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心機

袁世凱的理由主要是,他已在朝鮮待三年,朝鮮的一些難題已被他解決,各種關係通過他的努力已經理順。朝鮮的形勢目前也很穩定,派誰來接替他都是個好辦的差事。

而他的問題主要是在朝待得時間過長,大家對於他過於依賴,不利於發揮方方面面的主觀能動性。

而最主要的是母親身體不好,已經時日不多,爲人子他要牀前盡孝。

另外他自己腿疾犯得很厲害,想回國養養病。

李鴻章是怎麼想得呢?一方面,他總要更信任袁世凱的。認爲朝鮮有相對穩定的局勢,日本和俄國都有所收斂,閔妃集團也不敢過於猖狂,就是袁世凱在那裡成爲定海神針。

他堅持認爲,朝鮮離了袁世凱是不行的。而李熙要調換袁世凱,正好證明他的推斷。李熙爲什麼換袁世凱?就是因爲袁世凱在那裡限制着他,使他不敢也不能另外找靠山。

派袁世凱去朝鮮幹什麼去了,就是去限制李熙去了,你李熙覺得不舒服,覺得受限制就對了。說明袁世凱幹得好,說明袁世凱稱職。

你李熙想換袁世凱就換呀?不,你越想換袁世凱,就越不能換。

李鴻章看出來了,袁世凱想離開朝鮮不是故作姿態,是真心實意的。

要實現自己的想法,得做袁世凱的工作,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朝廷有一夥人,對自己心懷不滿,也很有意見。一直再尋機會找自己的麻煩,專門和自己唱反調,正拉着架勢拿袁世凱的任職說事。

他們不在意袁世凱留任與否。他們所以反對袁世凱留任,是因爲這是李鴻章的主張,是對李鴻章來的,是爲了反對而反對;袁世凱的任職不過是藉口和抓手。

當時,因爲李鴻章辦的幾件事,老佛爺都不太滿意。他的對手們趁機落井下石,到老佛爺面前說他的壞話。

一個二個的,老佛爺沒怎麼往心裡去。但所謂三人成虎,說的人多了 ,老佛爺就不能不當回事了。

李鴻章知道,如果他在朝堂之上,直接保奏袁世凱留任,肯定會馬上遭到這些人的反對。袁世凱在朝鮮的許多過份的作法,已經成爲這些反對者手裡的把柄,自己也有口難辨。

都知道袁世凱是自己一手提拔的,別人都把袁世凱看做是自己的人。有人正在老佛爺面前誣告自己拉山頭,拉幫結派,培植自己的勢力。有人往這方面一歸咎,袁世凱留任的事非泡湯不可。

其實,反正袁世凱也不想幹了,按理說他留不留任不是無所謂嗎?但李鴻章想的是:這一塊歸直隸管,派個什麼也不是的人,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操心的還不是自己嗎?責任不還是在自己身上嗎?倒黴的不還是自己嗎?

怎麼辦?李鴻章爲這件事可是沒少動腦筋,終於想出了辦法。

至於這個辦法行不行?也只有停天由命了。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人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

於是在朝堂之上,在討論袁世凱是否留任的事時,李鴻章先沒表態。而是先將這三年來,袁世凱在任上經歷的艱難困苦,面臨的惡劣環境,渲染了一番。接下來話鋒一轉,講述了袁世凱如何用常人沒有的勇氣和智慧 ,克服的一個個的困難,衝破的一個個的難關。

接着,他講了朝鮮當前的形勢。對朝鮮的形勢,他說得可不是袁世凱講的那樣,形勢一派大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不是的,而是非常糟,比袁世凱在那三年還要糟得多。

日本,俄國虎視眈眈,派出的人員什麼壞事都幹,都視中國的使者爲死敵,多次組織刺殺活動。還有朝鮮朝野的親日親俄勢力,也時時處處找中國使節的麻煩。

這駐朝商務日子,不是一般的難,而是十分的難。

李鴻章在講這些的時候,反對他的人似乎是聽得很認真,表面上還贊同地點着頭。

但心裡都在冷笑:你李中堂說得天花亂墜,不就是想說朝鮮的事情特別難辦,非袁世凱不可嗎?

他們知道,接下來李鴻章要保舉袁世凱了。他們都已經準備好了炮彈,只等李鴻章說出舉薦袁世凱,大家就萬跑齊轟。

但是,他們想錯了,接下來李鴻章的話和他們的預料正好相反。李鴻章先說了袁世凱的想法和要求,一方面是身心俱損,很難在朝鮮再幹下去了。另一方面,袁母病重,袁世凱是個大孝子,就他這一個兒子,得牀前照顧。注意,袁世凱和李鴻章說他母親有病,到李鴻章這裡變成了他母親病重。

還有就是,袁世凱說他腿上有疾,也就是關節炎或老寒腿之類的,現在在李鴻章這裡變成了遭暗殺留下的槍傷。

最後,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所謂倒黴事不能可着一個人幹,他的初步想法是派人把袁世凱換下來。

老佛爺問換誰?李鴻章說他是找不到合適人選,請羣臣推薦。

準備反對的人一聽,原來袁世凱想急於跳出火坑?原來李鴻章是想找個倒黴蛋把他的人替換下來?想得美,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有這樣的好事也不能落在李鴻章和袁世凱頭上。結果,準備反對的人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轉。一個接一個的上奏,袁世凱人才難得,朝鮮非他莫屬。

李鴻章這時候還耍起了叉,說這事他還真不好替袁世凱答應,不過他可以好好做做袁世凱的工作。

老佛爺說:做什麼工作?家裡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就說我說的,一切以國事爲重。

不過,老佛爺還是關心的問了袁世凱腿上的“槍傷”,李鴻章說到是沒大礙了。這樣,袁世凱留任的事就定下來了。

李鴻章下朝的時候,做出一付憂心仲仲的樣子,還不住的長吁短嘆,那樣子真的是很可憐。那些恨他的人,別提多痛快了。

對於李鴻章來說,接下來的事是做袁世凱的工作了。

如何做袁世凱的工作呢?如果把老佛爺的話直接說給袁世凱,事情就簡單了,給袁世凱一百個膽子他敢抗旨不遵嗎?別說是怨言,屁也不敢放一個?但是,這樣一來,自己爲他付出的這些苦心,不就打水漂了嗎?怎麼也得讓袁世凱領自己的情呀?怎麼也得把袁世凱牢牢栓在自己這輛馬車上呀!

袁世凱迴天津述職的時候,李鴻章和袁世凱做了一次長談。

他首先跟袁世凱介紹了朝廷的形勢,介紹了自己所代表的洋務派和守舊派的鬥爭。

告訴袁世凱,他這次能不能留任朝鮮,不是他個人的問題,是兩派鬥爭的一個焦點。

如果,讓對方得逞了,洋務派將全線潰敗。他李鴻章,位高權重,戰功累累,誰也不能把他怎麼樣!但是,像袁世凱這樣的,被視作他的人,肯定是沒有好結果的。

其次,李鴻章列舉了袁世凱在朝鮮的不當行爲。說守舊派如何抓住這些事大做文章,自己又是如何爲袁世凱說話,辯護的。

讓袁世凱知道,他留任朝鮮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是必須要格外珍惜的。

接着,李鴻章暗示袁世凱,他這次回朝鮮是不會白回去的。他心裡早就有了打算,只是朝廷內阻力太大,他要找準機會。不過,他讓袁世凱放心,這件事他是一定要辦成的。

最後,李鴻章重複了老佛爺的話,意思說他如果抗旨,是要治罪的。因爲這件事已經通天,沒有可商量的餘地。

所謂恩威並施。這樣一來,袁世凱除了感激涕零,還能說什麼呢?

這個時候他想的只是中堂大人的知遇之恩,真的是比天高,比海深。二輩子做牛做馬也無法報答。

李鴻章是個言出必行的人,答應袁世凱的事是一定要辦的,只是他在尋找機會,只是在他看來要辦就得把事情辦成。

事過不久,機會來了。

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8章 開灤礦權第93章 南北議和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530章 白話詩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49章 就職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12章 平叛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78章 漢口之戰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47章 外逃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247章 外逃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60章 山雨欲來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8章 約定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64章 芥蒂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480章 改名字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49章 君主立憲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89章 出師未捷第8章 約定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182章 開張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30章 朋友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89章 羅文幹案
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8章 開灤礦權第93章 南北議和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530章 白話詩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49章 就職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12章 平叛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78章 漢口之戰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47章 外逃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247章 外逃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60章 山雨欲來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8章 約定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64章 芥蒂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480章 改名字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49章 君主立憲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89章 出師未捷第8章 約定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182章 開張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30章 朋友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89章 羅文幹案