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楊威天下_第457章:招駙馬



崇禎十年三月初的述職政令,被幾位土皇帝一般的巡撫一拖再拖,拖到了四月中旬,終於有一位啓程來開封了,他是外蒙古巡撫吳襄。

這個結果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些人在自己的領地裡稱王稱霸,見不得陽光之事難免會幹一些,斂財私肥那是小菜一碟,枉法霸道的事怕是不少。俗話說:沒有虧心事不怕鬼叫門,聯省衙門一聲召喚就引起了他們的恐慌,他們不敢公然的拒絕,於是就一邊找藉口拖延,一邊緊鑼密鼓的商議對策,有的還難免要串聯一下。吳襄赴開封,恐怕就是串聯的結果。

衆所周知,吳襄就是祖大壽的心腹之人、死黨,還兼着妹夫的角色。他在外蒙古任上時間還不長,才一年半,外蒙古還駐紮着國防軍的一個團,因此,應該是還沒有來得及幹多少壞事。

吳襄本人能力有限,歷史上他與祖大壽算是近親了,可從來沒有什麼作爲。崇禎四年大淩河之役由於吳襄不戰而逃,導致全軍覆沒,被崇禎下獄。此後,他四十歲就開始坐在家裡養老了,李自成進北京那年他重新被啓用,結果被李自成活捉。這些都說明他能力太弱,俗話說就是個窩囊廢。那麼去開封探路他就是不二的人選了,這就是吳襄打頭陣的原因。

吳襄赴開封選擇的路線也很有意思,他帶着他兒子吳三桂從烏爾格(烏蘭巴托)出發直奔熱河(承德),這倒是可以理解的,他總要見一見大舅哥祖大壽,討一些主意。從熱河出來他奔了北京!這可就出奇了。從路程看,途徑北京的確是捷徑,可是那是朝廷的地盤,並且是陪都,他是聯省屬下的巡撫、大員,就不怕出意外?就不怕聯省猜忌?

不知道是缺心眼,還是有意爲之,反正他進了北京城。

理由倒是有一點,吳襄的家還在北京城裡,家人親友衆多,該不是爲了衣錦還鄉吧?

北京城處於和平環境,城裡的官府也沒有得到通知,吳襄自然也不會打招呼,一隊馬車和馬隊就進了京城,守門的那裡會知道他是誰?旗幟是有的,可是聯省的旗幟與官府的習慣略有不同,除了一個大大的“吳”字,他們不好辨認,吳襄的兵弁又不是國防軍的打扮,與官軍沒有什麼兩樣,進北京城時士兵都是徒手的,軍器都收起來了,哪能亮着刀槍進入北京城呢?站崗的只能猜到是一位吳姓的大官,北京城裡的官員多了去了,姓吳的大官也不稀罕。光天化日之下,吳襄就進了北京城。

直到第二天,吳襄還在自己的府上擺酒宴客,順天府衙門才知道來了不速之客。

北京城周圍的一圈地盤就是順天府,比現代之北京市的轄區大得多。北京城裡的治安就歸順天府衙門管。

情況太特殊,順天府不敢造次,逐級上報,陪都小朝廷就知道了,於是北京城裡就亂作了一團,城防立即加強,出入人等嚴加盤查,京營的精銳部隊也上了城牆。

小朝廷的官員們實在不知道如何應對?見面還是裝糊塗?見了面說什麼?吳襄也是太過分,居然把小朝廷當空氣一般,全然不放在眼裡!太過分!要不要斥責?

朝廷也是知道的,外蒙古屬於聯省,又不完全屬於聯省,關係特殊。

思來想去的就找到了折中的辦法,讓兵部尚書張鳳翼派人招吳襄到兵部會面。

張鳳翼從崇禎五年起就是兵部尚書,去年年初崇禎南遷時藉故留下了兵部和戶部兩位尚書,結果這二位就徹底被留了下來。

兵部的事務與蒙古各部都有關係,算是勉強靠的上邊。但是尚書的官銜大,品級高,吳襄的巡撫沒有加兵部的銜,品級低,這就不能登府拜訪了,只能是召見。

吳襄真是沒事找事,搞出了這麼一場鬧劇。

吳襄也不懼怕,還真的去了,兩人見面不過是敷衍,也沒有正事。說道爲何到北京城?也不打個招呼?吳襄則推說到開封商談稅務軍餉之事,途徑北京純屬探親,是私人家事,不便打攪。

他到開封,稅務軍餉的確要談,述職的話可是沒有對張鳳翼說。短短的幾句話,吳襄就告辭了。

吳襄這是唱的哪一齣啊?其實這是他兒子吳三桂的主意,不爲別的,就是爲了吳襄的安全!他就是滿世界的嚷嚷,讓天下人都知道,“吳襄到開封啦!”聯省如果要處置他,天下人都知道!讓聯省衙門有所顧忌。

衆人都知道吳襄缺心眼,做事莽撞,於是將錯就錯,今天就“莽撞”一把!

吳襄笨,他兒子吳三桂不笨!

吳襄父子離開北京城一路向南經石門(石家莊)進入河南安陽,過黃河隧道到達開封。他們在黃河隧道處還停下來,仔細的遊覽一番,也是讚歎不已。此時是四月底,隧道正在做臨時通行的準備,車輛已經可以通行,尚未正式的開通。吳襄是封疆大吏,他的要求還是要特別的關照,從而成了第一個因公趕路通過黃河隧道的大員。

作爲述職的官員首先要到吏部報道,接受日程安排,然後就是各部的詢問和指示,六部幾乎都要走一遍,有的還要反覆多次。

兵部就對於外蒙古的官軍數量提出了要求:吳襄報出的數字是五萬六千人,兵部要求裁剪軍隊數

量,外蒙古人口少,按人口比例,降到兩萬五千人,並且按照兩萬五千人覈實糧餉,這等於裁剪了六成的部隊。同時兵部還要求外蒙古拿出一萬人的兵力調動到南部邊界,允許小規模的騷擾行動,向綏遠、察哈爾蒙古施加壓力。

戶部則仔細的核實牧民數量,牛羊牲畜數量,耕地數量,搞得吳襄滿頭大汗,他雖說有所準備,但是這些數字他是說不清的,他那裡關心過這些東西?結果自然是被訓斥,限期上報,並依次覈定納稅數量,本省留存的數量,上交數量。

工部倒是很客氣,提出幾條公路幹線的工程應該考慮,並且告訴他,只要按時上交賦稅,聯省就可以在外蒙古投資修路。這個事務簡單,吳襄一看就懂,有了這些道路,於官於民都是便利的。

在蒙古大草原上,蒙古人是不修路的,趕着勒勒車到處走,那裡都是路。修了道路馬車可以奔馳,速度當然快捷啦。

禮部就更輕鬆了,督促他們在兩年內,在幾個中心城市要辦起學校,進行初級教育,教材都是現成的,還可以支援部分教師。

吳襄像走馬燈似地在聯省衙門四處的亂轉,十幾天後終於搞定,吳襄長出了一口氣,還好,沒有拷問貪墨或者不太規矩的那些爛事,總算過關了。

接下來的日子就舒服了,執政官召見並設宴款待,告誡的話是有的,大體上是心平靜氣的,拜年的話也不少。

最後是督軍大人召見,召見的地點是督軍府的一個小客廳。這裡是專門爲了會見官員準備的,類似於崇禎皇帝經常使用的平臺,空間不大,適於小範圍的召見會談。

廳內正面的牆壁上是木製的書法篆刻,所刻的文字是基本法開頭的一段,即:“孟子曰‘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兩側的牆壁上一邊是“大明全輿圖”,另一邊是“世界萬國全輿圖”。廳的正中擺着一個四四方方的八仙桌,兩側各有一把太師椅,在左右下手每一面各有兩把椅子,旁邊放着茶几。

從桌椅的陳設上看,朱萬化沒有擺君王的譜,不是正中設一個高大的龍座,而是平易近人日常書房擺設。

朱萬化與朱大典約見密談就經常在這裡進行,朱萬化召見聯省的官員議事也經常選擇這個地點,今天召見吳襄就選擇了這裡。

吳襄被僕人引進來時朱萬化已經坐在前面的主位上了,吳襄沒見過朱萬化,但是,全身的督軍官服,威風凜凜的坐在那裡還能是誰?於是他上前一步,在一個大紅的氈墊上就跪了下來,連叩了三個響頭,說道:“外蒙古行省巡撫吳襄拜見督軍大人!”

這個禮節叫做具名參拜,就是行禮的同時要自報官職姓名。

類似的詞還有“參拜不名”,這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賞賜,就是參拜時只報出職務,不必說姓名。例如曹操就有“參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權利。“入朝不趨”說的是上朝的時候可以邁着四方步,慢慢的走,沒有這個特權的就必須用小步快行的方式走路,以示對帝王的恭敬。“劍履上殿”就是說可以帶着兵器,穿着鞋子走上皇帝的大殿。唐代以前,大臣上殿是要脫鞋的,後來的朝代沒有這個規矩了。所以明清的大臣穿着靴子上朝是對的,唐朝、漢朝的大臣穿着鞋子上朝就錯了,穿幫了。

朱萬化坐在那裡沒有動,該擺譜的時候就要擺譜,這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破不得的。

朱萬化擡手虛扶了一下,說道:“免禮,起來吧。”

吳襄站起身來,也沒敢擡頭,躬身站在那裡。

“吳巡撫請坐!”朱萬化說道,同時用手示意他坐到客位上。

客位就是八仙桌的左手,吳襄那裡敢做那個位置,只是在客位之下的一把椅子上坐下半個屁股,欠這身子。少頃他又站起來,躬身遞上禮單,說道:“下官來的匆忙,些許物品不成敬意,望督軍大人笑納!”

朱萬化微笑着說道:“謝謝!讓你費心了。”侍者接過禮單呈遞到朱萬化手中。朱萬化略看了一下,對侍者說道:“收了吧,擡到內府。”

院子裡一排砸着紅綢子的箱籠就被僕人擡走了,這是吳襄的禮物。到他走的時候,督軍也是有回禮的。

談話的過程就簡單了,無非是勉勵幾句走形式而已。

對於這些人,朱萬化的威勢就要擺出來,讓他們有敬畏之心。

哪知道督軍召見的第二天就出了吳襄父子想不到的事情,督軍府來人通知,到督軍府赴宴,指明是家宴,要求他們父子同行。雖說來了十幾天,來時的不安忐忑之心漸漸的放了下來,這一下子就把心提到了嗓子眼,這要是鴻門宴,他們父子就此完蛋,讓人一勺燴了!

沒辦法,他人在開封就等於進了虎口,只能硬着頭皮前往赴宴!那個心情跟赴刑場也沒有多大的區別。

督軍府裡的確是家宴,在座的竟然有國公夫人,令他們父子不敢仰視。宴會正常進行,有驚無險,說的話全是家長裡短,可時不時的夾雜着對吳三桂的拷問,甚至問到了是否成親。

吳三桂今年二十四五歲,還有武進士的身份,按說已經過

了成親的年齡,怎奈他這兩年就在熱河蒙古,那裡地廣人稀不說,哪有像樣的士紳人家,書香門第更是談不上。因此他小妾倒是有幾個,沒有正室妻子。

國公夫人聽得頻頻點頭,小聲對國公爺說了一句:“那就好!”

吳三桂年輕,耳朵好使,小聲說他也聽到了,心中不悅,心說我沒有老婆你到說好,難道幸災樂禍,笑話我不成!

接下來就有戲了,國公夫人拍拍手,吳襄心裡一陣的發緊,不是拍手爲號,刀斧手齊出吧?只見屏風後面轉出兩個人,不是刀斧手,一個是個妙齡少女,婀娜多姿,裝束華貴,環佩叮噹亂響;另一個是丫鬟打扮,手中一個托盤,上面有四杯茶。

她走上前來,先是爲國公夫婦獻茶,然後是兩位客人。美人拿眼睛瞟了一眼吳三桂,便含羞的低下頭,說了一聲:“請用茶!”聲音像蚊子哼哼似的,誰能聽得到!不過聲音甜美,讓大男人們聽着舒坦。

吳三桂也是大明的美男子,風流倜儻,這種相看還不就是看看外表,那女子定然是滿意了。

這邊吳三桂可就眼睛不夠用了,直愣愣的盯着看,天下竟有如此美人?他舉着手,也忘記端茶杯了。他老爸吳襄畢竟年紀大一些,還把持的住,急的狠狠的踩了他一腳,吳三桂一激靈,差點把茶杯碰倒。忙着說“客氣,客氣!”也不知“客氣”是啥意思。

那女子飛也似地,急急地轉過屏風走掉了。就剩下這父子二人發呆。

國公夫人只是抿嘴微笑,並不說話。督軍大人危襟正坐目不斜視,只是兩眼盯着酒杯,場面有點尷尬。後來還是朱萬化沒話找話的問了一些在開封的見聞,遮掩尷尬的局面。

哨過片刻,一個下人過來,在國公夫人耳邊嘀咕幾句,國公夫人輕輕咳嗽一聲,開口說話了。

她說道:“適才奉茶者是我的義女,名枝藍,剛滿16歲,年輕,不懂禮數,還請你們擔待。你們遠來,在開封也盤桓不了幾日,我也就免了繁文縟節。吳襄,此女你們父子也見到了,三桂既然未娶,我和督軍大人之意,爲三桂配婚,吳襄你意下如何?”

原來是招駙馬!這可是令他們受寵若驚。

不要以爲義女就差了一層,在古代,皇家的政治聯姻都是打着皇帝女兒的名號,真正是皇帝女兒的可是寥寥無幾,基本上都是皇宮裡的宮女,有的還是皇帝的低等級嬪妃,臨時認個義女,封個公主的名號,就當女兒嫁出去了。新郎官一樣是皇家的駙馬!

西漢(前漢)時“昭君出塞”的故事就是例子,王昭君只是個宮女,被選出來到塞外和親,臨時給個公主的名號,就當做皇帝的女兒嫁到了匈奴。

吳襄看了吳三桂一眼,吳三桂起身說到:“婚姻大事,全憑父親做主!”這話的意思就是同意了。

於是吳襄領着吳三桂,父子二人離席跪下,口稱:“謝國公爺,國公夫人賜婚!”然後就是“砰,砰!”叩響頭。

這個朱枝藍,不是別人,就是那一批清國朝貢奉獻的日本藝妓,她是十人之中的最長者,今年剛剛滿十六歲,現在在聯省衙門中做電話接線生。就是周延儒、馬士英兩位大佬看得流口水的那位美女。

不用說了,這是一樁政治聯姻,外蒙古的地位非常重要,一個女子對於穩定外蒙古大有益處,外蒙古穩定了,漠北蒙古就有了支撐,對綏查蒙古也就構成了包圍之勢,解決綏查也就指日可待了。

直到此時,聯省的官員們才知道,原來清國進獻的美女都成了國公爺的乾女兒了,他們也是感慨不已,督軍大人的人品真不是一般帝王能比得上的。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擇吉日操辦婚禮,這種婚姻一切要爲政治讓路,什麼三媒六證、生辰八字、訂婚過彩禮的節目都有,但是不能按正常的禮儀辦了,一切都要服從政治的需要,各種禮儀自然是要極力的風光。用了半個月,到五月初九,結婚的禮儀正式上演。

督軍嫁女可是聯省的大事,整個開封都張燈結綵。聯省的驛館成了吳家的臨時宅邸,辦喜事的大堂,洞房都在這裡。新娘從督軍府接出來,新郎吳三桂騎着高頭大馬,胸前佩戴着大紅花,這位美男子可是在開封街頭猛風光了一把。花轎在衆人的簇擁下一路上吹吹打打奔驛館而去,好不熱鬧。

督軍憲國公爺夫婦親臨驛館,參加婚禮儀式,開封的大小官員一個不落全部出席。婚禮的宴席都擺到了驛館外面的大街上了。

吳三桂得了偏福,抱的這等美人,還是國公爺的千金,更是志得意滿,喜不自勝,端着酒杯到處敬酒,喝了個酩酊大醉,到了新房裡吐了個一塌糊塗,這個洞房花燭夜算是白過了,不過來日方長,獨享豔福有的是時間。只是不知道陳圓圓還有沒有機會做吳三桂的小妾。

三日後,新婦回門,給養父母叩頭,吳三桂辭別岳父、丈母孃,一隊人馬踏上了返回烏爾格的路程。吳襄當然還會到熱河向祖大壽稟報。

這個漂亮媳婦可是不能白給他吳家,聯省隨之而來的就是附加條件。預知條件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第457章完 ---

(本章完)

卷六:楊威天下_第457章:招駙馬卷七:巍巍中華_第539章:糧荒卷二:初露崢嶸_第106章:佔領宜蘭卷六:楊威天下_第506章:決戰烏里雅蘇臺卷五:縱橫天下_第383章:外蒙古建省卷四:九州風雲_第324章:自作孽不可活卷一:藏龍臥虎_第36章:這是步槍嗎?卷四:九州風雲_第317章:海外移民卷七:巍巍中華_第568章:跨越喜馬拉雅山卷五:縱橫天下_第414章:快速西進卷六:楊威天下_第440章:出征印度洋卷二:初露崢嶸_第58章:海軍基地卷五:縱橫天下_第413章:嘉峪關成了焦點卷一:藏龍臥虎_第43章:義軍乎亂民乎卷三:嶄露頭角_第163章:封鎖邊界卷三:嶄露頭角_第215章:攻克大淩河卷四:九州風雲_第297章:九州的政權卷二:初露崢嶸_第115章:聞香教餘孽許湯卷三:嶄露頭角_第183章:西北的民亂卷二:初露崢嶸_第123章:朱大典進京卷三:嶄露頭角_第176章:天羅地網(二)卷二:初露崢嶸_第121章:平定東江的謀劃卷二:初露崢嶸_第145章:佔領金門卷三:嶄露頭角_第178章:biang biang面卷二:初露崢嶸_第90章:組成聯軍卷二:初露崢嶸_第143章:金門剿匪卷五:縱橫天下_第392章:提前防災卷五:縱橫天下_第379章:阿巴坎決戰(三)卷三:嶄露頭角_第173章:基本法卷三:嶄露頭角_第156章:魯王爺賢明卷六:楊威天下_第443章:憤怒卷五:縱橫天下_第343章:開槍爲他們送行卷三:嶄露頭角_第225章:再入山西卷三:嶄露頭角_第231章:善款善用卷六:楊威天下_第435章:開闢糧源卷三:嶄露頭角_第225章:再入山西卷五:縱橫天下_第335章:立威於外蒙卷四:九州風雲_第250章:佔領宜昌卷五:縱橫天下_第401章:濟寧北接駕卷三:嶄露頭角_第161章:改革不易卷三:嶄露頭角_第177章:河南的改革步伐卷五:縱橫天下_第398章:聯宗卷二:初露崢嶸_第126章:一體納糧卷五:縱橫天下_第378章:阿巴坎決戰(二)卷三:嶄露頭角_第179章:汝陽剿匪(一)卷二:初露崢嶸_第72章:大海上的潛規則卷六:楊威天下_第426章:牧草之戰卷七:巍巍中華_第562章:進和退卷五:縱橫天下_第333章:憲政的突破口卷四:九州風雲_第303章:火燒福岡卷二:初露崢嶸_第105章:組建艦隊卷三:嶄露頭角_第193章:新形勢新策略卷四:九州風雲_第273章:不可預料卷一:藏龍臥虎_第42章:南陽戰略地位卷三:嶄露頭角_第161章:改革不易卷三:嶄露頭角_第179章:汝陽剿匪(一)卷六:楊威天下_第498章:國旗國歌卷二:初露崢嶸_第59章:火炮卷七:巍巍中華_第539章:糧荒卷六:楊威天下_第507章:刺殺卷一:藏龍臥虎_第40章:打靶場上卷五:縱橫天下_第389章:福王抗稅卷二:初露崢嶸_第97章:撤兵到威海卷四:九州風雲_第270章:第一牛人卷三:嶄露頭角_第235章:登陸種子島卷四:九州風雲_第312章:小軍閥卷六:楊威天下_第487章:起死回生卷三:嶄露頭角_第217章:赫圖阿拉城卷四:九州風雲_第320章:爲國爲民卷六:楊威天下_第465章:廣東打黑卷四:九州風雲_第269章:找一條路卷三:嶄露頭角_第188章:有罪還是有功?卷五:縱橫天下_第405章:想親征不容易卷五:縱橫天下_第344章:闞城狼煙卷六:楊威天下_第446章:安島的價值卷六:楊威天下_第445章:老首領的傳奇卷四:九州風雲_第295章:褒城大捷卷二:初露崢嶸_第130章:潛水艇卷六:楊威天下_第503章:新年晚會卷二:初露崢嶸_第85章:慘烈的遵化攻防戰卷六:楊威天下_第505章:草原烽煙又起卷六:楊威天下_第473章:高速雙體船卷七:巍巍中華_第572章:蘇伊士的故事卷七:巍巍中華_第533章:突圍卷二:初露崢嶸_第143章:金門剿匪卷五:縱橫天下_第396章:艱難的選擇卷三:嶄露頭角_第202章:官軍變強盜卷三:嶄露頭角_第225章:再入山西卷四:九州風雲_第304章:留髮不留頭卷三:嶄露頭角_第198章:意外的戰鬥卷六:楊威天下_第444章:佔領南安達曼島卷五:縱橫天下_第340章:意外的支持卷六:楊威天下_第503章:新年晚會卷二:初露崢嶸_第135章:收復臺灣(四)卷四:九州風雲_第312章:小軍閥卷七:巍巍中華_第529章:戰雲密佈卷四:九州風雲_第314章:九一八卷四:九州風雲_第326章:嶽西軍VS官軍卷三:嶄露頭角_第210章:鄭家的出路(一)卷一:藏龍臥虎_第17章:龍門刨
卷六:楊威天下_第457章:招駙馬卷七:巍巍中華_第539章:糧荒卷二:初露崢嶸_第106章:佔領宜蘭卷六:楊威天下_第506章:決戰烏里雅蘇臺卷五:縱橫天下_第383章:外蒙古建省卷四:九州風雲_第324章:自作孽不可活卷一:藏龍臥虎_第36章:這是步槍嗎?卷四:九州風雲_第317章:海外移民卷七:巍巍中華_第568章:跨越喜馬拉雅山卷五:縱橫天下_第414章:快速西進卷六:楊威天下_第440章:出征印度洋卷二:初露崢嶸_第58章:海軍基地卷五:縱橫天下_第413章:嘉峪關成了焦點卷一:藏龍臥虎_第43章:義軍乎亂民乎卷三:嶄露頭角_第163章:封鎖邊界卷三:嶄露頭角_第215章:攻克大淩河卷四:九州風雲_第297章:九州的政權卷二:初露崢嶸_第115章:聞香教餘孽許湯卷三:嶄露頭角_第183章:西北的民亂卷二:初露崢嶸_第123章:朱大典進京卷三:嶄露頭角_第176章:天羅地網(二)卷二:初露崢嶸_第121章:平定東江的謀劃卷二:初露崢嶸_第145章:佔領金門卷三:嶄露頭角_第178章:biang biang面卷二:初露崢嶸_第90章:組成聯軍卷二:初露崢嶸_第143章:金門剿匪卷五:縱橫天下_第392章:提前防災卷五:縱橫天下_第379章:阿巴坎決戰(三)卷三:嶄露頭角_第173章:基本法卷三:嶄露頭角_第156章:魯王爺賢明卷六:楊威天下_第443章:憤怒卷五:縱橫天下_第343章:開槍爲他們送行卷三:嶄露頭角_第225章:再入山西卷三:嶄露頭角_第231章:善款善用卷六:楊威天下_第435章:開闢糧源卷三:嶄露頭角_第225章:再入山西卷五:縱橫天下_第335章:立威於外蒙卷四:九州風雲_第250章:佔領宜昌卷五:縱橫天下_第401章:濟寧北接駕卷三:嶄露頭角_第161章:改革不易卷三:嶄露頭角_第177章:河南的改革步伐卷五:縱橫天下_第398章:聯宗卷二:初露崢嶸_第126章:一體納糧卷五:縱橫天下_第378章:阿巴坎決戰(二)卷三:嶄露頭角_第179章:汝陽剿匪(一)卷二:初露崢嶸_第72章:大海上的潛規則卷六:楊威天下_第426章:牧草之戰卷七:巍巍中華_第562章:進和退卷五:縱橫天下_第333章:憲政的突破口卷四:九州風雲_第303章:火燒福岡卷二:初露崢嶸_第105章:組建艦隊卷三:嶄露頭角_第193章:新形勢新策略卷四:九州風雲_第273章:不可預料卷一:藏龍臥虎_第42章:南陽戰略地位卷三:嶄露頭角_第161章:改革不易卷三:嶄露頭角_第179章:汝陽剿匪(一)卷六:楊威天下_第498章:國旗國歌卷二:初露崢嶸_第59章:火炮卷七:巍巍中華_第539章:糧荒卷六:楊威天下_第507章:刺殺卷一:藏龍臥虎_第40章:打靶場上卷五:縱橫天下_第389章:福王抗稅卷二:初露崢嶸_第97章:撤兵到威海卷四:九州風雲_第270章:第一牛人卷三:嶄露頭角_第235章:登陸種子島卷四:九州風雲_第312章:小軍閥卷六:楊威天下_第487章:起死回生卷三:嶄露頭角_第217章:赫圖阿拉城卷四:九州風雲_第320章:爲國爲民卷六:楊威天下_第465章:廣東打黑卷四:九州風雲_第269章:找一條路卷三:嶄露頭角_第188章:有罪還是有功?卷五:縱橫天下_第405章:想親征不容易卷五:縱橫天下_第344章:闞城狼煙卷六:楊威天下_第446章:安島的價值卷六:楊威天下_第445章:老首領的傳奇卷四:九州風雲_第295章:褒城大捷卷二:初露崢嶸_第130章:潛水艇卷六:楊威天下_第503章:新年晚會卷二:初露崢嶸_第85章:慘烈的遵化攻防戰卷六:楊威天下_第505章:草原烽煙又起卷六:楊威天下_第473章:高速雙體船卷七:巍巍中華_第572章:蘇伊士的故事卷七:巍巍中華_第533章:突圍卷二:初露崢嶸_第143章:金門剿匪卷五:縱橫天下_第396章:艱難的選擇卷三:嶄露頭角_第202章:官軍變強盜卷三:嶄露頭角_第225章:再入山西卷四:九州風雲_第304章:留髮不留頭卷三:嶄露頭角_第198章:意外的戰鬥卷六:楊威天下_第444章:佔領南安達曼島卷五:縱橫天下_第340章:意外的支持卷六:楊威天下_第503章:新年晚會卷二:初露崢嶸_第135章:收復臺灣(四)卷四:九州風雲_第312章:小軍閥卷七:巍巍中華_第529章:戰雲密佈卷四:九州風雲_第314章:九一八卷四:九州風雲_第326章:嶽西軍VS官軍卷三:嶄露頭角_第210章:鄭家的出路(一)卷一:藏龍臥虎_第17章:龍門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