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酃縣

第141章 酃縣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禮》曰:‘四十強而仕’。是故國家有言:‘孝廉、茂才者,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

然世間有茂才異行者,若顏淵、子奇,則可不拘年齒。

自古‘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至理之言也。

長沙劉仲達,爲人德行素著,才略深茂,爲江南冠冕,雖未弱冠,亦爲國之棟樑。今特舉劉仲達爲茂才,守當陽令……”

站在室中央的州吏雙手端着劉表的委任書,大聲宣讀,四下一片安靜。

事情沒有出乎大家的預料,劉表果然舉劉景爲茂才,委以縣令之職。

漢代縣之長官,人口萬戶以上爲縣令,俸祿在六百至千石之間,人口不足萬戶爲縣長,俸祿在三百石至五百石之間。

而茂才,只有三公、光祿勳、監察御史等及十三州刺史、州牧可舉,每年不超過二十個名額,珍貴程度遠遠超過孝廉,起步就是六百石至千石縣令之位。

劉蟠身份敏感,只能選擇沉默,桓階則神情略有焦急,拼命向上方的張羨使眼色。

張羨知道桓階的意思,劉景若是投靠劉表,對他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首先他會被認爲不愛惜人才,其次龍丘劉氏必將離心,最後,以劉景之聲望,如果倒戈一擊,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當然,一旦劉景真的這麼做了,他的名聲也定會遭到重創,張羨再怎麼說也是他的故主,若反戈一擊絕對會受到世人譴責。

像劉景這種人才,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留下,絕不能被敵人所用。他必須出面阻止,而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給出和劉表相同的籌碼,留住劉景。

張羨目光瞥向劉景,見他面若平湖,並無喜意,反而看向他的眼神充滿“恭順”之意,一副唯命是從的模樣。

見此,張羨內心頓時有了底氣,隨即對州吏道:“劉荊州遠在千里之外,尚且耳聞劉仲達之賢良,僕近在咫尺,又豈有不知之理?劉荊州遲來一步,僕已上表國家,舉劉仲達爲孝廉。”

“終於……”劉景聞言不禁鬆了一口氣,他前前後後謀劃了大半年之久,終於接近成功了。

州吏辯道:“張府君何出此言?劉仲達或被張府君舉爲孝廉,但也可以繼續接受劉使君的舉薦,此事當由劉仲達自己決定。”

繼而又對劉景道:“劉使君爲了足下,不惜打破規矩,十九歲舉茂才,本朝以來,絕無僅有,乃至襄陽內外,多有非議劉使君者,足下當慎思之。”

衆人目光紛紛投過來,劉景從容說道:“在下先前已應府君之命,大丈夫言出必踐,豈有自食其言的道理?是以對於劉使君的厚愛,請恕在下難以從命。”

州吏見他雖言行徐緩,態度卻極爲堅定,自知決定難改,只能告辭而去,返回襄陽覆命。

州吏一走,室中氣氛立時有所鬆緩。

張羨心裡多少有些不快,因爲這是受到劉表的威脅,被迫做出的決定。只是事已至此,再抱怨也沒用,他只能選擇接受,對劉景說道:

“僕之前曾言,仲達不負僕,僕亦不負仲達,原本想留你在身邊再待一年,等找到合適的主簿人選再放你走,如今形勢有變,只能作罷。僕這就向朝廷上書,舉仲達爲孝廉。”

劉景起身來到堂中,深深一拜道:“一切全憑府君做主,下吏但俯首領命而已。”

張羨出言問室中三人道:“目下長沙十四縣,只有酃縣職位有缺吧?”

劉景和桓階相視一眼,後者頷首回道:“是。前任酃縣縣長去年十一月病死於任上,後繼者十二月到任,不久乘船意外墜入湘水,溺斃身亡,暫無新任。”

接着桓階又補充道:“酃縣戶八千有餘,不滿萬戶。”

劉表舉劉景爲茂才,守當陽令,張羨自然要與之匹配,若是隻給劉景一個八千戶的酃縣縣長之位,不免顯得有些小氣。

而且,酃縣也着實不是一個好地方,那裡處於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交匯之地,內有宗賊、豪強,外有荊蠻、賊寇,別說想要有所作爲,能不能坐穩縣長位置,都是一個未知之數。

有漢以來,被驅逐或意外身亡的長吏,一隻手都數不過來。

不過酃縣被其他人視爲險惡之地,卻是劉景夢寐以求,是以出言道:“下吏願爲酃縣長。”

一直沉默不語的劉蟠不禁開口說道:“酃縣從古到今一直便是是非紛擾之地,仲達雖有治才,性情卻過於剛直,若爲酃縣長,恐怕未必是福。”

劉蟠有這樣的憂慮一點都不奇怪,劉景乃是龍丘劉氏新一代的旗幟人物,是能夠興旺整個龍丘劉氏的人,劉蟠豈能眼睜睜看着他去酃縣那個“險惡”之地。

在那裡,治理好了功勞不大,而治理不好,則有生命危險,劉景實在沒必要冒此風險。

劉蟠之言不無道理,將劉景扔到酃縣那麼“偏遠”的地方確實有些不大合適。張羨沉吟一聲道:“不如仲達再等等如何?”

劉景心中主意已定,言道:“下吏爲主簿,對酃縣瞭解頗深,此地不服王化,素以‘險惡’著稱,不過下吏一直以來的願望,便是治理一方,惠及百姓。因此下吏願爲酃縣長,替府君分憂,使酃縣境內盜賊絕跡,荊蠻隱遁,平息紛擾,百姓安樂。”

劉蟠正準備再開口,忽然怔住,隨後若有所思的看了劉景一眼,不再多說什麼。

張羨忍不住問道:“仲達真要去酃縣?”

劉景肅容拜道:“是,請府君成全。”

張羨看看重新陷入沉默的劉蟠,又看看眉頭微鎖的桓階,說道:“仲達,你要知道,酃縣形勢十分複雜,非老成持重者不能坐穩其位,你雖有名望,但年紀過輕……”

劉景從容自信地道:“下吏昔日在市井時,長沙一郡豪傑遊俠,莫不馴服,區區一縣之地,於我而言,又何足爲慮?”

張羨頷首道:“既然仲達有如此自信,那僕便如你心願。”

劉景俯身拜謝。

(本章完)

第501章 彭虎第420章 評價第20章 南陽來客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497章 來投第85章 囚徒第165章 猛將第207章 合兵第29章 承諾第379章 屈服第154章 縣舍第124章 宴會第123章 赴宴第245章 巡視第337章 同符第416章 暢談第390章 責備第488章 柴桑第480章 買馬第506章 桃李第98章 高利貸第374章 圍攻第476章 冬至第182章 慈幼第79章 命案第121章 王粲第195章 韓廣第300章 召集第10章 劉伯嗣第347章 鬱林第505章 周鳳第327章 西鄂第445章 薦才第490章 盡出第532章 用意第169章 奔襲第458章 斬羽第276章 張津第520章 厚禮第488章 柴桑第61章 鞭笞第293章 奇策第131章 嫁妝第409章 詐降第414章 託孤第197章 喜事第421章 三英第46章 馬周第215章 南下第545章 對策第190章 三窟第409章 詐降第6章 葛生第370章 同州第398章 攻城(2)第134章 流淚第19章 桓階第523章 南下第123章 赴宴第91章 壁畫第142章 計劃第13章 張羨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88章 柴桑第475章 妹夫第206章 逃亡第63章 突襲第400章 大雨第142章 計劃第38章 諸葛玄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385章 夷陵第245章 巡視第368章 江東第408章 試探第229章 鳴金第216章 取名第523章 南下第291章 召見第429章 逆轉第245章 巡視第217章 牀弩第93章 墓祭第421章 三英第110章 主簿第199章 撤離第240章 說和第127章 襦鎧第23章 赴任第331章 倚仗第77章 赤驥第433章 堅韌第368章 江東第350章 歸來第499章 縊殺第444章 東曹掾第537章 茂才第304章 北上第344章 中箭
第501章 彭虎第420章 評價第20章 南陽來客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497章 來投第85章 囚徒第165章 猛將第207章 合兵第29章 承諾第379章 屈服第154章 縣舍第124章 宴會第123章 赴宴第245章 巡視第337章 同符第416章 暢談第390章 責備第488章 柴桑第480章 買馬第506章 桃李第98章 高利貸第374章 圍攻第476章 冬至第182章 慈幼第79章 命案第121章 王粲第195章 韓廣第300章 召集第10章 劉伯嗣第347章 鬱林第505章 周鳳第327章 西鄂第445章 薦才第490章 盡出第532章 用意第169章 奔襲第458章 斬羽第276章 張津第520章 厚禮第488章 柴桑第61章 鞭笞第293章 奇策第131章 嫁妝第409章 詐降第414章 託孤第197章 喜事第421章 三英第46章 馬周第215章 南下第545章 對策第190章 三窟第409章 詐降第6章 葛生第370章 同州第398章 攻城(2)第134章 流淚第19章 桓階第523章 南下第123章 赴宴第91章 壁畫第142章 計劃第13章 張羨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88章 柴桑第475章 妹夫第206章 逃亡第63章 突襲第400章 大雨第142章 計劃第38章 諸葛玄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385章 夷陵第245章 巡視第368章 江東第408章 試探第229章 鳴金第216章 取名第523章 南下第291章 召見第429章 逆轉第245章 巡視第217章 牀弩第93章 墓祭第421章 三英第110章 主簿第199章 撤離第240章 說和第127章 襦鎧第23章 赴任第331章 倚仗第77章 赤驥第433章 堅韌第368章 江東第350章 歸來第499章 縊殺第444章 東曹掾第537章 茂才第304章 北上第344章 中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