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太史慈

第489章 太史慈

建昌都尉治所海昏距離柴桑僅二百餘里,烽火自柴桑升起,沿途未及十舉,便已傳到海昏。

“聞子義當年爲太守劫州章,赴文舉(孔融)、請詣玄德(劉備),皆有烈義,天下智士也,但所託未得其人,以致壯志難酬。昔齊桓公險喪於管仲之手,而不以爲嫌,反用管仲爲相,終成霸業。我是子義的知己,你不用擔心在我這裡會不如意……”

伏在書案上的太史慈猛然睜開雙眼,他最近一段時間都在外討伐鄱陽賊,前天才回到治所海昏,這兩天一直在處理積壓的公務,適才感到有些疲倦,本想閉眼休息片刻,沒想到竟然睡着了,還夢到了亡故多年的孫策。

太史慈自座位上站起身,他知道自己爲什麼會夢到孫策,他今年已經三十八歲,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現在以建昌都尉督豫章六縣,被孫權委以南方之事,算得上事業有成,可這和他心裡的志向相比,卻又差之甚遠。

他平生素來仰慕本朝中興名將馮異,後者和他一樣,都是郡吏出身,做人以忠信爲先。

當年馮異以郡掾監五縣,歸降於世祖光武,即便後來光武遭到更始猜忌,失去權力,馮異亦不改初衷,只認可光武一人,拒不歸附更始,更始麾下衆將前後攻打十餘次,皆被馮異擊退。

及光武出使北方,馮異立刻棄職,追隨左右,從徵河北,累戰有功。後赤眉、延岑暴亂關中,大司徒鄧禹不能定,光武以馮異代替鄧禹,賜以七尺具劍,七尺劍,天子劍也,類比尚方寶劍。馮異果不負光武所望,先破赤眉,再敗延岑,一舉平定關中。

太史慈的志向,就是像自己所仰慕的馮異一樣,大丈夫帶七尺之劍,爲國討平逆亂,以昇天子之階,如此方不負此生。

孫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有志於天下,如果他還活着,太史慈追隨他左右,或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可孫策卻死了,孫權就目前看來,僅是守成之君。

眼下太史慈因孫策、孫氏兄弟的恩信而困於南方,不出意外,他這輩子都很難有機會離開江東了,更別提實現心中抱負。

太史慈有志不能伸,心中悲憤難平,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也就夢到了當初與孫策引爲知己,促膝長談的景象。

就在這時,門外忽有人大叫道:“都尉,狼煙、狼煙……”

太史慈聞言立刻按下心思,快步奔出大堂,仰頭望向北方,果然看到天空燃起滾滾濃煙。

北方……不用問也知道,必是劉景大軍殺來了。

太史慈雖從未與劉景有過接觸,但他卻和劉表軍有過交手,劉表侄子劉磐驍勇善戰,曾數寇豫章艾、西安諸縣,太史慈以六縣兵,並督諸將,才勉強將劉磐逐走。結果不久劉磐連同荊州數萬大軍,便覆滅於劉景之手。

還有劉備,其人弘雅有信義,乃當世人傑,兼有關羽、張飛這等萬人敵爲之死用,足以縱橫天下,結果對上劉景,卻是一敗塗地,連大將關羽都戰死了。

以劉表之名望,劉備之武略,聯起手來亦敵不過劉景,這是一個足以與曹操爭霸天下的人傑,江東真的能夠擋住他嗎……?

太史慈倒不是故意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除了劉景這個外敵太過強大外,江東還有着嚴重的內憂,那就是山越。

他之前一直在討伐鄱陽賊,而鄱陽賊近來之所以屢屢發起叛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荊州人的蠱惑。

太史慈儘管剿滅了數股鄱陽賊,卻也未竟全功,這和鄱陽湖所處的環境有關,鄱陽湖北接彭蠡澤,直達長江,南入贛、餘二水,東爲鄱水,水網縱橫,四通八達。除非能夠動用三五萬大軍,封鎖所有水道,再行圍剿,不然根本無法徹底消滅鄱陽賊患。

這還只是鄱陽一處,還有豫章東部的樂安等縣,因與丹陽諸山谷接壤,山越動以萬計,極爲強橫。又如長沙邊界諸山,近來也成爲山越賊寇盤踞之所。更勿提南邊的廬陵郡,豫章的亂象與之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一旦劉景大軍到來的消息傳開,豫章、廬陵都不用敵人攻打,自己就會烽火四起。

太史慈儘管心裡有些悲觀,不過該做的準備還是要做,不久,海昏亦有狼煙升起,繼續向南方傳遞軍情。隨後太史慈又招來親信部將,使其召集散佈在外的人馬,準備北上馳援柴桑。

次日傍晚,柴桑信使飛馬抵達海昏,向太史慈稟報前線詳情。得知劉景軍容極盛,兵力或多達四五萬衆,太史慈心情越發沉重,又過一日,部曲終於全部回到海昏,集結待發。

太史慈擁有部曲四千五百餘人,以劉繇舊部和山越爲主,他們只知太史慈,而不聞孫權,這支部曲正是他立足江東的本錢。

太史慈留千餘人守海昏,以備鄱陽賊,而後自將步騎三千,北上馳援柴桑。

豫章治所南昌位於海昏以南二百餘里,孫賁一接到狼煙預警,便立刻召集手下商議。

孫賁恐柴桑難擋劉景兵鋒,有意親自領兵北上,阻擊劉景。

“萬萬不可!府君乃一郡之主,當留在後方主持大局,安能輕出?萬一戰事不利,豫章必將土崩瓦解。”功曹劉壹大驚,急忙出言勸阻孫賁。

“楚軍雖舉大衆而來,然柴桑有山川之險,城池堅固,之前孫討虜(孫權)亦增徐柴桑(徐盛)兵,柴桑短期內當無陷落之危。太史都尉,天下名將也,足以當方面之任,今有太史都尉在北,府君還有什麼可憂慮的?”

劉壹乃漢室宗親,豫章名士,早在華歆擔任豫章太守時,他便已是功曹,擁有極高名望。孫賁平日對他十分尊敬,對他提出的建議,一般也很少拒絕。

孫賁思考片刻,覺得劉壹說得有道理,終於打消了親自北上的念頭,徵調南昌外所有船隻,先期運送三千人馬及軍糧北上。

……

書評討論區發了豫章地圖,裡面有雙方分佈圖。

(本章完)

第519章 抵達第74章 變化第280章 投靠第294章 輕鬆第211章 計劃第90章 朝會第138章 徵辟第465章 出使第396章 怒吼第394章 夜襲第443章 韓暨第408章 試探第457章 飛矢第398章 攻城(2)第530章 仁義第62章 拔刃第114章 襄陽第111章 歸來第354章 屯田第117章 清茶第168章 募兵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532章 用意第393章 破城第291章 召見第521章 傾出第1章 重生第235章 軍市第405章 防疫第335章 十哲第474章 柤中第126章 六禮第182章 慈幼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295章 召見第22章 交談第40章 悲歌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405章 防疫第290章 可惜第86章 醉鄉居第105章 八陣第467章 射策(中)第198章 招降第119章 內憂第31章 蔡升第145章 離開第426章 拔箭第290章 可惜第435章 裴司第192章 開戰第298章 歸來第464章 上書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47章 高義第392章 落幕第89章 桃板第230章 敗走第433章 堅韌第268章 填塹第447章 高義第156章 邀請第501章 彭虎第438章 勸降第400章 大雨第538章 董和第320章 來投第114章 襄陽第310章 親近第164章 動手第444章 東曹掾第396章 怒吼第117章 清茶第452章 自白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536章 邀請第129章 雙戟第117章 清茶第428章 突圍第301章 城破第535章 人望第450章 官學第235章 軍市第232章 負傷第334章 洗兵第498章 城破第75章 百石第335章 十哲第127章 襦鎧第138章 徵辟第77章 赤驥第378章 策反第216章 取名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36章 劉瑍第207章 合兵第420章 評價第250章 說服第79章 命案第260章
第519章 抵達第74章 變化第280章 投靠第294章 輕鬆第211章 計劃第90章 朝會第138章 徵辟第465章 出使第396章 怒吼第394章 夜襲第443章 韓暨第408章 試探第457章 飛矢第398章 攻城(2)第530章 仁義第62章 拔刃第114章 襄陽第111章 歸來第354章 屯田第117章 清茶第168章 募兵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532章 用意第393章 破城第291章 召見第521章 傾出第1章 重生第235章 軍市第405章 防疫第335章 十哲第474章 柤中第126章 六禮第182章 慈幼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295章 召見第22章 交談第40章 悲歌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405章 防疫第290章 可惜第86章 醉鄉居第105章 八陣第467章 射策(中)第198章 招降第119章 內憂第31章 蔡升第145章 離開第426章 拔箭第290章 可惜第435章 裴司第192章 開戰第298章 歸來第464章 上書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47章 高義第392章 落幕第89章 桃板第230章 敗走第433章 堅韌第268章 填塹第447章 高義第156章 邀請第501章 彭虎第438章 勸降第400章 大雨第538章 董和第320章 來投第114章 襄陽第310章 親近第164章 動手第444章 東曹掾第396章 怒吼第117章 清茶第452章 自白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536章 邀請第129章 雙戟第117章 清茶第428章 突圍第301章 城破第535章 人望第450章 官學第235章 軍市第232章 負傷第334章 洗兵第498章 城破第75章 百石第335章 十哲第127章 襦鎧第138章 徵辟第77章 赤驥第378章 策反第216章 取名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36章 劉瑍第207章 合兵第420章 評價第250章 說服第79章 命案第26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