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託孤

第414章 託孤

次日,劉景悉率文武,於大江北岸,送行潘濬乘船南下。

劉景除了表舉潘濬爲交州刺史外,亦表舉王彊爲裨將軍,董督交州軍事,領鬱林太守如故。

王彊也是劉景麾下諸將中,第一個升任將軍的人,心裡不服者大有人在,如劉宗。

其性護前,恥爲人下,一向以軍中第一人自居,過去王彊與他同爲中郎將兼任太守,倒還沒什麼,如今王彊竟然後來居上,壓他一頭,這就讓他有些難以接受了。不過王彊確實爲劉景立下驚世之功,劉宗也不好說什麼。

另外劉景讓潘濬闢吳碭爲別駕,別駕儘管相當於半個刺史,可到底是百石吏,讓吳碭由六百石鬱林長史轉任百石吏別駕,不符合規矩,因此劉景表舉吳碭爲比兩千石昭信校尉,輔助州事。

送走潘濬後,劉景開始準備北伐事宜,從江陵進軍襄陽,有兩條水道,一條是順大江而下,經由江夏郡的漢水,北上襄陽。然而這條路必須經過黃祖的大本營沙羨,黃祖斷不可能放劉景軍通過,雙方必定爆發大戰。

另一條則是經由江陵的夏水,轉入漢水,北上襄陽。

夏水顧名思義,夏流冬竭,眼下八月,正是豐水期,可以通行大船。

夏、漢二水交匯處的豬口,位於江夏郡境內,有黃祖兵船駐防,不過相比於黃祖的大本營沙羨,卻是不值一提。

劉景命劉宗率領水軍萬人,由江入夏,攻佔豬口,一方面是打通北上水路,另一方面,豬口和州陵,一前一後,如同兩把大鉗,死死鉗住沙羨的黃祖,使其動彈不得,難以北上支援劉表。

正所謂同人不同命,當初荊南、江東結爲同盟,共伐劉表,如今劉景已準備北伐襄陽,相比之下,孫權情況就要慘淡多了。

孫權攻打江夏損兵折將,後方丹陽、豫章、廬陵三郡亦叛。

孫權返回江東後,率領大軍討伐豫章、廬陵二郡山越,同時命周瑜帶兵入丹陽平叛。

經過三個多月的鏖戰,豫章、丹陽悉平,唯有廬陵地處偏遠,仍有不服,不過已無礙大局。

然而孫權剛回到吳縣,壞消息接踵而至,先是會稽郡南部,建安、漢興、南平等縣皆叛。

而後許都使者奉曹操之命,出使江東,責令孫權遣弟入質。

孫權召集江東文武商議,結果令他失望至極,以張昭、秦鬆爲代表的江東重臣,大多表示贊成,反對者寥寥無幾。

顯然孫權進攻江夏失利,江東諸郡亦叛亂不止,令孫權的統治不可避免發生了動搖。

張昭本就是江東衆臣之首,此前曾極力勸阻孫權西征黃祖,奈何孫權不聽,以致大敗,張昭由是威望更高,無人能及,江東衆臣唯其馬首是瞻,張昭贊成送質,衆臣自然一片應和。

更讓孫權憤恨的是,張昭居然入後堂,欲說服病重的母親,讓四弟孫匡入質。孫權心知一旦母親同意,就再無迴旋餘地了。

孫權天性薄涼,將四弟孫匡送往許都,對他來說並非完全不可接受,但這件事絕不能由張昭主導,否則日後這江東,到底是他做主,還是張昭做主?

目前的江東,能夠勉強與張昭分庭抗禮者,唯有周瑜,這也是孫權現在唯一能夠依靠的人,因此火速召回身在丹陽的周瑜。

經過多日的等待,孫權總算盼回了周瑜,兩人剛一見面,孫權就迫不及待和周瑜說起張昭欲說服母親送質一事。

周瑜當即慨然而嘆道:“從前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地不過百里,後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楊,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衆,雖有小挫,不損根基,有何逼迫而欲送質?”

周瑜頓了頓,又道:“人質一入許都,我等便不得不與曹氏相呼應,尊其號令,受制於人。那時,我等最多不過能得到一方侯印,十餘僕從,車數乘,馬數匹,豈能與南面稱孤相比?”

孫權拉着周瑜的手,嘆道:“公瑾之言,深得孤之心也。”

周瑜最後道:“是以將軍斷不可送質,靜觀其變即可,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我等再歸之不晚。若曹氏驕縱不軌,欲亂國家,最後必將玩火自焚。”

孫權搖頭道:“張(昭)子布,秦(鬆)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母親幾被說服,而今只有公瑾,方能令母親回心轉意。”

“將軍勿憂,我這便隨將軍拜見夫人。”周瑜也不解甲,就這麼一身戎裝去見吳夫人。

吳夫人自從去年初染病至今,病情日益嚴重,如今飲食起居,全部都在一張牀榻上,孫權、周瑜聯袂而至,拜於榻下。

看着丰姿英偉,相貌軒昂的周瑜,吳夫人便如同看到了死去的長子孫策,蒼白的臉上滿是慈祥之色,伸手招周瑜到近前,問道:“公瑾,你不是帶兵去丹陽了麼,莫非已經平定叛亂?”

周瑜點頭稱是,而後將之前對孫權說過的話,再重複一遍。

吳夫人聽罷沉默良久,她出身士族,從小飽讀詩書,智略權譎,不遜於男子,孫權繼位之初,江東政令,多出其手,豈會不知送質的壞處。況且,她作爲母親,又怎願送兒子入火坑。

無奈她眼下病重,恐將一病不起,她怕自己死後,孫權無法保住江東,才生出送質之念。

而今見周瑜堅決反對送質,足以爲孫權靠山,吳夫人頓時改變心意,一邊拉着周瑜的手,一邊喚來孫權,叮囑道:“公瑾之言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稍小一月,我一直視之如子也,你日後要以兄事之。”

“諾。”吳夫人這番話,無異於託孤,孫權流淚叩首道。

此後幾日,吳夫人病情急轉直下,自感大限將至,派人招來張昭等人,屬以後事。

前有孫策,後有吳夫人,兩次託孤,張昭深感重託,流涕應命,所謂送質,自然就此作罷。

又數日,吳夫人薨。

(本章完)

第168章 募兵第159章 退讓第48章 取字第306章 遣使第137章 洞房第207章 合兵第362章 臨衝第532章 用意第89章 桃板第477章 要求第414章 託孤第210章第227章 火攻第144章 褚方第76章 新左史第112章 擔憂第403章 破城第305章 內附第118章 劉表第538章 董和第335章 十哲第74章 變化第372章 召見第306章 遣使第206章 逃亡第341章 衝鋒第21章 未婚妻第296章 捷報第157章 仁和第468章 射策(下)第463章 三郡第335章 十哲第204章 曲轅第36章 劉瑍第456章 房陵第424章 入陣第426章 拔箭第13章 張羨第113章 啓程第73章 送別第248章 心絞第438章 勸降第469章 重法第122章 贈文第294章 輕鬆第148章 警鼓第223章 習珍第54章 鄧攸第453章 攔路第99章 王彊第528章 惡氣第247章 病逝第74章 變化第339章 出戰第163章 解土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390章 責備第219章 開戰第175章 授田第376章 出征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125章 新野第261章第461章 守節第181章 棄嬰第304章 北上第287章 自刎第141章 酃縣第110章 主簿第164章 動手第251章 入主第54章 鄧攸第141章 酃縣第260章第373章 盟約第458章 斬羽第133章 鄧芝第312章 心意第224章 潰敗第294章 輕鬆第421章 三英第179章 到來第92章 先賢第281章 面見第228章 斬首第85章 囚徒第401章 城塌第282章 建言第89章 桃板第189章 噩耗第315章 甘寧第422章 出陣第112章 擔憂第393章 破城第331章 倚仗第332章 徐庶第155章 拜訪第470章 策論第389章 戰死
第168章 募兵第159章 退讓第48章 取字第306章 遣使第137章 洞房第207章 合兵第362章 臨衝第532章 用意第89章 桃板第477章 要求第414章 託孤第210章第227章 火攻第144章 褚方第76章 新左史第112章 擔憂第403章 破城第305章 內附第118章 劉表第538章 董和第335章 十哲第74章 變化第372章 召見第306章 遣使第206章 逃亡第341章 衝鋒第21章 未婚妻第296章 捷報第157章 仁和第468章 射策(下)第463章 三郡第335章 十哲第204章 曲轅第36章 劉瑍第456章 房陵第424章 入陣第426章 拔箭第13章 張羨第113章 啓程第73章 送別第248章 心絞第438章 勸降第469章 重法第122章 贈文第294章 輕鬆第148章 警鼓第223章 習珍第54章 鄧攸第453章 攔路第99章 王彊第528章 惡氣第247章 病逝第74章 變化第339章 出戰第163章 解土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390章 責備第219章 開戰第175章 授田第376章 出征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125章 新野第261章第461章 守節第181章 棄嬰第304章 北上第287章 自刎第141章 酃縣第110章 主簿第164章 動手第251章 入主第54章 鄧攸第141章 酃縣第260章第373章 盟約第458章 斬羽第133章 鄧芝第312章 心意第224章 潰敗第294章 輕鬆第421章 三英第179章 到來第92章 先賢第281章 面見第228章 斬首第85章 囚徒第401章 城塌第282章 建言第89章 桃板第189章 噩耗第315章 甘寧第422章 出陣第112章 擔憂第393章 破城第331章 倚仗第332章 徐庶第155章 拜訪第470章 策論第389章 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