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安西戰略(二)

八月是初秋的日子,西域的暑氣已經漸褪,一早一晚更加涼了,草葉上凝結了露珠,朔風漸起,牧人們開始將曬乾的牧草碼成草垛,準備牛羊們過冬的食物。

天更加藍了,大草原上飄送着苦艾和小麥杆的氣味,坦平的草原上,你無論從那一個方向望去,到處都立着一堆堆的乾草堆,一隻鷹從草堆上飛起,在高遠的空中慢慢翱翔,遠處,一個牧人的帳篷起,旋升起一縷青色的炊煙。

一支數萬人的大軍浩浩蕩蕩在原野上行軍,每個士兵都騎着馬,在西域,無論步兵還是陌刀軍都是以馬代步,作戰時再下馬列隊。

張煥行在隊伍的中段,他騎在馬上緩緩地行軍,饒有興趣地打量着龜茲的一切事物,牧人的帳篷、婦女的服飾,馬匹的種類,以及遠處的雪山、大河,應該說這裡一切都和他一路看來的景色並無區別,但因爲它是在龜茲,所以感覺上也就更多了幾分特殊。

前方一座黑色的城池已經依稀可見,經過整整十天的行軍,他們終於抵達了此行的終點,龜茲。

這時,遠方黃塵滾滾,一隊數百人的騎兵隊正朝這邊馳來,這是先期抵達龜茲的主要將領前來迎接都督的到來。

當先一人,身材魁梧高大、相貌英武,正是龜茲的主將王思雨,他旁邊則是辛朗,後面跟着數十名都尉將及一些文職官員。

王思雨已經看到了張煥,他翻身下馬,快步上前單膝跪下道:“末將參見都督!”

張煥也下了馬,他連忙將自己愛將扶起,讚許地笑道:“你這次突襲龜茲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不過你比我想的做得還好。”

王思雨謙虛地笑道:“都督過獎了,這是將士們用命。是都督幾年來精心準備的結果,我不過是適逢其時。”

張煥點了點頭,他又拍了拍辛朗的肩膀笑道:“焉耆之戰,是你第一次實際指揮戰役,就獲得了全勝,不簡單啊!”

辛朗也躬身道:“屬下慚愧。若不是張三城守捉的五百勇士死守住城堡,頡幹迦斯呈腹背受敵之勢,恐怕屬下也不是他的對手。”

聽到張三城守捉,張煥的臉色肅然起來,他已經聽說了此事。五百名極爲普通地唐軍士兵,最高指揮官僅僅是個校尉,竟抵住了回紇軍數萬人的進攻,死戰而不退,最後幾乎全部壯烈戰死,只有二十幾人負傷生還,到最後傷愈而活下來的只剩下八人,張三城之戰,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之舉。

這時辛郎從身後拉過一名年輕的軍官,向張煥介紹道:“他就是最後的一名隊正。叫做關英。”

他又急對關英使了個眼色道:“這就是我們西涼軍的都督,還不上去見禮。”

關英在一個月前還是一名卑微地士兵,從未想過能見到西涼軍的最高首領,大唐第二號實權人物,他眼中流露出激動之色,上前半跪行一軍禮:“卑職參見都督!”

“快快免禮!”張煥急忙將他扶起來,上下打量了他一下,只見他身子十分瘦小,和旁邊的王思雨相比儼如孩童一般。但就這麼個瘦小的士兵卻能視死如歸、以死來報效國家。

張煥緩緩地點了點頭,他忽然想起一事,便笑問道:“我記得在蒲類縣探查到葛邏祿人行蹤的斥候,好像就是叫關英,這個名字和觀音一樣,我記得很清楚,還有個孫木人,可是你們嗎?”

關英挺直腰大聲答道:“都督記得不錯,正是卑職。”

他不由想起了孫木人。眼中一陣黯然,低下頭羞愧地說道:“卑職只是僥倖活下來,真正立下大功者是孫木人和王廷江,若不是他們之死激發了我地鬥志,說不定我便退卻了。”

張煥按住他瘦小的肩頭,凝視着他的眼睛道:“我會記住他們,會撫卹好每一個戰死弟兄的家人。讓他們瞑目於九泉。你也不必自責,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會害怕。也包括我,但是我們活着,總是需要一種精神,縱是死了,也是死有所值。”

說到這裡,張煥又掃了一眼衆人,高聲道:“這次西征,我們已陣亡了一萬三千餘人,我已稟明朝廷,將在長安建立一座安西忠烈祠,來紀念這次收復安西、北庭而爲國捐軀的將士們。”

衆人聞言,一起跪下大聲道:“都督之心,將士們感激不盡!”

張煥嘆了口氣,向衆人擺手道:“大家起來吧!不要謝我,西涼軍就是我一手創立,我與弟兄們豈能沒有感情?”

這時天色已漸近午,張煥命大軍駐紮在城外,他則在千餘名親兵的護衛下,進入了龜茲城,龜茲城要比高昌古城大得多,這裡曾是龜茲古國的都城,又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中轉站,貿易曾繁盛一時,再加上百年來這裡又一直安西都護府所在地,所以城內的建築處處可以看見大唐的風格。

龜茲城內地人口約五萬餘人,大多是本地土人,其次便是突厥人和漢人,道路還算筆直整齊,道路兩邊佈滿了各種店鋪和民居,由於戰爭影響,大多已經關門,但還是有不少敢於冒險的商人牽着駱駝在街頭漫步。

龜茲城中最主要的一條街道叫做天山大街,從北城門筆直地伸向南城門,顯然是模仿朱雀大街,龜茲王宮和安西節度使府衙就位於正中間的道路兩側,龜茲國王在吐蕃攻佔安西后,便率部分王室成員流亡到了長安,目前王宮空關中,不久前赤松德贊便住在這裡,現在張煥的住處也被安排在龜茲王宮內。

龜茲王宮明顯要比高昌王宮氣派威嚴得多,僅白玉地基便有兩丈餘高,走進高高的大門,宮殿內金碧輝煌。打掃得十分整潔,昂貴的大唐瓷器隨處可見,而且光線明亮,沒有半點陰暗潮溼之氣,窗外種滿了各種名貴的花木,一片綠意盎然。

張煥走了一圈。這才微微點了點頭,儘管他不願住在這裡,但在沒有正式接管權力之前,王思雨還是安西的最高統帥,他張煥只是一個貴賓。在這一點上張煥很是小心,將來王思雨會任總督安西四鎮兵馬使,他不想過於喧賓奪主。

當然,這並不是張煥不想主導對回紇戰役地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朝廷發生了異動,數月前,崔慶功因屠殺百姓獲罪,被剝奪汝陽郡王之爵,撤消其一切職務,並逐出內閣。同時,崔小芙封浙西觀察使韓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取代了崔慶功地內閣之位,從長安輾轉送來的一份情報顯示,因洛王李俅入閣失敗,他便在背後極力慫恿大唐皇帝干預朝政,使得崔小芙與李遙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了,這份情報已是兩個月前之事,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極可能長安已經發生了大事。

所以,他必須事先安排好軍務,一但有必要,他就將立即返回長安。

吃罷午飯,張煥又睡了一覺,醒來時已經是黃昏了,金黃色的晚霞從窗外射入,張煥躺在一張異常寬大的牀上,身下是柔軟地絲被。眼前是金碧輝煌地屋頂和四壁,從殿中拖下了一頂巨大的淡綠色流蘇羅帳,完全地罩住了大牀,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這樣的享受了,一時間,他竟覺得自己彷彿身處夢幻之中。

“都督!王將軍求見。”寢殿之外,一名親兵大聲稟報。高敞的宮殿竟使他地聲音傳出了一陣陣迴音。

“讓他在偏殿等我。”

張煥一躍從牀上跳起。渾身只覺得神清氣爽,口中還留有睡醒後的香甜。他長長地伸了個懶腰,披上外袍,精神抖擻地向偏殿走去。

這個偏殿也就是從前龜茲國王處理公務的地方,書籍都保存得很好,大多是中原地歷史類書籍,沒有被吐蕃人破壞,看得出赤松德贊也是一個知書之人,在許多書中還夾有他寫地註解書籤,比如在史記中關於長平之戰的論述中就留有他地一張書籤,他用一筆漂亮的字寫道:長平坑趙兵四十萬,乃秦王謀劃已久之策也,假手於白起,他日白起之死,便種因於此,乃秦王滅口耳。不僅是書籍沒有毀壞,其他所有的傢俱擺設都按照原樣,並沒有改成吐蕃風格,不過,與大唐不同的是,這裡沒有木榻,更沒有軟席,而是一張張椅子,此刻王思雨便坐在一張椅子上等候,在他旁邊還有辛朗,以及另外兩個老人,一人是軍官,而另一人卻是一名老僧。

見張煥進來,王思雨立刻站了起來,躬身道:“屬下打擾都督地休息了。”

張煥笑着擺了擺手,“軍務事大,就不要客氣了。”

說着,他看了一眼那兩名老人,便笑問道:“這兩位是?”

老將軍站起來拱手道:“在下是原來的疏勒鎮守使魯陽,參見張尚書。”

張煥肅然起敬,立刻向他回禮道:“原來是魯老將軍,你們孤守安西數十年,是張煥的前輩,晚輩這裡有禮了。”

魯陽嘆了口氣,隨即又欣慰地笑道:“江山代有才人出,正是你們年輕英俊的興起,才讓我等老兵看到了大唐的希望,我雖老朽,也願爲張尚書效犬馬之勞。”

張煥大喜,有他在,將來取疏勒將會事半而功倍,這時,旁邊的老僧也站起來合掌施禮道:“貧僧達摩馱都,給張尚書見禮。”

張煥見他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不由有些詫異,旁邊的王思雨笑道:“這位大師從前也是大唐官員,俗名叫做車奉朝,都督可聽說過?”

張煥大爲驚訝,他當年讀書時曾讀到一些雜記,好像就有這個人記錄,他遲疑一下問道:“莫非大師便是奉玄宗皇帝之命隨張韜光出使西域而未歸的那個車使臣?”

達摩馱都緩緩點頭,“想不到張尚書居然會知道那件舊案,貧僧病居健陀羅國,病好後便出家爲僧,願效仿玄奘大師將天竺佛經帶回中原,貧僧上個月方從吐火羅歸來。”

吐火羅?張煥看了一眼王思雨,他忽然若有所悟,笑道:“大師莫非是想告訴我大食地情況?”

達摩馱都豎起大拇指,由衷地讚道:張尚書果然見識不凡,竟能看到了大食,不簡單啊!”

他沉吟一下便道:“貧僧離開吐火羅時,大食已經在石汗那陳兵十萬,威脅到了吐蕃的後路,一旦這次吐蕃兵敗,恐怕它們將難以回國,望都督明白吐蕃處境。”

“大食不肯離開吐火羅的原因,恐怕不僅是防禦吐蕃那麼簡單吧!”張煥輕輕地聳了聳肩膀,淡淡一笑道:“我倒認爲他們真正的原因是害怕唐軍越過蔥嶺,繼續西進。”

安西的夜幕總是降臨得很晚,黃昏已經過去半個多時辰,天邊還是泛着青白之色,大街上依然十分明亮,空氣清爽、微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張煥吃罷晚飯,便打算出去走一走,看看龜茲的風土人情,不料他收拾好正要出門之時,一名親兵臉色古怪地跑來稟報道:“都督,門口有一個女人找你,說是你的故人。”

第92章 馬球隊第282章 各逞心機(上)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213章 吐蕃使臣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265章 崔王交惡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133章 謀取河西(上)第330章 矛盾叢生(上)第231章 厲兵秣馬(四)第306章 扼守張三城(上)第159章 兩日風雲(一)第3章 揮琵琶(中)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5章 張家主第57章 君不知第243章 故人來迎第320章 葛邏祿人(四)第42章 圍爐話第409章 人才輩出第97章 翠雲居第10 章 大年初一第209章 格局之變(六)第95章 崔小芙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374章 江淮風雲(上)第15章 不速客第57章 皇后的抉擇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123章 玄武門之變(上)第79章 計中計第11章 萬里來使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10章 查舊帳(上)第246章 設匭風波第91章 導火線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84章 楚挽瀾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375章 江淮風雲(中)第95章 崔小芙第271章 意外發生第151章 談判(下)第116章 裴俊的策略第408章 酒樓偶遇第359章 家族利益第201章 隴右收官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225章 絕地反擊(上)第140章 真假糧商第161章 兩日風雲(三)第21章 碎葉風雲(二)第110章 禮尚往來第177章 回紇與黨項第262章 意外收穫第100章 爭奪家主(二)第48章 重大決策.第79章 計中計第93章 臨抉擇第90章 張若錦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56章 危險邊緣第25章 賭意氣第2章 揮琵琶(上)第188章 關隴舊臣第44章 斬草除根第373章 步步連環(下)第355章 餘震未消第88章 長孫家(下)第160章 兩日風雲(二)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115章 顏杯裴酒第228章 厲兵秣馬(一)第322章 安西戰略(十二)第167章 抉擇(上)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218章 河湟明月第35章 利與情第257章 鳳翔之變(中)第279章 連夜逃脫第1章 平底鍋第415章 筆筒案(三)第201章 隴右收官第113章 風雨將至第278章 翻雲失蹤第25章 碎葉風雲(六)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401章 朝廷內外(下)第345章 各施手段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340章 夜遊長安第95章 崔小芙第377章 江淮風雲(四)第227章 絕地反擊(下)第110章 禮尚往來
第92章 馬球隊第282章 各逞心機(上)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213章 吐蕃使臣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265章 崔王交惡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133章 謀取河西(上)第330章 矛盾叢生(上)第231章 厲兵秣馬(四)第306章 扼守張三城(上)第159章 兩日風雲(一)第3章 揮琵琶(中)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5章 張家主第57章 君不知第243章 故人來迎第320章 葛邏祿人(四)第42章 圍爐話第409章 人才輩出第97章 翠雲居第10 章 大年初一第209章 格局之變(六)第95章 崔小芙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374章 江淮風雲(上)第15章 不速客第57章 皇后的抉擇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123章 玄武門之變(上)第79章 計中計第11章 萬里來使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10章 查舊帳(上)第246章 設匭風波第91章 導火線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84章 楚挽瀾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375章 江淮風雲(中)第95章 崔小芙第271章 意外發生第151章 談判(下)第116章 裴俊的策略第408章 酒樓偶遇第359章 家族利益第201章 隴右收官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225章 絕地反擊(上)第140章 真假糧商第161章 兩日風雲(三)第21章 碎葉風雲(二)第110章 禮尚往來第177章 回紇與黨項第262章 意外收穫第100章 爭奪家主(二)第48章 重大決策.第79章 計中計第93章 臨抉擇第90章 張若錦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56章 危險邊緣第25章 賭意氣第2章 揮琵琶(上)第188章 關隴舊臣第44章 斬草除根第373章 步步連環(下)第355章 餘震未消第88章 長孫家(下)第160章 兩日風雲(二)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115章 顏杯裴酒第228章 厲兵秣馬(一)第322章 安西戰略(十二)第167章 抉擇(上)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218章 河湟明月第35章 利與情第257章 鳳翔之變(中)第279章 連夜逃脫第1章 平底鍋第415章 筆筒案(三)第201章 隴右收官第113章 風雨將至第278章 翻雲失蹤第25章 碎葉風雲(六)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401章 朝廷內外(下)第345章 各施手段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340章 夜遊長安第95章 崔小芙第377章 江淮風雲(四)第227章 絕地反擊(下)第110章 禮尚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