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落幕

第430章 落幕

中路戰場,當劉備突襲擊潰劉景左軍時,荊州軍主將王威按照計劃,第一時間將自己手中所有的預備隊全部投入戰場,企圖擊破劉景前軍,進而與劉備軍合圍劉景中軍,一舉鎖定勝局。

這個計劃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然而王威的對手卻是虎將甘寧。

關鍵時刻,甘寧不避矢石,出入戰陣,激勵將士,前軍人心始定,堅如磐石,直到劉備敗逃,荊州軍也沒能突破前軍陣地。

隨着黃忠、魏延的歸來,被荊州軍攻得心頭火起的甘寧,立刻對荊州軍發起猛烈反攻。

一時間,甘寧、黃忠、魏延三大猛將三箭齊發,齊頭並進,率領部衆當先擊潰荊州軍的進攻,而後長驅直入,以無可阻擋之勢反攻向荊州中軍陣地。

同時,右路的韓广部亦從側翼配合前軍,夾擊荊州中軍。

“殺啊……”

在甘寧、黃忠、魏延的帶領下,劉景軍士卒面紅目赤,肆意狂吼,揮舞着刀矛,如潮水一般涌進荊州中軍陣地。一時間雙方士卒犬牙交錯,瘋狂廝殺,戰鼓聲、喊殺聲、慘叫聲、金鐵交鳴聲混雜在一起,直衝雲霄。

黃忠自右掖先登入陣,手中赤血刀雷霆般斬出,只見兩道赤練劃過長空,兩名擋在他面前的敵卒來不及做出反應,項上人頭便已離開身體,掉落地上。

黃忠不等屍體倒下,把膀一晃,合身衝撞,兩具無頭屍體頓時被撞得倒飛入後方的人羣中,引起一陣混亂,黃忠趁機衝入人羣,左右砍殺,當者皆靡。

黃忠猛若熊羆,神勇無比,有這樣的猛將身先士卒,劉景軍將士自然無所畏懼,奮勇殺敵。

黃忠一往無前,率衆連破荊州軍數陣,而此時韓廣亦將部衆,從側翼攻入荊州中軍陣地,二人一向北,一向西,併力攻之,荊州中軍左部腹背受襲,立時潰不成軍,士卒爭相奔逃。

隨後黃忠、韓廣合軍一處,他們也不追殺潰散而逃的敵卒,而是徑直向荊州軍中堅殺去。所謂中堅,即主帥所在之地。

中堅不但有保護主帥之責,往往還充當全軍預備隊,因此中堅通常是全軍最精銳的部隊。

無奈王威之前孤注一擲,將手中預備隊全部投入戰場,中堅兵力幾乎被抽走過半,而今黃忠、韓廣兩位猛將聯手進攻,王威兵力捉襟見肘,難以招架。

“噗嗤!”韓廣一矛洞穿一名敵卒的左胸,將其心房絞碎。接着縱馬向前疾躍,避開兩側襲向他的矛鋒、戟刃,跟在韓廣身後的數十漢羌騎士,刀斬矛搠,瞬間便將兩側敵卒一卷而沒。

而韓廣則一意向前,藉助戰馬衝勢,長矛揮刺,再斃兩人。

韓廣率數十騎在前衝鋒陷陣,大軍隨後跟進,擴大戰果,最終擊潰敵陣,無往而不利。

不過讓韓廣有些驚訝的是,眼前的對手錶現出了極爲驚人的韌性,這不是單單用中堅士卒精銳可以解釋的。要知道,現在荊州軍的形勢十分不妙,可荊州軍士卒卻絲毫沒有崩潰的跡象。

“也許原因出在荊州軍主將王威的身上。”韓廣高據馬上,望着數十步外的王威麾旗。

常言道:將乃兵之膽。荊州軍士卒死戰不退,足以證明王威領兵有方,深得士卒之心。如此看來,王威倒也不負名將之名。

而此刻的王威,正氣得暴跳如雷,劉備、柤中蠻相繼敗逃,直接令中軍右翼,暴露於敵前。中路及左翼,形勢也萬分危急,此戰己方已是必敗無疑。

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損失,避免被敵人全殲,光靠他一人,顯然沒法做到,還要張允通力配合,與他共進退。

然而就在剛剛,左翼的張允竟然招呼也不打一聲,獨自率軍而逃。張允明顯是把他當做誘餌,吸引敵人注意,以求脫身。

王威肺都快氣炸了,張允這個無恥之徒,此前連戰連敗,累喪大軍,因爲是劉表的外甥,纔沒有治罪。當初劉表任用他爲大軍副將,自己就該極力拒絕。念及於此,王威心中悔恨交加。

一名司馬滿臉鮮血的從前線退回,褲勸王威道:“中郎,今左右俱敗走,前面也頂不住了,中郎,下令撤退吧。再不撤,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矣!”

王威望着前方一個個方陣,接連土崩瓦解,將士亡命而逃,心生悲涼,咬牙道:“撤。”

隨着王威一聲令下,中堅士卒也不再奮戰,爭相逃跑,王威在親衛的保護下,混雜在洶涌的人潮中,向着後方的宜城逃去。

然而王威不知道的是,黃忠早就盯上了他,眼見王威要逃,他立刻率領部曲,斜插向北,一路劈波斬浪,成功將王威截住。

王威見被敵人堵住去路,正要殊死突圍,卻發現領兵者乃是黃忠。他和黃忠雖然交情一般,但因爲同是南陽人,也算有過一些交往,他素知黃忠驍勇,心知不能力敵,揚聲道:“我當初聽說漢升隨大軍失陷荊南,音訊全無,心中頗爲漢升感到擔憂,沒想到你我再見之日,會是這樣的情形,真是讓人吁嘆啊!”

黃忠並非冷血無情之人,聞王威肺腑之言,心有觸動,說道:“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安遠將軍英傑蓋世,誠爲良主,王君何不歸之?”

王威想也不想,便搖頭拒絕道:“安遠固然是一代英傑,但將軍待我不薄,託以統軍之任,兵敗已是愧對將軍,若再投敵,日後還有何面目立於天地間?”

黃忠嘆道:“王君欲爲劉荊州盡忠,在下也要爲安遠驅馳,那就生死各憑本事吧。”

王威聞言不由大急,說道:“漢升難道一定要用鄉人舊友的鮮血,作爲進身之階麼?”

說罷,王威不等黃忠有所反應,便準備從旁繞過黃忠而走。

王威乃荊州軍主將,黃忠萬萬不敢放過他,剛要有所行動,忽然一支長箭劃破長空,穿過密集的人流,射入王威後頸。

王威毫無防備下,登時向前撲倒地上,左右亡魂大冒,急忙將王威扶起,卻發現他頸部已被箭矢射穿,鮮血霎時染紅衣襟。

這樣的箭傷無疑是致命的,就算沒有立即死去,也活不了多久,而且每時每刻都要承受無盡的痛苦,直到死去才能解脫。

王威不願受盡折磨而死,他無力地衝親衛揮了揮手,示意他們獨自逃命,不必管他。

而後王威緩緩坐起,雙目圓瞪,用力握住頸上的箭桿,猛然一拔,鮮血立刻如瀑布般涌出,王威當即便傷重而亡。

“中郎……”王威如此剛烈的死去,左右親衛皆大哭。

黃忠亦愣在當場,他順着箭的方向回望,見一員驍勇騎將縱馬馳騁,手舉長弓,正是韓廣。

黃忠恍然,也只有像韓廣一樣的神射手,才能在如此混亂的局面下,一箭中地,射殺王威。

王威親衛伏屍痛哭,他們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隨即齊齊起身,逆流而上,嘶吼着殺向韓廣,欲拼卻性命,爲王威報仇。

他們的忠義之舉,固然令人佩服,可惜實力有限,還沒接近韓廣,就被其左右驍騎一擁而上,斬殺一空。

黃忠行至王威身前,看着脖頸糜爛而死的同鄉,心中一嘆。

韓廣亦縱馬而來,開口問道:“漢升與此人有舊?”他剛纔恰好看到了黃忠猶豫的一幕。

黃忠頷首道:“我倆同郡,王君有將才,乃荊州名將,我剛纔本想勸其歸順將軍,可惜王君誓死不降。死在公輔手上也好,總好過被我這個同鄉殺死。”

韓廣命左右將王威首級割下,塞入馬側的皮囊中,此時囊內已裝有一顆首級,這也是一位比兩千石的校尉,韓廣一戰擊殺兩將,其中包括敵軍主將王威,不出意外,此戰必將功冠諸將。

韓廣沒有就此滿足,繼續率軍追殺潰敵,黃忠失去擒殺王威之功,也不得不鼓起餘勇,賣力追擊。

數以萬計的荊州軍潰卒,大致逃往兩個方向,首先便是宜城,荊州軍此戰乃背靠宜城結陣,因此逃入宜城的人最多,其次則是位於宜城西南的營壘。

當然也有人直接向北逃,但往往逃不多遠,就被劉景軍騎兵追上,最終不是被殺,便是投降,能夠逃出生天者,寥寥無幾。

荊州軍軍營之前主要是柤中蠻的駐地,漢軍只佔一小部分,柤中蠻潰敗後,並沒有返回營地,而是直接逃回柤中老家。

因此荊州軍軍營幾乎空不設防,只有逃入營中的潰卒據守。

高翔身爲敗將,急於立功自贖,他親率左軍兩千餘士卒,猛攻荊州軍營地,力戰而克之。

荊州軍軍營一戰而下,宜城那邊卻出現了一點小狀況,原來劉景軍將士一路追殺潰兵,準備乘機攻入宜城。

然而先一步逃回宜城的張允、劉備已經組織起了防禦,劉景軍數次進攻都被二人挫敗。

更讓劉景惱火的是,宜城期間還發動了一次極其凌厲的反攻,在劉備指使下,關羽、張飛等率數百步騎突然從宜城西門殺出。魏延部因衝在最前,首當其衝,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魏延也險些被關羽突殺於陣中。

關羽、張飛等人見好就收,在甘寧、黃忠、韓廣等人合圍前逃回城中,氣得魏延連連跳腳。

午後,雙方基本結束戰鬥,劉景軍一戰大破荊州軍,斬俘萬餘人。而荊州軍雖敗,猶有七八千人,且保住了宜城,足以繼續與劉景軍周旋。

劉景軍將士陸續返回營地,豐盛的戰後餐早已準備就緒。

將士們自日出出戰,與荊州軍激戰大半日,只在戰前吃了一頓早飯,從中午開始,就已是餓得前心貼後背,飯菜一上來,將士們就開始狼吞虎嚥猛吃起來。

“霍伯邈也戰死了?”中軍大帳內,劉景面色陰沉。由於一直沒有霍篤的音訊,他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真的聽到霍篤的死訊,他仍是感到心頭鬱悶。

霍篤或許才能不及其弟霍峻,卻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劉景不知道歷史上霍篤爲何沒有像其弟霍峻一樣,青史留名,想來無非是病故、早死。

劉景本以爲,他的命運,會因自己而發生改變,沒想到到頭來,他還是沒能擺脫既定命運。

高翔一臉悲痛地道:“軍敗之際,我只知他沒於亂軍,不知是死是活,剛剛有人找到了霍伯邈的屍體,他已面部全非,難以辨認,只能從他身上佩戴的印綬,確定他就是霍伯邈。”

劉景聞言陷入沉默,良久纔開口道:“伯邈雖身體殘破,好歹還留有全屍,褚子平的頭顱卻是被關羽帶走,死不安寧。”

魏延之前險些被關羽突殺,心中火起,惡狠狠道:“將軍,來日攻打宜城,末將願爲先登,斬殺關羽,奪回褚中郎頭顱。”

劉景蹙起眉頭道:“此戰儘管大敗敵軍,可我軍亦傷亡不小,而宜城之內,敵軍猶有數千之衆,且守城之人乃是劉備、關羽、張飛,最少也要集結五倍於敵的兵力,方有成功的希望。”

一想到還要從後方調兵,劉景就大感頭疼,畢竟,他在攻下江陵後,就從後方徵調了八千人,如今至少還要再徵調數千,乃至萬人。所幸張津已除,荊南既無內憂,亦無外患,他能夠最大限度抽調兵力。

龐統一旁忽然出言道:“其實要破宜城,也並非難事。”

“哦?”看着龐統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劉景不由一愣,他實在想不出,除了強攻,還能有什麼辦法奪取宜城。正要追問龐統,親衛忽然入帳通報,夷陵守將霍峻派出急使,求見劉景。

“夷陵出事了?”劉景心裡“咯噔”一下,立刻招使者入帳。

夷陵使者走進中軍大帳,見帳內坐滿了人,不敢主動開口,以免泄露軍情,直到劉景出言相問,才道:“將軍起兵北伐之日,秭歸大族鄧忠、鄧任兄弟,召集部曲、夷兵數千人作亂,今夷陵以西皆叛……”

(本章完)

第292章 救治第447章 高義第301章 城破第225章 勇悍第107章 轟動第138章 徵辟第398章 攻城(2)第101章 招撫391.第391章 大敗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279章 連雨第125章 新野第17章 杜襲第529章 詔書第180章 回鄉第407章 烽火第540章 國士第462章 郊迎第205章 失望第227章 火攻第332章 徐庶第162章 免役第507章 占卜第300章 召集第343章 斬將第107章 轟動第337章 同符第155章 拜訪第173章 南下第196章 招攬第117章 清茶第486章 主力第24章 郡府第50章 寶珠第274章 攻城(下)第476章 冬至第254章 突圍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66章 歎服第172章 出兵第19章 桓階第55章 鄧瑗第228章 斬首第322章 馬鞍第529章 詔書第369章 出使第400章 大雨第119章 內憂第115章 納彩第78章 曬書第270章 醫所第218章 樓船第487章 盛匡第364章 使者第504章 進兵第215章 南下第402章 噩夢第450章 官學第368章 江東第222章第278章 射中第375章 返回第106章 調離第538章 董和第414章 託孤第135章 歸來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153章 龔氏第4章 賴慈第390章 責備第137章 洞房第311章 吐血第193章 耒陽第381章 江陵第30章 陶觀第374章 圍攻第381章 江陵第134章 流淚第274章 攻城(下)第135章 歸來第77章 赤驥第318章 放歸第53章 道歉第417章 柤中第59章 嚴肅第235章 軍市第320章 來投第468章 射策(下)第326章 相遇第89章 桃板第354章 屯田第225章 勇悍第443章 韓暨第11章 帶經耕鋤第216章 取名第115章 納彩第413章 潘濬第92章 先賢第95章 別部司馬第460章 趙戩
第292章 救治第447章 高義第301章 城破第225章 勇悍第107章 轟動第138章 徵辟第398章 攻城(2)第101章 招撫391.第391章 大敗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279章 連雨第125章 新野第17章 杜襲第529章 詔書第180章 回鄉第407章 烽火第540章 國士第462章 郊迎第205章 失望第227章 火攻第332章 徐庶第162章 免役第507章 占卜第300章 召集第343章 斬將第107章 轟動第337章 同符第155章 拜訪第173章 南下第196章 招攬第117章 清茶第486章 主力第24章 郡府第50章 寶珠第274章 攻城(下)第476章 冬至第254章 突圍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66章 歎服第172章 出兵第19章 桓階第55章 鄧瑗第228章 斬首第322章 馬鞍第529章 詔書第369章 出使第400章 大雨第119章 內憂第115章 納彩第78章 曬書第270章 醫所第218章 樓船第487章 盛匡第364章 使者第504章 進兵第215章 南下第402章 噩夢第450章 官學第368章 江東第222章第278章 射中第375章 返回第106章 調離第538章 董和第414章 託孤第135章 歸來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153章 龔氏第4章 賴慈第390章 責備第137章 洞房第311章 吐血第193章 耒陽第381章 江陵第30章 陶觀第374章 圍攻第381章 江陵第134章 流淚第274章 攻城(下)第135章 歸來第77章 赤驥第318章 放歸第53章 道歉第417章 柤中第59章 嚴肅第235章 軍市第320章 來投第468章 射策(下)第326章 相遇第89章 桃板第354章 屯田第225章 勇悍第443章 韓暨第11章 帶經耕鋤第216章 取名第115章 納彩第413章 潘濬第92章 先賢第95章 別部司馬第460章 趙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