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內憂

第119章 內憂

劉景和劉表見過禮後,寒暄數語,便立刻轉向宋忠,大袖揚起,抱拳長揖,口中說道:“弟子劉景,拜見先生。”

宋忠是前身攜帶束脩之禮正兒八經拜的傳業之師,就算宋忠一天沒教過他,也不會改變兩人的師徒關係。

“仲達不必多禮。看到如今仲達有所成,爲師頗感欣慰,勉之。”宋忠看着劉景,心情十分複雜。

宋忠年約四十餘歲,幾近五十,身量中等,臉容狹長清瘦,目光有神,全身上下瀰漫着濃濃的儒雅之氣。他是南陽郡人,注書頗衆,名聲亞於鄭玄,卻仍不失爲一代大儒。

由於宋忠擔任着荊州刺史部的五經(業)從事一職,有官學的身份,是以並未大肆收徒,劉景之所以能夠拜入他的門下,還是託了賴恭的福。

對於劉景,宋忠開始還是比較重視的,可惜前身不愛學習,整日沉溺玩樂,宋忠經過多方考察,終於死心,這樣“朽木不可雕也”的頑劣之徒,若不是礙於賴恭情面,早將他逐出門牆了。爲了眼不見心不煩,令弟子潘濬代他授業,平日從不召見,只當沒他這個弟子。

然而現在看來,他識人的眼光還不如自己的弟子潘濬,潘濬似乎很早就看出劉景的不凡之處,因此傾心與他結交,甚至聞其歸家,不惜將自己的十卷《周易注》借給他。

宋忠曾爲此大發雷霆,誰知道生性頑劣的劉景會不會將他的《周易注》泄露出去,導致他一生的心血毀於一旦。

劉景微笑說道:“見到先生身體安康,弟子就放心了。”隨後又與賴恭見禮,除此之外,場中還有另外二人。

劉表爲他介紹道:“仲達,孤來爲你介紹,這是孤的別駕劉始宗,這是孤的治中鄧子孝。”

別駕,“漢制與刺史別乘,周流宣化於萬里者,其任居刺史之半。”地位和郡之功曹一樣,可謂州刺史部第一權吏。

劉始宗名叫劉先,字始宗,他是荊南零陵郡人,年三十餘歲,容貌溫雅,其博學強記,尤好黃老言,明習漢家典故,論及名聲,絲毫不下於賴恭,乃是荊南屈指可數的名士。

相比於此人,來自後世的劉景更熟悉他的外甥周不疑,周不疑有異才,和曹衝關係友善,兩人才智不相上下,曹操曾想將女兒嫁給他,卻不料遭周不疑推辭拒絕。而待曹衝死後,曹操心忌周不疑,不顧曹丕勸阻,派刺客將其殺死。

治中,“漢制居中從事,主衆曹文書。”乃是州刺史部的大管家,如果說別駕相當於郡之功曹,那治中則相當於郡之主簿,二者一外一內,堪稱刺史、州牧的左膀右臂。

鄧子孝名叫鄧羲,字子孝,說來他和劉景還能扯上一些關係,他是南陽鄧氏子弟,乃鄧攸之族弟、鄧瑗之族叔。

劉景能夠在襄陽出名,他可以說是最大的功臣,他從鄧攸那裡得到劉景的字帖,拿給寄居於襄陽的大書法家邯鄲淳、樑鵠觀看,因爲受到二人的推崇,劉景頓時“一夜成名天下知”,如今襄陽南北士人無不以擁有他的字帖爲榮。

從這個接待陣容就可以看出劉表對他有多重視了,不說宋忠、賴恭這兩個和他息息相關的人,就說別駕劉先、治中鄧羲,乃主管一州政務的大吏,百忙之中竟然被劉表拉來作陪,整個荊州能得到這種待遇的人,怕是屈指可數。

劉景神情自如,對着劉先、鄧羲款款一禮,口中說道:“見過劉君、鄧君。”別駕、治中雖然是州中大吏,但和劉景的郡主簿一樣,都只是百石吏,並沒有上下之別。

劉先、鄧羲相視而笑,劉先當先出言道:“昨日足下剛剛入城,將軍就得到消息了,因擔心足下遠來辛苦,才未召見。今日一早,便令我等放下俗務,來此迎接足下。”

鄧羲頷首道:“沒錯,仲達,我入幕府數載,從來沒有見過將軍如此迫切。”鄧羲自認與劉景不比外人,因此直呼其字。

劉景再度向劉表行禮,說道:“將軍待遇如此之高,下吏心中頗感慚愧。”

劉表撫須笑道:“哈哈,別人或許當不得,但仲達絕對當得。”言訖,不由分說拉着劉景走進室中。

劉表正襟危坐於主位,便迫不及待地問劉景道:“孤聽說仲達智略超人,對天下大勢十分了解,早在天子尚困守長安之時,就料到天子將會東歸洛陽?”

劉景緩緩說道:“天子聰睿,有周成之質,然而昔日成王年幼,周公在前、史佚在後、太公在左、召公在右。成王當朝聽政,四位聖賢在側維護,所以考慮事情無不周到,做事從無失誤。可惜天子陷於董賊之手,身邊又沒有周公那樣的聖賢輔佐,王公雖誅殺董賊,卻失之剛正,最終死於董賊餘孽反撲,累及社稷。

涼州諸將,皆邊鄙匹夫耳,目光短淺,素無遠略,天子或會一時受難,但終會脫困而出。這一點,不止下吏能料到,天下有識之士,能料到者當不在少數。”

劉表搖頭道:“仲達此言,就謙虛過矣。”

堂下諸人,紛紛點頭附和。

劉表又問道:“如今曹孟德迎駕於洛陽,遷都於許縣,對此仲達你怎麼看?”

劉景略一沉吟道:“曹孟德定都許縣,勢必要掃清四周威脅,南陽緊鄰潁川,首當其衝,將軍不可不察。”

劉表暗暗皺眉,這也正是他擔心的地方,兩人原本因爲有共同的敵人袁術,可以算是同一陣營。隨着江東的消息不斷傳來,孫策已是席捲數郡,崛起勢不可擋,雙方可是有殺父之仇,他實在不想同時面對兩個方向的威脅。

所以,他需要儘快使荊州一統,根絕內憂,是以不再繞圈子,挑明說道:“《左傳》雲:‘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而今荊州外部不寧,內部憂患已深,州府政令,不行於江南,仲達有何以教我?”

(本章完)

第283章 洪水第538章 董和第51章 區雄第493章 猝遇第38章 諸葛玄第379章 屈服第317章 祭祖第374章 圍攻第120章 茂才第437章 薨第233章 圊溷第175章 授田第184章 七夕第484章 丹陽第167章 收穫第48章 取字第5章 虎頭第33章 示衆第328章 許都第406章 打擊第517章 古樟第437章 薨第277章 急報第186章 八月第540章 國士第534章 歸心第348章 南下第176章 親耕第511章 開戰第114章 襄陽第125章 新野第91章 壁畫第459章 焚橋第249章 聞訊第291章 召見第90章 朝會第503章 餓虎第390章 責備第150章 開戰第417章 柤中第72章 偷長第109章 難題第170章 斬首第476章 冬至第456章 房陵第397章 攻城(1)第414章 託孤第325章 泉陵第217章 牀弩第119章 內憂第308章 遺願第198章 招降第367章 跛馬第390章 責備第174章 滅族第537章 茂才第544章 葛周第262章 水戰(上)第425章 中箭第522章 變故第492章 名士第499章 縊殺第130章 親迎第488章 柴桑第276章 張津第11章 帶經耕鋤第496章 鐵壁第131章 嫁妝第196章 招攬第531章 放歸第487章 盛匡第52章 歸家第482章 預言第220章 拍擊第317章 祭祖第374章 圍攻第405章 防疫第39章 自負第336章 區景第341章 衝鋒第108章 名望第257章 爭執第278章 射中第135章 歸來第472章 失策第72章 偷長第337章 同符第270章 醫所第115章 納彩第141章 酃縣第105章 八陣第367章 跛馬第286章 軍令第72章 偷長第392章 落幕第249章 聞訊第184章 七夕第337章 同符第120章 茂才第260章
第283章 洪水第538章 董和第51章 區雄第493章 猝遇第38章 諸葛玄第379章 屈服第317章 祭祖第374章 圍攻第120章 茂才第437章 薨第233章 圊溷第175章 授田第184章 七夕第484章 丹陽第167章 收穫第48章 取字第5章 虎頭第33章 示衆第328章 許都第406章 打擊第517章 古樟第437章 薨第277章 急報第186章 八月第540章 國士第534章 歸心第348章 南下第176章 親耕第511章 開戰第114章 襄陽第125章 新野第91章 壁畫第459章 焚橋第249章 聞訊第291章 召見第90章 朝會第503章 餓虎第390章 責備第150章 開戰第417章 柤中第72章 偷長第109章 難題第170章 斬首第476章 冬至第456章 房陵第397章 攻城(1)第414章 託孤第325章 泉陵第217章 牀弩第119章 內憂第308章 遺願第198章 招降第367章 跛馬第390章 責備第174章 滅族第537章 茂才第544章 葛周第262章 水戰(上)第425章 中箭第522章 變故第492章 名士第499章 縊殺第130章 親迎第488章 柴桑第276章 張津第11章 帶經耕鋤第496章 鐵壁第131章 嫁妝第196章 招攬第531章 放歸第487章 盛匡第52章 歸家第482章 預言第220章 拍擊第317章 祭祖第374章 圍攻第405章 防疫第39章 自負第336章 區景第341章 衝鋒第108章 名望第257章 爭執第278章 射中第135章 歸來第472章 失策第72章 偷長第337章 同符第270章 醫所第115章 納彩第141章 酃縣第105章 八陣第367章 跛馬第286章 軍令第72章 偷長第392章 落幕第249章 聞訊第184章 七夕第337章 同符第120章 茂才第26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