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荒蕪的良田

這一天,北直隸廣平府的地界上,清河縣附近,在茫茫無際的綠色田野之中,有那麼一行十數人,行走於鄉間小路,緩緩而行,兩輛普通的馬車混於其中,除了坐在車廂裡的幾人,其他的全都是騎馬而行,一身的勁裝,一副看家護院的裝扮。

此刻,在騎馬而行的數人之中,赫然就有年僅十七歲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一襲華衣錦服的襯托之下,像極了富貴人家的公子哥。

而身上的那份書生氣息,更是平添了幾分儒雅,顯得很是風流瀟灑。

然而,南下微服私訪,崇禎卻絲毫高興不起來,年輕的臉龐之上佈滿難看之色,微微皺着眉頭,凝視着遠方,環視周遭,看到大量的良田荒蕪,種植農作物的田地寥寥。

“劉若宰,作爲今年的新科狀元,朕來問問你,眼前的這一切是怎麼回事兒?”

一個三十出頭的中年人走了出來,騎馬緩緩而行,來到崇禎的身側,看了看左右,望了望前方,滿臉的不解之色,不答反問道:“皇上,恕臣愚鈍,不能體會聖意,還望皇上能夠提點一二,所指得是何事?”

崇禎偏了偏頭,看了劉若宰一眼,並未爲對方解惑,再次看向前方的同時,神色鄭重而認真,提醒道:“記住了,從離開京城的那一刻起,朕的名字就叫作尤檢,不管是人前,還是人後,統統稱朕爲公子或者尤公子,不要再犯這種小錯誤了。”

說到這裡,崇禎意識到自己也犯了相似的錯誤,不禁流露出一絲尷尬之色,似乎是爲了掩飾那一絲尷尬,不等劉若宰迴應,轉頭看向其他的幾人,改了口,自己對自己的稱呼。

“對了,不僅如此,還有你們,都要記住了,我叫尤檢,平常喊公子或尤公子。”

“是,公子,屬下記住了,絕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隨着劉若宰和其他人異口同聲地回了一句,崇禎這才露出滿意之色,輕輕點了點頭,緊接着看向劉若宰,信馬由繮前行之間,手一指周圍的那些荒田,緩緩問道:“這些田地是怎麼回事兒?”

似乎是心頭火氣使然,又或者擔心劉若宰還不明白問話的真意,崇禎情不自禁又補充了一番。

“不同於西北,北直隸還算是風調雨順,又有諸多的水系支流,如此好的良田,怎麼就荒廢了呢?你說說,這不是在暴殄天物嗎?”

很顯然,劉若宰心裡有着某種顧忌,並未立即回答,流露出遲疑之色,但一看到崇禎那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暗暗一咬牙,最終還是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公子,你有所不知,這些荒廢的良田並非是無主之物,多是京城那些勳貴的私產,還有一部分是宮裡的一些太監的。之所以這麼荒蕪,原因在於,從萬曆年間開始,出現各種名目的賦稅,多是地方官吏私下攤派的。”

“加上朝廷的稅賦,使得百姓不堪重負,不得不變賣耕種用得耕牛,來維持生活,繳納日益增加的稅賦。”

崇禎的神色越來也難看,聽到這裡,忍不住地插了一句:“如此一來,沒有了耕牛,百姓能夠租種的田地也就越來越少,那些權貴兼併的土地也就荒廢了下來。”

“是的,少爺,正是這個理。”

劉若宰應和了一句,此刻的他就像掘開了一個豁口的堤壩,已經說了,反而變得不再顧忌,一點不在乎遠處馬車上的王之心,臉色越來越難看,看向他的目光帶着敵視。

“還有,少爺,一路走來,咱們看到的那些荒田也是如此。據屬下所知,前幾朝都留下了諸多的田地問題,僅僅是前朝的太監魏忠賢,在北直隸就有萬頃良田。”

“慶陽伯就有五千四百餘頃良田,分佈在慶都、清苑與清河三縣;長寧伯也有一千九百餘頃良田,分別在景州、東光等縣地;指揮僉事沈傳進討滄州、靜海縣,擁有六千五百餘頃良田......”

“崇禎”的心情很沉重,儘管早就瞭解到這些歷史知識,但研究者和直接體驗者還是有着天差地別的不同,讓他更加直觀地意識到,明末時期的土地兼併有多麼的嚴重。

僅僅是北直隸這一地,就能知微見著,可見一斑!

之所以有這一番的對話,對劉若宰的詢問,崇禎的目的很簡單,無疑就是想要考驗一下劉若宰這個新科狀元,是否敢直言其中的利弊,得罪京城的那些勳貴?

歷史上的劉若宰雖然是名不見經傳,比不得孫承宗、孫傳庭、洪承疇這些人,但作爲崇禎年間的第一位狀元,這位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忠臣,任勞任怨,積勞成疾,最終死在任上。

尤其是他向崇禎舉薦的兩名官員之一,出任安徽巡撫,可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史可法,智勇忠介,兼具經濟的才能。

推薦的另一個官員阮之佃,乃是江寧主簿,雖然聲名平平,卻是極爲忠於明室,以忠節全,而又不失治理一地的才能。

呼....

崇禎心裡常常地吐出一口濁氣,儘管知道解決土地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亟待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效仿毛爺爺,推行“打土豪、分田地”之策。

但是,崇禎也很清楚,現在不是推行這一改革的最佳時機,時機還不成熟,若是行使皇權,使用雷霆般的強勢手段,強制推行這樣的土地政策,必然會引起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彈。

因此,在實行這一土地政策之前,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他崇禎對軍隊的強有力控制。

作爲一個歷史學家,“崇禎”不可能不知道毛爺爺推行這一土地政策時的情況,不僅僅是貧苦老百姓的衆望所歸,主要還有軍權的支持,有着軍隊作爲強有力的後盾。

畢竟,相對那些土豪劣紳,農民雖多,但依舊處於劣勢。

所謂的劣勢,不僅僅是財富和武器上面,關鍵還是在思想上面,無法形成統一的意見,不能衆志成城,不能團結一致的對抗那些土豪劣紳。

軍隊在側,作爲後盾,就有了極大的自信和勇氣,再有那麼一個人登高而招,振臂一呼,必然是雲集響應,裹挾民意形成的雷霆之勢,很容易就能推行“打土豪、分田地”之策。

腦海裡飛速的閃過這些念頭,崇禎露出滿意之色,看着劉若宰,剛要說些什麼,卻被一個英姿颯爽的聲音所打斷。

“公子爺,馬車裡實在太悶了,也太無聊了,我也和你們一樣騎馬吧?”

第一百零四章 悲催的父子倆(一更)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籌碼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四百一十七章 處境微妙的毛文龍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四百三十三章 來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四百一十八章 又是錢的問題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一百一十一章 宋獻策的折服第五百五十七章 礦監稅使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章 醞釀陰謀第四百一十六章 籌謀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三十四章 無形的閹割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八)第三百一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一)第一百九十七章 早有圖謀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四百三十章 輿論壓力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虧爲盈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勁兒第五百零七章 林丹汗的變化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花一號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四百零三章下定決心第一百七十二章 立威第四百二十一章 昭然若揭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戶幕府第三百七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捉摸不透第五百四十八章 坤輿萬國圖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五百四十九章 駐軍庫頁島的意義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五百六十七章 軍事部署第五百五十二章 爭執第一百八十五章 熱門人選第五百三十五章 爲恢復最強時期的萬能都司而準備第四十九章 “將軍的搖籃”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書第六百三十三章 契機第二百六十七章 孫祖壽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五百七十九章 貿易的條件第五百九十九章 自行車?第六百三十二章 爲大明培養女官?第三百三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六)第四百零二章 觸目驚心第五百一十一章 “億”和“兆”第四百四十五章 唯有自救第二百零一章 援軍到來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五百八十三章 侵略者與被侵略的最大區別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七)第四百四十六章 沸騰了起來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樣的反應第九十章 三卦第二十六章 分化瓦解第二百零二章 驟然緊張了起來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七)第四百八十五章 令人震撼的名單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第四百零七章 雙管齊下第二百零三章 恩威並施第二百九十一章 董事會(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一)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一百零八章 遐想滿天飛(下)(五更)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四百零六章 殺猴儆猴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一百九十二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一百六十七章 鞏固皇權第二百零六章 大肆建立軍事基地第二百一十三章 我也太傻了第九十二章 宋獻策的謀士氣度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鐵疙瘩”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九)第三百零章 另一層打算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書第三百三十章 大膽的猜測第七十章 茅元儀的意圖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三百五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一)第八十五章 反應不一第六百一十三章 有苦說不出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五)第一百零四章 悲催的父子倆(一更)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勁兒
第一百零四章 悲催的父子倆(一更)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籌碼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四百一十七章 處境微妙的毛文龍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四百三十三章 來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四百一十八章 又是錢的問題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一百一十一章 宋獻策的折服第五百五十七章 礦監稅使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章 醞釀陰謀第四百一十六章 籌謀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三十四章 無形的閹割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八)第三百一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一)第一百九十七章 早有圖謀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四百三十章 輿論壓力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虧爲盈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勁兒第五百零七章 林丹汗的變化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花一號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四百零三章下定決心第一百七十二章 立威第四百二十一章 昭然若揭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戶幕府第三百七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捉摸不透第五百四十八章 坤輿萬國圖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五百四十九章 駐軍庫頁島的意義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五百六十七章 軍事部署第五百五十二章 爭執第一百八十五章 熱門人選第五百三十五章 爲恢復最強時期的萬能都司而準備第四十九章 “將軍的搖籃”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書第六百三十三章 契機第二百六十七章 孫祖壽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五百七十九章 貿易的條件第五百九十九章 自行車?第六百三十二章 爲大明培養女官?第三百三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六)第四百零二章 觸目驚心第五百一十一章 “億”和“兆”第四百四十五章 唯有自救第二百零一章 援軍到來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五百八十三章 侵略者與被侵略的最大區別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七)第四百四十六章 沸騰了起來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樣的反應第九十章 三卦第二十六章 分化瓦解第二百零二章 驟然緊張了起來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七)第四百八十五章 令人震撼的名單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第四百零七章 雙管齊下第二百零三章 恩威並施第二百九十一章 董事會(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一)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一百零八章 遐想滿天飛(下)(五更)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四百零六章 殺猴儆猴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一百九十二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一百六十七章 鞏固皇權第二百零六章 大肆建立軍事基地第二百一十三章 我也太傻了第九十二章 宋獻策的謀士氣度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鐵疙瘩”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九)第三百零章 另一層打算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書第三百三十章 大膽的猜測第七十章 茅元儀的意圖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三百五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一)第八十五章 反應不一第六百一十三章 有苦說不出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五)第一百零四章 悲催的父子倆(一更)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