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一十三節 崔黎對答

這倒是讓黎遂球小小的吃了一驚。倒不是這觀點有什麼新鮮的,而是他原以爲這個道士必然有一番故弄玄虛的“天命論”,來論證這冒牌大宋是“天命所歸”。

他定了定神,心道且聽你怎麼說,便問道:“請道長教我。”

崔漢唐有些得意,以爲黎遂球是被自己新穎的觀點震驚了。反問道:

“眼下明國的危局,先生以爲有幾處?”

黎遂球想也沒想,朗聲道:“我遊學各地,與同學師長相議,大明眼前的危局共有四處:東虜、流寇、髡賊、天災。”

崔漢唐心裡MMP,心道不帶你這麼不客氣的――不過又有些驕傲,畢竟要名列“禍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東虜和……嗯且不去說……”崔漢唐覺得彆扭,“那是外患,便是唐宗宋祖再世,也少不了外患。就說這流寇,實則亦是天災所起。”

天災之後必有人禍,尤其是在晚明這樣政府救濟虛弱的時代,災民很難得到錢糧果腹,求生的唯一道路就是暴亂。進一步擴大了災害的波及範圍。

這點見識也沒什麼新鮮的。黎遂球只是微微點頭。

“……然說是天災,亦是人禍!”

崔漢唐此時話鋒一轉,拋出了他的關鍵性結論。

然而對面的黎遂球並沒有露出驚訝的表情,而是一副“我就靜靜的看你裝B”的表情。大約是擔心自己過於沒有反應傷了道長的心,不願意再敘談下去,黎遂球頗有些勉強的接話道:“自古水旱蝗疫,皆是天數,如何又是人禍呢?”

“美周先生可知大明天下,如今有多少黎庶?”

“這個……”這下可難住黎遂球了。明代雖有人口統計,但是一般人很難接觸到具體數字――這倒不是爲了保密,只不過當時沒有媒體,除了少數學者和戶部官員之外,一般人也不關心這個。

黎遂球要說詩賦文章,拿都是拿得出手,田賦、鹽務、漕運之類的爲官實務,多少也能說出些道道來。然而這人口統計,卻不在他的知識範圍之內了。

“慚愧,學生不知。”黎遂球道,“想來亦有千萬之數。”

“呵呵,告訴先生:天啓六年,戶部清查天下黃冊,共得戶口九十八萬三千五百四十六戶,人口五千一百六十五萬五千有奇。”

黎遂球默默點頭,心道這髡賊果然消息靈通!居然連戶口黃冊的數字都知道!

“然而先生可曾想過,明國太祖洪武十四年編全國黃冊,檢得口數卻有五千九百八十七萬――自洪武十四年至天啓六年,有二百三十餘年,雖說期間有成祖靖難,又有水旱災害,到底也還是承平之世,爲何這人丁不增反減呢?要知道朱元璋建國――可是在元末數十年天下大亂之後。”

“先生所引數字,學生並不知曉。不過先生自己也說得,這是黃冊的數字――先生可知道這黃冊的數字最做不得準?”黎遂球雖沒當過官,對衙門裡的事情亦非一無所知,“本朝自一條鞭法後,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併爲一條,皆計畝徵銀。是故賦役一準諸田,而人丁之消長,無甚關於會計之大數,造辦黃冊登載人口時或有人無丁,或有丁無人,有司不及問,亦不必問。

“先生說得好。”崔漢唐心想這黎大少肚子裡的貨色還真不少!“即如此,可見天下承平日久,生齒日繁,而官府黃冊卻不載――這百姓都到了哪裡去了呢?”

這問題並不難回答,這些不在冊的人口,要麼是官府“漏編”了,要麼就是投充在縉紳豪強之下――黎遂球家的門下,這樣的人口就不少,無地開鋪子的商人算是他家的“夥計”,帶地的便算是“佃戶”。自家門下這樣蔭庇下的人口黎遂球自己也不知道,不過這是家裡的一個重要財源。

“……想必美周先生自己也知道,不論是‘漏編’的還是‘蔭庇’的,這些百姓的稅賦,都是落不到朝廷口袋裡的――至少是大部分。”

這個道理黎遂球當日明白,自家之所以有很多人來“投獻”,無非是圖自己的“舉人”功名,能減稅免糧。

“美周先生是舉人,自然知道舉人免糧不過六石而已,”崔漢唐柔聲道,“如今到底免了多少,大概也只有貴管家知道了。”

這話裡的意思再明白不過:這些消失的人口,大多投充了豪紳大戶的門下,以此來逃避賦稅。雙方都獲利,唯獨朝廷受了損失。

這話黎遂球無可駁斥――這是事實。雖然早就知道這裡的積弊,但是普天之下皆是如此,他亦不能免俗,況且作爲一個世家的家主,不可能也不願意去自斷羽翼,斬斷這筆豐厚的收入。

縱然滿腹經綸,除非願意指鹿爲馬,否則還真沒法強辯。

“道長說得是,”黎遂球道,“不過這是積弊,與這天災人禍又有何關係?”

崔漢唐見他吃癟,心裡快活了許多。心道:這黑材料果然好用!不然和你空談道德文章,又如何是你的對手!

“自然,投獻的大戶和縉紳得了好處,吃虧的便是朝廷了――這朝廷卻又有成千上萬的文武百官,幾十萬的官兵,三千後宮佳麗……要養活――不少人還得養活的好,不能吃糠咽菜的湊合,朱皇帝和文武百官又不會尿金屙屎,這些錢糧都從哪裡來?無非是百姓頭上來刮。原本是十個人出十個人的錢糧,現在卻變成了七個、六個,甚至五個人來出十個人的錢糧。若是太平無事,自然大家都勉強過得,若是遇到水旱災害,官無積蓄,民無存糧,拿不出救濟,百姓便只能活活餓死,豈非人禍?”

“若是在百十年前,縱然田土兼併,豪強蔭庇,朝廷也不算太難過。大明疆域廣大,沒了地的農戶,尋地開墾,日久生地變成熟田,朝廷起科納糧,即增了戶口又多了錢糧,‘堤外損失堤內補’,所以才能這般裱糊着混過去。可是如今,又到哪裡去尋這荒地呢?”

明末的田土開發雖沒有到清代那般“無處不墾,到處皆田”的狀況,但是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之下也已接近極限。從從明代中葉起,就有大批逃避賦稅的失地農民逃往到湖廣,在山區開墾,形成了很大的流民集團。一度還掀起了規模極大的起義。明末,廣東福建的山區,都有規模的很大的流民屯墾集團。

土地緊張,流民四處尋地開墾的事情,黎遂球也是知道的。他暗暗嘆惜了一聲,說起來,這都不是什麼新鮮的見識,然而平日裡師友之間卻很少談及。倒是這髡賊看得明白!

“貧民四處屯墾,固然能解一時之危,卻又種下了無窮的後患。”崔漢唐好不容易纔說到這戲肉,“美周先生總知道,從前關中是‘膏腴之地,沃野千里’,如今呢?且不說邊牆之外便是茫茫沙海,便是邊牆之內,亦是土地貧瘠,十年九旱,這又是爲何?”

這下黎遂球便茫然了,關於陝西的情況,他在和人談論“寇情”的時候略爲了解到一些。大概知道此地乾旱多災,十年九荒,百姓極端困苦,戍邊的鎮兵亦好不到哪裡去,不得不爲了一條活路起來造反。

此刻崔漢唐的一句話卻點醒了他:過去關中是帝王之業的根本,從祖龍起,到漢、唐兩代都是以關中爲根本,出函谷關取天下――當初的沃野千里,如今怎麼變成了苦寒貧瘠之地了呢?

“這個,學生倒是不曾想到,請道長指教。”

“哪裡哪裡,”崔含唐面露得色,旋即又收了這猥瑣的笑容,“就是因爲屯墾!”

“屯墾?”黎遂球不解,因爲自古屯墾都是利國利民,公私雙贏的政策,不論漢唐,還是大明,邊軍多以屯墾自給,不但減輕了朝廷的負擔,也得到了充足的糧食供應。到這髡賊這兒,反倒成了土地貧瘠的“惡政”了。

崔漢唐侃侃而談。其實關中地區的自然環境破壞除了氣候變化,更大程度是人爲因素,而起人爲破壞是持續性的:關中歷史悠久,開發時間最長,人口衆多,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最爲嚴重。宋代初年終南山的林木已經被砍盡,岐山及其周圍山上的林木也被基本砍光。曾經在鳳翔府任職的蘇軾曾寫詩說歧山一帶:有山禿如赭,有水濁如泔!

自然,冒充“大宋後裔”的崔漢唐是不說這些的,便把火力集中在大明的身上。

“想必先生也知道,明國邊軍糧餉供給,多靠軍屯、商屯。”崔漢唐一開口,黎遂球便有些小驚訝。他知道軍屯並不稀罕――歷代皆有,現在還在持續;但是這商屯,不但歷代未有辦理,是大明首創,而且已經停辦多年,就本朝的讀書人都未必知曉。

“這屯墾乃是良策,原是利國利民。然凡興一利必有一弊――何況這弊端還不小。”

---------------------------------------

第七卷-兩廣攻略篇141節

第九十九節 衛勤工作第七十二節 沂州的正月第一百七十二節 消息第五十節 商務員的報告(二)第一百九十節 贖城費第二百一十八節 磨刀霍霍第九十五節 焚樓(十)第三十二節 調查續第二百零七節 學習班(一)第三百七十七節 女僕學校第一百三十五節 金立閣的使命第4營第二百八十一節 鐵鳥和千里眼第2720章 京師(七十三)第三百九十四節 沐浴第一百七十節 養殖場第一百五十五節 重傷號第四百六十七節 胡學範第二十七節 屁股問題二百七十一節 五仙觀第一百四十節 新鮮出爐的把總第二節 五年計劃(二)第2796章 凱旋而歸第一百一十三節 槍與炮第二十三節 高青的煩惱第一百零二節 工作隊與神父(一)四百一十四節 大放厥詞第九十二節 新體制(一)第一百零五節 改弦易轍第二百五十節 海軍炮第三百零二節 城裡的財寶第十四節 心猿意馬第三十二節 調查續第七節 發動羣衆的問題第三十節 告狀第八十三節 祭旗開戰第2697章 京師(五十)第一百八十三節 石翁第八十七節 紫明樓第九十五節 製藥廠第一百四十二節 最後的王牌第三百九十五節 案件第三百一十節 三亞特區領導班子第二百三十三節 普法式打官司(三)三百六十八節 元老講話第六十七節 民意第一百一十五節 軍裝第四百六十一節 拍賣第二百三十四節 普法式打官司(四)第一百一十七節 教育大討論第一百六十九節 民的米官的米第六十四節 流寓廣州的黃二爺第一百六十四節 變化了的史實第三百一十二節 借師助剿第五十四節 攻佔梧州第四百四十五節 任命第七十四節 重振旗鼓第一百三十節 趙引弓的私塾第一百一十二節 勝利的後果第八十九節 檢疫所(二)第二百零一節 問題的關鍵第一百一十八節 吳南海的想法第四百三十一節 三司條例司第一百八十二節 天地會的客戶們第四百零六節 亡命三百三十八節 藝術的開頭二百一十二節 光宗耀祖第一百四十四節 開小會第三百五十一節 元老軍政計劃提案制第三十六節 索尼亞(十五)第二百二十八節 起更了第九十一節 收購大昌第四百五十九節 跨越太平洋的婚姻八十五 杭州印刷所第一百四十二節 共建和諧臨高(三)第2043章 新來的法官第一百九十七節 操縱溫度第三百一十四節 洗脫第一百五十七節 海天號三百二十一節 理想第一百三十八節 謎團第二百一十九節 決鬥之前二百二十一節 窮人第二百九十九節 運力瓶頸第二百二十三節 警政拓展第三十二節 點火第2818章 臨高景第五十九節 發動羣衆(二)第一百八十七節 瓊山小局面第一百三十一節 光復連州第一百零八節 國家庫存代碼第一百六十節 潯陽樓第二百七十節 秋賦(三十五)第二百一十八節 磨刀霍霍第三十七節 審俘(二)四百一十二節 牡丹狀元一探五仙觀第一百五十一節 公私兩便第一百四十節 佛山之行(六)第八十四節 莫家2772.第2772章 京師(一百二十五)
第九十九節 衛勤工作第七十二節 沂州的正月第一百七十二節 消息第五十節 商務員的報告(二)第一百九十節 贖城費第二百一十八節 磨刀霍霍第九十五節 焚樓(十)第三十二節 調查續第二百零七節 學習班(一)第三百七十七節 女僕學校第一百三十五節 金立閣的使命第4營第二百八十一節 鐵鳥和千里眼第2720章 京師(七十三)第三百九十四節 沐浴第一百七十節 養殖場第一百五十五節 重傷號第四百六十七節 胡學範第二十七節 屁股問題二百七十一節 五仙觀第一百四十節 新鮮出爐的把總第二節 五年計劃(二)第2796章 凱旋而歸第一百一十三節 槍與炮第二十三節 高青的煩惱第一百零二節 工作隊與神父(一)四百一十四節 大放厥詞第九十二節 新體制(一)第一百零五節 改弦易轍第二百五十節 海軍炮第三百零二節 城裡的財寶第十四節 心猿意馬第三十二節 調查續第七節 發動羣衆的問題第三十節 告狀第八十三節 祭旗開戰第2697章 京師(五十)第一百八十三節 石翁第八十七節 紫明樓第九十五節 製藥廠第一百四十二節 最後的王牌第三百九十五節 案件第三百一十節 三亞特區領導班子第二百三十三節 普法式打官司(三)三百六十八節 元老講話第六十七節 民意第一百一十五節 軍裝第四百六十一節 拍賣第二百三十四節 普法式打官司(四)第一百一十七節 教育大討論第一百六十九節 民的米官的米第六十四節 流寓廣州的黃二爺第一百六十四節 變化了的史實第三百一十二節 借師助剿第五十四節 攻佔梧州第四百四十五節 任命第七十四節 重振旗鼓第一百三十節 趙引弓的私塾第一百一十二節 勝利的後果第八十九節 檢疫所(二)第二百零一節 問題的關鍵第一百一十八節 吳南海的想法第四百三十一節 三司條例司第一百八十二節 天地會的客戶們第四百零六節 亡命三百三十八節 藝術的開頭二百一十二節 光宗耀祖第一百四十四節 開小會第三百五十一節 元老軍政計劃提案制第三十六節 索尼亞(十五)第二百二十八節 起更了第九十一節 收購大昌第四百五十九節 跨越太平洋的婚姻八十五 杭州印刷所第一百四十二節 共建和諧臨高(三)第2043章 新來的法官第一百九十七節 操縱溫度第三百一十四節 洗脫第一百五十七節 海天號三百二十一節 理想第一百三十八節 謎團第二百一十九節 決鬥之前二百二十一節 窮人第二百九十九節 運力瓶頸第二百二十三節 警政拓展第三十二節 點火第2818章 臨高景第五十九節 發動羣衆(二)第一百八十七節 瓊山小局面第一百三十一節 光復連州第一百零八節 國家庫存代碼第一百六十節 潯陽樓第二百七十節 秋賦(三十五)第二百一十八節 磨刀霍霍第三十七節 審俘(二)四百一十二節 牡丹狀元一探五仙觀第一百五十一節 公私兩便第一百四十節 佛山之行(六)第八十四節 莫家2772.第2772章 京師(一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