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乘船赴美

1910年8月又舉行第二次“庚款留美”招考,胡適準備去報考的就是這第二批。

但胡適那時一貧如洗,窮得連蚊帳也買不起,還欠了一些債,哪裡有錢去北京應考呢?即使考得上,自己出洋了,哪裡有錢供養母親呢?真可謂困難重重!

這時,他的好朋友許怡蓀來了,力勸胡適擺脫一切去報考,還答應代他籌措經費。他的另一個好朋友程樂亭也來了,贈送胡適二百塊銀圓作路費,支持他北上應考。他的族叔胡節甫也答應爲他籌款並照顧家裡的生活。正是在這些好友的規勸與資助之下,胡適才得以安心讀了兩個月的書,然後順利北上,參加留美考試。

考試仍分初試、複試。初試先考國文、英文,其中國文試題古色古香,爲:“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說”;而英文試題則頗爲時髦:“借外債興建國內鐵路之利弊說”。國文試卷他做了一篇亂談考據的文章,開頭就說:“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規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

這其實是胡適一時異想天開的考據,但他的運氣不錯。正好碰着看卷子的先生大有考據癖,對胡適的文章特別賞識,批了100分。英文考了60分。頭場平均得80分。

複試考西洋史、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幾何和世界地理等科。胡適考得很不理想。最後總平均僅得59分,離及格還差一點點。幸虧這次考選出洋的有七十個名額,考得好的不多,胡適總算僥倖,考取了第55名。

發榜那天,胡適去看榜,還有一段趣事:“宣統二年(1910)七月,我到北京考留美官費。那一天,有人來說,發榜了。我坐了人力車去看榜,到史家衚衕,天已黑了。我拿了車上的燈,從榜尾倒看上去。

“(因爲我自信我考的很不好)看完了一張榜,沒有我的名字,我很失望。看過頭上,才知道那一張是“備取”的榜。我再拿燈照讀那“正取”的榜,仍是倒讀上去。看到我的名字了!仔細一看,卻是“胡達”,不是“胡適”。我再看上去,相隔很近,便是我的姓名了。我抽了一口氣,放下燈,仍坐原車回去了,心裡卻想着,“那個胡達不知是誰,幾乎害我空高興一場!”

這個胡達,便是胡明覆,後來和胡適同船赴美,同進了康奈爾大學,成了胡適的好朋友。同榜中還有後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放洋赴美的時間,是政府規定的。胡適來不及回績溪去拜別他的母親。1910年8月16日,胡適等第二批庚款留美生共70人,登上一艘名爲“中國號”的輪船,從上海出發,乘船赴美。

站在這遠洋巨輪的甲板上,望着滔滔流瀉的黃浦江水,胡適禁不住心緒翻騰!

依戀,惆悵,渴望,追求,……交織混合成一種說不清的滋味。他揮一揮手,告別送行的親人和師友,也告別他學習生活了六年的大上海。這十里洋場的大都會,是那樣新鮮,卻又那麼污濁;促人長進,也誘人墮落。說不清在這個青年人的心田種下的是歡樂,還是煩憂?現在,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無論是不能忘懷的,還是不堪回首的。腳下的巨輪將帶着他去蔚藍的大海,遼闊無垠的太平洋,大洋彼岸的新國家。那裡等待他的將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生活。

他們在船上生活了二十多天,大家都熟悉了。胡適是一個愛玩的人,常同嚴約衝、張彭春、王鴻卓打紙牌。

胡適回憶說:“胡復明(就是那個胡達)從不跟我們玩。他和趙元任、周仁總是同胡敦覆在一塊談天;我們偶然聽他們談話,知道他們談的是算學問題,我們聽不懂,或是感覺沒有興趣,只好走,心裡都恭敬這一小羣的學者。”

趙元任對胡適的印象則是健談、愛辯論,自信心極強,“他的身體很瘦,看起來並不十分健康,可是精氣十足,讓人們覺得他雄心萬丈。”

在船上,竺可楨是個細心而不善言辭的人。他要來一張這批留學生的油印榜文,閒來無事時,便把這70個人一個個來對號。

9月10日,輪船到達舊金山。那時,整個加州正沉浸在加入聯邦60週年紀念的歡樂裡。正在加州大學讀四年級的蔣夢麟領着幾位早年留美的同胞,前來迎接胡適、趙元任他們,並帶着他們在這座美麗的濱海山城遊覽了一番。

就在這節日的氛圍裡,一羣年輕的中國學生,走進了美國舊金山擁攘的街頭。70人的背影,很快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之中。街上的人,人的穿戴,建築風格,異國的情調……對於他們,一切都是那麼新奇,那麼有吸引力。

如果說,可見的變化還需等待時間長久的醞釀。那麼,對於這70名來自中國的青年來說,一個嶄新的當下的世界已經在眼前了。

在舊金山短暫休整了兩天,70名留學生又登上了東去的火車。車窗外是魅力無限的新大陸,火車先是在無盡的山嶺中行駛,穿過內華達山脈之後,便進入了內華達州大盆地。

竺可楨無限感慨,說“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崎嶇的山地、平坦的峽谷、五彩繽紛的岩石,乾燥的沙漠,鹽湖……一幕幕從未見過的奇景從車窗外閃過。過了漫長的乾旱地帶後,便是大草原,出了草原,就進入密蘇里河流域。這時,他們透過車窗所看到的,又是—個森林茂密、風光秀麗的世界了。

謝世俊在他的《竺可楨傳》中寫道:“一路往東,景緻越來越好,人煙越來越密……不多時日,列車過了美國中部高原,穿過阿巴拉契亞山脈,迎面吹來的便是大西洋的風了。”

經過四天的長途跋涉,他們終於到達了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留美學生監督處”。在這裡,對每個人學習的專業、所去的學校作了最後確定,並與有關方面聯絡妥當。

當初,大廈將傾的清政府試圖實施“新政”以挽救局面,急需專門的技術人員,同時也擔心出國學生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於是規定庚款留學生,“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

胡適準備在上海乘船赴美的時候,他的二哥特地從東三省趕來送行。對他說,因爲家道中落,去美國應選學鐵路工程,或礦冶工程,學了這些回來,可以復興家業,並替國家振興實業;特別叮囑胡適不要學文學、哲學,也不要學做官的政治、法律,這些都沒有用。

胡適到了美國,同許多人談論專業選擇問題,大家都對路礦不感興趣;他又不能辜負兄長的期望,便採取折中辦法,選讀農科,進了康奈爾大學附設的紐約州立農學院,想做一個農業方面的科學家,以農報國。

竺可楨也選擇了農學,他的理由則是覺得農業是大多數同胞生計所繫。而且,他十分好奇美國的農業是怎樣的一種情況,怎麼會有那麼多洋麪、洋棉、洋布滾滾而來呢?趙元任則在諮詢了曾在美國留學的前輩後,按着自己的興趣選擇了康奈爾大學的數學專業。

多數人的學校在東部各州。趙元任、胡適他們先乘車去到水牛城,然後再換車到伊薩卡(胡適譯作綺色佳),高年級的金邦正將在那裡迎接他們。竺可楨、錢崇澍等人則分配到伊利諾伊大學。他們乘火車先到了芝加哥,然後換車南行。火車要穿過一望無際的田疇,那裡有美國著名的玉米帶。即將學習農學的竺可楨一路上十分留意沿線的風光,見到生長茂盛的大豆、成熟碩大的玉米,他都無比欣喜。

到達康奈爾後,胡適則對美國社會的風俗大加讚美。1910年9月,幾乎是剛踏上美國這片土地,他就在給鄉友的一封信裡寫道:“美國風俗極佳。此間夜不閉戶,道不拾遺,民無遊蕩,即一切遊戲之事,亦莫不泱泱有大國之風。對此,真令人羨煞。”

美國給這羣中國留學生帶來的新奇感,遍佈在從自然風光到社會生活的各種角落,乃至每個人的課堂裡。

很多年後,趙元任曾這樣描述他入學不久後的一次物理實驗,——1910年10月6日在洛克菲勒館所作的宇宙引力的全班試驗。

他說:“我在中國高等學堂學過重力和引力,惟宇宙引力的說法,即所有物體彼此吸引,在論及巨大物體和行星圍繞太陽運轉時,只是一種理論而已。這次,教授讓我們看到物體相吸的簡單明瞭的事實。直到今天,我仍然覺得那次實驗宇宙引力是我所看到的最動人的一次物理實驗。”

異國青年的眼睛被這種新鮮感所吸引,眼界大開。逐漸地,他們的感觸開始深入到這個國家的肌理,他們的情感開始溝通於這個民族的精神。從落後中走來的他們,真切地感知着這個國家的強大、制度的文明、社會的發達……

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24章 幸運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157章 禁賭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90章 內幕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6章 辦實業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112章 兵變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3章 科舉之路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55章 反擊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55章 反擊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39章 進德會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25章 找事做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405章 八股文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166章 實情第441章 美育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
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24章 幸運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157章 禁賭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90章 內幕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6章 辦實業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112章 兵變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3章 科舉之路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55章 反擊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55章 反擊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39章 進德會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25章 找事做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405章 八股文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166章 實情第441章 美育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