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身當

bookmark

第427章 身當

中路戰場,隨着左翼崩潰,中軍遭到突襲,本來勢如破竹的前軍頓時停下了進攻的腳步,將士心中大恐,騷動不安。

而荊州軍主將王威則抓住機會,將手中所有預備隊一股腦投入戰場,試圖一舉擊潰劉景前軍,而後與劉備圍殲劉景中軍。

“殺啊、殺啊……”

荊州軍士卒手持大戟利矛,長刀大楯,竹弓重弩,向劉景前軍陣地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猛攻。

從開戰之初,荊州軍就一直被劉景前軍死死壓制,幾乎毫無還手之力,荊州軍衆將士心裡憋了一肚子火,此時劉景前軍陷入混亂,正是一雪前恥的好機會,衆將士人人向前,踊躍攻殺。

甘寧重盔厚甲,雙手各持一戟,率領百餘名親衛健兒立於陣地後側,粗豪桀驁的臉上顯得生硬無比,看不出一絲情緒。

劉備、關羽、張飛之名,可謂如雷貫耳,甘寧心中豈能不憂慮劉景的安危,但他再擔憂也無濟於事,他的主要任務是擋住荊州軍的反撲,完成了這個任務,就是對劉景最大的幫助。

甘寧虎目冷冷掃視戰場,哪裡出現險情,他便帶着百餘親衛健兒第一時間補上去,雙戟龍虎交匯,輪轉如飛,無論普通兵卒,抑或敵軍將領,一出手便是秒殺,雙戟之下,絕無活口。

成功擊退敵人後,甘寧使士卒補上缺口,而他則重新回到後方,一邊觀察戰況,一邊恢復體力,直到陣地再度出現險情。

後方遭到突襲,敵軍又大舉反攻,前軍夾在中間,可謂危險至極,但甘寧幾乎憑藉一己之力,重新穩住了前軍形勢。

這並非誇張之言,黃忠、魏延二人已率兵回援中軍,現在前軍,只有他一人獨撐大局。

可就是他一人,王威縱然揮軍萬衆,亦是拿他毫無辦法。

“殺……”劉備縱馬馳於劉景中軍陣地,渾身浴血,舉矛狂吼。

劉備雖是漢室宗親,但到他這輩家世已經衰落,缺少入仕途經,僅“義兵”出身。所謂義兵,就是地方動亂時,響應國家號召,自行招募部曲,隨軍征戰。

劉備早在征討黃巾時,便闖下“武勇”之名,因而被平原劉子平推薦,參與平定張舉之亂,後以軍功爲中山安喜縣尉,從而擺脫白身,正式進入仕途。

劉備有今日,都是他靠着自己手中的刀矛,從戰場上舍命搏來的,世人皆謂劉備“有驍名”、“善用兵”,自然不是虛傳。他的武力,或許比不上麾下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卻也是一位能夠縱橫於戰陣的猛人。

“殺……”劉備長矛左右亂搠,只見烏光閃爍間,連斃敵卒。

劉備位居騎陣之中,兩側有親衛拱衛,護其安全,每當有親衛死亡,後方馬上便有人接替其位置,不令劉備處於危險之中。

而能夠出現在他面前的敵人,基本都是被前方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掃蕩過後的漏網之魚。

“衝……”劉備縱聲大喊道:“不要糾纏、不要糾纏……直衝劉景麾蓋,斬殺劉景……”

此時劉備麾下六百騎兵,連續突擊劉景左軍、中軍,雖勢如破竹,卻也折損了超過二百騎。

這六百騎兵,不少是劉備討黃巾時招募的幽州漢胡健兒,另外一部分是公孫瓚送給他的烏丸雜胡,最少的也追隨他十年,多者十七八年,絕對都是精銳中的精銳,身披劉表所贈精甲利刃,在戰場上足以以一敵十。

這六百騎兵,是劉備真正的倚仗,是他戰力的最大保障。

說句實話,三千步卒,他隨時可以捨棄,大不了再重新招募,而若是六百騎兵死完了,將會對他戰力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平日死一人,都足以讓劉備心痛半天,何況是死了二百多,他心中的痛苦,簡直無法言喻。

不過劉備的眼中雖然充滿了悲痛之意,卻堅定無比,只要能夠一戰殺了劉景,哪怕將這六百騎兵拼光大半,都是值得的。

劉備望着矮坡上不再遙不可及的劉景麾蓋,喃喃自語道:“快了、快了……”

“轟隆隆……轟隆隆……”

三百餘騎兵緊緊跟在關羽、張飛、趙雲之後,不停地揮舞刀矛,開弓射箭,殺死眼前所有能夠看到的敵人,死不旋踵的向着劉景中軍陣地深處殺去。

於徵身處陣地後方,臉色蒼白若死人,他用盡了所有方法,都無法阻止劉備騎兵。

眼見陣地即將被鑿穿,於徵一時間心如死灰,一旦自己的陣地被突破,就只剩下馬周了,他能夠抵擋住劉備騎兵的衝擊麼?

於徵心中充滿悲觀之意,他和劉景乃總角之交,又受其恩惠,如今自己的陣地將被擊破,他絕不願繼續苟活。

“大丈夫,唯死而已!”

於徵率領親衛部曲,義無反顧的堵在了劉備騎兵的面前。

“轟隆隆……轟隆隆……”

劉備騎兵以無可阻擋之勢,向着於徵及其部曲碾壓而來。

於徵已萌生死志,舉楯撃矛,直面劉備騎兵,然而就在雙方即將碰撞之際,其親衛也不知是自己畏懼死亡,抑或不忍於徵喪命,關鍵時刻,竟抱着於徵躲往一旁,成功躲過了一劫。

於徵儘管撿回了一條命,卻毫無喜意,他大怒之下,險些殺了自己的親衛,可念及他也是出於忠心,終是沒有痛下殺手。

劉備騎兵成功擊穿於徵陣地,隨後一頭撞上馬周的軍陣。

諸葛亮臉上失去了從容,急拉住劉景的手臂,勸道:“將軍,古人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倖。’劉備驍銳,今於子祥陣地已破,馬子謹亦恐難當其鋒,形勢危急,將軍不如暫避他處。”

劉景登時色變道:“孔明此是何言?今大軍激戰,將士皆仰望於我,我豈能避走?”袁紹被公孫瓚數千騎兵圍困,矢如雨下,沒有躲入牆垣;孫權被張遼突至麾下,狼狽不堪,沒有選擇避走,他豈能連二人都不如?

(本章完)

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297章 除孝第194章 羌笛第500章 敗慈第245章 巡視第55章 鄧瑗第472章 失策第217章 牀弩第404章 赴死第214章 定計第367章 跛馬第79章 命案第68章 俠客行第316章 禁酒第520章 厚禮第352章 尊卑第29章 承諾第104章 軍法第173章 南下第296章 捷報第373章 盟約第224章 潰敗第492章 名士第153章 龔氏第122章 贈文第251章 入主第526章 薄行第105章 八陣第259章 送禮第219章 開戰第24章 郡府第526章 薄行第196章 招攬第110章 主簿第462章 郊迎第401章 城塌第231章 勸降第37章 邀請第105章 八陣第400章 大雨第323章 爲壽第443章 韓暨第74章 變化第399章 攻城(3)第159章 退讓第489章 太史慈第185章 許願第421章 三英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24章 宴會第247章 病逝第125章 新野第192章 開戰第17章 杜襲第442章 破局第269章 地突第474章 柤中第227章 火攻第103章 營壘第71章 洗手第147章 衡山第31章 蔡升第149章 要求第174章 滅族第157章 仁和第171章 結束第255章 後續第75章 百石第272章 魏延第21章 未婚妻第74章 變化第362章 臨衝第422章 出陣第526章 薄行第76章 新左史第273章 攻城(上)第356章 請婚第63章 突襲第477章 要求第206章 逃亡第487章 盛匡第34章 志向第363章 攬才第456章 房陵第214章 定計第95章 別部司馬第446章 入城第438章 勸降第380章 津鄉第324章 膝席第370章 同州第375章 返回第30章 陶觀第199章 撤離第462章 郊迎第534章 歸心第2章 劉亮第360章 獻計第113章 啓程
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297章 除孝第194章 羌笛第500章 敗慈第245章 巡視第55章 鄧瑗第472章 失策第217章 牀弩第404章 赴死第214章 定計第367章 跛馬第79章 命案第68章 俠客行第316章 禁酒第520章 厚禮第352章 尊卑第29章 承諾第104章 軍法第173章 南下第296章 捷報第373章 盟約第224章 潰敗第492章 名士第153章 龔氏第122章 贈文第251章 入主第526章 薄行第105章 八陣第259章 送禮第219章 開戰第24章 郡府第526章 薄行第196章 招攬第110章 主簿第462章 郊迎第401章 城塌第231章 勸降第37章 邀請第105章 八陣第400章 大雨第323章 爲壽第443章 韓暨第74章 變化第399章 攻城(3)第159章 退讓第489章 太史慈第185章 許願第421章 三英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24章 宴會第247章 病逝第125章 新野第192章 開戰第17章 杜襲第442章 破局第269章 地突第474章 柤中第227章 火攻第103章 營壘第71章 洗手第147章 衡山第31章 蔡升第149章 要求第174章 滅族第157章 仁和第171章 結束第255章 後續第75章 百石第272章 魏延第21章 未婚妻第74章 變化第362章 臨衝第422章 出陣第526章 薄行第76章 新左史第273章 攻城(上)第356章 請婚第63章 突襲第477章 要求第206章 逃亡第487章 盛匡第34章 志向第363章 攬才第456章 房陵第214章 定計第95章 別部司馬第446章 入城第438章 勸降第380章 津鄉第324章 膝席第370章 同州第375章 返回第30章 陶觀第199章 撤離第462章 郊迎第534章 歸心第2章 劉亮第360章 獻計第113章 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