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花一號

這個時候,似乎想到了什麼,崇禎再次交代道:“陳實功,作爲外科臨牀研究的負責人,你們到了目的地之後,首要的任務,先是要研究火銃、紅夷大炮等火器引起的創傷,研究治癒它的方法,以及相應的外科手術。”

“在這個過程中,朕會通知孫承宗,讓他多抓一些韃子,送到島上,作爲你們研究的‘**’,唯有對人體更加的瞭解,才能使得醫學外科有着長足的進步,跳躍性的發展。”

“是,皇上,微臣明白....”

看到陳實功如此模樣,崇禎知道,讓對方以活人作爲外科臨牀研究對象,心理上過意不去,總不是味兒。

一念及此,崇禎一拍陳實功的肩膀,一副鄭重其事的樣子,意味深長的囑咐道:“陳實功,你要明白,對於敵人的仁慈,不僅是對你自己的殘忍,還是對大明的不忠,更是對於大明百姓的最大殘忍!”

很顯然,崇禎的這番話起到了很大的安撫作用,陳實功等人有一些陰鬱的神情緩和了許多。

就在這時,似乎想到了什麼,崇禎的眼前一亮,眸子裡閃爍着點點光芒,顯得愈發的深邃,直視着吳有性,忽然說道:“對了,吳有性,發現瘟疫病原之後,第一代,就將其命名爲天花一號!”

“是,皇上,微臣遵旨....”

吳有性本能地回了一句,在這一瞬間,心中非常的疑惑,不明白皇上爲何對天花情有獨鍾?沒有繼續深想,連忙又補充了一句:“謝皇上賜名!”

這一天....

皇家軍事學院之內,一個偌大的教室中,瀰漫着一股興高采烈的氣氛,一個個學員聚精會神的坐在下方,昂首挺胸,目不轉睛,直直地看向前方。

此刻,崇禎那年輕的身影,正站在講臺之上,目光在衆多學員之間掃視,來回踱步的同時,身上散發着從容不迫地氣質,洋洋灑灑之間,講述着自己對於軍事的認識。

當然,所謂的軍事認識,也不過是在照搬某位偉人的真知灼見!

“所謂傷敵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換而言之,就是打敗再多的敵人,數次將其擊敗,也不如殲滅小股的敵人來得實惠,意思很簡單,就是儘可能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讓他有着切膚之痛,不敢輕易再來侵犯......”

說到這裡,崇禎的話語一頓,眉宇間縈繞着一絲不滿,更多的還是對某種事情的憤慨,隨之又轉移了話題。

“自從薩爾滸之戰後,我朝在遼東採取的對敵之策,多是固守城池,被動防守,鮮有主動出擊,因此,也使得我大明的作戰風格,越來越傾向於守城之戰,卻不善於露野與敵交鋒,凡此種種,使得遼東的局勢越來越向不利於朝廷的方向轉移。”

“因此,在這裡,朕希望,你們走出皇家軍事學院之後,當上一方的將領之時,能夠打破這種局面,率領我大明的大軍,出動出擊敵人,而不是一味地被動防守,等着敵人打上門來,殺我百姓。”

“俗話說,出色的將領,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儘可能的將戰場放在敵人的國家之中,給敵人的軍隊以重創的同時,也能給敵國的民生予以致命性的打擊,讓對方無力再騷擾我國邊境。”

除了旁聽的教授(老師的一種稱呼),下方的絕大多數學員都是血性十足的青壯年,聽到崇禎這番富有煽動性的話語,頻頻點頭,表示認可的同時,也血脈僨張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下方的學員之中,忽然有人舉起了手,在這安靜的教室之內,顯得是那麼突兀而明顯,想不引起人注意,都不可能。

站於講臺上的崇禎,更是在第一時間發現了舉手之人,並且還很熟悉,正是今年武科開試的武舉人之一的吳三桂,年僅十六歲,真可謂英雄出少年。

“吳三桂,你有什麼問題嗎?”

“啓稟皇上,末將沒有問題!”

聽到崇禎的詢問,吳三桂連忙回答的同時,蹭的一下子,立馬站了起來,更是補充道:“末將之所以舉手,聽到皇上的教誨,對於遼東的局勢,尤其是對敵之策,也有一些見解,想要闡述一下,希望皇上能夠點評,末將的認知是否有誤?”

“喔~什麼樣的見解,你倒是說說?”崇禎來了興致,適時地問了一句。

此刻,在萬衆矚目之下,所有人都在看着自己,尤其是大明的統治者就在看着自己,吳三桂沒有絲毫的怯場,表現的很是灑脫,但是,或許是因爲過於年輕的原因,從未面對過這種局面,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緊張,略顯拘束。

“皇上,末將非常同意您的觀點,朝廷應該主動出擊,儘可能地殲滅建奴的有生力量。”

有了不錯的開頭,尤其是得到崇禎的微笑示意,吳三桂就像得到了莫大的鼓勵,變得更加自信起來,那種緊張感和拘束的模樣,越來越淡,整個人顯得很是神采飛揚。

“據不完全統計,建奴的女真族,總人口大概在二十萬到四十萬之間,而我大明的人口規模,卻在兩萬萬左右,兵力在百萬以上,若是集中兵力,儘可能地殲滅韃子,即便建奴的戰鬥力再如何的彪悍,遲早也會被朝廷剿滅。”

“如果朝廷一味地偏重防守之策,以城池爲依託,各個堡壘爲點,進行被動地防禦,抵擋建奴的進犯,固然是穩妥之策,但是,如此一來,也給予了建奴的可乘之機,給予了他們趁勢發展壯大、增加人口的機會。”

“從努爾哈赤後期的表現,再到如今主政的黃豬皮,很顯然,他們就是意識到這一點,自身的不足,人口數量過少,無法及時而有效地補充兵源,無法支撐他們的野心,所以纔會改變對待漢人的態度,想要遷移更多的人口,到他們的領地。”

“而且,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他們之所以組建八旗軍,主要就是爲了有效地控制麾下的蒙漢各族,爲他所用,如果韃子的直系軍隊遭到削弱,大幅度折損,沒有了軍隊做後盾,他們很難再維持如今的局面,聯盟的形勢很容易就會分崩離析,被瓦解,不攻自破。”

......

語驚四座,所有人都被吳三桂的這番言語震撼到了。

震撼的不是這番言語犀利無比,對於遼東形勢有着極爲清晰的瞭解,着眼點,把握的非常精準,衆人震撼的地方而是,這番言語居然是出自於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之口,覺得很是不可思議。

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五百二十六章 遲則生變第五百零二章 尋找多爾袞的蹤跡第一百零六章 丘兆麟的重要性(三更)第五百九十一章 最糟糕的情況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變歷史的手段之一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明錢莊第一百九十一章 組建新水師第二百六十八章 以蒙御蒙第五百零七章 林丹汗的變化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三十一章 勢大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三百四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九)第四百八十章 真正的漁翁得利第二百八十八章 用錢堆起來的戰鬥力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現第四十一章 扣下茅元儀第七十七章 相同的特點第六百二十二章 延遲第三百八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五)第一百八十七章 棄翰林院,轉投皇家軍事學院第四百四十九章 兩大糧倉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篇稿子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四十章 賈亦韜的要求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實實在在的好處第四百五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三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三)第六百二十三章 接地氣第四百八十九章 替罪羊第三百六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八)第三百四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第六百三十六章 心結第一百八十六章 收攏人心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三禍患第三百零三章 孫元化的好意第一百三十三章 膽識過人第三百六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五)第四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收藏求推薦)第二百二十七章 誘人的條件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二百零一章 援軍到來第二十章 眼饞拍賣行第二百九十五章 陽謀第一百零零章 潛在的共識第四百六十三章 皇明祖訓沒有那麼大的約束力第二百五十三章 鼎力支持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三百一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七)第二十八章 一石二鳥第五百四十一章 配合第二百四十七章 落幕第二百九十八章 狼狽爲奸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變歷史的手段之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一)第九十二章 宋獻策的謀士氣度第五百二十八章 險惡用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二百一十章 衆人皆疑惑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三百六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尖銳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第一百零九章 事無絕對第一百一十七章 暗中交鋒第十六章 社長的人選第二百一十章 衆人皆疑惑第四百五十八章 上帝視角第六百五十二章 理所當然第一百一十五章 成熟與穩重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五百零八章 “增強皇太極的實力”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對勁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四百七十六章 後果太嚴重了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互市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三百九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七)第三百五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四)第四百五十章 碾壓第七十一章 燧發槍和望遠鏡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書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利局面第四百三十九章 賜姓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務第二十三章 敲打(上)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馬車伕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五百八十九章 清查土地第六十八章 秦良玉的深意
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五百二十六章 遲則生變第五百零二章 尋找多爾袞的蹤跡第一百零六章 丘兆麟的重要性(三更)第五百九十一章 最糟糕的情況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變歷史的手段之一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明錢莊第一百九十一章 組建新水師第二百六十八章 以蒙御蒙第五百零七章 林丹汗的變化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三十一章 勢大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三百四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九)第四百八十章 真正的漁翁得利第二百八十八章 用錢堆起來的戰鬥力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現第四十一章 扣下茅元儀第七十七章 相同的特點第六百二十二章 延遲第三百八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五)第一百八十七章 棄翰林院,轉投皇家軍事學院第四百四十九章 兩大糧倉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篇稿子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四十章 賈亦韜的要求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實實在在的好處第四百五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三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三)第六百二十三章 接地氣第四百八十九章 替罪羊第三百六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八)第三百四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第六百三十六章 心結第一百八十六章 收攏人心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三禍患第三百零三章 孫元化的好意第一百三十三章 膽識過人第三百六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五)第四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收藏求推薦)第二百二十七章 誘人的條件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二百零一章 援軍到來第二十章 眼饞拍賣行第二百九十五章 陽謀第一百零零章 潛在的共識第四百六十三章 皇明祖訓沒有那麼大的約束力第二百五十三章 鼎力支持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三百一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七)第二十八章 一石二鳥第五百四十一章 配合第二百四十七章 落幕第二百九十八章 狼狽爲奸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變歷史的手段之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一)第九十二章 宋獻策的謀士氣度第五百二十八章 險惡用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二百一十章 衆人皆疑惑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三百六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尖銳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第一百零九章 事無絕對第一百一十七章 暗中交鋒第十六章 社長的人選第二百一十章 衆人皆疑惑第四百五十八章 上帝視角第六百五十二章 理所當然第一百一十五章 成熟與穩重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五百零八章 “增強皇太極的實力”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對勁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四百七十六章 後果太嚴重了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互市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三百九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七)第三百五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四)第四百五十章 碾壓第七十一章 燧發槍和望遠鏡第二百二十一章 首位商部尚書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利局面第四百三十九章 賜姓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務第二十三章 敲打(上)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馬車伕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五百八十九章 清查土地第六十八章 秦良玉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