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要求魏國承認燕國目前的版圖,以及霸主的地位,讓魏國放棄與秦楚的聯盟,燕魏和好,不再動干戈,否則,魏國就是燕國下一個攻擊的目標。
甘茂以退爲進,爲了穩住燕國,力排衆難,說服燕王同意蘇秦的話,不與秦楚聯盟,不與燕國交惡等。
其實,蘇秦和甘茂都是各懷異心,這些口頭上的協議,其實只是相互爲了拖住對方而已。
燕國現在大戰之後,精銳主力需要休養,而且發動統一中原的大戰,明顯感受到四十萬的兵源,無法滿足這麼大江山的駐守和維持、遠征的任務,因此燕國接下來,會繼續招募新軍,在齊、趙、中山、魯、宋等地,招募壯丁,混編在一起,形成一支邊外新軍。
另外燕國本土內,同樣徵兵,擔任保衛本國的重任,否則後防空虛,也是出征一大忌。
甘茂和一些大臣的想法,就是暫時穩住燕國使節,使燕國暫不對魏用兵,魏國好招募新軍,儲備糧草,做好備戰的準備。
雙方各有所需,達成表面共識,心裡卻都對這次和談內容不抱實質的希望。
大家都清楚,用不了兩年,燕軍實力強大,魏軍也儲備完成,到時候會再燃戰火。
但此時,卻都需要時間,所以蘇秦的出使任務很快完成,離開魏國南下,去往楚國。
………
辰凌與楚非煙有了一夜之緣後,翌日一大早,辰凌又做了長久的一次,把楚大才女弄得一上午下不來牀,只好繼續睡在宮內,暫時不出宮了,享受了閨中甜美感覺之後,讓楚非煙終於找到做女人的幸福。
今日是大朝會的日子,辰凌來到乾清宮大殿之上,金鑾寶座之下,站立着十多排,七八列的文武官員,燕國重要大臣幾乎都到齊了。
樂毅、劇辛、範睢、鄒衍、蘇代、淳于臻、郭隗等等,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一起朝賀燕王,凱旋歸來。
“衆卿家平身!”
羣臣站起身,目光興奮地看着燕王,充滿崇敬與擁戴之情,這次御駕親征,短期內大破盟軍六七十萬人,全殲前線敵兵,使魏、秦元氣大傷,對於燕國統一天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辰凌問向樂毅道:“寡人臨行前,要推行更改國號,重新編制,全面改革,政事堂和樞密院起草的方案,可準備妥當?”
樂毅站出來,拱手道:“回君上,已經起草完畢,大致官銜制度和俸祿等,安排如下,具體設司機構運作,還需要具體斟酌一番。”
“很好,今日大臣俱在,暫且先念一些名目和機構職責,讓大家心中有數!”
“遵命——”
樂毅從副官手裡接過卷軸,正式念道:“中央實現三省六部制,其次爲一臺、五監、九寺,三省是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省建政事堂,參政施令,負責全國政令的推行,攝政府總體工作,三省各設一名宰相,兩名副相,亦稱左右僕射,六部設尚書、侍郎……”
“一臺是監察機構御史臺,建立從朝廷中央到地方的大小檢察院,長官爲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掌管糾察非違與彈劾事宜,檢察院進行對各級官員秘密調查貪污受賄,意圖謀反等罪行,掌握罪證後,公開審理,判定刑法。”
“五監爲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九寺爲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太理、鴻臚、司農、太府,以及專管文化典籍的秘書省……”
“軍方設樞密院,掌管帶兵之事,但無調令、任命和戶籍管理之責,武將調動、升降一律申報兵部,中央設軍機處,有君上親自任命軍機處大臣,商議軍機大事,宮廷設內務府,掌管皇宮大小事宜,全國上下,分軍隊、武警、地方衙役公安系統,互不統屬,軍隊只負責邊疆防護與地方軍事衝突,其餘一切追捕、緝拿、抓人等,軍隊皆不可插手……”
各方各面詳細的變法綱目,聽得全朝文武官員目瞪口呆,想不到越來越詳細了,分工明細,自古從未有過。
更改國號,重新任命機構和官員,自然會有很大變得,既得利益集團,就是一些已經任命高官和厚祿的人,自然不肯輕易交出權力,於是樂毅讀完之後,不少官員提出質疑,覺得這樣變法,違反祖制,變化太大,恐怕百姓無法適從。
於是,朝廷分成三派,贊同派、反對派和中立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樣,在朝堂之上,由於利益和所處位置不同,所以總會有各種黨派之爭。
辰凌輕嘆一口氣,冷眼看着官場的人,冷冷一笑道:“關於變法,寡人不想再贅述一些變法的好處,自從八年前寡人登基之後,百廢待興,破而後立,先後進行了三次變法,只要不是眼瞎的人,就會看到燕國的發展,從七國之末,如今吞併趙齊,威震秦楚,勢吞中原,大業將成!”
“寡人要的是天下,不是偏安一偶!寡人要燕國全面振興,不止超過六國,還有蒸蒸日上,讓百姓都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天下人人如龍,而不是過着奴隸的生活!寡人要功績超越三皇五帝,蓋過上古聖賢,而不是一時之君王!寡人的心境,你們明白嗎?”
衆人都沉默下來,反覆思考着燕王的話中深意,三派的官員都面面相覷,互相猜測君意。
這時辰凌的氣勢外放,八階武者的氣息,加上君王的威嚴,凝聚在一起,整個金鑾殿上,都有一種強大的威壓,燕王肅穆朗聲道:“寡人要的,是正統和天下社稷,你們有些官員,要的是目前手裡的俸祿和權利,以私心,阻斷燕國大業者,乃朝廷之阻礙,寡人不想見到!”
一些心存僥倖的人頓時渾身一顫,不敢再多嘴了,中立派也向變法派靠攏,推行變法之心,勢不可擋!
樂毅、範睢、劇辛等重臣們,率先表態支持,隨後大小官員都跟着朝拜贊同,更改國號爲華夏國,一切制度變法,皆由政事堂與樞密院制定,各機構負責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