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無稽之談

至於說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是爲了專門抵制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首先,20世紀的中國就是一個各種主義橫行的時代,包含無政府主義、過激主義、民生主義、社會主義等等;而社會主義就有8種,有基爾特的社會主義、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王揖唐的社會主義、皇室中心的社會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等等。

而胡適所講的,是一切主義,一切學理,都該研究。但“只可認作一些假設的見解,不可認作天經地義的信條;只可認作參考印證的材料,不可奉爲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啓發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矇蔽聰明、停止思想的絕對真理”。如此“方纔可以漸漸養成人類的創造的思想力,方纔可以漸漸使人類有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方纔可以漸漸解放人類對於抽象名詞的迷信”。根本不存在針對那個主義一說。

其次,不妨看一下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歷史背景。

1919年6月27日、28日,臭名昭著的安福俱樂部控制的北京《公言報》,發表《論危險思潮敬告爲政者與將帥》的長篇社論。認爲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都是“危險思潮”,“浩浩乎,滔滔乎,莫之能御”,凡是俄國“過激派”所倡導、所實行的都屬此類。於是,政客們很替北洋政府擔憂,籌謀應對之法。社論提出的第一條措施就是:“爲政者與將帥宜究心社會主義也”,既不要回避,也不要畏而遠之,而“宜人究其書,乃可言取捨,乃可言因應也”。

7月8日,王揖唐在安福俱樂部舉行的全體議員大會上發表演說,稱:“自世界潮流播及後,民生主義爲不可再緩之圖”,而安福部的政綱中,第四項就是“注重保育民生”。他認爲,中國古已有“均田均耕”等與“近世之共產主義相近”的學說,但自古也有人如孟子認爲這種學說“與中國不適”,但“此等學說,何嘗不從人民生計上著想?”於是,王揖唐提議在安福部內特別組織一個“研究會”,稱爲“民生主義研究會”。安福部公議結果,全體均贊成。次日,《公言報》以《昨日安福部之議員會———社會主義研究之組織》爲題,對這次會議作了報道,並摘要刊登了王揖唐的演說。

在當時京城熙熙攘攘的新思潮激盪中,紛紛擾擾的社會主義學說看來還是很引人關注的。王揖唐和安福部談論社會主義的言行,在當時也算是“趕時髦”,也可稱爲“蹭熱度”。這一事件頓時引起京城輿論界的熱議。

於是,胡適有感而發,於7月20日,在《每週評論》第31號發表了此文。文章開篇就揶揄王揖唐和安福俱樂部,嘲笑王揖唐們“假充時髦”的行爲。不但如此,胡適還認爲,這給了“新輿論家”一個教訓。

胡適指出:“主義”都是應時勢而產生的“對於那時那地的社會需要的救濟方法”。“主義”都是“抽象的名詞”,任何人都可以“同用一個名詞”談“主義”,比如王揖唐之流都跟我們一樣談論社會主義,都稱“社會主義家”,“都可用一個抽象名詞來騙人”,這就成了“‘主義’的大缺點和大危險”。所以,他極力反對“空談主義”,因爲:第一,“空談好聽的‘主義’”,這是極容易的,“是阿貓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鸚鵡和留聲機都能做的事”;第二,空談外來“主義”,沒什麼用處;第三,偏向“紙上的‘主義’”,很容易被無聊政客利用來做種種害人的事。

由此可見,胡適發表該文的最初誘因是安福部王揖唐也來談論“主義”了。這在他看來,無疑是空談抽象的主義帶來的大弊端,所以不得不予以糾正。而在接下來的文字中,胡適也很少涉及馬克思主義,甚至說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和王揖唐的社會主義不同”。

在《三論問題與主義》一文中,胡適又解釋說:“現在世界各國,有一班‘把耳朵當眼睛’的妄人,耳朵裡聽見一個‘布爾扎維主義’的名詞,或只是記得一個‘過激主義’的名詞,全不懂得這一個抽象名詞所代表的是什麼具體的主張,便大起恐慌,便出告示捉拿‘過激黨’,便硬把‘過激黨’三個字套在某人某人的頭上。這種妄人,腦筋裡的主義,便是我所攻擊的‘抽象名詞’的主義。我所說的‘主義的危險’,便是指這種危險。”而“ 藍、李兩君所辯護的主義, 其實乃是些抽象名詞所代表的種種具體的主張。如此所說的主義, 我並不曾輕視。” 這也說明,馬克思主義並非其主要地針對。

毫無疑問,胡適說的“主義”,應當也涵蓋馬克思主義。但讀原文,胡適並不一般地反對誰信奉馬克思主義,更不是誰信奉馬克思主義,就和誰過不去。他只是提出,任何主義都“不可認作天經地義的信條;只可認作參考印證的材料,不可奉爲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啓發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矇蔽聰明、停止思想的絕對真理”。這難道不是馬克思主義題中應有之義嗎?

如果像信奉宗教一樣信奉馬克思主義,這樣的人不管把自己標榜成多純粹的馬克思主義者,其人肯定比胡適離真理更遠。

卡爾•波普爾說過,多見一隻白天鵝不能證明所有天鵝是白的,因爲只要有一隻其他顏色的天鵝出現,“天鵝皆白色”這個命題就會被推翻。既然誰也無法保證此“真理的白天鵝”可以永遠不被證僞,那麼“非真理”、“非主流”的價值就有自我嘗試的權利。換言之,人類沒有一勞永逸的真理,只有基於經驗與創造而生的源源不斷的知識,人類只能“通過知識尋求解放”。

胡適後來說,對於“新文化運動”,自己比較喜歡用“中國的文藝復興”一詞,因爲它與歐洲的文藝復興有很多相同之處:一是對新語言、新文字、自我表達新工具的需要;二是對人類解放的要求,把個人從傳統的舊風俗、舊思想和舊行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後來曾說:“那時我有一個主張,認爲我們要替將來中國奠定非政治的文化基礎,自己應有一種禁約:不談政治,不參加政治,不與現實政治發生關係,專從文學和思想兩方面着手,做一個純粹的思想文化運動。”他在《口述自傳》中遺憾地認爲:“在1919年所發生的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政治運動。”

可以說,胡適的這篇文章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希望對這種政治轉向有所校正。胡適在文中指出: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極容易的事;空談外來進口的“主義”,是沒有什麼用的;偏向紙上的“主義”,是很危險的。詳細分析討論之後,胡適最後說:“主義的大危險,就是能使人心滿意足,自以爲尋着包醫百病的‘根本解決’,從此用不着費心去研究這個那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法了。”

9月,胡適將自己八年來翻譯的十篇短篇小說結集爲《短篇小說第一集》。

他的《短篇小說(第一集)》,(上海)亞東圖書館印行,民國八年十月初版,民國十七年十月便已十一版。

或許,他的《短篇小說(第一集)》,可以作爲其嘗試漢語改革的一個標本。

該書共收十一篇小說和一篇論文。其中,用文言翻譯的小說有三篇,其餘是白話。論文的語言也是白話。這個比例,說明胡適當時已明顯偏向於白話寫作。

他在該書“譯者自序”中說,這些小說“不是一時譯的,所以有幾篇是用文言譯的,現在也來不及改譯了”。如果來得及,看來胡適是希望把他譯的短篇小說全部用白話文字提供給讀者。

胡適說過,他極想提倡短篇小說。當時國內短篇小說大概尚未脫離初學階段,很多文人不大懂短篇小說是什麼樣子,該怎麼寫。似乎不夠長篇的小說就是短篇小說。而且有個基本模式,諸如“某生,某處人,幼負異才, 一日,遊某園,遇一女郎,睨之,天人也 ”,被胡適斥爲“濫調小說”。

胡適遺憾自己不能創作,無力做出示範,於是介紹外國名家的名著,如都德的《最後一課》、莫泊桑的《梅呂哀》、契訶夫的《一件美術品》、高爾基的《他的情人》等等,另外加上論文來做解說。

這番用心,來自胡適所感知的社會文化變遷帶來的文學體裁變化。他已經看出,“最近世界文學的趨勢,都是由長趨短,由繁多趨簡要。 世界的生活競爭一天忙似一天,時間越寶貴了,文學也不能不講究 經濟 ;若不經濟,只配給那些吃了飯沒事做的老爺太太們看,不配給那些在社會上做事的人看了。”

從文學自身看,世界進入現代階段,老的語言工具已經不能充分表達現代人的思想和觀念,需要尋找新的語言工具。短篇小說應是一種。

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55章 反擊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55章 反擊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11章 完婚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0章 朋友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268章 張勳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0章 心機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162章 國恥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3章 科舉之路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09章 怪八股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0章 朋友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
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55章 反擊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55章 反擊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11章 完婚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30章 朋友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268章 張勳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0章 心機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162章 國恥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3章 科舉之路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09章 怪八股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0章 朋友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