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主力

第486章 主力

諸葛亮身體伏於書案上,全神貫注的盯着面前的豫章地圖,其上詳細記錄了豫章、廬陵二郡之山川、縣、鄉邑、關要,乃至里程,製作極爲精良。

這幅地圖過去一直收藏於豫章郡府主記室,諸葛亮叔父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諸葛亮少年時代就見過此圖,後諸葛玄被朱皓所逐失官,將此圖獻給劉表,如今又輾轉回到諸葛亮手中。

這幅地圖諸葛亮已研究不下千百遍,特別是近期以來,更是將此圖置於寢室內,早晚觀看研究,上面每一處山川、城邑,諸葛亮皆爛熟於心,就算讓他重新繪製一幅,想來都不是什麼難事。

很多人都以爲,劉景親自率領的水陸大軍,將是攻打豫章的主力,實則不然。

根據己方打探到的情報,江東軍去年江夏大敗,死者萬計,喪舟數百,儘管損失慘重,卻也從黃祖那裡獲得了拍杆技術。

目前江東軍戰船已大量裝備拍杆,儘管尚未經歷大戰考驗,但在技術上已經與劉景軍沒有差別。加上江東軍將士慣習水戰,如果在江上與之硬碰硬,就算取勝,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

因此,劉景率領的大軍,目的不在攻打豫章、廬陵,或與敵人決戰,其主要任務有二:

一是奪取豫章北部重鎮柴桑,將孫賁、太史慈兵力引出。

二是扼守彭澤,封鎖長江入贛入口,擋住孫權的水上援軍。

這兩個任務,都是爲了給真正的主力創造進攻的有利條件。

沒錯,此次攻打豫章、廬陵的主力,正是諸葛亮所率之軍。他將率領兵船萬人歸長沙,而後會合荊南之衆,出醴陵,由陸路進攻豫章腹地。

爲了確保萬無一失,劉景調裨將軍蔡升、黃忠,中郎將劉亮、魏延、霍峻、單日磾、習珍等七將,歸入諸葛亮麾下。又調南郡太守徐庶、參軍楊儀、劉敏、司直司馬芝等,參謀計議。

劉景率領數萬大軍給諸葛亮打掩護,做陪襯,又盡遣猛將謀臣輔佐,其信任至此,可想而知諸葛亮身上揹負的壓力有多大。

此戰只許勝,不許敗,否則諸葛亮都沒臉回去見劉景了。

“軍師,到津鄉了,渡口有人相迎,似是徐南郡。”

諸葛亮邊看地圖,邊思考策略,神情異常專注,連楊儀進入廬室都未察覺,直到後者出聲。

諸葛亮一聽徐庶來迎,立刻起身出廬室,立於甲板,果然看到渡口聚集了一羣人,爲首者臉龐隱隱可見,正是好友徐庶。

船隻一靠岸,諸葛亮就迫不及待的下船,與徐庶握手言歡,兩人上次見面還是正旦之時,一晃大半年不見,分外想念。

寒暄過後,諸葛亮笑着問徐庶道:“俗語云:‘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守、刺之令,猶勝天子之詔。元直在南郡,專政一方,信理庶績,舉善除惡,威福由己,今卻入我麾下,受軍旅奔波之苦、策畫籌度之累,不知心中可否有怨氣?”

徐庶沒有在意諸葛亮的調侃,淡然回道:“孔明還不知我的志向麼,乃輔佐將軍以成王霸之業耳。將軍認爲我治郡有益,我便治郡,將軍認爲我治戎有益,我便治戎。在我心中,二者並無高下之分,又何談怨氣?”

“相交至今六七年,元直之言,總能予我啓誨。”諸葛亮先是感慨一聲,接着誇讚好友道:“元直剛毅明斷,處茲不惑,明於將略,有你在旁助我節度軍戎,規畫分部,我可無憂矣。”

徐庶笑道:“我今爲孔明帳下吏,孔明認爲我可任,只管吩咐便是。”徐庶知道渡口人多眼雜,絕口不提軍中之事,問諸葛亮道:“孔明進不進江陵?”

諸葛亮肅容道:“夫爲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幕未施,將不言困,總之,爲將者當與士卒同也。我爲一軍主帥,安能棄將士於野,獨自入城中休息?”

徐庶早知道諸葛亮不會同意,道:“我已命人在津鄉備下飲食,將士上岸,即可就餐。”

諸葛亮稱謝。就像他之前所說,將士用餐,他方用餐,將士安寢,他方安寢。次日,諸葛亮即率軍登船,順江而下長沙。

…………

卻說劉景在豬口與諸葛亮分別,繼續沿漢水而南,至夏口,甘寧、劉祝皆駐軍於此,黃祖亦率江夏文武,自沙羨趕來迎接。

劉景看着鬍鬚花白卻體軀健壯的黃祖,笑道:“黃江夏近來爲征討豫章籌備,調派民夫、舟車,運轉軍資、糧秣,可謂勞苦功高,着實辛苦了。”

黃祖面露怒容,恨道:“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皆狼子野心,孫堅侵寇襄陽,爲我所斬,孫策、孫權亦覬覦江夏,相繼來攻,我荊楚男兒,死於其父子三人之手者,以數萬計,此血海深仇,雖十世不能忘也。聞將軍欲舉兵討伐江東,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幾不能眠,恨不得親自駕船楫棹,痛殺江東賊子!”

劉景搖頭道:“黃江夏雖老當益壯,可到底年紀大了,當鎮守後方,武事交給小輩即可。此次子弋將隨軍出戰,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黃江夏楚國名將,子弋亦有父風,必能討賊建功。”

子弋即黃祖長子,房陵太守黃射,他將作爲江夏軍的主將,統領江夏兵船隨劉景征戰豫章。

黃祖知道兒子的斤兩,他只是江夏軍名義上的主將,實際領兵者乃是其麾下都督蘇飛。

黃祖爲劉景介紹道:“將軍,此人名蘇飛,乃我麾下都督,從我征伐多年,數救我於爲難,爲人勇毅有謀,可堪大任。”

蘇飛年近不惑,面容粗獷,濃髭密髯,形貌威武,任誰看了,都要讚歎一聲真偉丈夫也。

“足下就是蘇孟揚?”劉景對蘇飛的第一印象極佳,道:“興霸屢屢向我推薦足下,稱你治軍嚴整,尤善水戰,有大將之才,異日舉兵伐吳,可爲前部。”

或許是性格相合,或許是英雄相惜,甘寧、蘇飛仍然如歷史上一樣結爲好友。不過兩人的境遇卻已是完全不同,歷史上甘寧在黃祖麾下,鬱郁不得志,惟蘇飛重之愛之。如今蘇飛淪爲降將,甘寧則多次向劉景舉薦他。

蘇飛向甘寧投去一個感激的眼神,衝劉景軍禮肅拜道:“蒙甘將軍看重,飛不才,願爲大軍前部,陵波而進,掃清吳賊!”

“好,”劉景頷首道,“就以足下爲前部,望足下揚我軍威。”

“諾。”蘇飛沉聲應命。

翌日,劉景合甘寧、劉祝、蘇飛諸部,總計三萬人,一時間大船截江,千帆競發,遮天蔽日,浩浩蕩蕩向着豫章進發。

(本章完)

第257章 爭執第322章 馬鞍第366章 歎服第506章 桃李第85章 囚徒第531章 放歸第315章 甘寧第191章 計議第419章 猛將第313章 隆中第545章 對策第42章 點評第462章 郊迎第246章 名字第440章 匕見第59章 嚴肅第121章 王粲第130章 親迎第348章 南下第39章 自負第98章 高利貸第130章 親迎第343章 斬將第43章 荊蠻第67章 掌權第156章 邀請第230章 敗走第144章 褚方第540章 國士第494章 戰臨第110章 主簿第209章 攻城第375章 返回第153章 龔氏第413章 潘濬第399章 攻城(3)第132章 同席第518章 海昏第470章 策論第110章 主簿第534章 歸心第134章 流淚第296章 捷報第31章 蔡升第540章 國士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26章 市樓第23章 赴任第359章 八月第141章 酃縣第12章 質書救鄰第402章 噩夢第346章 青綬第200章 兵臨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02章 劉修第492章 名士第317章 祭祖第260章第41章 吟詩第244章 生子第542章 出兵第17章 杜襲第404章 赴死第457章 飛矢第185章 許願第330章 封拜第215章 南下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36章 託孤第402章 噩夢第214章 定計第335章 十哲第535章 人望第247章 病逝第135章 歸來第429章 逆轉第170章 斬首第40章 悲歌391.第391章 大敗第279章 連雨第324章 膝席第215章 南下第37章 邀請第163章 解土第230章 敗走第420章 評價第361章 巨樓第424章 入陣第273章 攻城(上)第159章 退讓第385章 夷陵第478章 黃鐘第508章 南昌第147章 衡山第227章 火攻第206章 逃亡第61章 鞭笞第466章 射策(上)
第257章 爭執第322章 馬鞍第366章 歎服第506章 桃李第85章 囚徒第531章 放歸第315章 甘寧第191章 計議第419章 猛將第313章 隆中第545章 對策第42章 點評第462章 郊迎第246章 名字第440章 匕見第59章 嚴肅第121章 王粲第130章 親迎第348章 南下第39章 自負第98章 高利貸第130章 親迎第343章 斬將第43章 荊蠻第67章 掌權第156章 邀請第230章 敗走第144章 褚方第540章 國士第494章 戰臨第110章 主簿第209章 攻城第375章 返回第153章 龔氏第413章 潘濬第399章 攻城(3)第132章 同席第518章 海昏第470章 策論第110章 主簿第534章 歸心第134章 流淚第296章 捷報第31章 蔡升第540章 國士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26章 市樓第23章 赴任第359章 八月第141章 酃縣第12章 質書救鄰第402章 噩夢第346章 青綬第200章 兵臨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02章 劉修第492章 名士第317章 祭祖第260章第41章 吟詩第244章 生子第542章 出兵第17章 杜襲第404章 赴死第457章 飛矢第185章 許願第330章 封拜第215章 南下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36章 託孤第402章 噩夢第214章 定計第335章 十哲第535章 人望第247章 病逝第135章 歸來第429章 逆轉第170章 斬首第40章 悲歌391.第391章 大敗第279章 連雨第324章 膝席第215章 南下第37章 邀請第163章 解土第230章 敗走第420章 評價第361章 巨樓第424章 入陣第273章 攻城(上)第159章 退讓第385章 夷陵第478章 黃鐘第508章 南昌第147章 衡山第227章 火攻第206章 逃亡第61章 鞭笞第466章 射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