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1230

1221 1230

當初李如鬆佈陣之時,取兵法圍師必缺之意,空出了東邊。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何是東面?

而當日軍蜂擁逃出東城城門的時候,我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

東城城門外,是一條大河,波浪寬。

誰要選這裡當攻擊陣地,只怕真是腦袋進了水。

於是日軍麻煩了,要繞着城牆跑,只怕是沒個頭,要回頭跑進城,估計明軍不讓,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百般無奈之下,只剩下一個選擇——跳河。

我記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北風那個吹……

朝鮮的天氣,大概和東北差不多,一般說來,這個時候是很冷的,估計起碼是零下幾度,然而日軍依然勇敢地跳了進去。

雖然氣溫到了零下,但我可以肯定,當時的江面還沒有凍住,因爲在朝鮮史料中有這樣一句話:溺死者約有萬餘。

先被烤得要死不活,然後又跳進冰水冷凍。古語有云:冰火兩重天,想來不禁膽寒。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不死的,只有超人了,很明顯,日軍缺乏這種特種人才。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不淹死也得凍死,而呆在城內的小西行長更不好過,他很清楚,自己已經完蛋了,現在他要考慮的,不是封賞,不是守城,而是怎麼活下去。

在生死的最後關頭,日軍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小西行長的指揮下,明軍的數次進攻被打退,看那勢頭,不拼個魚死網破、同歸於盡決不算完。

雖然明軍佔據優勢,且人多勢衆,但畢竟打了一天一夜,就算不領加班費,喘口氣總還是要的,何況勝局已定,賞錢還沒領,在這節骨眼上被打死,也實在有點虧。

日軍雖然人少,卻敢於拚命,生死關頭,什麼都豁得出去。用今天的話說,這叫雙方心理狀態不同,所謂窮寇莫追,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一個奇怪的情景出現了,在經歷了一天一夜的激戰後,城內再次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接下來,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發生了。

之所以說神秘,是因爲直到今天,這件事情也沒全搞清楚。

關於這件事,在史料中,大致有如下四個歷史版本。

明朝那些事兒6[1222]

按照明軍監軍及部將戰後給皇帝的總結報告,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日軍殘部由於抵擋不住明軍的攻擊,全軍主動撤退,李如鬆將軍神機妙算(料賊計已窮,必遁),設下埋伏,並派兵追擊,大敗日軍。

第二版本是朝鮮大臣柳成龍給國王的報告,說法也差不多,李如鬆料敵如神,在日軍逃遁之後發動攻擊,大敗日軍。

第三版本,是朝鮮國王給大明神宗皇帝的報告(他算是明神宗屬臣),這份東西可作爲上下級的規範文本,說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竊念”,說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總兵神兵天降,從頭拍到尾。

而開戰後,明軍是“天地爲之擺裂,山淵爲之反覆”;自己(朝軍)是“小邦袖手駭縮,莫敢助力”,;日軍則是“螳臂據轍,無敢抵敵”。照他的意思,日軍是礙於明軍的神威,一觸即潰了。

而講得最詳細,也最實在的,是第四個版本。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事情是這樣的:

在戰鬥陷入僵局後,李如鬆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長談判。

對於這個決定,很多人並不理解,人都圍住了,還要談什麼判?

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因爲此時日軍主力已被殲滅,平壤也已攻克,戰略目的已經完全達到,目前最需要的,是爭取時間修整,以防敵軍反撲,而城裡面放着這麼一羣亡命之徒,硬攻不但耗費精力,傷亡也會很大,時間一長還可能生變,所以還是談判最划算。

李如鬆的談判條件是這樣的:

“以我兵力,足以一舉殲滅,然不忍殺人命,姑爲退卻,放你生路。”

這意思是,我可以滅了你,但無奈心太軟(其實是太費力),就放你們走了吧。

小西行長是這樣回覆的:

“俺等情願退軍,請無攔截後面。”

他的意思是,我認輸了,麻煩逃走的時候高擡貴手別黑我。

如此看來,也算是皆大歡喜,雙方達成協議,明軍撤去包圍,日軍在萬分警戒之下,手持武器逐步退卻,撤出了平壤城。

局勢發展到此,看似平淡無奇,但怪也就怪在這裡,既然事情圓滿解決,爲什麼在官方報告中,卻都沒有提到這件事呢?

這大致有兩個原因,其一、跟敵人談判,把敵人放走,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有什麼樣的結果,似乎都是不大好宣揚的。

而第二個原因,應該算是人品問題。

明朝那些事兒6[1223]

如果小西行長了解李如鬆,或者聽說過半年前寧夏叛亂的經過,相信即便打死他,也絕不會和李如鬆談判。

因爲根據李如鬆的性格,以及寧夏叛軍首領哱拜的最終結局,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李如鬆,至少在這方面,是個不守信用的人。

幾乎就在小西行長帶領日軍退出平壤的同一時刻,李如鬆叫來了查大受,交給他一個任務:領兵三千,趕赴江東小路埋伏。

困獸是不好鬥的,但只要把它放出來,就好鬥了。

於是,當小西行長帶隊遠離平壤,終於放鬆所有警惕,放心大膽逃命的時候,查大受出現了。

據史料分析,此時日軍的兵力,大致在五千人左右,如果敢拼命,查大受手下這三千人應該還不夠打,但經過李司令員這麼一忽悠,日軍已經滿心都是對和平的祈望,鬥志全無,一見明軍不用人家動手,撒腿就跑。

查大受隨即命令追擊,大敗日軍,擊斃日軍三百餘名,但畢竟部隊作戰時間過長,十分疲勞,日軍又跑得賊快(奔命),明軍追趕不及(不及窮追),只能到此爲止了。

平壤戰役就此結束,明軍大勝,日軍大敗。

此戰,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而日軍的傷亡數字,就有點意思了,據記載,此戰中明軍斬獲日軍一千六百四十七人,看起來似乎並不多。

應該說,這是個很準確的數字,但它並不是日軍的傷亡人數,而是日軍的人頭數。

由於戰前李如鬆命令不許搶人頭,所以對於這一寶貴資源,明軍並沒有過於關注,也沒有妥善保存,加上後來火攻水淹,不是燒成黑炭,就是凍成冰,要提取人頭,實在有點困難。於是挑來揀去,只撈出一千來個,已經很不容易了。

至於日軍的實際傷亡數,朝鮮和明朝史料都沒有明確記載,只有幾句“萬餘”、“千餘”之類不靠譜的話,這就是管殺不管埋導致的惡劣後果。

說到底,還是鬼子們最實在,既然沒人幫着數,就自己數。在《日本戰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軍在漢城集結殘兵,統計結果摘錄如下: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18700人,現存6520人。

明朝那些事兒6[1224]

雖然入朝的日軍數量共計十餘萬,但很多都是來自於各地的軍閥,並不是豐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雜牌軍。而他真正信任的人,只有第一軍小西行長和第二軍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謂的嫡系。

因此這兩軍,纔是豐臣秀吉的精銳和主力部隊,其中尤以第一軍戰鬥力爲最強,之前攻擊朝鮮義軍時表現十分出色,打起來毫不費力。

但在朝鮮之戰時,該軍幾乎被全殲,具體數字大家做個減法就知道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殘廢了。

這還只是第一軍的損失人數,第二軍共損失八千人,其中相當部分戰死於平壤。

以上合計起來,朝鮮之戰,日軍的損失,至少在兩萬人以上。

當然,那五千朝鮮軍不在統計內,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應該還活着,因爲李如鬆雖然不大守信用,但還不怎麼殺俘虜。

孤軍之迷

攻陷平壤後,李如鬆沒有絲毫遲疑,立即派遣軍隊,繼續出擊。

由於明軍總共不過四五萬人,很多部將都擔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後的情景卻告訴了他們,什麼叫做聞風喪膽。

小西行長被擊潰之後,各地日軍紛紛得到消息,並採取了整齊劃一的行動——逃跑。

僅僅三天之內,黃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軍就不戰自潰,連明軍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就跑得一乾二淨。軍事重鎮開城,就此暴露在了明軍的面前。

駐紮在開城的,是日軍第三軍和第六軍,指揮官是黑田長政。

而攻擊開城的,是李如鬆的弟弟李如柏,他統帥八千騎兵一路殺過來,聲勢震天,黑田長政還是很有點骨氣的,開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隨着逃到開城的日軍越來越多,明軍越吹越神,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還沒等真人現身,正月十八日,在城裡放了把火,一溜煙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沒想到是這麼個結果,積極性受到了打擊。便不依不饒,追着黑田長政不放,死趕活趕,還是趕上了,一通亂打,黑田長政毫無招架之力,帶頭逃跑。日軍後衛被重創,死亡達五六百人,明軍僅陣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僅用十二天,平壤至開城朝鮮二十二府全部收復,日軍全線崩潰,退往南方。

但李如鬆沒有滿足,因爲在他的面前,還有一個最後的目標——王京。

明朝那些事兒6[1225]

王京,就是今天的漢城。日軍全線敗退後,大部撤到了這裡,至正月二十日,聚集於此地的日軍已達五萬,而且看起來也不大想走。在這裡,李如鬆即將迎來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驗。

雖然李如鬆一生打過無數惡仗硬仗,但這一次,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孫子先生告訴我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還告訴我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綜合起來是這麼個意思,打仗的時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擊時,如果人數十倍於敵人,就圍他,五倍,就攻他。

城裡,有五萬日軍。

李如鬆的手上,也就五萬人。

在守城戰中,防守方是很佔優勢的,平壤戰役中,李如鬆用四萬打兩萬,耍了無數花招,費勁力氣,才最終得以攻克。

五萬人攻五萬人,任務是艱鉅的,困難是突出的,勝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當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時,一場意外卻徹底攪亂了這個困局。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鬆發佈了一道命令:

總兵查大受、副總兵祖承訓、遊擊李寧,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僅僅半天之後,他接到了明軍送回的戰報:

我軍於半路遇敵,大受(查大受)縱兵急擊,斬獲六百餘級。

自平壤之後,日軍毫無戰力,這種打落水狗的報告,李如鬆已經習慣了。

如果一個人長期聽到同一類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據這類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斷。

所以一貫謹慎的李如鬆,做出了一個決定——親自前往偵察。

其實就李如鬆而言,這個行動並不算大膽,平壤激戰時,他就敢騎馬四處逛,現在自然更不在話下。

但他絕不會想到,一切都將因這個決定而改變。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鬆率副將楊元、李如柏、張世爵,統領兩千騎兵向王京前進。

部隊的行進速度很快,沒過多久,便到達了馬山館,這裡距離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鬆突然拉住了繮繩。

長期的戰場感覺告訴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麼簡單。

於是他想了一會,下了一道命令:

“我帶一千人先行,副將楊元率軍一千,隨後跟進。”

就是這道命令,挽救了他的性命。

明朝那些事兒6[1226]

分兵之後,李如鬆繼續出發,很快他就到達了另一個地方,這裡據王京僅四十里,名叫碧蹄館。

在這裡,他終於看見了遍地的屍體和兵器,很明顯,這裡就是查大受所描述的戰場,而震耳的廝殺聲告訴他,這場戰鬥還沒有結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帶兵衝了進去。

衝進去後,才發現事情壞了。

一天前,查大受得意樣樣地發出了捷報,事實上,他也確實打了勝仗,殺了人家幾百口子,還不肯罷休,非要全殲不可,結果追着追着,追出問題來了。

要知道,這是在王京附近,就算日軍再怎麼怕事,好歹也是大本營,有好幾萬人,你帶三千多人過來鬧事,還想趕盡殺絕,實在是有點過分了。

於是緩過勁來的日軍開始穩住陣腳,發動反擊,據史料記載,此時聚集在碧蹄館的日軍來源複雜,除第一軍外,還有第四軍、第六軍、第八軍若干,基本上在附近的,能來的,全都跑來了(悉衆而來)。

由於之前日軍表現過於疲軟,查大受根本沒把他們放在眼裡,等到他砍過癮,追夠本,才驚奇地發現,自己已經被包圍了。

殺退一批,又來一批,到二十七日晨,外圍日軍人數已達兩萬,查大受這才明白大事不好,左衝右衝無法突圍,派人求援也沒指望,於是心一橫,抱定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精神,帶領士兵與日軍殊死血戰。

就在這時,李如鬆衝進來了。

這也算是“他鄉遇故知”了,查大受卻沒有絲毫喜悅,因爲眼下這種環境,在兵法中基本屬於“死地”,而他是李成樑的家丁,看着李如鬆長大,感情十分深厚,如果因爲自己的疏忽,把李如鬆的命也搭了進來,別說活着回去,就算到了閻王那裡,也不好意思見李成樑。

日軍的反應也相當迅速,很快發現衝進來的這支隊伍人數並不多,於是在短暫混亂後,便開始堵塞缺口,重組包圍圈。

看着漫山遍野的日軍,李如松明白,自己這次是衝錯了地方,一般說來,在目前敵衆我寡的情況下,他有兩個選擇:

其一是趁日軍包圍圈尚未圍攏,突圍出去,然後逃走。

其二,與查大受合兵,尋找有利地形防守,等待援軍。

包圍圈的缺口越來越小,四千人的生死,只在李如鬆的一念之間。

在片刻猶豫之後,李如鬆做出了抉擇——第三種抉擇。

明朝那些事兒6[1227]

李如鬆手持長刀,面對全軍,發出了怒吼:

“全軍攻擊!如敢畏縮不前者,斬!”

這種選擇,叫做死戰不退。

有一種人是無所畏懼的,縱使寡不敵衆,縱使深陷重圍。

當然,李如鬆之所以無所畏懼,除了膽大外,也還是有資本的。

他的資本,就是身邊所帶的一千人。

列寧同志說過:寧可少些,但要好些。這句話用在這一千人身上,實在是名副其實,因爲這些人都是李如鬆直屬的遼東鐵騎部隊。

而遼東鐵騎之所以戰鬥力強,除了敢拼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武器裝備。

在日本戰國時期,有一個特殊的兵種,曾作爲日本戰爭史上的模範被大力宣傳,它的日文漢字名,叫做騎鐵。

所謂騎鐵,是騎馬鐵炮的簡稱,具體說來就是騎兵裝備火槍,在馬上發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東北部的諸侯伊達政宗,由於兼具騎兵的突擊性和火槍的攻擊力,被譽爲日本戰國時期最強的兵種。

當然,這支隊伍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於火槍不能連發,要一邊騎馬一邊裝彈,技術含量也實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槍後,要換兵器才能接着幹。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標準,那麼遼東鐵騎應該也算是騎鐵兵種,只是他們的武器並非普通的火槍,還有個專業稱呼——三眼神銃。

三眼神銃,全長約120釐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標準裝備。發起衝鋒時,遼東鐵騎即衝入戰陣,於戰馬上發動齊射,基本上三輪下來,就能沖垮敵軍。

但問題似乎也未完全解決,三槍打完後怎麼辦呢?

一般說來,換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國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驗證,這把火銃之所以用純鐵打造,槍管突出,是因爲打完後,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標準的鐵榔頭。

人騎着馬衝進去,先放三槍,也不用裝彈,放完掄起來就打,這麼幾路下來,估計神仙也扛不住,鐵騎之名就此橫掃天下。

順便說一句,這種三眼銃今天還有,就在軍事博物館裡。每次當我看到那些鐵榔頭的時候,都會不禁感嘆:科學技術,那真是第一戰鬥力。

明朝那些事兒6[1228]

有這樣的裝備,加上這一千多號人都是李如鬆的親軍,打起仗來十分彪悍,基本上屬於亡命之徒。聽到李如鬆的命令後,二話不說,操起火銃,向日軍發動了猛攻。

雖然李如鬆十分自信,但有一點他並不知道——這絕非遭遇戰,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

在平壤戰敗後,日軍對明軍產生了極大的心理恐懼,各地紛紛不戰而逃,且全無鬥志,爲防止全軍徹底崩潰,挽回軍心,日軍大本營經過詳細策劃,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誘敵計劃。

具體說來,是先派出小股部隊,誘使明軍大部隊追擊,並在王京附近的馬山館設下埋伏,待其到來發動總攻,一舉殲滅。

據日本史料記載,參與該計劃的日軍爲第四軍和第六軍主力,以及其餘各軍一部,總兵力預計爲一萬五千人至兩萬人,其中誘敵部隊一千餘人,戰場指揮官爲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只要沒被打殘,還能動彈的,基本上都來了。

行動如期展開,在探聽到查大受率軍出發的消息後,誘敵的一千餘名日軍先行出發,前往馬山館,大軍分爲兩路,偃旗息鼓,悄悄的過去,打槍的不要。

日軍的預期計劃是,一千人遭遇明軍後,且戰且退,將明軍引到預定地點,發起總攻。

但事情的發展告訴他們,理論和實際總是有差距的。

由於之前日軍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沒撈到幾個人,已經憋了一肚子勁,碰到這股日軍後,頓時精神煥發,下了重手窮追猛打,轉瞬間日軍灰飛煙滅,一千多人連個水漂都沒打,眨眼就沒有了。

這回日軍指揮官們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戰且退,現在成了有戰無退,更爲嚴重的是,查大受明顯不過癮,又跟着追了過來,越過了馬山館,而此時日軍的大部隊還在碧蹄館,尚未到位。

無可奈何之下,日軍指揮官們決定,就在碧蹄館設伏,攻擊明軍。

於是當查大受趕到之時,他遇到的,是兩萬餘名全副武裝,等待已久的日軍。

已經退無可退了,橫下一條心的日軍作戰十分勇猛,查大受率軍衝擊多次,沒能沖垮敵軍,反而逐漸陷入包圍,戰鬥進入僵持狀態。

事已至此,所謂誘敵深入、全殲明軍之類的宏偉壯志,那是談不上了,能把眼皮底下這三千多人吃掉,已經算是老天保佑了。

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打得正熱鬧的時候,李如鬆來了。

明朝那些事兒6[1229]

這下日軍喜出望外了,原本想打個埋伏,挽回點面子,結果竟然撈到這麼條大魚,更讓他們高興的是,這位明軍最高指揮官竟然只帶了這麼點人。

小西行長頓時興奮起來,他立即下令,方圓四十里內的日軍,只要還能動彈,立即趕來會戰,不得延誤。

與此同時,他還命令,所有日軍軍官必親臨前線指揮,包括黑田長政、立花宗茂等人在內,總而言之,是豁出去了。

在小西行長的部署下,日軍發動了自入朝以來最爲猛烈的進攻,並充分發揚其敢死精神,哪裡的明軍最顯眼,最突出,就往哪裡衝。

不巧的是,在戰場上,最引人注目的人正是李如鬆。

這位仁兄實在過於強悍,雖被日軍重重包圍,卻完全不當回事,帶着鐵騎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這也似乎有點太欺負人了,於是日軍集中兵力,對李如鬆實行合圍。

事後,李如鬆在給皇帝的報告中,曾用一個詞形容過此時自己的環境——圍匝數重。

雖然說起來危險萬分,但事實上,當時他倒很有幾分閒庭信步的風度,據日本史料記載,李如鬆帶領騎兵左右來回,幾進幾齣,鐵騎所到之處,日軍無法抵擋,只能保持一段距離跟着他。所謂的包圍,其實就是尾隨。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人太過囂張,終究是要翻船的。

正當李如鬆率軍進進出出,旁若無人之時,一位神秘的日軍將領出現了。

這位日軍將領出場就很不一般,史料上說他是金甲倭將,先不說是真金還是鍍金,穿不穿得動,敢扛着這麼一副招風的行頭上戰場,一般都是有兩下子的。

而之所以說這是個神秘的人,是因爲他的身份一直未能確定。

參加碧蹄館之戰的主力,是日軍第四軍,該軍以日本九州部隊爲主,九州是日本最窮困、民風最野蠻的地區,此地士兵大都作戰頑強,兇殘成性,是實實在在的亡命之徒。所以很多史料推測,此人很有可能是隸屬於第四軍的將領。

雖說哪裡來的講不清,但敢拼命是肯定的,這人一上來,就抱定不要命的指導思想,帶兵向李如鬆猛衝(博如鬆甚急),突然冒出來這麼一號人,李如鬆毫無準備,身邊部隊被逐漸衝散,日軍逐漸圍攏,形勢十分危急。

明朝那些事兒6[1230]

此時,李如柏和李寧正在李如鬆的兩翼,發現事情不妙,便指揮部下拼死向李如鬆靠攏,但日軍十分頑強,擋住了他們的進攻。

緊急關頭,還是兄弟靠得住,眼看李如鬆即將光榮殉職,弟弟李如梅出手了。

雖說在亂軍之中,但李如梅依然輕易地瞄準了這位金甲倭將(所以說在戰場上穿着不能太時髦),手起一箭,正中此人面目,當即落馬。

主將落馬後,士兵們也一鬨而散,李如鬆終於轉危爲安,但事實上,真正的危機纔剛剛開始。

此刻,雙方已鏖戰多時,雖然明軍勇猛,戰局卻已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此時日軍正陸續由四面八方趕來(接續愈添,沿山遍野),人數優勢越來越大,而明軍勢單力薄,這麼打下去,全軍覆沒,那是遲早的事。

不過明軍固然陷入苦戰,日軍的情況卻也差不多,日軍主將立花宗茂,性格頑固,在日本國內是出了名的硬骨頭,素以善戰聞名,這回也打得撐不住了,竟然主動找到小早川隆景接替自己的位置,退出了戰場。

仗打到這個份上,勝敗死活,只差一口氣。

關鍵時刻,楊元到了。

楊總兵實在是個守紀律的人,他遵照李如鬆的命令,延遲出發,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熱鬧,二話不說,帶着一千人也衝了進去。

早不來,晚不來,來得剛剛好。日軍正打得叫苦不迭,楊元的騎兵突然出現,陣型被完全沖垮,混亂之際也沒細看對方的人數,以爲是明軍大部隊到了,紛紛掉頭逃竄。

小西行長見大勢已去,也只能率軍撤退。李如鬆驚魂未定,裝模作樣地追了一陣,也就收兵回去了,畢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軍不知道,他還是清楚的。

碧蹄館之戰就此結束,此戰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人,傷亡大抵相當。

對於這場戰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撒網捕魚,魚網破了。

應該說,這並不是一場大的戰役,但在歷史上,此戰爭議卻一直未斷,其中最激烈的,是雙方的傷亡問題。

在日本的許多戰史書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戰史》),碧蹄館之戰是日軍的一場大勝,個別特別敢吹的,說此戰日軍殲滅明軍兩萬餘人,要這麼算,李如鬆除了全軍死光外,還得再找一萬五千個墊背的,着實不易。

0101 -01101671 -16801725 -17260751 -07601411 -14200721 -07301631 -16401631 -16400241 -02500521 -05300731 -07400251 -02601101 -11100931 -09400421 -04300121 -01301611 -16201729 -17300751 -07600991 -10000561 -05700571 -05801071 -10800911 -09200051 -00600741 -07501723 -17241735 -17361331 -13401737 -17380021 -00301729 -17300651 -06600051 -00601721 -17221171 -11801641 -16500841 -08501481 -14901441 -14500881 -08900421 -04300711 -07200711 -07200071 -00800671 -06800701 -07101631 -16400331 -03400421 -04301757 -17581411 -14201723 -17241261 -12701311 -13200291 -03001211 -12200881 -08901121 -11301651 -16601111 -11201747 -17481471 -14800991 -10001671 -16801391 -14000301 -03100261 -02700531 -05401701 --17041141 -11501743 -17441451 -14600261 -02700091 -01000271 -02800241 -02501201 -12100911 -09201747 -17480721 -07301751 -17521641 -16500071 -00800021 -00300641 -06501709 -17101561 -15700341 -03500581 -05901745 -17461101 -11100791 -08001707 -17081753 -17541451 -14601727 -17281271 -12800241 -0250
0101 -01101671 -16801725 -17260751 -07601411 -14200721 -07301631 -16401631 -16400241 -02500521 -05300731 -07400251 -02601101 -11100931 -09400421 -04300121 -01301611 -16201729 -17300751 -07600991 -10000561 -05700571 -05801071 -10800911 -09200051 -00600741 -07501723 -17241735 -17361331 -13401737 -17380021 -00301729 -17300651 -06600051 -00601721 -17221171 -11801641 -16500841 -08501481 -14901441 -14500881 -08900421 -04300711 -07200711 -07200071 -00800671 -06800701 -07101631 -16400331 -03400421 -04301757 -17581411 -14201723 -17241261 -12701311 -13200291 -03001211 -12200881 -08901121 -11301651 -16601111 -11201747 -17481471 -14800991 -10001671 -16801391 -14000301 -03100261 -02700531 -05401701 --17041141 -11501743 -17441451 -14600261 -02700091 -01000271 -02800241 -02501201 -12100911 -09201747 -17480721 -07301751 -17521641 -16500071 -00800021 -00300641 -06501709 -17101561 -15700341 -03500581 -05901745 -17461101 -11100791 -08001707 -17081753 -17541451 -14601727 -17281271 -12800241 -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