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削日之策

“你打算如何削弱日本?”文祥放下了手中的日本武士刀護手,目光剛落到茶碗上,林義哲已然上前將茶碗雙手捧了過來,送到文祥的面前,有如學生侍奉老師一般。

文祥微微一笑,接過茶碗,招手要林義哲坐下說話。

“迴文中堂,削弱日本之二法,一爲割地,二爲賠款。”林義哲道,“此次日本新敗,正好籍此削其國力,使其心存戒懼,不敢再小覷我大清。”

“年輕人果然是心高氣盛,不似我們這些老的,呵呵。”文祥笑道,“以鯤宇之少年老成,亦不能免。”

聽到文祥的這句話,林義哲先是一愣,隨即明白了他因何有如此之言。

代差啊!代差!

自己顯然忽略了代差這個重要的問題!

以文祥之才具,囿於這個時代的信息來源渠道缺乏,他對這個世界乃至東亞地區的形勢瞭解,當然無法和自己這個穿越者相比!

“此次臺灣之役,倭人雖水陸皆遭喪師,可謂慘敗,然畢竟本土倭軍主力仍在,你適才也說了,如籍此征伐,在中國恐無此軍力,”文祥道,“你如此勒索於倭人,倭人如不堅持不從,以致兩國交戰,兵禍連結,於日本無益,而於中國卻有大害啊!”

“迴文中堂,今日本國勢未定,兵力未強,與之爭衡,尚有勝算;如若隱忍容之,養虎坐大,他日當後悔莫及。”林義哲道,“在晚輩看來,日本必不敢與我大清開戰,理由有四:其一,日本國力遠遜中國,全國浮水收入不及中國三吳一隅;其二,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其政府債臺高築,若開戰。則須以現金向西洋各國購買軍械,日本無力作此無米之炊;其三,日軍實力不敷,常備陸軍不過四萬人,此次侵臺,爲我軍殲滅者達五千餘之數,實力大損。而海軍不足四千人,能戰之艦僅二鐵甲,及巡海快船十艘,現已均爲我水師所滅。國內所剩之艦多朽敗不堪行駛,其海上防備不足。難與我水師爭鋒;其四,日本國內內亂頻繁,暫時無力對外開戰。晚輩的意圖,是藉此機會,以強勢威奢日本,從日本索得賠款。以弱其國,而實我之國用,割地一項,倒在其次。既然是和談,價碼不妨開得高些。

聽了林義哲對日本當時的國內現狀的描述,文祥連連點頭。

現在的日本,政局動盪,而且正在經歷財政危機,加上士族、農民屢屢武裝暴動。正如林義哲所說,根本無力應付一場實實在在的對外戰爭。

“原來如此。”文祥的臉上現出了欣慰之色。“前日裡少荃有函來,所說日本情形,和你說的大致不差,聽你這麼說,我心裡就有底了,呵呵。”

“索要賠款之數,你覺得以多少爲宜?”文祥說着,端起茶來喝了一口。

“晚輩以爲,當以白銀四千萬兩之數爲好。”林義哲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聽了林義哲的回答,文祥一口剛喝進嘴的茶水險些沒噴出來,他好容易纔將茶水含住並“咕咚”嚥了下去,儘管沒有失態,卻也給林義哲這一句回答嗆得夠嗆,忍不住咳嗽了起來。

林義哲心裡暗暗好笑,但表面上卻不敢有絲毫的表露,他趕緊起身上前,用手掌輕輕的拍着文祥的後背,讓他感覺好受一些。

“咳咳,不妨事。”文祥擺了擺手,示意不打緊,他指了指椅子,要林義哲坐下。

“鯤宇可知,我大清全國一年之歲入是多少?”文祥看着林義哲,失笑道。

“回中堂,據晚輩所知,大約在白銀六千萬兩左右。”林義哲恭敬地答道。

“你適才也說,日本全國歲入,不及中國三吳一隅。”文祥道,“而你竟然打算獅子大開口,向其索要我大清一年歲入三分之一數之賠款?你覺得倭人可能答應麼?你就不怕他們狗急跳牆?”

“中堂可知,若是今日勝負之勢顛倒,強弱之勢更易,日人會以何等方式勒索我大清嗎?”林義哲笑了笑,反問道,“恐怕晚輩勒索之數,要數倍於晚輩呢。”

文祥立時面上變色,他緊緊的盯着林義哲,眉頭緊皺,一雙深陷於眼窩中的眸子中滿是驚疑之色。

此時的文祥並不知道,林義哲所說的,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真切切的歷史!

甲午之敗!

中國的傳統天干地支紀年,每六十年一甲子,每個甲子中都有一個甲午年,但對於中國人而言,能代表“甲午”二字的,惟有1894年!

是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海軍飲恨大東溝,隨後中國一敗於朝鮮,再敗於遼東,這第一支近代海軍全軍覆滅,直至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中國失臺灣,賠鉅款,三十年洋務自強運動之艱辛毀於一旦!

事實上,由於當時中國的財政沒有任何能力賠償日本勒索的2億兩白銀鉅款,以及後來的“贖遼費”3000萬兩,必須再借外債,連同各國銀行索取的高額利息,實際上中國爲甲午戰爭的失敗,付出了足足5億兩白銀的賠款!

而甲午戰爭的失敗更是剝去了大清帝國身上“同光中興”的光環,讓當時的列強徹底看清了這個老大帝國外強中乾的虛弱本質,此後豆剖瓜分,紛至沓來,到1900年的庚子國變,偌大一箇中華,竟然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想到日本人那時對中國的極盡勒索,林義哲甚至感覺,自己剛纔提的4000萬兩白銀賠款的數目,不及甲午戰敗賠款的十分之一,是不是有些少了點……

“你說的倒確實是實在話。”文祥沉吟道,“中國向來以含忍爲立國之道,直至今日,日本敢於臥榻之側窺伺,便是瞅準了這一層,知道戰勝固可奪佔土地,勒索金錢,戰敗中國亦不能追究太過之故……”

“中堂所言正是,若是輕易的放過了日本,西洋諸國定當以爲日本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從此以後,更加輕視中國。一旦有事,更形囂張。如能借此機會,強壓日本兇焰,給列國以警示,則不但日本日後不致輕犯中國。西洋各國亦不敢輕易起釁。”

“鯤宇所言甚是有理,可是,鯤宇可知,今日中國之勁敵。並非日本一國,”文祥道。“咱們的旁邊,還有個俄羅斯,亦是大敵!若逼迫日本太甚,兩國開戰,戰事曠日持久,難保俄羅斯不乘隙以入。那時兩面受敵,豈不是太過危險!這一層,鯤宇可曾想過麼?”

“中堂心中之憂,晚輩亦曾想過。”林義哲道,“先祖林文忠公曾言,日後中國之大敵,其俄羅斯也!晚輩未有一日敢忘!日本與俄羅斯,皆爲中國之大敵!而我大清最爲兇惡之敵人,並非日本。而是俄羅斯!中國與俄羅斯,日後必有一戰!然與俄羅斯決戰之前。則必先戰勝日本,以除肘腋之患!”

“鯤宇既然也知,俄羅斯乃中國之大敵,爲何不能聯合日本之力,兩國聯手以拒俄人呢?”文祥道,“亞洲之地,中日兩國,實有守望相助之勢,所謂脣亡齒寒,兩國不相能則勢分,而他人得以乘間而入,兩國勢合則足以御外侮,大局則可以保全,鯤宇以爲如何?”

“中堂此言差矣!中日兩國聯手拒狐,絕無可能!”林義哲搖頭道,“中堂可知,東亞霸主,只有一位,只有奪得東亞霸主之位,方纔能與俄羅斯一較短長!今之東亞可爭霸之國,不過大清和日本二國而已!二國之中,只有一國能夠勝出!在我看來,我大清乃東亞當仁不讓之霸主,惜乎日本君臣不若晚輩所想,在他們的心中,東亞霸主之位,當非日本莫屬!”

“倭人好大的胃口!”文祥冷笑了一聲。

“倭人心性正是如此!倘若異日日本戰勝我大清,必當向我國勒索鉅額賠款,並割佔我國土膏腴之地,以及強逼我國開放新口通商,以爲他日同俄羅斯爭霸之資!”林義哲又道,“其時我大清縱使地大物博,也皆將爲倭寇用以戰俄羅斯之資本矣!泰西諸強屆時必然要求我大清開放門戶,利益一體均沾,真到那時,我大清當再無翻身之日!”

“葺爾小國,安敢如此!”文祥的眼中閃過一絲怒色,一雙拳頭禁不住緊握起來,但額頭卻不知怎麼,竟然滲出了冷汗。

“如此說來,賠款是必須得要出這些銀子了,否則,只怕他們經此大恥,奮發以求報復,不數年便又要入寇!”文祥沉聲道。

“中堂所言正是。”林義哲道,“是以晚輩想,這賠款,不妨要日人以英鎊支付……”

“噢?這卻又是爲何?”文祥緊盯着林義哲,赫然看到那雙黑色的眸子裡,閃着激動的光芒!

“中堂不知,日人一向狡詐,爲緩解財力不足,其國內發行流通之銀幣,成色多有不足,以至劣幣僞幣橫行,我若向其索要銀錢,其必然做假糊弄,不如不給他們這個作僞的機會。”林義哲說道,“以英鎊支付,其則不能亦不敢作僞矣!”

“你想的倒是周全!”文祥眼中閃過驚異之色。

“此外,我國或勒令其三年交清賠款,日本無此財力,要支付我國英鎊,必然舉借洋債,而洋債之利息亦是不小之數目,如此以來,其必得多付款項,亦可達到削弱其國力之目的。”林義哲又補充了一句。

“你說的很是,只是茲事體大,非你我一言而決。”文祥又端起茶碗來,喝了一口,若有所思的說道。

林義哲知道文祥心中可能還在猶豫,他正要繼續開口勸說,文祥看着林義哲,忽然問道,“鯤宇,你實在告訴我,這‘興園工’取悅兩宮皇太后一事,是你自己個兒的主意,還是有人攛掇你的?”

“回中堂,是晚輩自己想出來的主意。”林義哲沒有料到文祥說着日本的事,竟會突然問起修園子的事兒來,不由得愣了一下,但他回答起來時,卻沒有絲毫的猶豫,雖然他的臉上裝出了一幅不安的表情。

畢竟,當年文祥也是反對過園工的。

“你心裡怎麼想的,可以告訴我麼?”文祥見到林義哲面現惶恐之色,心中好笑。雖然他在剛纔同林義哲的談話當中,已然猜到了答案,但他還是想聽聽林義哲親口的說法。

“晚輩的想法,怕是文中堂已經猜到了。”林義哲赧然道。

“你且說來!”文祥揮了揮手,示意他立刻說下去,不要廢話。

“不興辦洋務,則無以自強之道!而若要不受掣肘。只能以園工破題!須知這修園一事,乃兩宮皇太后之逆鱗,無論何人,擋着皆不得善果。晚輩妄揣上意。所爲者,洋務不受阻礙耳!將園工與洋務綁在一處。興辦洋務時,守舊愚妄之徒便不敢橫加阻議了,此事雖顯荒誕,但此時此刻,再無他法可想!”林義哲沉聲道。

“果然如此!”文祥呆了半晌,方纔失笑道。“也虧得你想出這等法子來……”

文祥說着,話鋒一轉:“你可知道,如此這般,日後你必將置自身於風口浪尖之上,永無寧日!”

“爲拯大清萬民於危難之中,個人區區名節,不足掛齒!”林義哲大聲道,“管他們說我佞臣也好、弄臣也罷!總好過日後去做那亡國之臣!”

聽到林義哲擲地有聲的回答,文祥的身子禁不住微微一震。

“好一個不做亡國之臣!”文祥緊緊的盯着林義哲。而林義哲此刻臉上惶恐之色已去,取而代之的。是無比的堅毅和果決!

“就衝你方纔之言,若是平倭之策得以實現,老夫就問你要一張門生帖子!”文祥看着面前英姿勃發的年輕人,含笑說道。

“晚輩定當不負中堂厚望!”林義哲嘴上答應着,但此時他的心裡,卻生出一絲惆悵之意來。

遞門生帖的那一天,文祥還會看到麼?

因爲他知道,現在距這位老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日子,已然不足兩年……

“……洋人爲患中國,愈久愈深,而其窺伺中國之間,亦愈熟愈密。從前屢戰屢和,迄無定局,因在事諸臣操縱未宜。及庚申定約,設立衙門專司其事,以至於今,未見決裂。就事論事,固當相機盡心辦理,而揣洋人之用心,求馭外之大本,則不繫於此,所繫者在人心而已矣!”

“溯自嘉慶年間,洋人漸形強悍,始而海島,繼而口岸,再及內地,蓄力厲精習機器,以待中國之間,一逞其欲。道光年間,肆掠江、浙,自江寧換約以後,覬覦觀望。直至粵匪滋事,以爲中國有此犯上作亂之事,人心不一,得其間矣。於是其謀遂洩,闖入津門,雖經小挫,而其意愈堅,致有庚申之警。然其時勢局固危,民心未二,勤王之師雖非勁旅,而聞警偕來;奸細之徒雖被誘脅,而公憤同具,以是得受羈縻,成此和局。十餘年來,仰賴皇太后、皇上勵精圖治,宵旰勤勞,無間隙之可尋;在事諸臣始得遇事維持,未至啓釁,偶有幹求,尚能往返爭持,不至太甚,非洋務之順手,及在事者折衝之力,皆我皇太后、皇上朝乾夕惕,事事期符民隱,人心固結,有以折外族之心,而杜未形之患也。然而各國火器技藝之講求益進,彼此相結之勢益固。使臣久駐京師,聞我一政之當則憂,一或不當則喜,其探測愈精。俄人逼於西疆,法人計佔越南,緊接滇、粵,英人謀由印度入藏及蜀,蠢蠢欲動之勢,益不可遏。所伺者中國之間耳,所惎者中國大本之未搖,而人心之難違耳。說者謂各國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國中偶有動作,必由其國主付上議院議之,所謂謀及卿士也;付下議院議之,所謂謀及庶人也。議之可行則行,否則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後決然行之。自治其國以此,其觀他國之廢興成敗亦以此。倘其國一切政治皆與民情相背,則各國始逞所欲爲,取之恐後矣。如土耳其、希臘等國,勢極弱小,而得以久存各大國之間者,其人心固也。強大如法國,而德國得以勝之者,以法王窮侈任性,負國債之多不可復計,雖日益額餉以要結兵心,而民心已去,始有以乘其間也。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物必先自腐而後蟲生焉。理之所在,勢所必至。中國之有外國,猶人身之有疾病,病者必相證用藥,而培元氣爲尤要。外國無日不察我民心之向背,中國必求無事不愜於民心之是非。中國天澤分嚴,外國上議院、下議院之設,勢有難行,而義可採取。凡我用人行政,一舉一動,揆之至理,度之民情,非人心所共愜,則急止勿爲;事系人心所共快,則務期於成。……”

ps:

第53章 囑託之言第64章 不報此仇,誓不爲人第163章 千里之緣第205章 破題之章第394章 老父探營第444章 原形畢露第318章 頭文字“T”第145章 至忠至勤是老臣第214章 風起臺海二百九十章 雄主亦有難斷時第377章 削日之策第325章 中堂援手二百六十六章 林普晴的囑託第23章 暴風驟雨第487章 無米之炊二百七十七章 忍無可忍第420章 太后聖明第413章 以“愛”之名第336章 “常陸丸”號事件第99章 誰是皇帝第467章 作死的下場第416章 乙亥新局第68章 雪中送炭喬致庸第24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二百七十五章 當今肅順第467章 作死的下場第422章 初拜泰山第393章 異國情天二百六十四章 告別憤青的梅舉人第328章 亂戰第186章 再入洞房二百六十四章 告別憤青的梅舉人第98章 佔領基爾第151章 毛奇的不解之謎第417章 N姓家奴第118章 丁宮保第474章 賊心不死第390章 “請高擡貴手!”第221章 猶豫的伊藤和堅定的西鄉第425章 清流毒箭第229章 恭候多時第482章 小鎮俠女第317章 復仇二百七十五章 當今肅順第372章 “徐桐!你好大膽!”第473章 守禮懷恩第183章 “法援”船塢第461章 下院交鋒第87章 戰爭和新生命的誕生第434章 薛叔耘二百八十二章 林柳二回合第143章 指點人物第369章 泰西“春秋”第432章 意外來信第337章 南洋水師第136章 林氏洗腦法第438章 桌腿之論第107章 漫天要價第421章 兒女繞膝二百八十二章 林柳二回合第55章 中興名臣第71章 抓週第416章 乙亥新局二百八十四章 柳原前光的重要發現第432章 意外來信第159章 英國人的贈禮第97 普魯士海軍的末日第477章 反目成仇第461章 下院交鋒第446章 反目第386章 中山世土,重歸華夏第435章 所慮者,左季高也第170章 太后賜婚第88章 出師不利第116章 憶苦第43章 左宗棠的煩惱第446章 反目第19章 海外親族第439章 相見恨晚第333章 雞籠港的炮聲第313章 都有弱點第454章 “演習”第296章 西鄉大暴走第316章 花瓣雨第50章 幕後玄機第401章 底限第230章 正當英年的鄧世昌第134章 太后召對第219章 又有人要倒黴了第427章 海軍衙門第298章 艦隊啓航第92章 毛奇躺槍第430章 泡妞新指標第407章 可憐天子花下死第252章 緩急之爭第80章 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第113章 中國“心”二百六十八章 李二總管的小命第438章 桌腿之論第21章 高級洋員
第53章 囑託之言第64章 不報此仇,誓不爲人第163章 千里之緣第205章 破題之章第394章 老父探營第444章 原形畢露第318章 頭文字“T”第145章 至忠至勤是老臣第214章 風起臺海二百九十章 雄主亦有難斷時第377章 削日之策第325章 中堂援手二百六十六章 林普晴的囑託第23章 暴風驟雨第487章 無米之炊二百七十七章 忍無可忍第420章 太后聖明第413章 以“愛”之名第336章 “常陸丸”號事件第99章 誰是皇帝第467章 作死的下場第416章 乙亥新局第68章 雪中送炭喬致庸第24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二百七十五章 當今肅順第467章 作死的下場第422章 初拜泰山第393章 異國情天二百六十四章 告別憤青的梅舉人第328章 亂戰第186章 再入洞房二百六十四章 告別憤青的梅舉人第98章 佔領基爾第151章 毛奇的不解之謎第417章 N姓家奴第118章 丁宮保第474章 賊心不死第390章 “請高擡貴手!”第221章 猶豫的伊藤和堅定的西鄉第425章 清流毒箭第229章 恭候多時第482章 小鎮俠女第317章 復仇二百七十五章 當今肅順第372章 “徐桐!你好大膽!”第473章 守禮懷恩第183章 “法援”船塢第461章 下院交鋒第87章 戰爭和新生命的誕生第434章 薛叔耘二百八十二章 林柳二回合第143章 指點人物第369章 泰西“春秋”第432章 意外來信第337章 南洋水師第136章 林氏洗腦法第438章 桌腿之論第107章 漫天要價第421章 兒女繞膝二百八十二章 林柳二回合第55章 中興名臣第71章 抓週第416章 乙亥新局二百八十四章 柳原前光的重要發現第432章 意外來信第159章 英國人的贈禮第97 普魯士海軍的末日第477章 反目成仇第461章 下院交鋒第446章 反目第386章 中山世土,重歸華夏第435章 所慮者,左季高也第170章 太后賜婚第88章 出師不利第116章 憶苦第43章 左宗棠的煩惱第446章 反目第19章 海外親族第439章 相見恨晚第333章 雞籠港的炮聲第313章 都有弱點第454章 “演習”第296章 西鄉大暴走第316章 花瓣雨第50章 幕後玄機第401章 底限第230章 正當英年的鄧世昌第134章 太后召對第219章 又有人要倒黴了第427章 海軍衙門第298章 艦隊啓航第92章 毛奇躺槍第430章 泡妞新指標第407章 可憐天子花下死第252章 緩急之爭第80章 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第113章 中國“心”二百六十八章 李二總管的小命第438章 桌腿之論第21章 高級洋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