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古樟

第517章 古樟

潘璋見大勢已去,僅帶三五親信,悄然撤出城頭,取馬直奔東門,藉着夜色的掩護,成功突破荊州軍的封鎖,向東逃去。

潘璋前腳才離開,後腳守軍就崩潰了,或退往城中,或跪地投降,南門、松陽門相繼落入荊州軍之手。劉亮、習珍率衆入城,一路追剿殘敵,最終與蔡升、魏延會師於豫章郡府前。

不久前還在城中四處放火搞破壞的徐苗等人,此時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反轉,開始協助荊州軍安撫百姓,維持治安。

不得不承認,荊州軍能夠快速穩定住城中局勢,和他們這些地頭蛇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日出之際,隨着最後一處守軍據點被荊州軍剿滅,至此南昌城內再無紛擾,重歸平靜。

諸葛亮儘管一天一夜未眠,但他臉上卻毫無疲倦之色,反而精神抖擻,得知南昌已經恢復安定,立刻起程出發,蔡升、劉亮、徐苗等人迎於松陽門外。

“軍師,這是賊子孫賁的首級,請過目。”劉亮向諸葛亮獻上裝着孫賁頭顱的木匣。

此事說來還頗有一番波折,城陷時,孫賁親信害怕孫賁受辱,曾將其屍體藏了起來。劉亮等人攻入郡府後,沒有找到孫賁屍體,豈能甘休,幾乎將郡府翻遍,又拷打無數人,費了好大功夫纔將孫賁的屍體找出並斬首。

爲此還惹得功曹劉壹大爲不快,直接稱病返家,閉門謝客。

諸葛亮打開匣蓋過了一眼,神情肅穆地對衆將道:“我等此次出兵討伐豫章,便是因孫賁包藏奸心,圖爲不軌,禍亂長沙。今南昌克定,孫賁伏誅,上可宣國家之威嚴,下可慰長沙之民心,此皆諸君之功……”

衆將聞言皆眉開眼笑,洋洋得意,他們自入豫章以來,拔城十餘,斬俘萬計,攻取郡城,擊殺孫賁,可謂戰功累累,足以讓所有人至少官升一級。

“可惜沒有抓到潘璋,被他逃了。”蔡升拊掌嘆道。

諸葛亮略一沉吟道:“我料潘璋難以西歸建昌,必然向東逃亡。絕不可讓他安心整合豫章東部諸縣,威脅南昌側翼。宏超,你速遣輕騎,追擊潘璋,東取葛陽、上饒、樂安諸縣,將東部防線推進至丹陽、會稽交界。”

“諾。”蔡升領命而去。

諸葛亮又對劉亮道:“眼下將軍在柴桑,正日夜期盼我等消息,子明,你速派人攜帶孫賁首級,快馬北上,向將軍報捷。”

“諾。”

諸葛亮點點頭,繼而看向一旁的徐苗等人,他們此時神情極其尷尬,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他們反的是潘璋,孫賁可沒有對不起他們,古語云:“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孫賁死後也不得安寧,遭荊州軍斬首之辱,他們身爲孫賁的屬臣,只要有一點廉恥之心,都會感到難堪。其實他們已經算臉皮厚了,君不見,劉壹氣得直接跑回家中。

諸葛亮彷彿沒有看到徐苗等人臉上的尷尬,對他們的義舉大加讚賞,接着爲他們引見徐庶,後者將以豫章太守的身份入主南昌。

事實上早在出兵之前,劉景、諸葛亮就已決定攻下豫章後,以徐庶爲豫章太守。

南郡之富庶,遠非豫章可比,由南郡太守轉任豫章太守,看似左遷,實際上隨着荊州一統,南郡已經變爲內郡。

徐庶本人儒法兼修,文武雙全,若只當個內郡太守,就不免有些屈才了。

豫章儘管不如南郡富庶,卻是身處前線,只有在這裡,徐庶才能完全發揮出自身的能力。

徐庶亦是不甘平凡,勇於任事之人,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命。

而廬陵太守,劉景則屬意零陵郡丞嚴肅。嚴肅獄吏出身,治政嚴猛,執法清刻,代劉景治理零陵郡近三載,期間束豪強、治民生、鎮蠻夷,成績斐然,連續兩年政爲荊南第一。

也就是說,不管是長沙的劉瑍,武陵的劉承,還是桂陽的桓彝,僅就治郡而言都不及嚴肅。

如果不是廬陵在未來的江東戰略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劉景根本不會將嚴肅調離零陵。

徐庶、嚴肅二人皆允文允武,精於申韓之術,以法治下,劉景選擇這兩個人出任豫章、廬陵太守,顯然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江東之患,莫過於山越,即便到了東吳末年的時候,還曾被山越一路打到國都建業近郊,這在曹魏和蜀漢是不可想象的。

劉景熟知歷史,知道像東吳一般,一味嚴猛,並不能解決山越問題,反而讓自己陷入到無盡的麻煩中,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虛耗在內部,再無力進取中原。

當然,也不能一味寬仁,《書》雲:“蠻夷猾夏”,《詩》稱:“戎狄是膺”,對付桀驁不馴的蠻夷,如果過於優容,只會使其失去敬畏之心,百害無益。

治理山越,一味嚴猛與一味寬仁皆不可取,惟有寬猛相濟,恩威並施,方能馴服山越。劉景如今麾下人才濟濟,但現階段徐庶、嚴肅是最適合的人選。

劉景也沒指望徐庶、嚴肅二人能爲他徹底解決山越問題,因爲那不現實,只要能夠讓山越安分守己,不爲叛亂即可。

“拜見明府君……”

徐庶在南郡時,治瘟疫、撫百姓、平盜賊,甚有威惠,身上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徐苗等人急忙斂容正冠,俯身拜見。

“諸君不必多禮……”徐庶態度和善,好生勉勵了一番。

隨後諸葛亮與徐庶在衆人的擁簇下,通過鬆陽門進入南昌。

距松陽門不遠,赫然可見一株參天古樹,此樹乃樟樹,樹幹之粗大,需要十幾二十幾人才能合抱,高度亦達到了驚人的七八丈,比之南昌城牆還要高出許多。枝葉也是極其繁茂,樹蔭遮蔽之處,有數畝之廣,遠遠望去,猶如一把撐開的巨型綠傘。

此樹就是聞名遐邇的南昌古樟,相傳,豫章(郡)之名,就取自此樹。諸葛亮時隔多年,再次見到此樹,仍不免感慨其偉。

(本章完)

第88章 臘月第43章 荊蠻第125章 新野第285章 敗逃第1章 重生第395章 悲涼第328章 許都第81章 必須死第262章 水戰(上)第416章 暢談第193章 耒陽第505章 周鳳第39章 自負第313章 隆中第263章 水戰(下)第303章 復仇第509章 設計第24章 郡府第375章 返回第375章 返回第172章 出兵第51章 區雄第30章 陶觀第390章 責備第410章 中箭第337章 同符第269章 地突第461章 守節第296章 捷報第118章 劉表第365章 劉備第491章 徐宗第145章 離開第340章 部督第88章 臘月第121章 王粲第483章 定議第345章 騎兵第93章 墓祭第33章 示衆第328章 許都391.第391章 大敗第351章 班底第305章 內附第381章 江陵第365章 劉備第476章 冬至第454章 委蛇第416章 暢談第330章 封拜第40章 悲歌第376章 出征第218章 樓船第112章 擔憂第127章 襦鎧第301章 城破第71章 洗手第245章 巡視第30章 陶觀第229章 鳴金第321章 瀏陽第361章 巨樓第533章 勸止第169章 奔襲第185章 許願第291章 召見第504章 進兵第90章 朝會第404章 赴死第358章 戰略第54章 鄧攸第351章 班底第408章 試探第171章 結束第208章 斬殺第40章 悲歌第402章 噩夢第288章 義士第407章 烽火第542章 出兵第379章 屈服第134章 流淚第275章 交趾第239章 嚴法第255章 後續第526章 薄行第397章 攻城(1)第379章 屈服第275章 交趾第364章 使者第453章 攔路第463章 三郡第408章 試探第400章 大雨第308章 遺願第23章 赴任第159章 退讓第51章 區雄第213章 女誡第437章 薨
第88章 臘月第43章 荊蠻第125章 新野第285章 敗逃第1章 重生第395章 悲涼第328章 許都第81章 必須死第262章 水戰(上)第416章 暢談第193章 耒陽第505章 周鳳第39章 自負第313章 隆中第263章 水戰(下)第303章 復仇第509章 設計第24章 郡府第375章 返回第375章 返回第172章 出兵第51章 區雄第30章 陶觀第390章 責備第410章 中箭第337章 同符第269章 地突第461章 守節第296章 捷報第118章 劉表第365章 劉備第491章 徐宗第145章 離開第340章 部督第88章 臘月第121章 王粲第483章 定議第345章 騎兵第93章 墓祭第33章 示衆第328章 許都391.第391章 大敗第351章 班底第305章 內附第381章 江陵第365章 劉備第476章 冬至第454章 委蛇第416章 暢談第330章 封拜第40章 悲歌第376章 出征第218章 樓船第112章 擔憂第127章 襦鎧第301章 城破第71章 洗手第245章 巡視第30章 陶觀第229章 鳴金第321章 瀏陽第361章 巨樓第533章 勸止第169章 奔襲第185章 許願第291章 召見第504章 進兵第90章 朝會第404章 赴死第358章 戰略第54章 鄧攸第351章 班底第408章 試探第171章 結束第208章 斬殺第40章 悲歌第402章 噩夢第288章 義士第407章 烽火第542章 出兵第379章 屈服第134章 流淚第275章 交趾第239章 嚴法第255章 後續第526章 薄行第397章 攻城(1)第379章 屈服第275章 交趾第364章 使者第453章 攔路第463章 三郡第408章 試探第400章 大雨第308章 遺願第23章 赴任第159章 退讓第51章 區雄第213章 女誡第437章 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