅扶手一側,用依靠着的手摸了摸八字鬍,漫不經心的樣子給人一種他對什麼事情都不關心的錯覺。

“陛下,三千五百萬貫國債每年利息近百萬貫,臣實在不覺得朝廷需要那麼多錢糧。”

郭資如此說着,朱高煦卻開口道:“這筆國債既然籌齊,那便是時候開始開漢鐵路和湖廣鐵路,以及滇越鐵路的修建了。”

朱高煦一開口就要修建三條鐵路,聞言的郭資只能頷首:“話雖如此,可三年後朝廷需要連本帶利還二千一百二十萬貫,五年後還一千一百二十五萬,十年後還六百五十萬,合計三千八百九十五萬貫。”

“算下來,光利息就三百九十五萬貫,這着實……”

郭資只覺得嘴裡苦澀,朱高煦卻輕笑道:“你啊……”

“商人們會用錢做生意,難不成你就不會了嗎?”

“我且問你,現在西北鐵路修抵何處了?”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聞言不假思索道:“眼下已經修抵懷安縣,並一分爲二,一路向河套,一路向太原修建而去。”

“北段預計年末修抵河套定襄縣(呼和浩特),南端預計年末修抵朔州。”

郭資如此說着,朱高煦聞言便繼續道:“你手裡掌握着天下衙門,難道不會讓他們擬鐵路沿途的物資及物價表給你,然後南北買賣嗎?”

“你手中銀行與國債合計近八千萬貫,算上國庫就是一億貫。”

“這筆錢用來買賣物資,惠利鐵路沿邊百姓,難不成還賺不回一點利息錢?”

郭資擅長管理錢糧,但用朝廷的錢糧做買賣這種事情他還真的沒想過,如今經過朱高煦點撥,他這才恍然大悟。

“朝廷要做的生意,最好是穩定且量大的生意。”

“如今修建鐵路,鐵路沿邊百姓都十分富裕,而北方缺糧,南方缺牛羊,這便是你可以做的生意。”

“除此之外,南邊的糖和北邊的皮毛也是生意,更不用說煤炭了。”

“鐵路的運力伱比我清楚,現在的商人雖然都在做生意,但火車的車次實際上很不合理,一個時辰頂多能發一班車。”

“如果用來貨運,一個時辰能發幾十班車,那戶部爲什麼不能賺錢?”

朱高煦與郭資說着這些可以賺錢的門路,並不覺得有什麼過錯。

所謂與民爭利在朱高煦看來就是迂腐之見,如果與民爭利的錢都用到了百姓身上,朱高煦就不相信百姓會覺得朝廷賺錢有錯。

開疆拓土固然重要,但民生爲本也必不能少。

朱高煦衡量自己的功績,除了疆域開拓,還有要看的就是百姓的生活。

洪武年間煤炭每百斤一百三十文,而江南能提供工作的崗位並不多,每天如果都想吃上熱飯,一戶人家每年起碼要用一千三百斤煤炭,也就是一貫錢。

一貫錢,這是江南一畝半土地的產出,所以許多江南百姓都不一定能吃上熱飯。

可現如今,隨着火車修抵大同境內,煤炭也開始一車車向南運輸。

原本一百斤煤的成本是出礦三十文,大頭都在運輸上。

以前運一百噸煤炭走船或馬車南下,一百里成本十二貫。

現在朝廷的鐵路貨運成本實際上是滿載每百里三貫,也就是說,滿載二百噸煤炭的情況下,把煤炭從山西運抵江南,算上搬運的人工也不超過一百三十貫,而以每百斤七十文的價格販賣後,朝廷能每趟車賺十貫。

這看似不多,可如果朝廷每天從大同發一百趟運煤的火車,並且沿途販賣給各個城池,那成本還能再往下降,獲利也更多。

即便每趟都前往江南,一年也能賺三十多萬貫,如果販賣往北平、河南、山東沿邊鐵路各縣,那利潤甚至可以翻好幾倍。

這還是往南方賣東西的商業手段,如果從江南買酒、糖、布匹等商貨北上,經手販賣後,那還能再賺一筆。

對於江南的煤炭市場,朱高煦從不懷疑。

四千多萬人口每日所需的煤炭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要知道現在江南成材的樹木少之又少,樹林更不用多說,哪怕多山地的福建都是如此,更別提江南了。

哪怕只有一千萬人需要煤炭,那每天也是三千萬斤的購買量。

戶部完全可以把煤炭運抵火車站,然後把煤炭賣給商賈,由他們轉手運送到各地,販賣給百姓。

如此一來,即便有中間商賈經手,江南百姓卻依舊能得到實惠。

“臣明白了,多謝陛下指點。”

郭資作揖表示讚歎,朱高煦則是頷首道:

“你是戶部尚書,要做到的就是錢能生錢,如此一來,銀行的儲蓄和國債才能長久下去。”

“銀行裡的儲蓄,我准許你動用三分之一,國庫留存一千萬貫便足夠。”

“剩下的錢,你大可以拿去做生意,能賺多少是多少。”

“只有讓錢流通起來,才能更好的促進市場經濟,這點你看過我的書,應該有自己的一番見解,我便不過多幹涉了。”

朱高煦吩咐過後,郭資也起身作揖,在他的准許下離開了武英殿,忙碌賺錢的事情去了。

在他走後不久,亦失哈也拿着一份奏疏走入了殿內。

瞧他出現,朱高煦側目道:“大早上便消失不見,你若是沒個正當理由,那我恐怕得好好問問了。”

“有點理由,主要是崑崙洲的事情。”

亦失哈輕笑着雙手將奏疏呈上,朱高煦也接過奏疏一目十行的看完。

在看到孟冉名字的時候,朱高煦略皺眉頭,因爲他記得孟章說過,他的這個小兒子不成氣候,總是想着其它門道,故此孟章對他的事情常常頭疼。

“孟懋現在是千戶官對吧?”朱高煦提起孟章的長子,亦失哈點頭道:

“孟懋確實是千戶官,此前跟隨王戎前往燕然城,隊伍井然有序,還被王戎上疏誇讚過。”

“長子從軍,次子從政,難怪孟章會頭疼。”朱高煦搖頭將奏疏放下。

亦失哈以爲他不喜歡這種子嗣培養方式,故此道:“要不要提醒一下?”

“不必,我只是略有感嘆罷了。”朱高煦提起硃筆,低頭處理奏疏。

不多時,他又補充一句道:

“對了,讓西廠的人加大對崑崙洲的監視力度,錦衣衛也監察好購買國債最多的那些人。”

話音落下,他便不再言語,亦失哈見狀作揖應下,轉身吩咐去了。

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557章 各方局勢第558章 和光同塵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423章 殺雞儆猴第565章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608章 地府勢單唐宗力孤漢祖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450章 浙江新政第564章 多方唱罷第46章 爲孫補償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43章 春和不和第539章 君子之澤第593章 後記正德(嘉靖)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6章 陰晴圓缺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477章 拉幫結派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514章 南楊北王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394章 藥石難醫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395章 厚德嘉貞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第58章 以鈔抵稅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560章 朝日孝子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12章 天下糜爛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第528章 民康物阜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86章 施以恩惠第355章 忘恩負義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第565章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354章 伉儷情深請假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439章 祖傳畫餅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608章 地府勢單唐宗力孤漢祖第467章 朝鮮特供184.第184章 火繩槍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385章 試點江南第65章 上架感言第87章 老謀深算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第466章 各懷鬼胎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107章 會廳議倭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589章 後記弘治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499章 兄友弟恭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527章 東風入律
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557章 各方局勢第558章 和光同塵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423章 殺雞儆猴第565章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608章 地府勢單唐宗力孤漢祖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450章 浙江新政第564章 多方唱罷第46章 爲孫補償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43章 春和不和第539章 君子之澤第593章 後記正德(嘉靖)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6章 陰晴圓缺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477章 拉幫結派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514章 南楊北王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394章 藥石難醫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395章 厚德嘉貞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第58章 以鈔抵稅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560章 朝日孝子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12章 天下糜爛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第528章 民康物阜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86章 施以恩惠第355章 忘恩負義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第565章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354章 伉儷情深請假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439章 祖傳畫餅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608章 地府勢單唐宗力孤漢祖第467章 朝鮮特供184.第184章 火繩槍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385章 試點江南第65章 上架感言第87章 老謀深算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第466章 各懷鬼胎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107章 會廳議倭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589章 後記弘治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499章 兄友弟恭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527章 東風入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