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梟雄本色(下)

晚時分,一支兩百人的軍隊趕到了東兵營,河東軍除的一些零星兵力外,主力共兩萬四千人,分別駐紮在兩個大營,一個是東兵營,位於太原城東十里處,有軍隊一萬五千人,由河東節度副使楊烈率領,他也是張煥從前的頂頭上司;另一支軍隊駐紮在北兵營,約六千餘人,由大同軍兵馬使盧千里率領,職務上盧千里從屬於楊烈,但事實上兩支軍各自獨立,楊烈也指揮不了盧千里。

這些天河東形勢危急,可這兩支軍隊卻穩如泰山,絲毫不被局勢所動,張家三番兩次求救他們也置之不理,沒有兵符,誰也調動不了這兩支軍隊,理論上是這樣。

楊烈已得到稟報,他快步走到營門口,老遠便呵呵大笑,“賢侄別來無恙啊!”

楊烈約五十歲,長得豹眼虎額,行事果斷迅捷,和他名字一樣,整個人就彷彿一團燃燒的烈火,張煥上前一步,單膝向他跪下,抱拳道:“末將參加大將軍!”

“免禮!免禮!”楊烈急忙將張煥扶起,“你已不是我的下屬,用不着這般客氣。”

說着,他親熱地捶了張煥肩頭一拳,“你這小子,有出息了啊!”

張煥笑了笑道:“上次我派人送來的三千匹馬,大將軍可收到?”

“收到了,難得你還惦記着我。”楊烈感激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回頭看了一眼,有些詫異地問道:“怎麼?三千人沒帶來嗎?”

張煥輕輕嘆了口氣。“長安已是多事之秋,軍隊留下保護大帥了。”

說到此,他從懷中取出一支金色令箭,在楊烈面前一舉,高聲道:“楊將軍聽令!”

楊烈一怔,立刻跪下道:“末將楊烈聽從大帥軍令。”

“傳大帥口令,河東軍從即刻起聽從中郎將張煥指揮,不服者,斬!”

“末將遵令!”

楊烈的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隨即消失不見,他起身便問道:“不知張將軍可帶有兵符?”

“兵符就在我身上。”

他點點頭便對張煥道:“請將軍稍候,我派人去通知盧將軍過來。”

半個時辰後。五百騎兵護衛着盧千里狂風般地趕到,盧千里皮膚黝黑。

身材修長,屬於那種乾瘦結實型,從他乾淨的馬靴。從他盔甲上一般長短的繫帶便可看出此人做事一絲不芶。

他大步走進營帳便問道:“張公子在哪裡?”卻一眼看見了張煥,他愣了一下,不由詫異地向楊烈看去。

張煥也微微一怔,他怎麼叫自己張公子,就在這一瞬間,他忽然看見楊烈向盧千里使了個眼色,盧千里立刻閉口不言,張煥心中一陣冷笑,山中無直樹,世上無直人。看來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他也不多言,從囊中取出兩塊兵符,兵符是一座完整的下山虎。一分爲三,用黃金澆鑄。底座上有四個銘文,‘河東節度’,張煥手上的是虎頭和虎身,軍營留的應是虎尾。

片刻,軍中判官取來兵符,他小心翼翼地拾起兵符安裝,“咔”一聲輕響,三塊兵符嚴絲合扣地成爲一隻完整的下山虎,張牙舞爪,顯得栩栩如生,張煥又將金箭令交給了楊烈,微微笑道:“楊將軍這下可以相信了吧!”

楊烈後退一步,他迅速瞥了盧千里一眼,只見盧千里有些遲疑地道:“可我們接到大帥的飛鴿傳書,應是二公子前來接收兵權,怎麼變成了十八郎?”

果然這楊烈留了一手,剛纔不說,現在才讓盧千里發難,這個狡猾的老狐狸,他想幹什麼?張煥臉色一沉,厲聲對二人道:“河東軍規,大帥不在,便以令箭和兵符爲準,我只問你們,這箭和兵符可對?”

“那是指平時,可這是非常時期,既然與大帥傳書不符,我們自然要慎重行事。”

盧千里毫不退讓,他盯着張煥冷冷道:“事關重大,請公子稍候兩日,我們以飛鴿傳書再向大帥請示?”

“可是崔圓會讓你等嗎?裴俊會讓你等嗎?一兩日之內,山東軍和河北軍就要打到太原,你還有什麼時間等候?”

楊烈見兩人互不相讓,便站出來打圓場道:“不如這樣,我們再等一日,如果二公子還是未到,我們就遵從兵符地調令,這樣給大帥也有交代,二位看可好?”

“可以!”張煥一口答應。

“那你呢?”楊烈又瞥了盧千里一眼。

盧千里重重哼了一聲,“悉聽尊便!”他一轉身便大步離開了帥帳。

楊烈一直盯着他的背景走遠,眼中露出了一絲冷冷的笑意,隨即他回頭對張煥笑道:“張將軍,你可知剛纔我爲何先不說有大帥地鴿信?”

“我也正想問大將軍,剛纔爲何不說?”張煥似笑非笑地看着這個一臉正氣的大將,不知他又該如何解釋?

“唉!”楊烈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十分痛心地說道:“我早已得到密報,一個月前,崔圓屢屢派人來和盧千里碰頭,只是沒有證據,所以才試探他,剛纔他地表現你也看見了,說白了就是不想把軍權交給將軍,以飛鴿傳書爲藉口來拖延時間,我現在纔敢肯定,此人必定已被崔圓收買!”

“那他爲何不直接南下去投靠崔圓?”張煥有些疑慮地問道。

“你連這都要問我嗎?”楊烈不滿地看了一眼張煥,似乎在責怪他不肯深思,“很簡單,盧千里之所以不肯南下,那是因爲他肩負爲山東軍奪取太原的重任,若不是忌憚我,他早就公開佔領了太原。”

“原來是這樣,難道我一提到交權,他便那樣緊張。”張煥冷冷一笑道:“既然只有一天的時間。那他今天晚上必有行動。”

“是這樣,今天晚上他肯定會奪取太原,不過老夫既已知曉,豈能容他得逞。”

楊烈目光熱切地盯着張煥,“如何?張將軍肯不肯配合我,今晚把這根毒刺拔掉?”

說到這裡,他瞥了一眼兵符,等着張煥地表態。

“當然

煥將兵符和令箭推給了楊烈,誠懇地說道:“張煥資不起如此重任,我從前是大將軍地牙將,現在自然要唯大將軍馬首是瞻。”

楊烈呵呵大笑。他重重一拍張煥的肩膀,親熱地道:“我確實沒有看錯人。來!咱們商量一下細節。”.

天已經黑了,一隊騎兵在夜色中疾馳南下,半個時辰後便回到了苗家莊園。此刻,張煥的三千軍已經悄悄地進入了苗家莊園,使原本廣闊田莊裡也顯得有些擁擠。

張煥大步走進田莊,韓愈急迎上來道:“將軍回來得正好,李先生已經返回,還帶來了韋諤的特使。”

“我知道了,先讓李先生來見我。”

張煥回到房間,他立刻寫了一封信,交給一名親兵道:“你速趕到北兵營,把此信交給盧千里。”

親兵接了信。立刻上馬飛馳而去,這時,李泌匆匆趕來。他一進門便道:“恐怕事情不妙。”

“別急,坐下來慢慢說。”

張煥給他倒了一杯水。李泌捧着杯子喝了一口,才嘆口氣道:“我遇見了韋諤,他非常熱心地邀請將軍前去隴右,還特地派來使者,要和將軍商談條件。”

張煥淡淡一笑,自己離開長安時,韋諤也在長安,自己趕到太原,他便從隴右派來特使相邀,果然是非常‘熱心’。

“他要什麼條件?”張煥依然不露聲色問道。

“他有兩個條件,如果將軍肯留在隴右依附於他,他分文不要,並劃出寧郡給將軍駐兵,如果將軍要過境去河西,那他要收二十萬貫錢和十萬石糧食作爲過路費。”

張煥沉默了片刻,又忽然問道:“那河西情況如何?”

李泌苦笑了一聲道:“這就是我所說的情況不妙,你可知道現在河西是誰統管?”

“不是辛雲京麼?”張煥略略有些詫異,既然李泌這樣說,河西必然發生了變故。

“名義上河西節度使還是辛雲京。”李泌輕輕搖了搖頭道:“辛雲京上個月便回金城養病了,一萬河西軍已掌握在副使路嗣恭手上。”

河西在安史之亂後期被回紇佔去大半,只留下黃河以東的會郡,以及黃河以西的武威郡一塊飛地,由於大將僕固懷恩的堅守,吐蕃人始終沒有能佔領武威郡,僕固懷恩也被朝廷封爲河西節度使,後來僕固懷恩叛唐,朝廷又調太原尹辛雲京爲河西節度使,在他的努力下,漸漸奪回了武威郡以東地土地,武威郡終於和大唐疆域連爲一體.他手下的一萬河西軍也是唯一不受韋家控制的軍隊。

不過這樣一來,韋家地手也慢慢伸向了河西,由於河西連年遭災,辛雲京的後勤給養遇到了極大地困難,只能仰仗隴右,從慶治十三年起,他便和韋諤達成妥協,河西節度副使由韋諤任命。

張煥揹着手在房間裡來回踱步,辛雲京曾是太原尹,和張家的關係極好,他原本是想去投靠辛雲京,再慢慢向西發展,可現在河西也落入了韋諤之手,這下可麻煩了。

這時,旁邊的韓愈忍不住插嘴道:“不如將軍就先答應他地第二個條件,給他錢糧,先去了河西再說。”

張煥搖了搖頭,“所謂過路費只是他誘敵之計,如果我沒猜錯,他早已張開血盆大口在等着我們。”

他又走了幾步,忽然感覺到李泌似乎一直沒有說話,便回頭向他看去,卻見李泌正含笑望着自己,張煥若有所悟,便笑問道:“李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讓我繼續向西行?”

李泌點了點頭,狡黠地笑道:“他在前路等你,你繞過去就是,況且朝中說不定有人還會成全於你。”

張煥大笑,老天爺既然讓辛雲京病休,那就是要把河西交給自己,天意如此,又何懼之有?

他隨即便將河西之事丟到一邊,讓李泌去應付隴右使者,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眼前,如何最大限度地謀取利益,這纔是當務之急。

“去把賀婁無忌和李橫秋叫來!”

白天張煥已經看出楊、盧二人互不買帳,且各自已經有了想法,楊烈口口聲聲說盧千里投降了崔圓,恐怕是他自己心裡也是有鬼,他極可能已經投靠了裴俊,鳥擇良木而棲,他怎麼可能把自己的前途吊在已經大勢已去的張家身上,那個盧千里恐怕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只是這二人一個投靠了北,一個投降了南,各自爲了新主子互相謀算,而自己的到來便將他們之間的矛盾激化了。

門外傳來腳步聲響,賀婁無忌和李橫秋先後走了進來,“將軍可是有事找我們?”

“當然

張煥取來幾本書,圍成一個方型,當做是太原城,他指了指兩個軍營對二人笑道:“這兩支軍隊今晚要演一出好戲,咱們就在一旁看着,必要時給他們點點火,讓這齣戲唱得更熱鬧一些,你們明白嗎?”

兩人對望一眼,一起笑了起來,賀婁無忌立刻躬身道:“請將軍下令!”

“不急!”張煥看了看窗外的夜色,微微一笑道:“你們去讓弟兄們都吃飽喝足,然後就準備出發,幹完這一丈,咱們就溜之大吉。”

兩人領令而去,張煥又向旁邊的親兵首領李雙魚招了招手,李雙魚急忙上前道:“請將軍吩咐!”

張煥把硯臺向城中南面一放,對李雙魚道:“這裡就是張家,你帶五百弟兄給我去把張家地宮裡的金銀田契統統拿走,要快!要自稱是楊烈的部屬,知道嗎?”

“末將遵令!”

李雙魚正要走,忽然又想起一事,遲疑道:“如果張家人阻攔怎麼辦?”

張煥揹着手冷冷地看着他,一言不發,李雙魚忽然醒悟,他乾嚥了口唾沫,施一禮便匆匆而去。

第218章 河湟明月第226章 絕地反擊(中)第203章 崔寧探父第50章 重返巴格達.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40章 視察工坊第288章 朝戰風雲(下)第50章 重返巴格達.第145章 杜梅之策第396章 項莊舞劍第263章 聯姻雙刃劍第270章 風雨驟起第377章 江淮風雲(四)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11章 查舊帳(下)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292章 驛站小事第340章 夜遊長安第48章 張破天第249章 真實意第20章 舞財權(下)第11章 萬里來使第8章 聞母訊第173章 發現金礦第211章 終南異士第367章 大唐變天(下)第373章 步步連環(下)第274章 兩支奇軍(上)第177章 回紇與黨項第371章 步步連環(上)第66 章 君入甕第291章 漕運之爭(下)第165章 含元拍天浪(下)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16章 順水情第229章 厲兵秣馬(二)第83章 探家主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233章 厲兵秣馬(六)第254章 連環效應第410章 杜環的提醒第373章 步步連環(下)第164章 含元拍天浪(中)第219章 明修棧道第181章 鏖戰會西堡(上)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340章 矛盾叢生(下)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299章 葛邏祿人第99章 爭奪家主(一)第130章 三渡黃河(上)第55章 滅頂之災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295章 回紇西至第2章 揮琵琶(上)第282章 各逞心機(上)第219章 明修棧道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5章 張家主第219章 明修棧道第37章 碎葉風雲(十八)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57章 君不知第278章 翻雲失蹤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203章 崔寧探父第99章 爭奪家主(一)第179章 磨刀(上)第296章 回首西望第408章 酒樓偶遇第355章 餘震未消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17章 戰略既定第312章 安西戰略(二)第416章 筆筒案第310章 回紇劇變第339章 無後爲大第199章 備戰隴右第117章 皇后的決定第265章 崔王交惡第251章 意外重逢第271章 意外發生第398章 撲朔迷離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48章 重大決策.第328章 安西戰略(十八)第410章 杜環的提醒第287章 朝戰風雲(中)第78章 慶功欲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16章 順水情第52章 戰朝堂(一)第165章 含元拍天浪(下)第345章 各施手段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114章 再遇裴瑩第207章 格局之變(四)第47章 封鎖與反封鎖第306章 扼守張三城(上)
第218章 河湟明月第226章 絕地反擊(中)第203章 崔寧探父第50章 重返巴格達.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40章 視察工坊第288章 朝戰風雲(下)第50章 重返巴格達.第145章 杜梅之策第396章 項莊舞劍第263章 聯姻雙刃劍第270章 風雨驟起第377章 江淮風雲(四)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11章 查舊帳(下)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292章 驛站小事第340章 夜遊長安第48章 張破天第249章 真實意第20章 舞財權(下)第11章 萬里來使第8章 聞母訊第173章 發現金礦第211章 終南異士第367章 大唐變天(下)第373章 步步連環(下)第274章 兩支奇軍(上)第177章 回紇與黨項第371章 步步連環(上)第66 章 君入甕第291章 漕運之爭(下)第165章 含元拍天浪(下)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16章 順水情第229章 厲兵秣馬(二)第83章 探家主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233章 厲兵秣馬(六)第254章 連環效應第410章 杜環的提醒第373章 步步連環(下)第164章 含元拍天浪(中)第219章 明修棧道第181章 鏖戰會西堡(上)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340章 矛盾叢生(下)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299章 葛邏祿人第99章 爭奪家主(一)第130章 三渡黃河(上)第55章 滅頂之災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295章 回紇西至第2章 揮琵琶(上)第282章 各逞心機(上)第219章 明修棧道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5章 張家主第219章 明修棧道第37章 碎葉風雲(十八)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57章 君不知第278章 翻雲失蹤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203章 崔寧探父第99章 爭奪家主(一)第179章 磨刀(上)第296章 回首西望第408章 酒樓偶遇第355章 餘震未消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17章 戰略既定第312章 安西戰略(二)第416章 筆筒案第310章 回紇劇變第339章 無後爲大第199章 備戰隴右第117章 皇后的決定第265章 崔王交惡第251章 意外重逢第271章 意外發生第398章 撲朔迷離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48章 重大決策.第328章 安西戰略(十八)第410章 杜環的提醒第287章 朝戰風雲(中)第78章 慶功欲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16章 順水情第52章 戰朝堂(一)第165章 含元拍天浪(下)第345章 各施手段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114章 再遇裴瑩第207章 格局之變(四)第47章 封鎖與反封鎖第306章 扼守張三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