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釋宗室

徐階與內閣大臣商議過後,便派人秘會李彥直,李彥直召心腹商量,風啓認爲這件事的政治風險太大,沒必要去觸這根弦,蔣逸凡亦以爲然,陳羽霆卻道:“朱家遠宗乃是一羣蠢蠹!就該把他們的爵祿都削了。再說,這對他們來說也是好事。雖沒了官府的供養,但做一個要自己謀生的人,也勝過做一頭靠別人養的豬!這種事情,都督你就該出頭!”

這時南海之事漸緊,傳言葡萄牙國王已派遣一個總督來同時管理印度、馬六甲海峽事務,將兩個地方的大權合二爲一,以維護日益落入中國人手裡的香料航道,這種動作,已是有意對抗大明在南海日益加深的影響力,據說西班牙方面也有了動作。華番之間的關係日漸緊張。

歐洲與南中國海相隔萬里,消息雖然傳到,但那總督就算來了,做好準備,時間也將以年月計。

李彥直思考了一夜,第二天決定採用陳羽霆的意見,風啓和蔣逸凡都感到有些詫異,因爲李彥直不像是陳羽霆這樣不知變通的人,李彥直卻說:“我這麼決定乃是有更深遠的考慮,非爲了眼前的財政收入而已。”

蔣逸凡便請問他考慮的是什麼,李彥直說道:“如今朱家的皇權究竟是一隻真老虎,還是一隻紙老虎,還是要動一動才能知道。但皇室的威權,等閒是觸碰不得的,只是若連今日的我都不敢碰,將來還有哪個大臣敢碰?”

蔣逸凡道:“或許我們可以找個御史試探一下,那樣更加保險。”

李彥直回顧風啓:“若是先讓御史出頭,你認爲成敗之數如何?”

風啓心裡盤算了一下道:“必敗無疑!就算只是按高拱的意思先動普通宗室,那些藩王也一定會羣起而攻之!”

李彥直頷首道:“不錯!若是先遣個小御史打頭陣,那些親近我們的見我李哲都不出頭,他們着什麼急,也一定會等一等,他們都要等等,那幫牆頭草就更不會露面了,而那些朱家藩王、守舊大臣卻一定會奮力反撲,這件事十有八九就會失敗,因爲沒人會爲幾個小御史去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們若敗了這第一陣,就會增加士林對皇室的畏懼,增加朱家的權威,讓天下人認爲皇室終究還是動不得的,往後我們也不好動了,我們之後的大臣若再思改革,阻力就會大很多。”

風啓點頭道:“但要由都督出頭,親近我們的大臣怕我倒臺他們受到牽連,便會積極靠攏過來,那些牆頭草懼怕都督的威勢,勢利的多半就會聲援,謹慎些的也會噤聲,就是那些藩王,在我們第一次出招時怕也不敢大肆反擊,那樣我們的勝算就很高了。只要勝了第一仗,接下來便依照對付普通宗室的義理,可逐步裁撤諸藩了。”

蔣逸凡沉思片刻,道:“此事縱然要行,也得循序漸進,先對付弱的,再對付強的。先餵它們一點糖,在下毒藥!”跟着說了自己的謀略,李彥直道:“好,就依你。”蔣逸凡說:“第一仗我們應該能勝,但到了後面,諸藩王要真發動起來,三舍你只怕不好受。”

李彥直笑道:“我既想辦此事,便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哪怕就是罷官下野,我也認了。”

風啓和蔣逸凡都臉色微變,道:“都督,不會這麼嚴重吧?”

陳羽霆卻道:“下野就下野!若我們做的是爲國爲民的真事業,都督就算下野了,天下人也會支持都督的!”

風啓和蔣逸凡聽了面面相覷,陳羽霆這句話他們乍聽之下似乎衝動幼稚,但轉念一想,又覺得內裡蘊含着極大的自信力,李彥直還在其位時能保其富貴官爵、身家性命那不難,但要是下野了還能自保甚至東山再起,那就證明他的實力已經超越了朝廷所給的官職牢不可拔了!

忽然之間,蔣逸凡竟冒出這樣的念頭來:“這兩年羽霆行事正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卻又事事都得到都督的支持,現在想想,他的所作所爲到底是真的幼稚盲目,還是看透世情、明白自己立場後的自覺行動?”

三人出來後,蔣逸凡對陳羽霆道:“自你來上海,三舍對你倒是言聽計從了。”

陳羽霆一笑,說:“我卻不覺得這是什麼言聽計從,只是覺得三舍的這個決定很合我的胃口罷了。既然所謀是爲國家,哪裡顧慮得這許多?就是敗了,也是一場豪舉!”說完便回衙門辦差去了。

只有兩人時,風啓指着他對蔣逸凡說:“三舍這一舉動,雖然會得罪一大幫人,指不定還要掀起軒然大波,不過已經在開海中得到利益的人卻會更加緊密地靠攏,使仇者恨而親者快,這倒也不算壞事。”

蔣逸凡道:“這樣不走了一個極端了麼?手持兩端和稀泥不是更好?”

風啓笑道:“我們據上海,開市舶,逼上皇,斷漕運,有哪件事是手持兩端、居中持衡的?我們從來都是走在風口浪尖啊,現在纔想和稀泥,誰認?”

數日後,李彥直便上了一章奏表,他當然不會愚蠢到一下子就去摸衆嫡親藩王的老虎鼻子,而是先奏一本《請許四代以外宗室遠親入學疏》,這封奏疏卻是針對和皇帝關係在四代以外、又沒有嫡傳王爵的普通宗室,奏疏中列舉這些疏遠宗室的種種貧困可憐之狀,說他們雖得政府的供養,但是不能入學,不能做官,不能經商,甚至連遠遊都有限制,所以縱有謀生的手段也沒法用。貧窮家百姓,到了實在沒辦法時還能去當長工短工補貼家用,但他們恪於舊制,卻連公開做點小買賣都不行,國家要照顧得他們衣食無缺嘛財政實在是力所不及,只能讓他們領點小錢勉強度日,有些人連溫飽都解決不了,以至於子女飢寒凍餒,自己也難免貧窮之苦——而且這種貧窮一旦開始就永無翻身之日,因爲別人賴以脫困的求學做官、經商致富的道路都被堵住了。

蔣逸凡草擬的這封奏章完全是站在聖人“仁者愛人”的立場上替這些貧寒宗室說話,內中將這些人形容得比難民還可憐。

隆慶皇帝看到這封奏疏後竟忍不住落淚,召問秉筆太監和大臣問:“朕的宗親之中,真的這麼可憐?”

衆人都嘆息稱是,高拱說道:“太祖皇帝立此規矩,一是擔心有外系朱姓子孫侵奪嫡位,犯上作亂,所以對他們加以限制,二是爲子孫免於凍餒,所以加以照顧。不想百年下來,宗親人口日繁,國家的財力勢不能將每個人都照顧得周詳無缺,而種種限制對於太過疏遠的宗親來說又無必要,但他們卻因此受困受難,艱苦遠過尋常百姓,這卻是太祖皇帝當初始料不及的了。”

隆慶皇帝垂淚道:“不想朕的宗親當中卻還有這樣一批可憐人,我爲人十數載,所見的宗親非王即侯,還以爲別的宗室也和他們一樣共享富貴呢,不料卻是這般光景,如此說來,卻是祖宗的老規矩害了他們。”便批覆了交禮部複議。

自徐階秉政以來已有數年,這時北京盡是他提拔的人,這件事說來也是“仁政”,既然天子都答應了,禮部便沒說說法,就是御史、給事中們也無話說,不過這究竟是一件涉及全國十幾萬疏遠宗室的大國策,因此也通知了各地藩王,告知他們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許多藩王聽說之後雖覺這是違反了老祖宗的規矩,卻也不認爲是什麼壞事,再說事不幹己,何必多事?卻仍有部分目光長遠的暗暗想到這件事背後隱藏着重大陰謀!

景王的老師胡敬宗看到邸報,怔了半晌,跟着便放聲大嚎,對景王哭道:“王爺!你得趕緊入宮,面見陛下和太后!這件事萬萬行不得啊!這件事要是準了,大明的根基就要坍塌了啊!王爺你雖見嫌於天子,但這事幹繫到皇室的百代基業,脣亡齒崩,王爺以兄弟之親,一定據理力諫啊!”

朱載圳才十幾歲的人,能有多少見識?聽了之後大惑不解,還看不懂李彥直這奏疏有什麼壞處,胡敬宗垂淚道:“太祖皇帝天縱英才,目光洞燭千年,豈會料不到百年後之事?立此規矩,豈是等閒?宗室之制雖有小弊,卻有大利,朱家正統爲巨柱擎天,但獨木難支天下,百餘年來賴以巍然不動者,實有賴於四方宗室拱衛之力啊!如今大明不幸,臣強君弱,若是宗室一旦見削,則天子亦將孤掌難鳴矣。覆巢之下無完卵,天子若孤,則諸王侯將何以自存?”

聽完胡敬宗這段話後,朱載圳還是沒有醒悟過來,他想李彥直的這奏疏沒說要害宗室啊,相反還是給疏遠宗室們說好話,要讓他們能入學經商,自謀生路,這個少年甚至心想,若是朱氏宗親都能考科舉,那自己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就有用了,若去考了秀才、舉人,到了金鑾殿上由三哥欽點爲狀元進士,重定君臣名分,那也是很好的事情啊。

胡敬宗見景王仍然未悟,痛切道:“王爺!這是個陷阱啊!四代以外的宗親雖然疏遠,但有這規矩在,他們便仍是朱家子孫。可要是讓他們去考了科舉,那他們便不能以宗室自處了,若做了商人經營賤業,更是侮辱了皇室的血統!所以那李哲此疏的真意,不是真的要爲宗親謀福,他是想將四代以外的宗親不廢而廢!”

朱載圳聽到這裡就有些眉目了,但想想那些遠親就算被廢,於自己也沒有很大的關係,胡敬宗做了他多年的老師,辨顏察色就知他心裡在想什麼,又道:“王爺啊!這陷阱最關鍵的地方,還不在於對宗室有利有弊,而在於他們動了祖宗法制!今日既能動,那麼明日也就能動,今日能借口爲宗親謀福,那明日用同樣的緣由降禍便順理成章了!今日動得四代以外,明日便能動三代以外,後日便能動到各路藩王,大後日便輪到王爺,再接下來便會動到天子頭上了啊!”

景王聽到這裡才怕了起來,驚道:“若是這樣,那……那可怎麼是好?咱們現在無權無職,又在天津,等閒見不到皇兄,這……這我也沒辦法啊!”

胡敬宗沉吟半晌道:“王爺如今雖見不到陛下,但奏疏還是能上的,請王爺上一奏表,奏明此間利害,天子見了奏章,一定會召見王爺,那時候王爺就可就理直奏!”

一個少年能有多少主張?這奏疏自然還是由胡敬宗草擬了,跟着便投送入京,他送上奏疏之前已跟士林好友打了招呼,所以奏疏還沒送入宮中,離京師較近的藩王宗室便都知道此事以及景王的立場。胡敬宗這麼做乃是要預防內閣將奏疏壓下不使上聞。

丁汝夔等人一開始也確實有壓下這奏疏的打算,徐階卻說:“這事李哲是堂堂正正上的奏表,事後也沒見他要求錦衣衛對景王嚴家控制,可見他是打算正面接受責難,還是呈給皇上吧,既是光明之事,就無需鬼鬼祟祟。”還有兩句話他沒說出來,那就是如今的時事與嚴嵩攬權時不同了,小皇帝幾乎已成爲一個象徵,並沒有什麼權力,內閣和海軍都督府衙門行政的阻力主要來自宮外的保守勢力,所以徐階等實際上便沒什麼必要學嚴嵩那樣扣藏奏疏。

景王的這奏疏一入宮中,朱載垕果然大爲吃驚,心道:“這說法以前可沒聽徐階、高拱他們說過,難道他們都在隱瞞朕麼?”將奏疏小心收藏了,晚間託請安來見杜太后,將景王這奏疏給杜太后看了。

杜太后這時臥病在牀,已經奄奄一息,但看了這奏疏後精神一振,拉了皇帝耳語道:“皇兒!景王和你雖有爭位的嫌疑,但這事他卻真是爲整個大明宗室着想啊——料來他也是怕脣亡齒寒。”

朱載垕驚道:“母后,那你的意思是……徐階李哲他們是奸臣?”

杜太后爲之黯然:“宮外的事情,我懂的不多,可看內閣與海軍都督府的作爲,又何曾把皇兒你這個皇帝放在眼裡?皇兒你如今也不小了,若他們是有心只是要做你的輔政大臣,這會早該一步步交出權力,扶持皇兒你親政了。這些話,我平日也不敢輕言,但見了景王這奏疏,便知此事已再遲延不得了!”

朱載垕越聽越是恐慌,他雖是皇帝,可手裡沒有一絲的權力,這兩年幾乎只是被內閣與海軍都督府豢養在宮中而已,朱載垕也不蠢,他也不是沒有徐階李哲等不歸還軍政大權而不滿,更不是沒有懷疑過他們,只是往常都儘量麻痹自己,不願去面對這個現實,這時景王的奏疏一上,再聽母后這麼一番話後,他心中那層自欺欺人的薄紙便被捅破了,苦惱難當地道:“若是這樣,若是這樣……那母后,我該怎麼辦啊!”

第二十九章 欺敵欺己第三十一章 大流放第二十章 逃東瀛第四十章 兩船相逐第七十章 謀印度第十七章 取得證據在手第一章 海盜引第十三章 怎知猛吏亦有無奈時第十二章 公私第四章 救災行動第八十三章 五山城第三十九章 大權第二十四章 薩摩劇變第七十六章 人與土第七章 模棱應第十八章 還須變天權謀第四十一章 攻守勢易第四十五章 機兵變爲僱傭兵第三十三章 無敵第六十三章 八面圍第十二章 佐多岬第二十七章 毒酒第三十章 沐猴第五十二章 烽火起第九十七章 大豐收第七十七章 一萬頭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六十九章 白奴隸第三章 殿試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四十六章 歸林泉第二十四章 篡與輔第一零五章 棄界鎮第二十三章 原諒你的小弟弟第三章 科場無論師徒第十四章 險中險三公子力阻夜襲第十七章 黃雀誰家第五十二章 尾聲第一零三章 均田令第六十九章 白奴隸第二十七章 父子禪第三十六章 亂後第二十二章 李哲定澎湖列島第四十七章 大排場第二十九章 情理之間第四十一章 暗流動第四十五章 丁憂否第十四章 主僕姐妹第十七章 取得證據在手第五十七章 尾聲第三章 回鄉前後第八章 異志第五十五章 患起島津第十四章 沈家門第九章 好娼家第四章 天才童子第三十四章 林道乾敵營秘竄第二十八章 黃雀第六十四章 平南略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十一章 萬盜來朝第三章 迎客道第十章 翻覆手第三章 公私兵第五章 犟主考不取偏點魁第三章 公私兵第八十四章 故人矣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十七章 擊掌盟第三十三章 搜王直第二章 搶親第八章 通商令第三十五章 官場之志第十六章 流冗兵第六十一章 七裡灣第八章 鄉老無策第六章 恩師第五十二章 尾聲第二十二章 魚與漁第九十七章 大豐收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十五章 能奈何?第三十二章 三進燕窩第六十七章 謠言嗎?第四十五章 曰林曰沈誰家戰艦第二十三章 佈道之阻第十四章 險中險三公子力阻夜襲第七章 土豪橫行第六十八章 自己人第一零四章 大殘殺第七十一章 分主次第九章 裂南北第九十五章 過日子第五十七章 兩逢源第五十五章 患起島津第二章 皇上皇第四十五章 丁憂否第七章 釜底薪第三十九章 直掃蒼峽抵賊窟
第二十九章 欺敵欺己第三十一章 大流放第二十章 逃東瀛第四十章 兩船相逐第七十章 謀印度第十七章 取得證據在手第一章 海盜引第十三章 怎知猛吏亦有無奈時第十二章 公私第四章 救災行動第八十三章 五山城第三十九章 大權第二十四章 薩摩劇變第七十六章 人與土第七章 模棱應第十八章 還須變天權謀第四十一章 攻守勢易第四十五章 機兵變爲僱傭兵第三十三章 無敵第六十三章 八面圍第十二章 佐多岬第二十七章 毒酒第三十章 沐猴第五十二章 烽火起第九十七章 大豐收第七十七章 一萬頭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六十九章 白奴隸第三章 殿試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四十六章 歸林泉第二十四章 篡與輔第一零五章 棄界鎮第二十三章 原諒你的小弟弟第三章 科場無論師徒第十四章 險中險三公子力阻夜襲第十七章 黃雀誰家第五十二章 尾聲第一零三章 均田令第六十九章 白奴隸第二十七章 父子禪第三十六章 亂後第二十二章 李哲定澎湖列島第四十七章 大排場第二十九章 情理之間第四十一章 暗流動第四十五章 丁憂否第十四章 主僕姐妹第十七章 取得證據在手第五十七章 尾聲第三章 回鄉前後第八章 異志第五十五章 患起島津第十四章 沈家門第九章 好娼家第四章 天才童子第三十四章 林道乾敵營秘竄第二十八章 黃雀第六十四章 平南略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十一章 萬盜來朝第三章 迎客道第十章 翻覆手第三章 公私兵第五章 犟主考不取偏點魁第三章 公私兵第八十四章 故人矣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十七章 擊掌盟第三十三章 搜王直第二章 搶親第八章 通商令第三十五章 官場之志第十六章 流冗兵第六十一章 七裡灣第八章 鄉老無策第六章 恩師第五十二章 尾聲第二十二章 魚與漁第九十七章 大豐收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十五章 能奈何?第三十二章 三進燕窩第六十七章 謠言嗎?第四十五章 曰林曰沈誰家戰艦第二十三章 佈道之阻第十四章 險中險三公子力阻夜襲第七章 土豪橫行第六十八章 自己人第一零四章 大殘殺第七十一章 分主次第九章 裂南北第九十五章 過日子第五十七章 兩逢源第五十五章 患起島津第二章 皇上皇第四十五章 丁憂否第七章 釜底薪第三十九章 直掃蒼峽抵賊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